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国际荒诞电影大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国际荒诞电影大师

发布时间: 2022-09-20 18:15:28

1. 你都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我最喜欢法斯宾德,他就是电影界是巴尔扎克,他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书记官。他从不吝惜他的嘲弄和讥讽;他也从不吝惜他的关爱和同情。他在描述社会中各色人物时,将自己的冷静和深刻藏在了镜头后面,观众看懂时,会得到一种找到所罗门宝藏似的惊喜。代表作《城市流浪汉》、《小混乱》、《爱比死更冷》、《死亡之河》、《美国大兵》、《当心圣妓》、《四季商人》、《玛塔》、《恐惧吞噬心灵》、《寂寞芳心》、《铁丝上的鸟》、《畏惧与恐惧》、《我只要你爱我》、《撒旦的一击》、《中国轮盘赌》、《站长夫人》、《德国之秋》、《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一年十三个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莉莉玛莲》、《萝拉》、《维洛妮卡•福斯的欲望》、《雾港水手》。

2. 大卫•里恩的简介

大卫·里恩

中文名: 大卫·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别: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编剧,导演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着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 -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着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导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卫·里恩David Lean

“大卫·里恩和黑泽明是传统式电影最后的大师,他们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比我现在懂得的还要多。”成名后的斯皮尔伯格曾如是说。他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是大卫·里恩的崇拜者,他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里恩克服种种困难拍出了那些史诗巨作,这是人所难及的。《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摄于远邦绝域,每一部都带来了不同文化和异乡风情的冲击。从文学改编到历史片,从狄更斯到帕斯捷尔纳克、福斯特,大卫·里恩始终秉持着英国文学、“老好莱坞”戏剧性的传统,一句话来概括他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在电影史上,大卫·里恩以熔化异域景观和文明冲突的创奇者而被铭记。

从英国到美国的巨匠之路

大卫·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着古典英国绅士的堂堂仪表,那棱角分明、条缕清晰的面容,让人一见而顿生观赏希腊雕塑的巍峨肃穆之感。他生于伦敦南郊克罗伊登一个市民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说是他幼时的最爱,英国、欧洲大陆新旧文学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长,文艺修养的确是渊源流长。狄更斯不仅是里恩早期电影的文学源泉,也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早期作品里,能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观察儿童,并且观察与表现的角度很独特,狄更斯读者在他影片里总能读到似曾相识的儿童“趣味”。

1927 年,中学毕业后,里恩踏入位于伦敦的高蒙电影制片厂,以做片场杂工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先后做过场记、导演助手、剪辑,曾经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只能装在心里,电影技术的一切知识他都是从实践得来。在剪辑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得得心应手,才能逐渐为人瞩目。从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执掌剪辑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马里翁》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声誉,当时有“英国第一剪辑师”之称。战争时期,英国电影的主旋律是为国防服务,主导一切的是纪实色彩强烈的纪录性电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机会。 1942 年,里恩与诺埃尔·考华德合导了《我们服役的海洋》,用纪实风格为皇家海军大唱赞歌。这头炮虽然不怎么响,却也不怎么坏,里恩严肃、真实的手法受到肯定,导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华德也成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为他编剧。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灵》得到一项奥斯卡奖:最佳特技摄影。这是一出以荒诞形式展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喜剧,与日后作品的沧桑之感完全不同,却奠定了里恩影片中产阶级情趣的基调。这种情趣在早期的一个巅峰表现就是 1946 年的《相见恨晚》,以两个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带出了英国电影罕有的徘徊于情感与义务之间的缠绵,这回更了不起,竟获得了首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并列),还在 2002 年英国《帝国》杂志影迷网上投票评选的十大浪漫经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这对于我们印象中古板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大出意外。对里恩而言,好运开始了。

不久,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奥立佛·退斯特》搬上银幕,两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泪》、《雾都孤儿》之名为人紧记,原名再无人提起。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的小说一一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择》、《夏日的疯狂》等,其间《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经拍摄史诗片的意图。

1957 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氛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宁、斯大林的俄国,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继《桂河桥》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在商业发行上一个比一个成功,俘虏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全世界的观众,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瑞安的女儿》虽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声言再也不想拍电影了,积十年之功,改编现代英语经典小说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终为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里恩跨国制作历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幕后的制片人萨姆·施皮格尔,他与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国影人与美国大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等之间牵线搭桥,使里恩的雄伟构想得到雄厚资本的支持,一个个在市场狭小和影业萧疏的英国不可能完成的史诗巨构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为好莱坞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为英国电影开辟了广大的市场。至今普通观众日常称道的,都是里恩后期用美国资本拍摄的几部巨片,置之同时的英美影片中,则英国影片无此宏伟的结构形式,美国影片无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美国资金技术之长,挥扬英国人文底蕴和人才优势,只有一个美英文化交界的大卫·里恩,得天独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并广获好评之后,大卫·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诗片《诺斯特罗莫》的筹备中。这是 20 世纪有影响的捷克籍英国作家、《现代启示录》原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代表作,“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总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础上更进一步。可惜就像黑泽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师》、《大海的见证》、《雨过风云》却赍志以殁一样,里恩纵然老骥伏枥,这时的天下却已是斯皮尔伯格他们的了,大师们晚年所遇到的市场危机、投资障碍,都要比壮年时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摄困难难解决得多。《诺斯特罗莫》正在初步摄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卫·里恩病逝,最后一部巨作终于未竟全功。

总起来看大卫·里恩一生的电影创作,前期和后期,固然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大异,但细一品味,不分前期后期在精神内涵上又是一脉相承的。里恩还是那个里恩,是人文心怀的、绅士派头的、英国古典文学和好莱坞戏剧传统的卫道者和弘扬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终贯彻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一个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小奥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于饥寒,之后是摆脱人格的屈辱和获得慈爱的对待;匹普在追求做个上等人开始嫌贫爱富时,自身的一部分就已发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对中年男女倾心相爱又要遵众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内和身外之间不断挣扎和摇摆,这是早期个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尼柯尔森、劳伦斯不只在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中,而且要在敌我之间、异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做出是非判断和行止选择;日瓦戈不仅有家庭和婚外恋之间的羁绊,还有文学寄托与从命生活之间的抉择,在沙皇专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义暴行之间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当地人之间,在人性的差异之外,还有文化的、政治的冲突,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表现得更复杂。

作为坚持戏剧传统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的主角和围绕着他的一群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从《快活的幽灵》开始,他的影片情节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来就极重故事性,改编狄更斯的两部通俗经典就更是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到了《桂河桥》,里恩的故事在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异国的广袤背景上铺展,人物或登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或卷入战火与动乱尝尽悲欢离合,其戏剧性就不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澜壮阔的,具有极大的涵盖度和典型性。

史诗之所以能被称为史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历史、文化的涵盖度,规模与内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条件;而更主要的史诗都要有能够配称为史诗性的精神来作支撑,这精神应当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够让人心生肃穆之感、悲凉之气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穷苦人、关心人的健全发展来概括,从《桂河桥》开始,里恩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远为深广的开掘,关注下列问题:英国的传统文化、英国人的典型气质可不可取,英国的白人主义、殖民行为对不对,殖民统治究竟给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么东西,被领导、被拯救、被统治的西方以外的人们对西方人怎么看,西方文明对异质的文化应该有什么态度,这些课题尽管在影片中没有全部得到完满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这种探索精神并在相当程度上可称为反思意识,而且他的探索大体不带偏见,像《印度之行》确实可成为西方人特别是想当世界领袖的英国、美国人的一面镜子。到《印度之行》为止,可以说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冲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将人文主义升级到了全人类的高度,冀望众生平等,纵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种族、文化形态融合,至少也要相安无事,这是人文主义的真髓,正是这种诸文化平等的精神,构成了里恩电影不朽的史诗性。

在电影艺术上,里恩建树甚高,创新性则贡献似乎不多。里恩属于传统派巨匠,将电影的传统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大气非凡,极富电影的魅力。在剧本、选景、摄影、剪辑这四个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其一为剧本多从着名小说改编而来,文学基础坚实;长于外景拍摄,《孤星血泪》海边渔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时,尤以后期连续远赴异国实地兴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过雪原、踏山地,在极尽雄奇的自然环境中取景拍摄,捕捉到了电影史上佼佼可数的独特景观,堪称空前绝后。在彩色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实践中,里恩独树一帜,色彩、光线、影调朴素自然,而又构思统一、摄取精妙,没有美国古装大片的浮艳喧哗,仍给人以鲜明之感,淡而悠远,还能让人回味得更久一点。从影片的整体效果来看,与世界其他大师相比,里恩属于内功深厚、不带丝毫杂质和火气的一种,暴力、色情、怪诞都跟他远不沾边,作品雅俗共赏,娱乐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互不偏废,只要电影一天还存在,一定就有观众爱看他的影片。

3. 电影大师戈达尔去世,他有哪些经典影视作品

电影大师戈达尔拍摄的影视作品有上百部,里面经典的影片有:阿尔伐城 、芳名卡门 、精疲力尽 、狂人皮埃罗。

还有戈达尔慢慢在电影界站住脚步,创作越来越多的电影,质量方面把控是杠杠的,从而变成一代电影大师。而且大家都记住他提出“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口号,学习他对电影的求真精神。毕竟好的电影大师是可以把现实和虚假结合让观众看不出来,这就是假的,导演编出来的。

03、总结一下。

电影大师戈达尔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希望电影大师戈达尔一路走好,在天堂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

4. 简述电影史上真正的大师,每位介绍两部最经典最值得看的

楼主说的是大师级的导演还是演员,而且有些编剧,作曲,摄影都有各的大师级的人物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虽然有大师之名,但是最经典的往往达不到两部这个标准,还有就是有些经典影片不了解背景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你看的很一般的片子也会是经典.

最后,提供一个经典电影的专题片,崔永元主持的<电影传奇>,网上的视频网站上可以找到一部分,我看过一些,很有学习意义,本身已经可以算是经典.有些听说已经收入了电影博物馆.

补充:在我乐网上有人发了CCTV3制作的香港电影的专题片<香港电影传奇>楼主可以去按图索骥,太长了,你有时间自己去慢慢看吧.
我对于外国电影一向看的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

5. 德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电影导演,以前的,现在的,都有哪些

01玛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该片是由德国新电影大师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导的一部最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和纽约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法斯宾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1967年加入“行动剧场”,1969年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爱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鸣惊人地获邀参加柏林影展,展现他天才型的艺术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时间拍成第二部电影《Katzelmacher》,该片赢得了德国电影奖最佳艺术成就等五项大奖,从此成为当时德国最受瞩目的新导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导演,身兼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个职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死时才37岁。虽然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同性恋,变性人,强奸,乱伦,虐待等镜头,很多画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续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会对弱势族群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精湛掌握,使他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02锡鼓(The Tin Drum又保铁皮鼓 1979年出品)

该片导演沃尔克•舒伦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国新电影的新锐,他坚持了荒诞、讽刺的基调,如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薯仔地边,吃着滚烫的烤薯仔,接着他的外公用卓别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瞒过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爱,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这种荒诞、夸张的表演和情节让影片显得极端丰富。将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哑剧。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镜头等,为影片的荒诞和怪异增加了深度。《铁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该片于1979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

03 堕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该片由尤里•埃得尔(ULI EDEL)导演,他真实地再现了1978年9月发生在德国的一名可爱的少女沾上毒瘾后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经公映,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并创造了当年德国电影的最高票房记录,最终获得了德国电影最高奖——金碗奖。

04 嘉芙莲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体的代价 1975年出品)

该片是新德国电影四杰中的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们的最佳作品之一。玛格丽特•冯•特洛塔的作品还有《克里斯蒂娜•克莱吉的第二次觉醒》(1978)、《姐妹们,或幸福的平衡》(1979)、《玛丽安妮和朱丽安妮》(1981)、《彻底疯狂》(1983)、《罗莎•罗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来的女人》(1990)、《悠长的寂静》(1993)、《诺言》(1995)、《罗森斯特劳斯的女人们》(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现女性之间的政治关系见长,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紧紧抓住历史中的个人,使既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她被称为德国新电影之女首领。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该片导演桃瑞丝•戴利(Doris Dorrie)毕业于太平洋大学,之后赴美国学习表演、戏剧和电影,1983年开始从事导演。她的作品以表现男女间的裂缝,特别在探索女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情感的忠诚和性爱的愉悦,以及建立持久的爱情的不幸方面独树一帜。因此被称为“聚焦两性裂痕的德国女导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当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狮奖。
06 走出寂静(无音曲/沉默背后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静》是卡罗琳•林克的一部少见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调、细腻的手法、佳妙的镜头以及杰出的演员,描述了拉拉从依附家庭到发现自己的成长历程,突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坚冰,达到相互间理解这个主题,使观众在两小时内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该片不仅获得了高票房,还获得东京国际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剧本奖,德国电影金带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配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奖,温哥华影展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影片奖。

07暴力启示录(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导演兼编剧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写了暴力的外在表现,有着针对加利福尼亚娱乐业的用心,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社会里的暴力问题。这位在戛纳、柏林等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的德国名导,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新作品,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获得德国电影导演金奖,使他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旺盛的创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罗拉快跑(又名疾走罗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导演汤姆•提克威13岁就进入电影界工作,34岁编导及配乐、拍摄了曾获得德国六项大奖的《罗拉快跑》(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世界电影、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提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他在创作上的反传统和形式上的时尚气息,使该片声誉极佳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该片的故事情节简单,故事还重复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动机、动作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不同,给观众提供了无穷的趣味。同时从这样的人生遭遇中,引发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09诱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羁的烦恼 2004年出品)

擅长营造气氛的导演阿奇米•冯•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优雅浪漫、诗情画意的上流环境中,将青春男女爆发的迷情与狂情,以及对情色的放浪和欲望的执迷,演译出枪杀和自杀事件再现于银幕之上。该片曾轰动一时,成为德国当年最为成功的影片,此后获邀参加了20多个国家的影展。此外,他还有作品《再见列宁》(2004年)、《 想象之爱》(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该片导演罗伯特•维内创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创造性地将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内容统一于该片之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虽然,他的影片比新电影浪潮要早了数十年,但是他所创作的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和所塑造的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相结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不仅成为电影表现主义的开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由此可见,他的电影创新和形成的导演风格与新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遴选新浪潮精品电影中,对这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导演加上几笔,以缅怀他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6.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究竟是反映的哪一个时代

美国20世纪30年代。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高峰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查理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发疯般地工作,以期能够获得填饱肚子的可怜工资。

美国大萧条: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

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着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巿场内。

这次美国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所前所未有的。

7. 由侯孝贤监制的《良辰吉时》引人深思,他监制的影片有什么特点

他擅长使用长镜头和空镜头。

《良辰吉时》从幽默,荒诞的角度讲述了令人心情沉重的死亡问题。发出每个人的人生一直都在追求最好,但是是否值得的心灵拷问,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部剧中由侯孝贤监制。侯孝贤是着名的电影大师,这部剧是他第1次担任监制的工作。由两位金马影帝,影后的获得者为大家带来了诸多的亮点和喜悦。

电影大师侯孝贤。

侯孝贤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出生于广东梅州,是一名知名的华语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制片人,他也是金马电影学院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台湾电影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他看似没有规则,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实践和灵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曾经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奖项。

8.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四个主要电影大师及其作品有哪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应归功于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这四位艺术大师。
库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进入电影界之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他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时建立“库里肖夫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剪辑实验。1919年《党同伐异》冲破反苏封锁,进入电影学校课堂。师生们反复观看此片,仔细研究格里菲斯大胆而细腻的剪辑手法,他们甚至重新剪辑影片的片断,观察由此产生的效果,以确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库里肖夫在课堂上所用的某些电影片断已成剪辑的经典之作,着名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维尔托夫倾其大半生精力摄制政治性纪录片及阐明其“电影眼睛”理论的艺术性纪录片。他的代表作有《电影真理报》(杂志片)、《电影眼睛》、《前进吧,苏维埃》、《带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以及反映红军作战的新闻纪录片等。维尔托夫的理论与创作,与其说对传统的主流电影有一定的影响,倒不如说对前卫电影及后来的纪实性电影的启迪更大。
爱森斯坦(1898—1948)他在大学主修过土木工程。爱森斯坦曾在剧院工作,担任美工师和导演。1924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影美学的论文《杂耍蒙太奇》,引起了艺术界的重视和争论。同年,他转入电影界。1924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这部影片充满锐气,颇具创意。影片开场的蒙太奇段落就向人们宣告,一部独具电影想象力的艺术作品诞生了:旋转的机器、飞舞的齿轮、工厂的汽笛、展现机床连绵一片的跟拍镜头和流畅的、令人晕眩的其他运动镜头……此片一呜惊人,爱森斯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踵推出令世人瞩目的佳作、巨片,终于成为蒙太奇流派的一代大师。
最能体现爱森斯坦理论的作品是《战舰波将金号》(1925),这是一部美与力的杰作。在“水兵砸菜盘”、“敖德萨台阶”等片断中,爱森斯坦选用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制造了富于震撼力的效果。可以说,人们观看《战舰波将金号》犹如欣赏一首回肠荡气的古典名曲,它给人的感受不是从眼睛到头脑,而是从眼睛直达心灵。《战舰波将金号》确立了爱森斯坦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主帅的地位。
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将蒙太奇手法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了电影艺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通过对不同的镜头进行剪接拉长现实时间,突出电影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通过剪接镜头也表达出了与原有镜头素材的不同的概念。(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蒙太奇学派发展开阔了电影的创作手法,也突出了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种类的不同。他们相信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