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俄罗斯儿童失踪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罗斯儿童失踪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8-01 22:06:50

A. 寻找一部俄罗斯儿童电影,曾在CCTV电影频道播放过,关于两个问题少年的故事。

你好 我也找了很多年 不知道你还关注这个电影没 《除了我们还有谁》俄罗斯 1998年的电影 搜的时候注意 不是德国那部 时不时想起了20年……

B. 一部好像是俄罗斯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火车站与妈妈走失,后又被一名坏男子所救,但最终又被拐卖

这个电影的名字叫做《寻找幸福的起点》

C. 找一部外国的电影,讲一个小孩子失踪后穿越到未来

亡者归来 今年新出的美剧 美国方面从中国接回了一名叫雅各布的失踪儿童,移民局的贝拉米探员负责雅各布回国后的护送工作。雅各布带领贝拉米来到亚凯迪亚市自己的家中,而一家人的见面方式出乎贝拉米意料,雅各布的父母好像并不认识他们的儿子。贝拉米通过了解,雅各布早在三十二年前的一次意外中就已经丧命。所有人都在怀疑这个男孩的身份,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死去的雅各布回家了。

D. 一部电影,讲的是调查一群失踪的孩子,结果发现孩子被送到了更好地地方

高个夜魔 The Tall Man (2012) 主演: 杰西卡·贝尔 / 威廉·B·戴维斯 / 祖蒂·弗兰 /史蒂芬·麦克哈蒂 剧情简介 · · · · · · 告别了往昔的喧嚣繁华,日渐寥落的矿工小镇冷石镇迎来了最为悲凉恐怖的时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镇上的小孩接连失踪,人们相信是一个神形高大宛如恶魔般的男人带走孩子。儿童失踪案震惊全国,也让冷石镇的居民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早年丧夫的小镇护士茱莉娅·丹宁(杰西卡·贝尔 Jessica Biel 饰)似乎不太相信高个男人的传说,对她来说,与儿子戴维(雅可布•戴维斯 Jakob Davies 饰)相处便是幸福的全部。在某个刚刚被暴雨洗礼的夜晚,酒后微醉的茱莉娅突然发现家中有人侵入,儿子戴维更是不知去向。她惶恐地追了出去,见到一辆车正准备逃跑,茱莉娅不顾一切奔跑上前。 难道传说中的高个男人真实存在?而他抢掠孩子的目的又是什么?母爱让人化身天使,母爱让人化身恶魔…

E. 五部优秀拐卖儿童题材电影,让你“飙泪”!你看过哪几部

《亲爱的》、《失孤》、《你在哪》、《寻之亲爱的小孩》、《失踪的宝贝》等。

1、《亲爱的》

《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等主演。

电影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4、《寻之亲爱的小孩》

《寻之亲爱的小孩》是一部公益电影,出品人战云、导演黄端明。

讲述在中秋节前夕,都市白领刘薇带着九个月大的儿子小宝回姐姐刘琴家过节。因公司临时有事,刘薇返回公司,将小宝交给刘琴的孩子十岁的灿灿和九岁的天天照顾;

期间,因两个孩子的疏忽,导致小宝丢失,天天和灿灿四处寻找,发现了可疑人员,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过程,在热心群众的协助下,成功地帮助警方抓住了人贩子,解救了被拐儿童。

5、《失踪的宝贝》

《失踪的宝贝》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于2007年出品的一部惊悚片。影片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卡西·阿弗莱克、米歇尔·莫娜汉和摩根·弗里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7年9月5日在法国的杜维尔电影节率先放映。

影片故事讲住在波士顿多尔切斯特街区的普通一家,年仅四岁的小女儿阿曼达·迈科克雷迪突然不知所踪,私家侦探帕特里克(凯西·阿弗莱克饰)和安吉(米歇尔·莫娜汉饰)受人委托,踏上寻找阿曼达的调查之路。

F. 《暴裂无声》剧情解析是什么

《暴裂无声》剧情解析如下:

这部电影讲述了北方一个相对封闭的矿业小镇的故事两起儿童失踪案,张保民失语旷工在寻找儿子的路上意外获救律师徐文杰徐文杰的女儿,但知道张保民儿子失踪案的真相,却选择了沉默;两个孩子都失踪了与黑心煤老板昌万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黑吃黑、腐败、环境污染等。

暴裂是无声的外在表现,无声是暴裂的罪原。在生活中,到处都是沉默和破裂,电影只是生活的缩影,就像张保民最终没有发现儿子的死因和尸体一样。

有多少人在现实生活中四处奔波,却是因为每个人的沉默暴裂的悲剧。电影中描述的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反映了正确关注现实社会,批评黑暗世界,关心底层疾苦。

电影《暴裂无声》是三个不同阶级人的暴裂,三个不同阶级人的沉默。


影视评价:

从《暴裂无声》中看得出忻钰坤的野心和努力,比起《心迷宫》来制作水平提高了很多,但电影版本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电影在叙事的节奏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暴裂无声》具有明显的类型元素,但不同于《心迷宫》悬念迭生的叙事铺垫,《暴裂无声》并没有过多地追求悬疑感,而是透过人物行为和关系的呈现,结构出深层次的意味。

G. 俄罗斯电影《无爱可诉》为什么没有交代走失男孩阿廖沙的下落

其实,父亲在停尸房的表现,已经证明了男孩的下落:阿廖沙已经死了。
是父亲和母亲的双双出轨造成了这个结果。而在寻找阿廖沙的过程中,俄罗斯社会的种种弊端展露无遗,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推诿扯皮不作为让人倍感失望,倒是自发形成了民间组织真正伸出援手,给了父母希望。
阿廖沙之死,叩问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家庭的幸福,决不能建立在满足各自的欲望上。最终受伤害的,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却对所有人都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H. 19日,《时间去哪儿了》上映

前两天,贾樟柯导演牵头的,由金砖五国导演联合拍摄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上映了。5个导演,5个短片,拍了同一个主题的命题作文。
记者看完片子最大的感受还是,这种集合式的电影真的很难有好的表现。首先几部片子风格不一,让观影感受比较难协调,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去哪儿》5部短片的质量相对参差不齐。虽然5个短片都是艺术片,但有故事让人看了想叫一声好,有故事看了让人想离场。
先来介绍一下这5个短片。5个短片大致按照“BRICS”的顺序排序,巴西(B)、俄罗斯(R)、印度(I)、南非(S),贾樟柯自己拍的中国(C)放到压轴出场。

第一个故事叫《颤抖的大地》,属于半纪录片性质,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2015年11月5日,巴西纳斯基拉斯州地一家铁矿公司的水库大坝坍塌,汹涌的泥石流冲毁了州上的数个小镇,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短片以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为主角,男孩的父亲在灾难中不知去向,三口之家的平静被冲毁,男孩却不相信父亲已经离开了自己,每天都在等着父亲回来。
如果说满分是5分的话,我给这个短片打3.5分。导演的镜头运用、剪辑都比较成熟,主题也相对严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故事使用了纪录片的手法,情节性相对比较弱,很难让人长时间注意力集中。

第二个故事是俄罗斯导演拍的,叫《呼吸》,也是5个故事中我个人最喜欢的。
短片的开始就把镜头对准了茫茫的雪原,冰川覆盖,荒无人烟。女主角坐着一辆绿皮火车在雪原中行进,回到那个小屋里的家。这样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情感片《男与女》,主题也很像,讲了男与女之间压抑的关系。
小屋坐落在一个寂静的山谷里,同样清冷寂寞。家里,女主角那位情绪不稳定的酗酒丈夫,正在发脾气烧掉妻子的内衣。
妻子一回家,就和丈夫起了激烈的冲突。丈夫质问妻子,列车司机为什么要送他一个手风琴,是不是与列车司机有染?手风琴被丈夫烧坏了一个洞,妻子抱着破掉的手风琴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坐着,拉着不成声的音调。
回到屋里,丈夫赌气融掉了两人的结婚戒指。两人扭打在一起,丈夫一路追着妻子出门,想要狠狠揍妻子一顿,没想到中途从高处摔下,哮喘发作,无法呼吸。
从这里开始,短片出现了神转折,妻子没有逃离丈夫,而是把丈夫拖回家,为他制作了简单的吸氧装置维持丈夫的生命;当她发现吸氧装置不太好用,就在丈夫喉管上轻轻割开了一个洞,插入橡皮管子,接上手风琴,拉着手风琴为丈夫的胸膛输入氧气。
不得不说这个情节实在是太脑洞大开了。勉强维持着呼吸的丈夫一顿一顿地问:“我,还能活,多少,时间”的时候,旁边拉着破手风琴的妻子说:“我就是你活着的时间。”
镜头推远,妻子的小屋依然在风雪里孤零零地伫立,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手风琴声,好像呜咽。妻子最终有没有停止拉手风琴?停止拉手风琴了又怎么办?这是留在片子最后的悬念,欲说还休。

有观众看完这部短片后这样评论:“联想起俄罗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这个段落也是我个人打分最高的,4.5分,当然,可能有一些个人审美的喜好在里面。

第三个故事由印度导演拍摄,叫《孟买迷雾》,相对来说是简单易懂,我个人打3.5分。
第三个故事讲了一位老人“钱多”,晚年时候儿女环绕,但没有人真的关心他的生活,直到他碰到了流浪儿童查理,才真正收获了关心、童真和快乐。
没想到,就在老人和查理建立了忘年的友谊之时,查理突然被人贩子绑架失踪了,老人遍寻查理无果,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这部短片的优点在于,里面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很真实,让银幕外的观众也能感到快乐,且聚焦了印度当地严重的儿童失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但短片的败笔在于结尾,其实故事停留在老人寻找孩子的情节就可以了,观众完全能够知道怎么回事了;导演偏偏要安排老人死去,拍了葬礼的镜头,念了老人的遗言“只有你给过我开心和快乐的时间”来强行呼应主题,有种结尾还要点题做总结的刻意感,拉低了短片最后的观感。

第四个短片是南非拍摄的。情节真的几乎看不懂,也许是文化鸿沟太大了吧。
这部短片的名字叫《重生》,本身是科幻题材,讲了未来的一位女工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进入了时间机器穿越回南非的原始森林的故事。
首先我想说,科幻本身就是非常难拍摄的题材,南非本身电影工业并不发达,导致这部短片里的视觉效果相当惨不忍睹。短片的设定明明是在科技发达的未来,但所有道具都充斥着廉价感,唯一比较值钱的竟然是空中飞舞的无人机,但无人机看上去比较像是西湖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的款式……既然是在未来,无人机的样子应该更时髦一些吧?

第5个短片就是贾科长本人拍摄的短片啦,我个人觉得非常一般,只能打2.5分。这个短片叫《逢春》,更像是平遥古城的宣传片和国家二胎政策的宣传片。短片讲了“平遥中年夫妻很纠结要不要生二胎”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男主扮成士兵与侠客过招,平遥古城的游客们拿着自拍杆欣赏节目(好的好的,我知道平遥古城可以看这样的节目了),拿着喇叭的导游大声介绍,“平遥古城有××千年的历史”(好的好好的我也知道了),赵涛饰演的女主角则打扮成宫女,在景区里表演节目、供游客欣赏……就这样强行宣传了一波平遥古城。
只要故事讲好了,这倒没关系,但贾科长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赵涛饰演的妻子一开始听了同事的怂恿,想生二胎,回去和丈夫一说,丈夫表示:生二胎太花钱啦,奶粉、尿布都要钱啊。赵涛不太高兴,两人纠结了一会,也不知道丈夫怎么想通了,回来劝赵涛:“要不咱生一个吧,钱的问题可以解决。”赵涛:“我老了,都38了。”丈夫:“剧组的贾导演说了,38岁在导演里只能算个中年,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呀,这叫相对论。”观众:这个笑话真的不好笑……
有观众点出了《逢春》的问题,和印度那部《孟买迷雾》有点类似:“《逢春》在前半段表达得含糊其辞,到末尾,却仿佛赶场子一样靠赵涛直接用嘴说了出来。其实导演凭借片中的一些细节,从一开始就在像观众传达一种信息,就是片中的夫妻二人情感的淡化。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了太多夫妻之间的感情,‘过日子’的心态,很容易最终把日子过得寡淡无味,死气沉沉,但二胎需要的是‘生’。夫妻关系处于‘死’的状态,又如何‘生’二胎呢?赵涛说:‘时间带走了我太多东西。’‘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把时间带走的东西拿回来。’这几句末尾吐露的心声,‘点名中心、总结全文’的意味太强了,其实靠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稳健的叙事就能表现,难道观众看不出来吗?”
也许,还是篇幅太短了吧。

I. 有关儿童走失被拐的电影有哪些

《找到你》、《失孤》、《亲爱的》、《孩子你在哪》、《盲山》。

1、《找到你》。

电影《找到你》讲述的是马伊琍饰演的一位母亲,偷走了姚晨饰演的另一位母亲的孩子,而当寻找孩子的惊心故事逐渐展开时,却让观众看到了两位女性身上多舛的命运和感人的母爱力量。

2、《盲山》。

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对中国社会赤裸裸的批判。一个女中学生被拐卖到了一个山区,然后历经多年被解救后的故事。

3、《失孤》。

《失孤》是2015年的华谊兄弟制作的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1998年,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4、《亲爱的》。

《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有关拐卖儿童的电影,主题是“打拐题材”。电影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5、《孩子你在哪》。

故事讲诉的是发生在中秋月圆时的故事,当大人在屋内团聚的时候,三个孩子却在这个时候失去了踪影。

J.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