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孔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首先是一种崇敬、敬仰之情。
再者是从人性的本源试图剖析、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通过真实的历史轨迹,展现现代人举头景仰的孔子在当时其实是不得志的,但他一直非常专一、执着。并且知道外部环境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未熄灭自己内心的希望、未改变自己的初衷和做人的原则。
最后,通过孔子一生坎坷、周游列国的历史场景的重现,表达孔子从一个普通人到圣人的质变过程。教每个现代人从中体味,“日三省乎已。”
也有,通过影片引导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浮华、急功近利、原则易失的反省和自省。
‘贰’ 为什么电影《孔子》中充斥着无奈与悲哀
《孔子》的基调是悲哀的,这悲哀是基于百十年来国人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一种否定态度而生的反拨和质问,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抱持的不自信以及绝望心态。并非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假想敌,但是每个时代和每个阶层,却一定有自己的假想敌,以传统文化为家园的知识分子,其假想敌就是反传统文化的思潮,二者共生并存。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风雨洗礼并且逐渐被意识形态化的孔子,即使没有被完全从神殿上拉扯下来,也至少是被扔在了国人身后的某个旮旯。虽说无用即为尊严,但孔子及其学说,并非诗歌哲学,乃是极有用世之心的学说,在当今实用主义大肆泛滥的时代,弃置不用,殊为可惜。以史为鉴,乃国学之精粹,在末世之今日,读《孔子》之书,非但不能消暑,反生出层层冷汗,何故?史鉴在此也。
人类历史乃沧海长河,个人为其一粟,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本是第一要紧的生命启蒙,使一个生命个体,能深知自身虽仅有此生之时光,却活在有过去有未来的当下,知道自身来历,晓得传承续脉,不至于有颓废、孤独、绝望之感,此为异于“禽兽”的大区别,即人有“历史感”。
书中所言历史,比比皆可参照目下,乃使人不得不领悟到,不管技术和生活方式如何进步,个体的生命,如果仅仅活在当下,断绝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断绝生命最本质的“历史感”之传递,而令每个个体都陷在“小我”的无知和黑暗中反复摸索,是多么可悲、愚蠢。可惜的是,“活在当下”,据我所知,竟已是很多人的口号和人生箴言了,不亦悲夫?
‘叁’ 大地电影集团都出品过哪些影片啊这家公司怎样
2004年,大地电影出品了《电影往事》,被国外影评人高度评价为中国版的《天堂电影院》,2007年,出品了纪录片《张纯如》。2008年发行了《错爱》、《飞行日志》、《文雀》等影片,2009年投资史诗巨制《孔子》,于2010年初全球公映。同年还有《岁月神偷》、《等着你回来》等电影上映。
这是一家比较专业也比较知名的电影公司,因为与广东大地院线同属一家集团,所以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肆’ 孔子 这部电影放了一件什么事了一件什么事
逼真的复古场景,重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乱世,孔子作为一代先哲的崇高品质被表露无疑,周润发的表演无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内地的戏骨陈建斌、周迅等人的演出,也是力道十足,这是一部集体演出表现上乘的电影。
电影《孔子》在外部环境上有它本身的悲剧色彩,这部电影并不是超一流的经典,但也绝不是一部三流作品,笔者可以肯定的给影片打80分,因为它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影片的主创在非常用心地去完成这部作品。周润发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绝对是扮演孔子的不二人选,从演技角度讲,周润发的表演入木三分,他把握住了孔子这位先贤的复杂心理,这个人物有过一段时间的得志时期,曾经也被鲁国君主重用过,但最终因为和鲁国当权派三桓(鲁国三家世卿)的水火不容,结果又回到了四处漂泊的原点。
周润发饰演这样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贤能之人,孔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无时无刻都在保持着一个君子的操守,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他身旁的门徒,这些门徒又将他的思想和行为传播出去,这种广泛的辐射力使得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流传。看完《孔子》,你可以很信服周润发的表演,非常精湛到位,没有做作,也没有表演过火,一切拿捏的很准,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一个平和大度的人物,非常关注黎民苍生的生活状态,他渴望礼崩乐坏的社会,但他的努力往往会付之东流,可是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做法,周润发表现出了孔子的坚定和宽容。
《孔子》这样的电影注定不是普罗大众的喜好,这样一位古代先贤,对于低龄层次的观众肯定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小孩子当然喜欢《喜羊羊》、《邻家特工》一类的娱乐电影,所以像《孔子》这样思想性最重的电影,在市场上的前景并不能太乐观。并且影片中表达的思想,还有电影中的台词都比较深奥,想要每个观众都轻易读懂也是不现实的。《孔子》的制作非常精良,虽然特效场面和《阿凡达》一比显得很粗糙了,但剧情方面是很好的,喜好《孔子》这部电影的人会很喜欢,即使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在看过影片之后,相信也不会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烂片。
‘伍’ 电影《孔子》主要内容
《孔子》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剧情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着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5)孔子电影国外评价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孔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双方争斗交战的焦点。
更有一位被传为“圣人绯闻”的卫国艳后“南子”。影片时间跨度20余年,涉及到春秋诸国的故事,于乱世的冲折与混乱中,唯见旷世一人——孔子。
2、季孙斯
春秋鲁国大夫,“三桓”之一。谥号桓子。季孙氏一支为鲁桓公子季友后裔。鲁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后,继任为卿。实权一度被家臣阳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时期卫灵公夫人。宋国贵族女。又称釐夫人,姓子。原与宋国公子朝相好,受卫灵公宠幸。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告发太子蒯聩谋图行刺,蒯聩出逃。
‘陆’ 电影(孔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电影可以说是垃圾中的垃圾。
这不是我看不起国产电影,我还是比较支持国产电影的,但这部电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电影的故事散乱,而且看了半天不怎么明白电影的意识,当我看完了后,用快进式浏览发从看一次的时候,才发现这部电影讲的是孔子,任重而道远的大思想,却在战国时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时孔子还坚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理想从未改变。但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点都感觉不到电影在表达这个意思,前篇尽是些政治勾当,明显的三国演义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机。
镜头-
整部电影的镜头滥用,尤其是孔子与弟子相处时,孔子的镜头大多都对孔子这个角色要求完全变形孔子伟大的形象。电影就是讲故事,故事就有一个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终都是中心思想,写作文都知道,应该是层层递进,加深主题,点明中心,两个小时都要时时去体会孔子的伟大,简直是在扯淡,本来故事就不怎么样了,镜头还滥用,又不是小成本电影,简直是笑话。
音乐-
这个是最TM让人难以接受的,你仔细听听电影里的音乐,简直都要死人了,两个小时,简直是度日如年,听着音乐都要睡觉了,本来故事就不好,镜头还滥用,加上音乐,简直就拍不来电影。
角色-
这个比较难看出来,对导演的要求也比较高,但还是不得不说,因为故事的原因,电影里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没什么深度,就孔子这个角色来说,情绪的波澜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气是生气,高兴是高兴,唯一可见到点人性化的是鲁国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赶出鲁国,其余的就是心如止水。这个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故事就是这样,没得办法,其次镜头没有刻画一个人细想的变化,特写镜头少,没有特写镜头,观众怎么看清楚演员的表情,想吗都想得到嘛,还知名导演。导演对场面要表达什么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门,就是把镜头人还有音乐拼凑起来就成了一部电影,简直是笑话。
再说演员-
第一次看到周润发演的孔子的时候,因为嘴型的原因,感觉很别扭,加上争论陪葬的场面,给人的感觉毫无故事性,简直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儿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没看了。但后来了解了一下当时的人文风情,战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战乱纷飞,但战国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开放,无拘无束,每个人都想在这个年代崭露头角,所以那样在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争论是可能的,但场面太儿科还是不能忽视的。排除了自己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偏见,我用一颗平常的眼光看这部电影后,感觉导演对场面和故事的干涉与构思少,有时还很白痴,但这个导演对人的表演应该干涉得非常多,这大大限制了演员的发展空间,哪是在拍电影嘛,中国的戏剧没得发展前途就是因为有这种人,过于崇拜前人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淘汰过时与不符合发展的尘垢。
对于周润发的演技,刚开始的时候很是怀疑,但看了大多数非孔子的戏份,感觉周润发的孔子应该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镜头没有这个角色复杂内心的戏份,当然,这个导演也没得这个水平。
这就是《孔子》。。。。。。。
‘柒’ 电影孔子观后感英文版300字
电影孔子观后感英文版
The movie version of Kong Zi English about 300 words
‘捌’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玖’ 电影 孔子 观后感
孔子,这个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对他之后的中国人影响巨大。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邀请周润发扮演孔子,可能是导演胡玫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发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别是眼神无人能及。能够有机会饰演孔子我相信是发哥的一种荣耀,但是戏中的情节未必吻合发哥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编辑的能力有限,电影中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让人想到诸葛亮和墨者革离,不知道这和宣扬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么相关联的?有人说,看了电影《孔子》就像在看“丧家犬”。悲哉,可怜一代圣人,让后人如此诠释!
‘拾’ 如果欣赏《孔子》这部电影
“丧家狗”这话不是我说的,李零先生早就说过,而且孔子也说了——起码在《孔子》里,孔子是这么说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 于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导筒下的戈尔恰科夫,那个周游于意大利的俄罗斯人,故土始终在他的梦中萦绕:那所乡间的木屋,那条黑背大狗,那一坪风吹草低的俄罗斯田野…… 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 《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 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 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的展现给观众,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不过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 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为了凸现孔子的外交谋略,我也认了。 但是,得知鲁军不听调遣时,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办”,立马让电影院笑了场。这种历史片,孔子动辄抛出《论语》名言,不能太穿越,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又满口大白话——我当时就想喊一句“你过时了”。 然后,掌了权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强制拆迁,要“堕三都”,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式老谋深算的变相流放了。 这时孔子独自上路,但颜回死乞白赖的第一个出现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师走。接着,子路、子贡、曾参等人悉数到场,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驴友团横空出世(史实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积极,力劝孔子离鲁)。 之前已经打好了南子的伏笔,周迅还是《画皮》里的狐狸精模样。子见南子一幕随即在影片中出现,但谈不上精彩,坦率的说,周迅有点太用力了,淫荡有余而富贵不足,在表演前观摩下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应该更好(周迅戏分不多,在海报上却很扎眼)。 之后最大的杯具来自孔子驴友团行走于冰湖之上,几个水下镜头就已经让观众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书简的马车压破了冰面,颜回为救书简,溺毙于冰水中。 《论语》里怎么说颜回?《雍也》记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着实是个超凡脱俗的精神贵族,后世称其为“复圣”,与孔子配享。但在电影里,任泉的演技没问题,可一张脸总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点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影子?再者,颜回明明死在孔子归鲁之后,而且归鲁后还开宗讲学,整理《易》经,发轫出了被称为“颜氏之儒”的学派——影片何苦改成这样呢? 颜回死时,水下摄影那个煽情啊,明显走的是纯爱剧的路子,再加上发哥脸贴着任泉的脸半晌不肯离开,估计一干腐女又得乐了。 不是颜回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讲,孔子的弟子们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爷们儿,纯是很纯,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这一票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然后才各有特性,书卷气毫厘不现,不真(称呼也有点乱,按常规,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弟子被孔子称为“赐”为宜)。 至于孔子的家人,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还是刘慧芳的路子,看着倒还行;但是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而不是“孔锂”,这个字幕错误就算是笔误也不可原谅,孔子那个时代,怎会有“锂”字?还好影片没把“子贡”笔误成“子宫”(据说片方在公映时会做紧急修改)。 而孔子见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戏,俩人坐在山峰上霞光万丈,我还以为发哥要改唱《神话》了。这段故事是桩史学公案,不过按司马迁的写法,孔子去周都洛阳见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史)老聃,按照那个场景拍挺不错的,现在这样改,我总联想起洗发水广告。 这个场景其实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圣化的艺术旨趣——当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讲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后诱惑》和《耶稣受难记》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径通幽的造神,我们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脑袋上加光环,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后的小半段历史,若比起《甘地传》讲述人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来,在素材删剪上也殊为可惜——孔子曾有“致学、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阶段论,扔掉前半截,总让人不满足(当然片长也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漆思弓后来总算出场了,跟着孔子颠沛流离一番,也出落成了个糙老爷们。而且没别的用处,报个子路的丧就算完了——其实子路也死在孔子归鲁后,你要说这是拍电影不必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过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实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归鲁后接连孔鲤卒、颜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后孔子卒,照着这个拍,不也挺戏剧的吗? 这个漆思弓太可惜了,拍历史片,总逃不过“正史”和“戏说”的纠缠,既是拍正剧,又不是恶搞戏说,加这么个虚构人物,其实完全可以透过他的视角来看历史人物。金庸用韦小宝写康熙,用郭靖写成吉思汗,都是把虚构人物镶嵌在历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余?当然,我也不是说戏说就不行,不过真要像刘镇伟一样把《西游记》戏说成《大话西游》那样的经典,技术含量恐怕比拍正史还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没被人戏说过,蔡志忠的漫画谁不服气?只怕中国电影人还没这个能力(费穆的《孔夫子》我没看过,但显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讲,发哥的演技让我折服。陈建斌的季孙式也很牛掰,最后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里也很酷——不过史实是他死在孔子返鲁前数年,影片为了突出戏剧矛盾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达》来了,我们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论的史实,一定要慎重。相对主义相对到孔子那里去,中华文化就彻底散黄子了——又不是康三癫变法的时节,现在不需要《伪经考》《改制考》那些东东(“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龙应台曾写过一本《古文观止》在六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故事,一册发黄的书本,伴着五千学生度尽劫波,纵使在炮灰连天时,《古文观止》的读书声却从未断过。最后九死一生,五千学子还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发老者,而《古文观止》书页虽黄,却无一页缺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想象?归根结底靠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能断,也不能乱。文脉一乱,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孔子,当然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传世,《孔子》突出他从政、领军、流放,而对其思想缺乏展现,委实可惜。中国影人拍中国历史,竟还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为证)。再者,即使从纯粹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戏剧性仍嫌不足,虽然加了不少戏,还突出了战争场面,但通片看下来,局部刻意还是掩不住整体温吞。 不过挑了这么多《孔子》的刺,我还是认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么叫主旋律,这才叫主旋律,对这样的题材,应当动用行政手段包场给官员们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学院也都应该给同学们放映《孔子》,也算多媒体教学嘛。 总之,胡玫担当起孔子的题材,我举双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错误,在大关节目上还是对版的;而且影片还让大成至圣先师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能让我们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点关于孔子的文史知识,就冲这个,也是功德无量。此外,《孔子》的题材难度之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比从日本漫画改编的《墨攻》强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过大官,搞过拆迁,玩过暧昧,还组过驴友团——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还有煌煌巨着传世。 可见,好好的一个知识分子,玩什么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丧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归鲁后,首先声明不许再拿政事来烦他,一心一意搞学问去了。 这是想通了,孔子管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识分子啊,珍爱生命,远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