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战争中没有妇女俄罗斯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战争中没有妇女俄罗斯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05 04:56:00

Ⅰ 战争中没有女性的内容简介

作者提着录音机,携带笔记本,在4年多时间里,行程几万里,走访了数十个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妇女,然后将她们的事迹整理成文,让妇女们在书中作为主人公轮流出现,“自己讲自己”,如同直接面对读者娓娓而谈。这些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非常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又具有整体的共性。作者巧妙地剪辑和汇合了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中妇女群像的历史长卷。
全书共由12篇短文组成:《我不想回忆》,《再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着呢》,《只有我一人回到妈妈身边》,《我们这幢楼里有两场战争》,《电话听筒可射不出子弹》,《我们只获得了小小的奖章》,《那已经不是我了》,《我现在还记得这双眼睛》,《我们没有打过枪》,《关于一丁点儿大的小薯仔》,《妈妈,爸爸——是什么?》,《我拯救了生命,我拯救了和平》。这12个短篇无纵向的主脉,各个故事独立成篇,极少起伏跌宕的情节,有些地方的叙述还略为琐碎;但由于是女主人公们在面对读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因而又显得真切感人。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是儿孙绕膝的祖母、外祖母了,她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在战争刚开始时,她们还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有的刚读完中学,有的甚至连中学都还没有毕业。她们青春年少,有着美好的目标与追求,对未来充满梦幻般的希望与憧憬。可战火摧毁了一切,她们不得不暂时搁下少女的梦想,投身到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去,成为狙击手、坦克手、飞行员、洗衣工、面包师、电话接线员、通讯兵、医生、护士……女人毕竟是女人,姑娘终究还是姑娘。她们温柔、善良、胆小、怕羞、爱漂亮,还喜欢贪吃零食,留着心爱的长辫子。可一夜之间,她们不得不换下漂亮的高跟鞋,穿上40码的厚毡靴和带帆布套的美式大皮鞋,必须剪掉心爱的长辫子,习惯军队纪律,学会识别军衔,学会射击目标,匍匐前进,缠包脚布,一连几昼夜不睡觉,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戴上防毒面具、挖战壕……这些具体的战争生活,在姑娘们要求参军之前,是无论如何想不到的。关于促使女人参加战争的原因,薇拉·达维多娃说得好:“我认为,这涉及到我们民族的特点。当我们的妇女看到她们的国土要沦丧、民族要灭亡时,她们是不能心安理得地给孩子洗澡,心安理得地烧饭做菜的。”姑娘们为此付出了10倍的艰辛、惨重的代价:她们有的将鲜血洒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有的落下了终身的残疾,有的才20多岁就白发苍苍,有的甚至不会穿姑娘的衣裙……但她们毕竟挺过来了,终于熬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狙击手玛丽亚·伊凡诺夫娜·莫罗卓娃,战前还是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参军后她成了一名连步兵看着都羡慕的狙击手。一次,步兵发现敌寇后,由于敌人距离太远,冲锋枪射程不够,便请莫罗卓娃来消灭这名敌人。莫罗卓娃虽然出色地执行了命令,但事后,“我的双手发起抖来,而且浑身都打开了寒噤。我怀着一种恐惧……”因为,“这是一个活人哪,虽然是敌人,可毕竟是个活人。”战争中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着莫罗卓娃的经历。但是,战争又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上士、狙击手克拉芙季娅·格利戈里耶夫挪·科罗宰娜,在看到被德寇烧死的苏军战俘的焦炭似的人骨后,在目睹了几颗灰烬中的烧光了珐琅质的五星帽徽后,则认定“不管我杀死多少人,我都不动心了”。因为,“当我见到这些烧焦的尸骨时,我不能控制自己,心里只剩下愤怒和复仇的欲望。”还有一位姑娘来自农村,她胆小懦弱,心地善良。有一次,家里的一头母牛生病死了,她竟伤心得哭了两天两夜。母亲怕她哭坏了身体,只得陪她一起掸眼泪。可战争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她前后判若两人。那是一次残酷的拉锯战,苏军部队饿了3天3夜,可以充饥的只有又硬又干的面包干,战士们无法下咽,嘴上都起了血泡。情急之中,他们突然发现前沿阵地上有一匹漂亮的小公马在溜跶,于是他们请来了这位当阻击手的姑娘。姑娘二话没说,举枪“叭”地一下就结果了这匹可怜的小马,并用它的肉熬汤,滋补挨饿的战士。当时有位新兵对姑娘的做法很反感,觉得她“心狠手辣”,并拒绝吃马肉汤。对此,姑娘只能默默无言:面对饥饿的战士,她已经不能对马匹存什么“恻隐之心”了。其实,她自己也很心痛这匹漂亮的小马,但这完全是迫不得已的。
战争,本来是男人的事,应该“让女人走开”,可事实上,几乎是全苏联的妇女和儿童都投入了战争,只是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战斗,以独特的感受体验战争。游击队员切尔诺娃,她虽怀有身孕,但还是不顾一切地把地雷夹在腰里,靠着胎儿扑扑跳动的心脏;还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走遍全城,小姑娘的裙子里,好几层传单裹在身上,而这时,大街上布满了德寇和伪警……并不是这些女人缺少母性,也不是她们乐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冒险。她们热爱生活,她们想活下去,她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免受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难,所以才做出这些连男人都惊诧不解的举动来。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一个自己才只40多公斤的小姑娘,要从前沿阵地、甚至从燃烧的坦克中背回体重是自己2~3倍的战士,她们工作的临时卫生站,堆满了锯下的胳膊和断腿,用她们的话说,简直像个“屠宰场”,很多男人见此情景吓昏过去,而她们却早就习以为常。正如女战士薇拉·达维多娃所言:“我们全都迫使自己适应战争,迫使自己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可是却要付出十倍于男人的艰辛。”战争中没有女性,战争又不能没有女性。

Ⅱ 有一部俄罗斯战争片里面有个女人胸超大叫什么名字

出自电影《第九突击队》。影片主要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苏联成立“第九突击队”的故事。

《第九突击队》(《9-ya rota》)是Fyodor Bondarchuk执导,Fyodor Bondarchuk、Aleksei Chadov等领衔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5年上映。

剧情简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底到1989年,当时由于阿富汗人民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失惨重,近20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为了继续对阿富汗实施侵略,特意成立“第九突击队”以占领高地来开路。

6名来自苏联各地的小伙子在1987年末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抵抗苏军入侵的阿富汗民兵。

Ⅲ 你觉得浴血奋战的战争电影有哪些可以推荐几部吗

小编觉得浴血奋战的战争电影有很多,小编推荐以下几部:

4、 《拯救大兵瑞恩》

相信我,俄罗斯战争电影总是最令人愉快、最浓烈、最英勇的。故事情节扎实,叙述粗犷有力,画面震撼,展现了一名苏联准尉带领五名新招募的女兵封锁16支德国特种部队的经典情节。五名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的妇女为同一场战争献出了生命。

5、 《决战中途岛》

一场视觉盛宴,一场势不可挡的海空大战,声势浩大,震撼人心,气势磅礴!这个中途岛没有狗血般的爱情,没有令人作呕的耸人听闻,但真的给你带来了惊心动魄的科普故事。

Ⅳ 想问一部俄罗斯的电影 战争时期的 求各位高手解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绝对是,望采纳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Ⅳ 有个德国妇女和俄罗斯军人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苏联电影《岸》。
《岸》是Aleksandr Alov、Vladimir Naumov执导的爱情片,Boris Shcherbakov、Natalya Belokhvostikova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炮兵排在战争中的经历故事。

Ⅵ 战争中没有女性的作品赏析

《战争中没有女性》的文体较有特色,属纪实文学,亦可称为文献性或纪录性文学。按照前苏联《简明文学网络全书》中的解释,纪实文学是一种“学术史料性的艺术散文”,它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反映当时的详情细节,完整或部分地再现史实。但纪实文学又并非单纯地叙述历史或现实,而是采用艺术的综合概括手法,高度真实地反映生活画面和历史人物。与小说相比,作家的想象和虚构在纪实文学中又受到严格的限制。总之,把文献史料忠实地、哲理地再现出来,再加以典型化原则的处理,是纪实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法。
《战争中没有女性》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则是全景性的,作者没有像前人一样,选择一个或几个原型,精心构思成一篇环绕一个或几个人物展开情节的小说。如果那样做,作者也是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和驾驭能力的。但是,阿列克茜叶维契另辟蹊径,要写出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整体形象。事实证明,作者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作品的12个故事无纵向的主脉贯穿,各自成篇;主人公们面对读者娓娓而叙,虽然有些叙述过于琐碎,甚至还有反复,但由于是讲述主人公的亲身体验,因而显得真切感人,于平淡中见起伏。纪实文学的写法,还免去了作者转述之苦,使“主人公→作者→读者”的三元关系简洁为“主人公→读者”这样一个更直接的二元关系。主人公所有的情感历程、情绪体验能更直接、更准确地传染给读者。因此,这一写作手法被许多中国当代作家所接受和喜爱,如张辛欣的《北京人》。作品中,众多的主人公们用夹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向读者叨嗑生活的甜酸苦辣,充分体现出现代北京人的心态,有着浓郁的北方生活气息。
《战争中没有女性》对战争所取的描绘角度也颇具独特性。阿列克茜叶维契不去渲染战斗和工作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描写女兵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主要是通过女性心灵对于战争的感受,从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绘战争,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战争的本质。因为,战争原本只是男人们的事,而女性与军人往往难以得兼,但这一常规在卫国战争中被打破了,众多的女性从戎参战。女孩子们身上常见的娇气、温柔、端庄、怯儒等等,被战火彻底烧毁了,女性非女性化了。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严峻和惨无人道,也说明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全民性。总之,这部作品着意于探索战争中女性的心理和精神风貌,反映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牺牲精神和杰出贡献。 前苏联的战争文学、女性文学很多,佳作也不少,但像《战争中没有女性》这样,从个性各不相同的众多女性的心灵深处去反映战争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

Ⅶ 俄罗斯战争电影介绍 俄罗斯战争电影有哪些

1、《T-34坦克》本片讲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勇敢、激烈的战斗、牢不可破的爱情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的时代。

2、《女狙击手》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帕夫利琴科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同时她被德军视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胁。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并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战争过去,厄运却再次降临……

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4、《五月的四天》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5、《第九突击队》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这支奇兵组成“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第九突击队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却弹尽粮绝。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Ⅷ 二战电影里,为什么苏联女兵穿裙子上战场打仗

二战初期,苏军被德军俘虏380万人,男子数量直线下降,国内兵源极度紧缺。万不得已情况下,列宁共青团向全苏联的姑娘们发出了总动员,号召18至25岁没有儿女的妇女,穿上军装,担负战场医疗救助和卫国杀敌任务,用青春和鲜血保卫国家。

穿裙子能上战场杀敌吗?特别是在苏联极寒条件下,裙子里面还是要套条裤子,在《这里黎明静悄悄》电影中被派到战场上的都是外面穿裙子,里面穿棉裤。打仗需要趴战壕,在丛林里奔跑,或是骑马、开车,在战乱期间进行各式各样的体力劳动,穿裙子确实不方便,后来她们开始穿起了裙裤,既保留裙子的样式,又不失女人范。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兴起了牛仔裤的潮流后,苏军总结了战场经验,从军的女兵才穿起了裤子。

Ⅸ 求一部困扰我很久的电影名字!俄罗斯二战时一男五女抗战只剩男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
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http://ke..com/link?url=JcTnrki2TPB_NE0G__

Ⅹ 俄罗斯拍的战争电影

俄苏战争电影漫谈
内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罗斯电影诞生;苏联蒙太奇学派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辉煌成就
1908年俄罗斯电影诞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1917年十月革命, 电影产业国有化,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鼓动电影”
20年代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成,三位大师的先锋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作: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 《战舰波将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叙事 《成吉思汗的子孙》
杜甫仁科 银幕上的诗 《兵工厂》
声音的出现与“音画对位法”
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1934)
3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高潮:
《马克辛三部曲》
《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带枪的人》
蒙太奇大师将艺术探索精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电影;战后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电影制片厂迁移,电影工作者的艰苦劳动,鼓舞斗志的“战斗电影”
战役纪录片--《战时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尔孟克的宴会》
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
《在苏联的24小时战斗》
《乌克兰保卫战》
战略反攻阶段的纪录片
战争故事长片 《她在保卫祖国》
战后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战争电影:英雄主义主题“纪念碑”电影
《青年近卫军》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纪念碑”电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新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电影杰作
1954年“解冻”,1957年苏联战争文学第二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飞》 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
《一个人的遭遇》从肖洛霍夫到邦达尓丘克
《士兵之歌》 纯洁清澈的心灵,人道主义的悲歌
《伊万的童年》 被炮火摧毁的童年的梦
其它优秀作品:
《临风而立》
《生者与死者》
《士兵的父亲》
60年代后期--“停滞”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苏联“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七、八十年代繁荣多样的苏联战争电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战争文学“第三浪潮”与“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
“全景战争”电影
《解放》
《围困》
《莫斯科保卫战》
“战壕真实”电影
《一寸土》/《永远19岁》
妇女与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
《狙击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家及小说创作背景,导演及其独特的电影语言
儿童与战争
《受伤的小鸟》
《幼儿园》
《自己去看》 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诗电影”,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

“改革”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改革”时期的苏联电影

插入语:经典文学名着改编的苏联战争电影
《苦难历程》三部曲 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
《静静的顿河》 顿河悲歌 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
《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 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文学名着改编电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未完待续)
解体,电影体制变化,电影性质变化 泥沙中金光闪烁
(一) 对现实的思考:车臣战争
冷漠(《战争》)
沉痛(《高加索俘虏》)
现实(《急行军》)
(二)对历史的认识:
淡化(《太阳灼人》《小偷》)虽然不是军事题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后期战前苏联国内形势,后者描写战后的艰难生活
寓言(《布谷鸟》)
颠覆(《无穷无尽》)
怀念(《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未列入名册)
继承(《星》)

参考书目:
《苏联电影史纲》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 编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二、三、四编 俄苏电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于培才,李小蒸,孟广钧,王德胜 等
《苏联战争文学评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陈敬咏
《世界电影史》 (法)乔治-萨杜尔
《电影艺术辞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许南明 副主编:沈善
《泥沙中金光闪烁--近年来的俄罗斯电影掠影》 戴光晰
《外国电影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 郑亚玲 胡滨
《战火中永生--苏联战争影片赏析》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时光》 (俄)塔尔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选集》(苏)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战争影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苏联部分撰槁人 连秀凤
《俄罗斯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光宣
《俄罗斯文化一千年》 东方出版社 孙成木
《苏联网络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