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电影的俄罗斯电影简介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❷ 俄罗斯二战经典电影推荐
最后的前线,斯大林格勒,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T,,34坦克
❸ 介绍一部俄罗斯经典电影
<<小偷>>,一部非常经典的俄罗斯片子,有剧情,有内容,不会沉闷.这部俄罗斯电影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桑亚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卡嘉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把这对孤儿寡母和小偷托杨联系在一起,三人开始过着流浪的偷窃生涯。桑亚崇拜托杨,把他当作精神上的父亲,托杨则对桑亚严厉,教他成为一个男子汉。然而,温情外墙随着电影进程渐渐倒塌:托杨被捕入狱,卡嘉难产身亡,桑亚在孤独与失落中成长为一个少年……六年后,桑亚遇到了出狱的托杨,然而托扬仍然继续着他的偷窃行径,并无情地侮辱了桑亚和他死去的母亲卡嘉,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破灭击垮了桑亚,绝望的孩子向心目中的父亲举起了手枪……
影片采取了孩子的视角,透过孩子那清澈透明的纯洁眼睛,折射出成人世界的阴暗与虚伪。《小偷》描写了孩子对“父亲”由崇拜到反叛的过程。
这其中的电影音乐我更是喜欢,传统风情的俄罗斯三角琴和手风琴伤感中透着失落,不愧经典~~
❹ 最近想看俄罗斯的历史片,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呢,什么原因让你推荐了此剧
苏联的历史十分悠久,下面我就写几部自己看过的好看的俄罗斯的历史片。
一、《维京:王者之战》
电影拍摄于2012年,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
大致剧情为: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 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很不错的两部电影,一部在近代,一部历史较远
推荐大家看
❺ 介绍俄罗斯车臣战争电影
第九连 又名 第九突击队
地区:俄罗斯
类型: 动作 / 剧情 / 战争
片长:130分钟
上映日期:2005年9月29日 白俄罗斯
对白语言:俄语
发行公司: Gemini Film...
分级: Finland:K-15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2005年俄罗斯的战争动作大片,票房挺第一。
❻ 为什么俄罗斯最新战争大片斯大林格勒2013网上找到的高清版或蓝光版的凡是德语对白都有俄语解说的
因为这是在俄罗斯发行的,俄罗斯人不一定都能听懂德语的。就好像英文电影到中国上映的话,也会有国语版和英文原版之分。而且一般俄罗斯电影中出现的“非俄语”,都会被旁白配音成俄语的。说实话,俄罗斯电影的配音效果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于国际技术接轨的,看看以前他们翻译配音的其他语种电影,惨不忍睹啊……一个配音演员从头到尾啊, 讲究一点的才配两个人,一男一女。
❼ 如何评价俄罗斯根据车臣战争而拍摄的电影《炼狱》
《炼狱》是典型的低成本影片,这是俄罗斯人自己拍的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摄影师用写实手法,刻意拍摄了许多以往战争题材片所未描绘过的惨烈场景。车臣雇佣军把俄军士兵的头割下来,挂在火箭弹上射向对方;俄军坦克手奉命把战友们的遗体碾碎。这里没有《黑鹰坠落》里"不丢下每一个人”式的宣言,只有呛人的硝烟、无限的仇恨以及苦涩的胜利。
血水泡涨的泥土,残缺的尸体,废墟的城市,无一不向我们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导演在片中没有向我们展示以往熟悉的镜头:大集团的冲锋,口喊乌拉的士兵,不堪一击的敌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缺乏训练的士兵,残酷的巷战,血腥,惨烈,自始至终贯穿影片。没有指挥官的运筹帷幄,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大无谓的表现,也没有正义对邪恶的藐视,真实表现是本片最大的特点,但片中也有战友间的情谊不经意的流露。
❽ 俄罗斯经典电影
俄罗斯经典电影:
1、《太空救援》
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在国内热映,即便是在《复联2》的“排挤”下,仍然票房口碑双丰收,可见这部影片的故事和情节的设定,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其实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两个版本,分别是1957美国原版《十二怒汉》和2007俄罗斯版《十二怒汉》。
俄罗斯版《十二怒汉》,故事内容和情节与《十二公民》大致相同,但相较于美国原版,更增加了当代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冲突等等。这一版堪称是三个版本中最“人性”的一版,可以说中国版《十二公民》受这版的影响比美版更大。
❾ 西方镜头下的俄格战争,俄罗斯屠杀平民,格鲁吉亚八天差点灭国
这个电影牛逼了,用美国记者的视角拍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活活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开头郑重其事引用美国人自己的名言: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是真相。开篇第一句就是该剧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然后开始带节奏说战地记者死了五百人,谨以此片献给他们。要不说美丽国就是牛,颠倒黑白的功力也是炉火纯青,影片中多以美国记者视角罗列各种俄罗斯人入侵格鲁吉亚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包括屠杀平民,无差别轰炸,撕毁停火协议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部美国拍的俄罗斯入侵电影《五日战争》,感兴趣的小伙伴看看我的解说就得了,毕竟原片看了毁三观。
2008 ,正当北京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时,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却爆发了南奥塞梯战争,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
俄罗斯正式入侵格鲁吉亚,并率先发动进攻,俄罗斯的军队,坦克,武装直升机越过边境。向格鲁基亚发起了全面进攻,四架俄军战斗机掠过村庄上空,目标精准锁定民房,直接轰炸。紧接着,大量的俄罗斯雇佣军闯入村庄,雇佣军将村民集中到一起。揪出村长和警长直接割喉示威,然后浇上汽油,放火焚烧,武装直升机在空中肆意轰炸。惊慌失措的平民四处逃命,女人被抢走,男人被当场枪杀,士兵还站在尸体前拍照炫耀。村庄被洗劫一空,在武装直升机的轰炸下成了一片废墟。
为了美化格鲁吉亚,影片强行加了一段战地记者被格鲁吉亚维和部队营救的蹩脚故事,并以此成为战地记者安德鲁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俄罗斯暴行的原始动力。
此时的安德鲁与同事正在参加当地婚礼,突然四架俄军战机突然飞速袭来。对着民房一顿轰炸,轰炸过后,婚礼现场一片狼藉,许多宾客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新娘抱着被炸死的新郎痛苦哀嚎,这一切都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而这仅仅才刚刚开始,随后安德鲁开车将伤员送往当地的医院。
第二天,安德鲁遇到了寻找失散家人的塔利亚,并在交谈后决定协助塔利亚前往家人所在的北方村落。在路上,军官警告他们,如果看见带着白色臂章和黑色头套的人,千万不能拍摄,一定要逃跑,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这些人都是俄罗斯军方支持的外籍武装,安德鲁和军官告别之后驱车来到了一家旅馆,成功找到了塔利亚的妹妹和父亲。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几架俄罗斯战机就呼啸地划过天空目标,精准锁定民房,直接轰炸。
第二天一切恢复平静,安德鲁从睡梦中醒来,他独自走了出来,在一处果园里,享受着周围难得的宁静。就在这时,地面上突然发生轻微的颤抖,紧接着远处的山坡上,一大批的军队正越过边境线,正是带着白色臂章和黑色头套的士兵。身后是数量坦克以及武装直升机,气势汹汹地朝着村庄的方向一步步逼近,安德鲁顿时意识大事不妙,连忙赶回去,叫醒众人躲藏起来。很快俄军闯入村庄,士兵用机枪扫射,将附近的村民都驱赶了出来,所有人被聚集在一条河边,长官要见他们的村长和治安官,但没人敢承认。
随后长官将一位老妇拖了出来,并朝她的腿上连开三枪,老妇倒在小溪中痛苦地哀嚎着。这时村长和治安官主动走了出来,士兵上前将两人直接割喉,然后浇上汽油,放火焚烧,熊熊燃烧的大火将尸体化为灰烬。而这一切都被躲在远处的安德鲁几人拍了下来,随后长官下令杀光所有村民,村民们四处逃窜。空中的直升机将目标对准平民疯狂扫射,并发射导弹进行轰炸。接着士兵们开始扫荡村庄,只要有用的或者能换钱的都通通带走。女人被抢走,男人被当场枪杀,村里的牲畜也是他们抢夺的目标。一个女孩被迫骑上自行车供他们娱乐消遣,所有的民房也被直升机大肆轰炸破坏,街道上逃跑的村民毫无藏身之处。手无寸铁的村民命如蝼蚁,无处不在的坦克和士兵随时都有可能要了他们的命。安德鲁慌乱中躲进了一处房子,士兵在周围四处搜查,这时一名年轻的士兵进来搜查。他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掀开衣服一看,发现了藏在里面的一对夫妇,看着惊慌失措的眼神,年轻的士兵心软放过了他们。可当他刚走出去报告没人时,孩子的哭声却惊动了其他雇佣军,他们立即开枪威胁里面的人。安德鲁几人只好走了出来,表明自己是记者的身份,结果却被对方一枪砸倒在地,军官走过来也发现了他们拍摄用的摄像机。随后他们被带到俄军指挥官面前,指挥官在网上查到了安德鲁之前报道过伊拉克战争。
他要求摄影师说出储存卡的密码,摄影师如是告诉了对方指挥官打开摄像机却只是之前拍摄的婚礼片段。牢房里的摄影师悄悄告诉安德鲁,俄军之所以没发现自己屠杀平民的证据,是因为他提前换掉了摄像机上面的储存卡,而那张储存卡现在就藏在之前藏身那间房子。指挥官将安德鲁和摄影师两人分开审讯,就在他准备言行逼问摄影师时,格鲁吉亚的一支突击小队突然破窗而入。现场武装人员全部被打死,他们正是之前护送安德鲁几人来这里的小队。接着小队迅速冲进了地下室解救塔利亚等人,全副武装的俄军精锐竟然被直接秒杀,果然爽的就是好啊。
随后小队连忙逃出去准备撤离,外面的雇佣军拼命拦截,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眼看敌人越来越多,雇佣军的坦克也在飞速前进。紧急之下,他们发动汽车逃了出去,这时坦克一发炮弹袭来,所幸汽车拐弯顺利躲了过去。但雇佣军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在后面穷追不舍,小队只能一边撤退一边还击。这时安德鲁才突然想起来,储存卡还没拿回来,这是将俄军的罪行公之于众的有力证据。安德鲁不得不返回原来藏身的房子拿回储存卡,雇佣军就像疯子一样咬住小队不松口,小队与雇佣军展开周旋,一辆坦克再次发射炮弹,队长架起肩扛式火箭筒,一发火箭弹下去,后方车辆直接被炸翻。
与此同时,安德鲁顺利拿回了那张储存卡。然后迅速与小队汇合,这时两名武装人员将塔利亚的父亲带了出来,就在他的小女儿起身呼喊时,一发子弹正中腹部,接着又是一发,直接将她打下车,然而汽车并没有停下,看着妹妹的尸体渐渐离自己远去,塔利亚此刻悲痛万分却又无能为力。
战火过后,雇佣军将汽车点燃庆祝胜利,士兵举枪射击,高喊口号,而无辜的村民则拖家带口离开了村子。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在格里士,八架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安德鲁几人跟随小队来到了这里,他们看见格鲁吉亚的军队以及平民纷纷都撤出了格里士。队长询问士兵什么情况,士兵告诉他们总统已经下令单方面停火,所有军队将会退回到蒂比利斯保卫首都。队长十分愤怒,他表示不会轻易撤离,抛弃自己的国家,他要继续战斗下去,现在他们必须要找到有媒体中心的地方,将拍到的所有罪证公布在世界人民面前。随后小队逆行进到城里,现在这里所有移动的车辆都成了俄军打击的目标,俄军的直升机正在扫荡城市。地面部队很快就要赶到这里,他们要赶紧找地方避难,然而就在逃亡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另外一伙战地记者,正好他有一辆卫星通讯车让他们使用。这时雇佣军的地面部队开进了城市,利用坦克进行轰炸,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安德鲁几人迅速将录下上传出去,但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在这时,俄军的武装直升机发现了他们,眼看录像快要上传完毕,但武装直升机已经将他们锁定,摄影师不得不拔下储存卡躲避危险。直升机立即发射火箭弹,通讯车瞬间被炸毁,武装直升机也发现了其他几名同事,马上朝他们又发射一枚。火箭弹直接击中身旁的车辆,两名同事瞬间被大火吞噬,看着俄军的直升机如此嚣张,小队队长立即架起火箭筒瞄准对方,火箭弹准确发射,直升机当场坠毁。围观的士兵们无故欣喜若狂,庆祝着阶段性的胜利。就在安德鲁离开时,他身后的建筑物遭到了大量火箭弹的袭击,整栋大楼被全部摧毁,雇佣军的大部队装甲坦克也赶到了这里,城市广场已经被他们包围,仅存的政府军和平民相互搀扶在一起,坦克缓缓逼近,最终在他们面前停了下来,雇佣军指挥官说道,快离开这里,这里的杀戮已经够多了。安德斯等人拍的视频曝光后,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最终,在国际各方的协调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停止了战争,持续了五天的战斗终于结束。安德鲁的同事也被安排到医院进行救治,影片到此结束。
电影五日战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美国记者的视角,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双方为了争夺南奥赛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这是一部美国拍的战争片,其目的就是为了抹黑俄罗斯。
战争持续了5天,参与军事行动的有俄罗斯军队,但是南奥塞梯志愿军是烧杀劫掠的主体。因为在外界看来俄罗斯军队没有做这种事的意愿。可是面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的格鲁吉亚军队,俄罗斯军队的本次军事行动并不是非常成功。经常因为各兵种的配合问题导致行动失败。这是俄罗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
而在战争中,格鲁吉亚各方盟友都没有参与援助,谴责在实际的军事行动面前是无比的苍白无力,弱国无外交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本片以纪实的摄影方法把观众们带回到2008年夏天那个不受世界关注的角落。作为电影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却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灾难。
❿ 看看俄罗斯世界的电影五百字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优秀影片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苏联的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转而从影。20年代电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上,30年代则转向剧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法。苏联第一批有声影片中较好的有《迎展计划》和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着《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根据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该影片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带枪的人》等。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趋于多样化。有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政治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年代用以鼓舞战斗士气的电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间共拍摄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着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战争年代还创造了文献纪录电影形式,纪录下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的许多重大事件。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反映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传记片在战后的苏联电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尔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1955年苏联拍摄了第一批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和表现战时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关键时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这也是70年代战争题材的影片的鲜明特性之一。这方面着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血》等。70年代战争片的另一特征是展现战争全景,对反法西斯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概述。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诗片,它从苏、德两军统帅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灭,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类似的影片还有《围困》(原着恰科夫斯基、导演叶尔绍夫)。80年代初问世的战争片,如《胜利》、《岸》(原着邦达列夫,导演阿洛夫、纳乌莫夫)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把过去的战争同当代苏联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涉及到诸如战争与和平、东西方缓和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另外,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题材广阔、形式多样,道德题材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莓》、《稻草人》、《怀恋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人却遭黑社会杀害的经历,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样一个青年》获全苏电影节嘉奖和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生产题材的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注重将国内外的文学名着搬上银幕。苏联银幕上的文学名着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⑴出现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再揭露》。⑵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近20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等影片。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71年摄制的影片《途中考验》(根据尤.格尔曼的小说《“祝贺新年”行动》改编,阿.格尔曼导演),1986年开禁。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其他9部电影列为禁片,不得在影院、电视台播映。⑶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开禁了许多影片外,随着国家对电影监控的取消,出产影片数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并充斥着暴力与色情。这类影片有《克莱采奏鸣曲》(1987,施维策尔导演),《小维拉》(1988, B.B.皮丘尔导演),《仆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导演),《衰弱综合症》(1989,穆拉托娃导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维约夫导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产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维奇内导演),《太阳灼人》(1994,米哈尔科夫导演),《高加索的俘虏》(1996,C.博德罗夫导演)。
苏联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30年代以后经常参加戛纳、卡洛维伐利、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苏联电影在134个国家上映,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从1959年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部,电视片约100多部,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
俄罗斯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高尔基儿童与青年中心电影制片厂”、“联盟木偶电影制片厂”、“中央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圣彼得堡的有“列宁电影制片厂”、“文献和科普电影制片厂”、在叶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电影制片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10多年间,俄罗斯电影业发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摄430部电影,而1996年产量仅为26部。近年来影片产量有所回升。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占据着俄罗斯的市场。以1995年为例,俄罗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国电影就占了111部。
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从政府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主管电影的电影委员会,电影归文化部管理;政府设专项电影基金;制片厂设备得到更新;电影院逐步改建,采用最新的放映设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次,并且由政府拨款资助。俄罗斯电影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近两年最新拍摄的《战争》、《小狗与流浪儿》、《他妻子的日记》、《布谷鸟》、《情人》、《致艾丽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发展水准,反映俄罗斯现代社会和民俗风情。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1885~1905年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婉美丽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罗斯各界观众的喜爱。该片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太阳灼人》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1944~)1968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过后一百天》(1973年,获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救生员》(197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温柔年华》(2001年)以苏联解体前后15年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种种际遇。
近年来,俄罗斯私营电影公司发展迅速,私人资本投资于电影业,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1997年,潘菲罗夫导演)、《小偷》(1997年,巴维尔.朱赫莱导演)、《聋者之国》(1998年,瓦.塔达洛夫斯基导演)、《伏罗希洛夫的枪手》(1999年,斯.加沃罗辛导演)、《宝马》(2003年,彼.布斯洛夫导演)等。
动作片的数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达尼拉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圣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职业杀手,故事在俄美两国展开,以当代为背景。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动作片模式拍摄的电影。
阿.罗果什金从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连续拍了三部以俄罗斯民俗为背景的喜剧片──《民族狩猎的特点》(1995年)、《民族捕鱼的特点》(1998年)、《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2000年)。
2003年,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回归》夺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此前,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尼.米哈尔科夫的《库伦》分别于1962年和199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仅把镜头对准50年前的那场大战,譬如阿.罗果什金的《布谷鸟》(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语言不通,最后却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罗果什金导演)、《战争》(2002年,阿.巴兰巴诺夫导演)以最近的车臣战争为背景,直接反映了内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历史题材的《小牛犊》(2001年,亚.索库洛夫导演)描述列宁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对列宁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故事片《寡头》(2002年,巴.鲁金导演)反映俄罗斯近20年暴富起来的人及其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总体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