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部电影叫什么轨道 1到6部
致命弯道 共6部克里斯接到一份工作,要在三小时内赶到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罗里市进行面试。不巧的是,高速公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路况很糟糕。为了赶时间,克里斯决定抄近路。他驶进了和高速公路交叉的土路,克里斯开着车,在满是灰尘的路上兜圈,绿色的树林盖住头顶,在黄昏时投下恐怖的阴影,这条人烟稀少的路充满了不详的征兆。就在一个拐弯的路口,克里斯注意到路边一只死去的动物,在开车时克里斯因为捡起CD里面掉出的光盘而导致车子突然失控,撞到了正前方的一辆越野车。法兰西、艾凡、卡莉、史考特和杰西是这辆车的主人,他们本来是去露营的。但是他们的车子被铁丝网扎爆了胎。同病相怜的他们和克里斯一起去请求帮助,只留下法兰西和艾凡看着车子。克里斯他们发现了一间山间小屋,里面挂满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武器,还有许多无比恐怖的标本。他们断定住在这个小屋里的人,跟马路上引起车祸的神秘带刺纲丝网有关系。其实,他们遭遇的是恐怖的深山食人魔,但这四人并不知道法兰西和艾文已经被三个食人魔残忍地砍死分尸。他们四人奋力逃出了食人魔的小屋。史考特负责吸引三个食人魔的注意力,克里斯他们则负责抢走食人魔的卡车。但是,食人魔远比他们想的强大。史考特在追逐中被食人魔射杀,其余三人则开着卡车逃跑了。中途,他们遇上了路障,他们只好放弃了卡车继续前进。他们到了一个了望塔上,利用无线电请求援助。但是三个食人魔仍然紧追不舍,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克里斯等人。在新的较量中,卡莉不幸遭到毒手,被食人魔在大树上砍死,而杰西也被食人魔抓走了。滚下山坡的克里斯碰上了循着之前的无线电求救赶来的警察,但是倒霉的警察不幸被射杀。克里斯趴在警车底下潜回了食人魔的住处。他挺身而出,经过一番激动人心的搏斗之后救出了杰西。但是他们突然发现三个山地食人魔竟然生命力极其强悍,仅剩一颗子弹的克里斯只好选择向警车后的油箱开枪才把三个食人魔烧死。九死一生的克里斯撕掉了老汉门前贴着的地图后带着杰西乘车向着目的地驶去……
Ⅱ 俄罗斯地铁电影
因为电没关,大家都知道的地铁用电水导电,所以触电了。
Ⅲ 俄罗斯电影夺命地铁的事件是真实的吗
《夺命地铁》是虚构影片。
《夺命地铁》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谢尔盖·普斯科帕里斯和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娃领衔主演的一部灾难题材片。
影片讲述在拥有近八十年地铁运营历史的莫斯科市,一段地铁隧道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引发了莫斯科河水倒灌,整个城市陷入毁城危机的故事。
剧情介绍:在莫斯科两站之间的地铁隧道因施工问题产生裂缝,隧道天花板渗漏下来的水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引发莫斯科河水倒灌,载有数百名乘客的地铁列车陷入洪水之中,不仅令地下隧道面临崩溃,也将毁灭整个城市。
安德烈加林和他的女儿捷尼亚医生被困在隧道中。加林医生试图营救乘客,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情人。他必须克服怨恨,愤怒和恐惧。除了生存,他还要找回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3)俄罗斯电影轨道扩展阅读
《夺命地铁》角色介绍:
1,安德烈
演员:谢尔盖·普斯科帕里斯
自卑懦弱的安德烈,为保护女儿变成了高大伟岸的英雄,但却没有料到与自己并肩求生的伙伴,竟然就是自己长期隐忍的第三者。
2,伊莎
演员: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娃
一位迷失于爱情与家庭的人妻,对丈夫有着极深的怨恨,在外和另一个男人偷情,但同时内心深处又放不下自己的女儿,处于一种尴尬的身份之中,又是标准的“绯闻女主角”,几度处于崩溃边缘,但还坚持为了亲人的生死四处奔波。
Ⅳ 俄罗斯电影主要特点是什么 急需哦 要长点点的 作业啊
简述俄罗斯类型电影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做好预测的情况下,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疗法”及私有化,不仅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们期待的潘朵拉盒盖打开了,然而释放出来的却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
在全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俄罗斯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这给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场经济在俄罗斯依然只是一个诱人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俄罗斯的电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几乎全线崩溃。不过,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电影,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好莱坞高科技和纯娱乐性紧紧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压力中,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缓慢地铺延着
1、“类好莱坞”电影:舶来品,找不到落脚点
俄罗斯取消对进口影片的限额规定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蜂拥而至。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快餐”,美国电影及时有效地占领了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俄本土电影的创作者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借鉴或仿造。这其中,许多影片粗制滥造,少有艺术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既能吸引观众,也不失艺术水准。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表现主题。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移植”好莱坞爱情片的模式时,虽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观众眼球点击率的纯娱乐性场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艺术品位,印带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维·纳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导演1991)是一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影片让年轻的女音乐工作者和归国的中年音乐家在未解的谜团中相识、相爱,直到谜团解开。影片继承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流露出一种人受不可知命运摆布的痛苦。1998年,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的《爱情三重唱》放弃了对时代的思考,把表现的触角伸向了当时时髦的三角恋爱上。作者虽然调用了俄罗斯式的悬念、讽刺、幽默、抒情等各种手法,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作者以前的《战地浪漫曲》,以致“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影片没有反应”。[1]影片《12月的音乐》(德霍维奇内依导演1996)同样出于商业考虑,描写了一个出国侨居的男子回国后同一对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纠缠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俄罗斯人当前的阴郁情绪,但陈俗的爱情模式却把本来就心情不好的观众给赶走了。
黑社会势力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表现素材。在俄罗斯,影片审查制度解构后,一大批表现俄社会动荡的黑社会片开始兴起。1992年,导演甫·普洛特金拍摄的影片《为了活下来》,讲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在担任登山营主任期间同黑社会势力斗争的故事。影片既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细致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良传统。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表达手法多样化,既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运用,也有儿童电影的特征,发行情况比较好。1997年,阿列克赛·巴利班诺夫的《兄弟》同样以复员军人同黑社会的斗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达尼拉为了救哥哥同黑社会势力展开生死之战,最后达尼拉干掉了黑社会分子,拿了他们的钱,分给他认为需要的人,然后便坐车离开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达尼拉由一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变为冷酷的杀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帮匪题材同表现黑社会势力的影片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在俄罗斯,这一类效仿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现实社会。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罗斯轮盘赌》把美国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情节模式借鉴过来,真实准确地表现了俄现实社会动荡、混乱的情状。影片中许多格斗、枪战的场面惊心动魄,极近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风格。难怪有些俄罗斯影评人称它为“当代俄罗斯的邦尼和克莱德”。1998年,瓦·托多罗夫斯基的《聋人之国》通过两个女孩的前途命运再次触及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情节设置上运用了现代电影的诸多元素:爱情、友谊、金钱等等。叙事方式上,黑社会、毒品、脱衣舞等调料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现实的嫌疑,但却典型地代表了俄罗斯“第二浪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和趋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炼金术电影公司”推出豪华电影《黑幕》。该片在普通的侦探、帮匪情节中加入了陨石坠落、日蚀等宇宙的天灾的自然现象,以适应美国大片培养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不过影片在艺术上没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导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该片可以划归到恐怖片的范畴中去。创作者想以一个移植人体器官的秘密场所的杀人行径来制造恐怖气氛,但影片因为过于暴露的商业目的和迎合倾向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导演的最新影片《缀满钻石的天空》比较受欢迎,但整体上处理的略显粗陋平庸。2000年,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对昆延·塔伦蒂诺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较好,但同真正的美国商业片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总体看来,俄罗斯的“类好莱坞”电影在样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观众方面,却不尽人意。除了还没有掌握样式电影的特点和规律之外,或许根本问题在于,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在俄罗斯的传统中根本找不到落脚点。所以,好莱坞模式要确立自己在俄罗斯的牢固地位,还需要真正的时间。
2、喜剧片:本土品,让人笑不起来
据调查,目前在俄罗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喜剧样式有所钟爱。但是,现今的俄罗斯喜剧电影中却少有纯粹的喜剧片,导演们每当涉足喜剧时,总会流露出一种阴暗的底色或是含泪的笑。
1991年,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自编自导的《天堂》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家和不幸的老人们的艰难生活。影片最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这群人乘坐一辆奇特的火车飞上了天。影片获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奖。但导演失去了他一贯的幽默感,影片中丑陋荒诞的环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产生厌恶感。1996年,梁赞诺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当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却给人一种没有生活根基的感觉。看来,有才华的梁赞诺夫面对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没有了笑的欲望。
1995年,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的《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很是吸引观众,电影票房以及录相带发行的收入都达到了与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罗斯的传统爱好:喝酒与狩猎融为一体,通过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制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着轻松欢笑声的《特别之处》同样不是纯粹的喜剧,影片透着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进行戏谑。1998年,罗果日金的《民族垂钓的特别之处》则把意犹未尽的伊沃尔金将军一干人带上了更加热闹的垂钓之旅。影片大胆杜撰了一些离奇的情节,让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军事演习中的军舰上和非法侵入邻国水域的潜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显,影片向纯喜剧的方向进了一大步。
1994年,俄罗斯第二浪潮的中坚人物谢尔盖·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镰刀与锤子》。该片讲述了通过改变性别将一个普通人变成时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是对斯大林时期文化与政治的滑稽调侃,充满了尖刻与机智,但却极端阴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剧才华的尤里·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出国大潮中的心态。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探索了一种能够表现俄罗斯人对国外生活复杂心态的艺术结构:通过在墙上开个窗户,让梦想去巴黎的人开开眼界,再回到现实中的俄罗斯来。该片获得当年“震荡”电影节导演奖。不过,牵强附会的情境和并不可笑的打闹却使影片质量大大受损。1995年至1996年奥塔尔·约谢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传》。其中《匪徒列传,第七章》是一部结构很好、充满愤怒和嘲讽的电影。影片叙述自中世纪以来到苏维埃政权时代直到今日这个枪械泛滥、黑帮横行的污浊社会中人类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东西,但这种笑是板着面孔咬牙切齿的笑。
此外,一些本来很好的喜剧或情节剧由于过分沉溺于闹剧手法而遭到损害。比如巴德尔·隆金叙述一个矿工小镇里好人与坏人“斗争”的《婚礼》(200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描写1983年莫斯科的《众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尔·福金讲述一座房子里住过几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当前的俄罗斯,喜剧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步入到纯喜剧样式的轨道上来,许多影片无论是揭露过去苏联时期的风习或是讥讽当前的社会现实,创作者不是要我们发笑,而是使我们感到一种刺痛。而且当前俄国人对荒诞美学的热衷太过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剧越来越趋向概念化。可能是现实太沉重了,电影工作者高兴不起来,广大的人民也同样不能纯粹地“喜剧”一回。目前,俄罗斯喜剧样式的电影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3、“新俄罗斯人”电影:新生儿,长大还需时间
“新俄罗斯人”电影是在俄罗斯新贵现象产生之后应运而生的。所谓“新贵”,就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后利用种种渠道迅速发家、过上优裕奢华生活的商人,他们多居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罗斯人”影片以他们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他们生活的场景及其经历折射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状况。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达泽导演的《一个乘客的剧本》,比较类似于“新贵电影”。该片虚构了两个社会形象:法官和被审判者。年轻人在苏解体前被牵连入狱,苏解体后,他出狱并跻身于新贵之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看到了曾经审判过他的法官(现在成为列车员)。于是他便开始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然而最后,死去的却是年轻人。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报复心理。虽然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但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虚构太过于一厢情愿,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会好的》给人们编织了一个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话:一个发了财的俄罗斯新贵回到故乡要建设一座娱乐中心;他的儿子获诺贝尔奖并回国,还爱上了一个将要结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几对年老、年轻的恋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是应时之作,因为过分地迎合“新贵”老板的心思,过分地美化他们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虽然影片比较好看,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没有迎合“新贵”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他们。在影片中,“可爱的”新贵们无聊空虚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罗斯》可以划归到“新贵”影片中去。该片意在描写俄罗斯经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美国神话找到了西部片这一类型来表现自己200年的历史,银幕上出现了诚实的行政长官与狂暴的匪徒斗法。而俄罗斯的电影创作者们在探索中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类型品牌——俄罗斯新贵电影。美国的西部神话通过善与恶的冲突,迸发出了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火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美国电影的标识。而俄罗斯新贵影片却全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他们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时候,不自觉地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把“新贵”们美化得一塌糊涂;要么把他们丑化得面目全非。这些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状,但却由于缺乏客观的描写、冷静的思索以及足够的耐心,整体质量不高,“生长”还需呵护。
4、等待“后苏联”类型电影神话
在俄罗斯,除了3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及60年代盖达尔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没有类型电影的传统。因此,“以那种魅力四射的坏蛋为主人公的类型电影及恐怖电影在我们的电影中没有根基。近年来有人企图尝试这些类型,但多以失败告终。”[2]俄罗斯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似乎不太赞成民族电影走类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却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别捷夫(1991年推出处女作《蛇泉》)说,“在今天的情势下,类型电影的制作应该从零开始”。[3]对此,教师А·米塔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最近几年俄罗斯观众变化很大。十年前只有专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现在每天都在电视上放映。 从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们的观众已接近欧洲观众。 年轻人喜欢美国电影,他们偏爱不具俄罗斯特色的枪战片、恐怖片。兴趣爱好的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因此,“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达到世界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掌握严格区分电影的类型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罗斯电影“国家定货”的时代已经消亡,“苏联电影”以及它的“贡献”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遗产和复杂无序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态状中,俄罗斯电影能否走上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绎前苏联电影的神话,我们不做预测,只有等待。
Ⅳ 求一部俄罗斯的电影 名字中有核爆两个字的
这个吧
死亡专车/核弹快车/零点核爆(1999)
一辆载有核子武器及致命的核废料的火车,突然间在落矶山脉下失去控制,离开正常轨道,一路疾行向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冲去,眼看一场核子浩劫即将爆发,危机能否化解?最新迷你影集“核爆列车”全长四小时,由电影“接触未来”男主角劳勃洛伊领衔主演,在剧中他饰演国家运输安全会调查员约翰斯格,为阻止这辆失控的火车,他借由直升机降至火车顶,同时,美国总统宣布全国进入警备状态,而丹佛的市民,当中包括斯格的妻儿,则准备撤离。虽然斯格不畏生命危险,尽了最大的努力,火车依旧撞上山壁,导致车上的化学易燃物爆炸,更危及的是火势即将延烧到核子炸弹,受困其中的斯格,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核弹爆炸前找到自己的家人,一同生死与共。
Ⅵ 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商品描述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曾是国家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电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样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在经历了分解组合、重新结构之后,今天的俄罗斯电影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并朝着电影、电视、录像一体化的新的市场模式平稳发展。
然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电影经历了重重危机,创作思想混乱,生产水平下降,原有的发行放映体系遭到破坏。在国外电影的猛烈冲击下,国产电影失去了竞争能力,观众流失、市场被占,俄罗斯电影处在发展维艰的地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上至国家电影领导,下至电影界人士都在关心讨论的主要话题,也是电影工作者面对的最为迫切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苏联电影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学派的电影流派。它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否定过去的传统,全面倒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电影创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及经济财力的不足,不但不见成效,反而降低了影片质量。为提高电影的艺术水平和观赏力,电影工作者开始向传统回归,讲究叙事语言和影像造型。这些特点已经体现在青年导演的影片之中。
为了方便读者,书后附有“1991年至2003年俄罗斯的主要电影片目”。 书评
本书是一本研究俄罗斯电影转轨过程中得失成败的专着,其所谈论的诸多内容与我国当前影视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颇值得注意。
该书对俄罗斯电影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近十多年中经历的危机;二是电影创作经历的题材、样式、风格等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影视作品创作倾向、题材风格、影像造型的研究,探索转型期俄罗斯电影的创作规律。
前苏联电影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电影流派,它曾经以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观赏性赢得观众的喜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否定传统,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创作道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电影经历了重重危机,影片失去了竞争力,观众流失,市场被国外影片占领,俄罗斯电影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本书对如何提高本国电影竞争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做出探讨,以期尽快“使更多的观众回到影院”。 李芝芳,女,1950年生,艺术学博士。陕西省蓝田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1986年由国家公派到前苏联格拉西莫夫国立电影学院读研究生。1991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回国。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前苏联、当代俄罗斯电影研究。着有《俄罗斯电影透视》一书,并参加了《电影大网络》、《世界电影鉴赏辞典》、《苏联影人录》的编写工作,合作编译的书有《战争题材苏联电影评论汇编》。翻译发表的俄罗斯电影剧本有《胜利日的故事》及《柔情年华》,并就当代俄罗斯电影发表了若干论文及翻译了大量理论文章。 前言
第一章俄罗斯电影经历的危机
第一节前苏联电影改革的失败
第二节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的转型
第三节俄罗斯电影的困惑
第二章电影走出危机的模式
第一节国家对电影的支持
第二节俄罗斯的独立、民营电影
第三节电影走向复兴的尝试
第三章文化思潮与电影创作趋向
第一节“反思电影”:对前苏联社会的否定
第二节社会电影:对现实社会的揭示
第三节战争电影:对战争的不同阐释
第四章意识表达与电影语言风格
第一节作者电影——个人意识的表达
第二节情节剧电影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改编电影的风格探索
第四节喜剧电影的语言迷失
第五章动作建构与银幕人性展示
第一节黑手党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
第二节俄罗斯新贵的银幕形象
第三节动作电影中匪徒形象的变化
第六章艺术探索与电影多元化结构
第一节导演结构与创作多元化的体现
第二节米哈尔科夫:帝国风格的电影语言
第三节索库洛夫: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第四节罗戈日金:刺激到幽默的语言变化
附录一:俄罗斯重要影片目录
附录二:参考书目
Ⅶ 跟俄罗斯地铁有关的灾难片有什么
地铁
年代:2013
类型:剧情/惊悚/灾难
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2013-02-21 周四
英文:Metro
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
主演:谢尔盖·普斯科帕里斯 / 斯维特拉纳·库德钦科 / Anfisa Med
IMDB:(6.7/10 (655 votes))
简介: 在莫斯科两站之间的地铁隧道因施工问题产生裂缝,隧道天花板渗漏下来的水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引发莫斯科河水倒灌,载有数百名乘客的地铁列车陷入洪水之中,不仅令地下隧道面临崩溃,也将毁灭整个城市。安德烈加林和他的女儿捷尼亚医生被困在隧道中。加林医生试图营救乘客,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情人。他必须克服怨恨,愤怒和恐惧。除了生存,他还要找回自己的爱情和家庭。【电影相关】俄罗斯电影《地铁》就上演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地铁灾难逃命故事。这支先行版预告片以日常生活展开,上下班时间的地铁人群,被挤到紧贴地铁窗户,这样的一幕幕太贴近生活就像在照镜子,所以当这一切受到毁灭性灾难袭击的时候才会让人感受深刻。水柱飞速袭来,金属摩擦火花四溅,地铁轨道里水没过一堆尸体,人群拥挤奔逃哭闹求救的众生相就像在看《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大片,而人在灾难打击中被水冲走,被惯性撞击等等的慢镜头更体现出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渺小。
Ⅷ 俄罗斯在空间站拍摄电影,俄罗斯对太空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水平
引言:太空的探索是整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事情,因为随着人们对于科学的不断探索,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不断的进行太过探索,那么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可是没想到这个探索不仅仅是局限于科学,还可以拓展到文艺作品之中,原来俄罗斯准备在空间站拍摄电影,那么俄罗斯对于太空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呢?
三、对于太空探索的影响
实际上太空探索一直以来都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个科研团队,在不久之前也有一些人,比如说很富有的人,他们通过金钱进入到太空之中进行游历。太空旅行,也变成了一个商业有关的事情,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有越来越多人可以去大工体验一番。
Ⅸ 火车在地下隧道遇难的俄罗斯电影叫什么
你说的是电影《地铁》(《Метро》)?
Ⅹ 求电影:电影开始讲述苏联或俄罗斯的一导弹基地遭劫持,导弹发射,基地被炸。后来武器贩运到非洲某国家
对于世界历史来说, 1962年绝对是个关键年份,这一年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对抗使世界一度处在核战边缘,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方面的一次核导弹试射演习,差点扳动了美苏核战争的枪机。
1962年8月底,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古巴已然开始安装苏联的中程核导弹。 10月22日 晚,美国总统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同时宣布对古巴实行全面海上封锁,以阻止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随着肯尼迪一声令下, 180多艘美国军舰密布加勒比海,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全世界。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苏双方展开了谈判,由于苏联在核武器方面还落后于美国,赫鲁晓夫在谈判中步步后退,最终同意从古巴撤出导弹。但就在双方的谈判紧张进行的时候,美国方面的一次导弹试射演习差点毁掉了和平的希望。
1962年10月26日 ,一枚载着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突然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腾空而起。这本来是美国的一次例行性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鉴于当时的紧张局势,美国所有的导弹都被装上了核弹头。尽管是例行性发射演习,但在当时的局势下,很可能引起苏方的过激反应。因此,在发射演习即将开始的时候,华盛顿方面迟迟不肯下达发射命令。很显然,美国政府并不希望进行这次例行性的发射演习,破坏谈判。但不知什么原因,这枚“大力神” 2型洲际弹道导弹却突然点火升空,径直向南太平洋方向飞去。这枚诡异的导弹立刻被苏联的远程预警雷达捕获,引起苏联方面的高度紧张,苏联军方立即下令密切监视美国的导弹活动,而且迅速让自己的导弹进入待命状态。美国方面则更加紧张,生怕苏联方面对此发生误判,幸好苏联人及时推算出了“大力神”2型导弹的轨道,这才了解导弹并非射向自己,一场危机得以化解。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