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rabbit run是什么电影
Rabbit, Run
兔子,快跑!
作者: John Updike
出版社: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出版年: 1996-8-27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厄普代克,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等十数次奖项。“性爱、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目标,“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则是厄普代克独擅胜场的创作主题,他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他最着名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写就,四部小说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着。
‘贰’ 张艺谋指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什么奖
本片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天主教和基督教联合颁发“人道主义精神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协会、意大利记者协会“巴克大奖”,2000年度中国政府华表奖最佳影片奖,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侯咏)、最佳美术奖(曹久平),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日本银幕》2000年度:最佳外语片第一名、最佳外国女演员 (章子怡),2001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观众评选大奖,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第19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叁’ 世界上评分最高的影片
一、《肖申克的救赎》------人性对自由与希望的追求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该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的结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宣泄。
在IMDB当中被超过160万以上的会员[1]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并入选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
二、《美丽人生》------人间最美的喜剧(意大利)
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剧情片。1997年12月2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2020年1月3日,《美丽人生》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三、《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大叔一点也不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由吕克·贝松编剧并执导,让·雷诺、加里·奥德曼、娜塔丽·波特曼主演的动作片,该片于1994年9月14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名职业杀手莱昂无意间搭救了一个全家被杀害的小女孩玛蒂尔达,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后他为了救玛蒂尔达而身亡的故事。
四、《辛德勒的名单》------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艾伯丝·戴维兹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点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
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五、《阿甘正传》------我不傻,我知道什么叫爱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电影上映后,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2014年9月5日,在该片上映20周年之际,《阿甘正传》IMAX版本开始在全美上映。
六、《盗梦空间》------现实与梦境该如何区分
《盗梦空间》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等主演的电影。影片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影片讲述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七、《泰坦尼克号》------失去的才是永恒的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在内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
八、《乱世佳人》------如果这辈子我有遗憾的话,就是没有为爱情而死
《乱世佳人》是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飘》改编的爱情电影。由维克多·弗莱明 、乔治·库克、山姆·伍德导演,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等主演,于1940年1月1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1940年,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十个奖项。1998年,该片在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中位列第四。
九、《教父》------千万不要记恨你的对手,这样会让你失去理智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柯里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十、《霸王别姬》------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中国)
《霸王别姬》是汤臣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片,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此外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且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1994年张国荣凭借此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2005年《霸王别姬》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肆’ 反基督者的幕后花絮
影片原计划在2005年上映,但是制片人皮特·阿尔贝克·詹森(Peter Aalb?k Jensen)却不甚提前泄露了影片的结尾。盛怒的拉斯·冯·提尔一气之下停止了影片的拍摄,腾出时间来重新编写了剧本。
影片只有两个演员: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而且他们在影片里名字只是“他”和“她”。
影片是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
影片在德国克隆边上的一片小树林理取景。
全片的投资只有1100万美元。其中,丹麦电影学院投资了150万。其他的资金几乎来自全世界的各个独立电影公司。这些公司遍及德国、立陶宛、巴西、俄罗斯、爱沙尼亚、波兰、意大利、印度、伊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拉斯·冯·提尔自己的电影公司也投资了一部分资金。
影片中使用的那些动物——鹿、狐狸和乌鸦,先前在捷克接受了训练。
如果算上本片,那么拉斯·冯·提尔已经有10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且有8部电影参加了主竞赛单元。
因为厌恶飞行,拉斯·冯·提尔是乘坐汽车从丹麦来到戛纳的。
本片是拉斯·冯·提尔患上抑郁症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在片尾打上的“向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致敬”。这一字幕在戛纳招致了哄笑和嘘声。
《反基督者》这个标题来自尼采的同名着作。
在《反基督者》里,拉斯·冯·提尔使用了蒙克的名画《呐喊》和亨德尔的歌剧《里尔纳多》的选段。
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凭借着自己在电影里的出色发挥获得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伍’ 七宗罪电影有何寓意,结尾有些看不懂啊
最后的画面:黄昏,威廉独自站立。对应最后的台词,就算世界永远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为之奋斗。黄昏以后的黑暗和必然到来的黎明,必然永久对立。正是如此,威廉在黄昏中的身影,犹如黑暗中的守护者,让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奋斗,前行。这也是《七宗罪》最后的精华所在,虽然阴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后一刻却如此的温暖。
七宗罪,其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包括暴食、色欲、贪婪、伤悲、愤怒、懒惰、妒忌和傲慢。六世纪后期,天主教将8项罪行减至7项,以对爱的违背程度为准则,将自负并归于傲慢,伤悲归于懒惰,并加入妒忌,将其顺序改为:傲慢、妒忌、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
(5)基督徒电影荣获九个国际奖扩展阅读
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
一)淫欲-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但丁的标准是“过分爱慕对方”,而这样便会贬低了神对人们的爱)
二)暴食-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分贪图逸乐”)
三)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为之贪婪。(或是以但丁的观点,贪婪是“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
四)懒惰-懒惰及浪费时间。(懒惰被宣告为有罪是因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补缺失,但应该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从但丁的神学观念上去看,懒惰是“未能全心爱上帝,未能全副精神爱上帝,未能全人之心灵爱上帝”-具体来说包括懒惰、怯懦、缺乏想象力、满足及无责任心)
五)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邪恶的)感觉,复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赋予的权力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欲亦被归作愤怒。
六)嫉妒-因对方所拥有的资产比自己丰富而心怀怨怒(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四世纪当时的埃及僧侣伊瓦格里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这些罪行定为八种“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东正教方面,这些冲动仍然被描述为“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们体内的罪孽。而主动迎接这些“激情”或拒绝与这些“激情”对抗的人在正统基督徒道德神学(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陆’ 达人请进,求一部发生在地中海(大概...)电影名字
是不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西班牙国宝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音乐都很经典而且很有民族风格。片中儿子因车祸致死。
□ 影片原名: Todo sobre mi madre/All About My Mother
□ 影片译名: 我的母亲/论尽我阿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导 演: 佩德罗 阿尔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 主要演员: 丝莉亚 洛芙 Cecilia Roth
马里莎 帕雷德斯 Marisa Paredes
安东尼亚 圣 璜 Antonia San Juan
佩内洛普 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获奖情况: 英国独立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
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最佳欧洲电影
最佳欧洲导演奖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简介
马努艾拉是一位年过40的女人,她是一名护士,同时是一个单亲母亲。18年前她从巴塞罗那移居到马德里,并生下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依斯特班。对于自己的父亲,伊斯特班只是从母亲那了解到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
母子的关系非常好,儿子是马努艾拉的全部精神寄托。依斯特班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最大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目前他正在为了参加一个文学竞赛而创作一部关于自己母亲的小说。一天母子两人去剧院看演出,散场后依斯特班冲入大街想得到一张女演员胡玛·罗乔的相片,这时正好一辆小汽车飞驰而过,在母亲的眼前儿子被撞死了,马努艾拉悲痛欲绝。
经过这一变故,马努艾拉决定返回马德里寻找依斯特班的父亲,但令人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是,依斯特班的父亲已经成为一名易装癖者,名叫罗拉。马努艾拉再次深受打击,她又回到了巴塞罗那,寄居在一片贫民窟里。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老朋友、好心肠的变性人拉阿格拉多,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马努艾拉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境遇下的女人们,仍然在做着相同演出的胡玛-罗乔,纯洁的修女罗萨,以及她的歇斯底里的母亲……马努艾拉发现所有的女人们都在承受着情感的折磨。
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女性电影由西班牙着名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编剧并导演,该片目前已获得众多奖项,并有望获得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柒’ 张艺谋所导演的影片有哪些比较出名的有哪些
张艺谋(1951.11.14-)导演、摄影师、演员。陕西西安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张艺谋电影作品获奖一览表
《一个和八个》 张军刽导演 张艺谋摄影
1984年 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黄土地》 陈凯歌导演 张艺谋摄影
1985年 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1985年 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1985年 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
1985年 瑞士卢卡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1986年 香港第五届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86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展:大奖
《大阅兵》 陈凯歌导演 张艺谋摄影
1986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老井》 吴天明导演 张艺谋主演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度政府奖:
1988年 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主角奖(张艺谋)
1988年 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张艺谋)
1988年 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87年 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张艺谋)、评委会特别奖、东京都知事奖
《红高梁》 张艺谋导演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度政府奖
1988年 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 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1988年 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
1988年 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最佳艺术成就奖
1989年 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评论奖
1987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制片大阿特拉斯金奖
1989年 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法语广播电台青年听众委员会最佳电影奖
1989年 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89年 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 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90年 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代号美洲豹》张艺谋导演
1989年 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巩俐)
《古今大战秦佣情》程小东导演 张艺谋主演
1990年 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娱乐电影荣誉奖
1990年 西班牙年度电影展:科技电影技术奖
1991年 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1年 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
《菊豆》张艺谋导演
1990年 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 法国第四十三届嘎纳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
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
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
1990年 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
1991年 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
1991年 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1年 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银狮奖
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
金格利造型特别奖
艾维拉诺塔特别奖
1992年 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 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
1992年 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名人奖
1992年 英国全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导演
1988年 首届长春国际电影节:金杯奖
1992年 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大奖:金狮奖
最佳女演员奖(巩俐)
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1993年度政府奖
1992年 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巩俐)
1993年 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活着》张艺谋导演
1994年法国嘎纳第四十七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最佳男主角奖(葛优)
人道精神奖
1994年 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4年 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94年 洛杉机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94年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4年 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导演
1995年 法国嘎纳第四十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
1995年 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
1995年 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自由论点奖
1995年 洛杉机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吕乐)
1995年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吕乐)
1995年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6年 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吕乐)
1996年 美国纽约《电影杂志》评选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
1996年 美国《电影杂志》评选1995年度:全世界十部最佳影片第一名
《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导演
1999年 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1999年 意大利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狮奖”
1999年 天主教影评人“儿童与电影”最佳影片奖
199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
1999年 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
1999年 美国 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青年电影协会“青年与梦想”最佳影片奖
1999年 伊朗第十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儿童教育三等奖
1999年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9年 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99年 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1999年 第23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
1999年 1999年度欧洲电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0年美国“青少年艺术家奖”电影组织:1999年最佳国际电影奖
最佳表演奖(魏敏芝)
2000年 《日本电影旬报》: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三名
《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
2000年 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天主教和基督教联合颁发“人道主义精神奖”
2000年 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协会,意大利记者协会“巴克大奖”
2000年 中国政府华表奖:最佳影片奖
2000年 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
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
2000年 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摄影奖(侯咏)
最佳美术奖(曹久平)
2000年 《日本电影旬报》: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四名
2000年 《日本银幕》2000年度:
最佳外语片第一名
最佳外国女演员 (章子怡)
2000年 《日本首映》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电影第七名
2001年 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观众评选大奖
2001年 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章子怡)
2001年 第19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幸福时光》 张艺谋导演
2000年 西班牙巴利亚朵利德国际电影周:
评委会大奖
银奖(最佳影片第二名)
最佳女主角(董洁(blog))
《英雄》 张艺谋导演
2003年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
2002年 第60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3年 第75届美国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3年 香港金像奖:
最佳摄影(Christopher Doyle)
最佳美术设计(霍廷霄 易震洲)
最佳服装设计(Emi Wade)
最佳动作设计(Tony Ching Siu Tung)
最佳音乐(谭盾)
最佳声音效果(陶经)
最佳电脑设计 (Ellen Poon, Murray Pope, Christopher Horvath, Jonathan Rothbart)
2003年 德国威斯巴登电影评价中心(FBW):“特别有价值”电影
《十面埋伏》张艺谋导演
2004年 第11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
市场开拓奖、最佳女主角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制片人奖
2004年 荣获美国艺术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2004年 第62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4年 第77届美国奥斯卡电影节:最佳摄影提名
2004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非英语电影、最佳摄影、最佳布景设计、最佳时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发型设计
张艺谋作品集
1983年 《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94年 《黄土地》 摄影
1985年 《大阅兵》 摄影
1986年 《老井》 主演
1987年 《红高粱》 导演
1988年 《代号美洲豹》 导演
1989年 《秦俑》 主演
1990年 《菊豆》 导演
1991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年 《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3年 《活着》 导演
1994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年 《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7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
大型歌剧《图兰多》 导演
1998年 北京紫禁城太庙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1998年 《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年 《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年 《幸福时光》 导演
2001年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 编剧 导演 艺术总监
《大红灯笼高高挂》
2001年 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2年 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2年 《英雄》 导演
2003年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2003年 《十面埋伏》 导演
2005年 《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年 《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张艺谋个人成就奖
1995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全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
1995年 美国克罗拉多国际电影节:“杰出成就奖”
1996年 美国《娱乐周刊》评选: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
1998年 美国《时代周刊》:“世界十大风云人物”
1999年 第六届亚洲电影交流会:“终身成就奖”
2000年 第十一届美国帕尔马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家奖”
2000年 日本《电影旬报》:2000年度最佳外国导演
2001年 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最佳外国导演
2002年 第十三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
2002年 德国曼海姆市政府及第51届德国曼海姆电影节联合颁发:
“电影大师”
2002年 美国第二代协会:“精英奖”
2002年 美国南加里福利亚洲影视委员会:“超级明星金星奖”
2005年 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以上资料由新画面提供
‘捌’ 张艺谋都拍过什么电影,得过什么奖项
作品: 1984:《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84:《黄土地》 摄影 1986:《大阅兵》 摄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红高粱》 导演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 1989:《代号"美洲豹"》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4:《活着》 导演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7:《图兰多》(歌剧/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 导演 1998: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中国紫禁城太庙) 1998:《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幸福时光》 导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编剧 导演 艺术总监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8: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8年底即将问世的影片《独裁者》和《狗年月》 个人获奖: 1995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全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 1995年 美国克罗拉多国际电影节:“杰出成就奖” 1996年 美国《娱乐周刊》评选: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 1998年 美国《时代周刊》:“世界十大风云人物” 1999年 第六届亚洲电影交流会:“终身成就奖” 2000年 第十一届美国帕尔马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家奖” 2000年 日本《电影旬报》:2000年度最佳外国导演 2001年 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最佳外国导演 2002年 第十三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 2002年 德国曼海姆市政府及第51届德国曼海姆电影节联合颁发:“电影大师” 2002年 美国第二代协会:“精英奖” 2002年 美国南加里福利亚洲影视委员会:“超级明星金星奖” 2005年 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影片获奖: 1987年:导演影片《红高粱》,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1989年:主演程小东导演的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影片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 1990年:与杨凤良合作导演影片《菊豆》,同年获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利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1年: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莉特别奖;1992年获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观众评议本年度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英国全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导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获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女主角巩俐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像这样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两项大奖同时颁给一部影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国内,影片获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94年:导演影片《活着》,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人道精神奖;1994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相当于英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5年:获得第四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1995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自由论点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吕乐),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美国纽约《电影杂志》评选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 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影片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天主教影评人“儿童与电影”最佳影片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美国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青年电影协会“青年与梦想”最佳影片奖,伊朗第十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儿童教育三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98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23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1999年度欧洲电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0年美国“青少年艺术家奖”电影组织1999年最佳国际电影奖、最佳表演奖(魏敏芝),《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1999年:导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本片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天主教和基督教联合颁发“人道主义精神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协会、意大利记者协会“巴克大奖”,2000年度中国政府华表奖最佳影片奖,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侯咏)、最佳美术奖(曹久平),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日本银幕》2000年度:最佳外语片第一名、最佳外国女演员 (章子怡),2001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观众评选大奖,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第19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2002年:导演影片《英雄》,本片获2003年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第6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德国威斯巴登电影评价中心(FBW)“特别有价值”电影,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动作设计、最佳音乐、最佳声音效果、最佳电脑设计等7项大奖。 2004年:导演影片《十面埋伏》,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市场开拓奖、最佳女主角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制片人奖,美国艺术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第62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9项提名。 2005年:导演影片《千里走单骑》,主演是张艺谋年轻时的偶像、日本老牌影帝高仓健。本片感情深沉而丰富,感人至深,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玖’ 电影《反基督者》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反基督者》讲述了一位精神分析师,他带着妻子来到森林里的小屋,以治愈他们意外丧子之痛的故事。
剧情简介:
在充满狂乱且略带忧伤的夜晚,一对夫妇痛失可爱的幼子尼克。这件事给他们以莫大的打击,也让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溃边缘。
妻子(夏洛特·甘斯布饰)久久沉浸悲痛中无法自拔,身为心理咨询师丈夫(威廉·达福饰)一方面希望弥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心理疏导让妻子忘记过去。最终,他们决定前往位于伊登森林的小木屋中缓释心情。
此前一年,女人曾带着尼克在此撰写一篇关于基督和反女性的论文,过往的回忆让重蹈此地的她紧张慌乱。心理治疗在焦灼烦躁的情绪中进行,夫妻俩没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堕入更加无边的黑暗之中。
‘拾’ 后现代派的电影有哪些
王家卫导演的片子,基本都可以归属到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范畴里面来,下面是一些很有名的后现代注意电影,建议你可以都去看看!很不错的!
后现代主义电影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罗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着一个电影导演去找寻一部电影诞生之初遗留下来的胶片的故事,回顾了电影和希腊的历史。有人将安哲 罗普罗斯视为20世纪最后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其实非常的不准确,安哲罗普罗斯的电影是很难概括的,他的每一部电影无不来自希腊神话的原型,漂流、寻找、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对抗的题旨,他也不过是不停地“摹写”史诗罢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个经典场面:导演A在火车上遇见儿时印象中的母亲,母亲带他回家,他带着90年代的身体,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会,每个人都如记忆般年轻,只有他带着衰老的皮囊。安哲罗普罗斯用电影拼贴了自己的后现代之梦。
英国导演艾伦.帕克执导的《迷墙》一上映就风靡了世界。这里边最首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这支成立于1966年的英国前卫摇滚乐队本身的音乐魅力。不过,《迷墙》首先还是一部电影,一部从视觉上加快步伐将大众带向MTV时代的电影。现在,MTV已经成为全球收看观众最多的视听艺术,甚至连足球也无法与之相比。阿伦.帕克堪称“MTV之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各地的美术学院中,都有《迷墙》的影迷。《迷墙》成了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后现代无经典”谬论的不攻自破。美术爱好者谈论它,喜欢它,好像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个观念艺术的展品。这部集摇滚音乐、现代美术和各种形态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对后现代影像充满自觉的影片。
《发条橙》是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电影,它将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动夸大到极致,把人生这一阶段可能发生的破坏图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影片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颠覆传统的、正统的道德规范,指向更为人性的东西。《发条橙》是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在德国,1999年青年才俊导演汤-蒂克的《罗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片在结构上为故事设置了三个结局,体现了导演打破传统叙事规则的努力;在影音风格上上,快切、动画、摇滚乐、动感人物、大块色调对比等汇成大杂烩,充分表现出剪贴拼凑的特征。波兰法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德国的《罗拉快跑》和英国的《滑动门》都给影片设置了两三种结局,都表现了偶然性早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决定性影响。
20岁的柏林姑娘罗拉和她的男友,同样是20岁的曼尼,他们遇到了大麻烦。曼尼不小心将一个黑社会老大的钱给弄丢了,而且是20万马克。20分钟后,老大就要来讨钱,要是找不回来这些钱,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20岁的罗拉只有20分钟,她想也来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钟以后,罗拉拿到了钱!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对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赶来的警察一枪射中胸膛……
这是德国青年导演汤·蒂克伟(Tom Tykwer)拍摄的影片《罗拉快跑》中的故事情节,可怜的曼尼死得太惨了。你别着急,还没完呢!
20分钟后,罗拉两手空空赶到,但曼尼却横遭意外,暴尸街头……
20分钟后,罗拉抱着千方百计搞来的10万马克赶到现场,却赫然看见黑社会老大也准时抵达……
《阿甘正传》,该片由汤姆.汉克斯主演,获1995年第67届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六项桂冠。该片表现出的善良、温情,触动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现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传》以一个被正常世界视作 “低能儿”的阿甘为主人公,贯穿起一个被改写的人文历史——它对美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巧妙的铺排与重述,并运用了大量反讽、戏拟、电脑仿真、类型混杂、滑稽模仿与“无叙事”等解构手法,对美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历史、流行文化、名牌时尚、广告等方方面面广开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释了历史、战争和英雄,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消遣性的快乐原则,从而建构起后现代文本的叙事模式与造型风格,在打破人文历史谎言的同时又以谎言的拼贴手段复制了一个虚假的寓言故事。当然,如果对上个世纪早期到中期的美国历史比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该电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猫王”的音乐风格、“乒乓外交”、“水门事件”、“反越战运动”的话,其中许多情节一定会让大家会心一笑。
运动片的风格、血腥又恰到好处的处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线和有力的社会警示作用,《搏击俱乐部》简直就是90年代的《发条橘子》。在这个只产生了极个别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里,《搏击俱乐部》必定不会被忽略。它给人印象很深,并引发深深的思索。与时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给观众大量的问题去回想和争论。《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发人深省的、多层次的故事给成百上千的评论、特写及观后感文章提供了足够多的讨论素材。 本片的导演大卫芬奇在拍摄《搏击俱乐部》之前,已经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异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戏》。芬奇有心要让《搏击俱乐部》成为一部视觉杰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样,《搏击俱乐部》也是色调暗、进度快,观众在看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细想,有人称其为“MTV风格”,但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个快速的镜头切换除了可以不让观众觉得乏味,还有其独特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搏击俱乐部》的确是一部暴力的电影。有的情节表现得十分的残忍,以至于一些观众会扭头不看,比如一个人从他的嘴里把自己松动了的牙齿拔了出来。当然,所有这些血腥的镜头都是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残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发狂性,结果产生难料的后果。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都是现代社会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觉的牺牲品。他们已经变成了轮子上的嵌齿,他们恢复个性观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导演:丹尼.博伊尔
《猜火车》又名《迷幻列车》,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金的小制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满现代感的声画处理使之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影片对吸食海洛因而产生的快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同时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因而影片一出炉便成为舆论的焦点。那眩目的镜头和娄.瑞德、伊基.鲍普的摇滚乐不啻为一剂迷幻药,我们眼直勾勾盯着屏幕,身临其境,当马克的针头扎入皮下组织,我们以为那白色的化学物质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一伙人抢劫后在路上狂奔,我们觉得是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精致而出人意表的浓缩短片: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主演让、雷诺《这个杀手不太冷》将一个成年杀手和一个未成年少女之间的爱情,刻画得可歌可泣。因为新电影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对电影的要求是“一种刺激的快感或无伤的危险”,传统电影中严肃的悲剧、沉重的道德并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现,那些人物并不背沉重的包袱,也无崇高的使命,他们的存在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乐。吕克·贝松被称为法国新巴洛克电影代表之一,后现代电影领军人物。喜欢看法国电影的观众说起贝松的影片《地铁》、《碧海情》、《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等都是如数家珍。
《低俗小说》由“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三个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
观看《低俗小说》,如同观看一场流动的“波谱艺术”,美国黑帮片、恐怖片、爱情片的杂烩在一起,以一种戏仿的形式重新拼贴。除了视觉形象拼盘以外,《低俗小说》为人称道的“圆形结构”叙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贴产物。全片由一个序幕(餐馆里的打劫),四个章节(分别被命名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马沙之妻”、“一只金表”、“ 邦尼的处境”)构成。这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逻辑,首尾相连,似一个圆形从随意一点开始截取,并最终回到了起点。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复出现的主题,本片中频繁的暴力场面正呼应了它的“圆形结构”,明确指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循环而永无停止的。在这里暴力成了一种生存方式,是对异化、疏远、默默无闻的反抗--然而导演对待暴力的态度始终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对爱情的渴望也许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们都在寻求无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尽管这种出路在美国这个暴力泛滥的社会看起来是渺茫的。作为叙事的功能装置:伟大的英雄、伟大的冒险 、伟大的航程、伟大的目标皆以丧失,即符合利奥塔对后现代的界定--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这种对元叙事不信任的后现代特征,在影片中集中体现在英雄的丧失。不仅作为杀手的文生和朱丝是失败的,而且作为黑帮老大的马沙是失败的(遭性变态者的强奸),作为职业拳击手的布奇(不由让人联想到史泰龙扮演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拳击手洛奇)同样是失败的(遭到黑帮的追杀又落入性变态者手中)。这种英雄的丧失带有某种尴尬的滑稽,同时又是我们时代的“后现代状况”--人类历史的进步主义者信仰和鼓吹的启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审判和价值判断无限期延迟(观众或许会为昆丁对电影技术花里胡哨的创新困惑不已,但兴奋点显然已从康德的第二批判转向第三批判,他们渴望获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学救赎)。既然所有的生活难题都解决不了,一切并不像文化精英们所说的那样,人们也许有理由满足于对现象的表面占有和消费(同时,这不是我们时代反史诗的史诗吗?)于是,剩下的是大众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说》。
导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员: 安迪.麦克道威尔,彼得.加拉格尔
得奖记录: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1989)
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89)
一个表面上平静的中产家庭,因为朋友意外来访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满性失调谎言的真相。原来有洁癖的姐姐安迪.麦克道尔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尔没有性生活,但妹妹劳拉.桑.吉亚科莫却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热。丈夫的同学詹姆斯.斯派德带着录影机来访,竟然让姐妹二人因为好奇心而对着镜头大谈心中秘密。一鸣惊人的新导演史蒂文.索达伯格用冷静而富创意的手法剖析现代人脆弱的心理层面,尤其突显出高科技(录影机)无坚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国着名导演格林纳威早期拍摄过很多试验性很强的短片,后来又长期为标榜另类风格的英国电视四台拍摄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风格手法怪异着称。他学生时代的绘画经验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画面的精良与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两点,在这部影片《枕边书》中得到了加强与融合。
格林纳威的所有影片都情节怪异离奇,这部影片也不例外,诺子在人身上书写十三章《枕草子》,然后交给出版商的情节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见到最后一章“死刑者之书”之后,竟然心甘情愿交出性命。这些极度风格化的情节和细节很难令人接受,但在经过格林纳威更加风格化的画面表现之后,反而显露出迷人的美感。不过在短暂的视觉美消逝之后,面对空空的银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么令人迷茫。
影片拍摄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创造性地运用画中画的手法。这些形状、位置、大小变幻不定的小画面和整个大画面之间构成多种视觉和结构关系,大部分是与大画面书法对位的小画面说明,还有很多是回忆的画面,也有类似于叠画的电影语言功能。多功能、多层次的大小画面的嵌套与并列,形成复杂多变的语言风格和画面表现力,这是格林纳威在影片中进行的一项电影语言的试验。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现了什么,这虽然是一部影片必备的重要元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格林纳威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对大量充满东方情调的精制画面和实验性的电影语言,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适合的载体而已。在众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纳威的这部《枕草子》令我们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启发性的“另类”电影。
《枕边禁书》以两位时代相隔、内心却有默契联系的女性的日记为叙述主轴,大量运用电脑新科技,将各个年代、各种时空发生的时间以“画中画”的形式在同一个电影平面展开,开掘出前所未见的电影语法。有些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可以用切换处理的镜头,他都以“画中画”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电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过“画中画”,观者、剧中人,以及隐藏的电影导演位置是相等的,观众所看到的人、事物无意不是透过导演之眼在观看。
中文名称:巴别塔
英文名称:Babel
别名:通天塔,火线交错
资源类型:DVDScr
发行时间:2006年11月27日
电影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电影演员: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盖尔·贾西亚·贝纳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个人、三个国家、四种不同的命运、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于那一声无意的枪响……命运交织的罗网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灵魂纳入其中。世界上的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论。他认为,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与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联系。可是这种关联的丝线是多么的微弱,即使我们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但我们还是听不见对方的挣扎呼喊,就算听到依然无法理解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在电影结束后显现出了一段字幕:“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显然,这绝非一部绝望的电影,而是一部在绝望世界里挣扎的故事,并将孩子视为未来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将由他们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将由他们建成,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误解、隔阂和悲伤。
显然,影片带有强烈的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独特风格,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出什么导演能够把多线索交叉叙事手法运用得如此娴熟,俨然有超越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的势头。而且,亚历桑德罗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种的矛盾冲突显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时,这种多线索叙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经不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而是 极富洞察力并具有深刻见解的表达出口,是其展现故事主题的必由之路。伊纳里图曾表示过,将一些故事线索编织到一起已经成为他工作的一种习惯。“当我坐在车里看到有人从路边经过时,我便开始觉得那个人肯定比我头脑中的任何东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内心是我最大的愿望。与此同时,我们所拥有的现实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还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样影响到我个人的等等,都将成为我作品中所要探询的目标……”
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经典之作。以法国国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电影分别代表了三个主题:博爱,平等,自由。导演用极为细腻的光影音的效果为我们剖析这三个主题。《红白蓝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后的三部作品,大师两年后即因病辞世。《蓝色》是忧郁和自由,挣脱俗世的信念才能获得人性与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严和平等,导演在片中探讨和质疑了情爱与平等;而《红色》则是真诚和博爱,人世间充满各种猜忌和矛盾,唯有博爱才能解开羁绊心灵的枷锁。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满人道主义和人文思想的杰作。他以细致而精密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从普通人的人生命运阐释他对生命的尊重和见解。在电影中,无论出场时间的长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将主人公的位置给予了女性,也许是因为她们更脆弱一些,更能够体现忧郁、尊严与真诚。在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发扬了《十诫》以来的一贯宗旨,用包蕴着宗教哲学精神内涵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
《蓝色》获得93年威尼斯金狮奖,并获得恺撒奖9项提名;
《白色》获得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红色》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并获得恺撒奖7项提名。
在三部电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择。《红》中,老法官告诉瓦伦婷,邻居中有一个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却背着妻女在外面偷情。那么,瓦伦婷该马上去揭穿他吗?那样他们将看清真实然而痛苦,还是依然让他们隐藏在平静之下呢?《蓝》中,朱丽叶的邻居在夜总会里做脱衣女郎,她认为这样做自己很快乐,男人们也很快乐。但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父亲就坐在台下观众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对人生厌倦,他求卡鲁把自己枪杀,作为报酬,他将帮助卡鲁回国,并且有资本做小本买卖。而卡鲁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帮他回国了。七十年代,波兰电影艺术大师K.Zanussi开创了“道德焦虑电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虑”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基斯洛夫斯基认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因为,自由主义社会没有国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阶级道德一类的或虚构、或强制的全民道德。个人的道德承负及其软弱无力在自由主义社会中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所谓自由主义伦理,首先是对个人的道德承负力的脆弱的体认。在自由主义社会,个人的道德壮况是怎样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过个体性的道德困境来探讨自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负担。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含义。任何价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大理念也体现为具体的个体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伦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当的办法是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暴雨将至》给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尔科.米切夫斯基这位马其顿导演的处女作(这是他第一部长片),一举夺得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等三十余项国际大奖,决非侥幸。本片分成三个部分。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段手足的残杀,将前南斯拉夫地区暴雨将至的社会背景和几个故事联系起来,无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杀将爱情、亲情无情地打破,让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强烈感受到影片中,导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对人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第一部分:WORDS (字)-----马其顿的农村
一个年轻的神父藏匿一个出逃的女子,爱情随之滋长。当他们准备去伦敦找摄影师的叔叔时,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于哥哥的枪下,爱情如鸟一般飞过,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二部分:FACES (脸)---伦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是她还有一个放不下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摄影师,16年前来到伦敦。其实我们很清楚这个亚历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轻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张照片让我们心头一悸,照片上是马其顿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枪下,神父看着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轨,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厅的乱枪中,一张脸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图片)---马其顿的农村
亚历斯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这里时有纷争。他为了带女孩出逃被朋友枪杀,女孩终于得以出逃。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尽管后来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
整个故事因为形式的错乱而变得有些轮回的宿命,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猖獗。而片子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微妙错综,没有正面的枪林弹雨但是每一次开枪都有惊人的震撼力。亲情和爱情都变得不堪一击,原来种族的纷争是如此残酷。三个故事殊途同归,影片的背景是笼罩着内战阴影的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没有可能的恋情,个人的极大矛盾,回归和宿命。三个故事在人物的交错纵横中揭示战争的悲剧,而狭隘的种族主义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1994年,美国着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经过改编将昆汀·塔伦蒂诺的剧本《天生杀人狂》搬上银幕。这部电影由于其中对暴力的渲染和对美国新闻媒体的讽刺迅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尽管与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杀人狂》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奥利佛·斯通通过MTV式的拍摄剪辑手法、肥皂剧和动画片的综合运用以及大量另类音乐等多种新颖的视听语言大大刺激了观众。本片从一个新鲜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疯狂的犯罪行为与同样疯狂的媒体行为。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妇,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杀人。他们的举动引起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并且在自己的节目上加以报导。这一来,他们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们被捕之后,记者的报导仍然没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体的眼中似乎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我们该不该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国》第一部讲述的是诞生,一个平凡的网络朋克在父爱和情爱的关心下释放了自己的心灵,成了将人类救出虚拟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讲述生活,这个救世主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探讨起预言和选择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部讲述死亡和新的开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类和先知代表的机器共同努力下,战胜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还给人类和机器一个阴阳共生的和平。
同时,这个三部曲还是一部人类思想的大历史,从一个善恶对立的世界到一个善恶模糊的关系,直到善恶对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这正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先知的阴阳图案耳环正说明了这一点。
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发生在母体这个虚拟世界里,在这样一个程序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改变,包括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为人力所改变的自然定律。因此,无论是尼奥躲避子弹,还是玻璃幕墙波浪式爆炸,都是虚拟世界中由机器模拟出来的自然定律给暂时破坏或修改的结果。可见,“子弹时间”的运用,并非单纯是为了展现特效,实际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体架构融为一体的。如今“子弹时间”几乎已经成了“视觉滥效”了,无论什么影片都想拿它来炫一下,可在影片摄制的1998年,这在银幕上还是个非常原创性的东西。“子弹时间”特效在《黑客帝国》中的应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机围绕着被拍摄对象,然后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然后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6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顺滑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才有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黑客帝国》三部曲从奴役和仇恨开始,首先讲述的是犹太和基督教的历史,是善和恶的完全对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较量。电影设定的场景却是希腊化的,是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述人如何定义真实,如何发现真实。尼奥成为救世主,是依赖着基督教最有力的爱的力量,所以那一刻,当尼奥在伊人一吻中复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装上阵》则是存在主义的故事,这是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超人开始怀疑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善和恶对立的模糊阶段,如同加缪的文学,不是善恶的对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对立,其界线是模糊的。同时,尼奥面对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么能判定好与坏?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坏性该怎么看待?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不一定是选择有所为,也可以选择无所为,无为比有为更自由,因为无为不会冒犯别人的有为。所以,尼奥在《最终战役》中没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决定。
《记忆碎片》此片的奇特结构,真的让人有失忆的感觉,具备自我的身份之谜,而且到底应该相信谁,而就连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过本片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的另一部影片《党羽》,那么你就会知道看这位导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会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设想猜测最终的结局,本片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开始于一起抢劫案,也终结于这起案件,我们知道发生什么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回忆闪现中,每次回溯,我们都会找到一些新的相关线索或当事人,他们将观众和莱昂纳多一起引向结尾,也可以说是最初的开始。
可能还有好多精彩的所谓后现代电影,一时想不起来了,或许还有好多没有看过的,比如黑泽明的〈罗生门〉、 岩井俊二的〈情书〉等,有机会看看。
可能后现代主义电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么看也不会全懂,但又总能让你有些感触的电影。当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说出来,要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