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电影俄罗斯攻打阿明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俄罗斯攻打阿明

发布时间: 2022-08-01 06:26:29

Ⅰ 前苏联的哪支队伍战斗力强悍,半天就让一个国家瘫痪

它曾经是前苏联最神秘的部队,最起初仅有30人,但战斗力强悍,20分钟于万千军中生擒敌国总理如探囊取物,半天就让一个国家瘫痪。虽然它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但是它并不是一个战争机器,用于战场杀戮。而它是前苏联的一支反恐部队,专门用于反恐组织。这支反恐部队战功赫赫,至今依然是俄罗斯反恐的利剑,令恐怖分子闻风丧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支神秘的部队,了解它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随后,在俄罗斯所有的反作战中,阿尔法特种部队永远冲在第一线,并屡立奇功。在4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阿尔法特种部队参与了数十次反恐作战,屡屡大显身手,立下了显赫战功,成为一支举世瞩目的反恐利剑,“阿尔法”这个名字令恐怖分子闻风丧胆。而今,阿尔法特种部队有700多人的规模,其中有一支250人的精锐部队,还有若干小分遣队。他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击,消灭一切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势力。

Ⅱ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真相的剧情简介

1979年圣诞节,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在二战后第一次动用军队,进攻华沙条约成员国之外的国家。原定一个月就能结束的战斗,持续了十年,最后以苏联撤军而告终,
苏联这场战争的失利,不仅宣告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破产,敲响了苏维埃联邦和共产极权体制崩溃的丧钟,同时也点燃了当今全球规模的恐怖与反恐怖战争的导火索。
苏联为何要对一个社会主义友邦小国悍然动武呢?是否是如同反对者所称,是苏联企图南下印度洋夺取不冻港,并进一步窥觊波斯湾石油而发动的霸权主义战争,还是像支持者所说,是为向贫弱盟国施以兄弟般援手而挺身开战,或者仅仅是老迈的勃列日涅夫上了卡特的当,跌入了美国人阴谋的陷阱…..
多年来,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动机和决策过程,一直是一个谜。
NHK根据近年解密的前苏联等国的最新资料,采访苏美及阿富汗各国的当事人,通过他们各执一词的证言,揭示苏联派军决策过程的真相,描写阿富汗沦为大国力量游戏牺牲品的悲剧内幕。
本片是‘现代史证言’系列中的一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最近,俄罗斯联邦档案馆公开了克里姆林宫在入侵十个月前的会议记录。
记录显示,当初苏联首脑,拒绝了阿富汗政府的派兵要求。此后苏联为何又决定军事介入呢。
本片根据新的资料,以及美苏当事人的证言,揭示在入侵阿富汗之前,克里姆林宫与阿富汗阿明总统之间,不为人知的纠葛。

Ⅲ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调查表明,1/3以上的老兵都有严重的“阿富汗综合症”,需要心理帮助,其具体表现是:易怒、凶狠、罪感、失眠、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等。这种“综合症”会在战争结束半年或几十年后发作,因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定时炸弹”。比起肢残者,他们是些心理残疾者。75%的“阿富汗人”离婚或家庭矛盾尖锐;2/3的“阿富汗人”对工作不满意,经常跳槽;50%到70%的“阿富汗人”随时准备重返阿富汗;许多人用酗酒、吸毒来舒缓紧张心理。一些“阿富汗人”似乎已适应了和平生活,但是“阿富汗综合症”会随时爆发,带来毁灭性后果。 “阿富汗人”曾积极卷入苏联的政治斗争。1991年8·19事件中,格拉乔夫指挥的空降兵成为两派政治力量争夺的对象:是倒向叶利钦还是“紧急状态委员会”,成为决定斗争结果的关键;1994年车臣战争爆发,许多“阿富汗人”毛遂自荐,参加了车臣战争。 俄罗斯警察部门曾对“阿富汗人”敞开大门,但是,这些“阿富汗人”当上警察之后,会将战场上的做法带回,动辄行兇、施暴,成为某种社会公害。媒体曾报道,1995年2月,已娶妻生子多年的“阿富汗人”弗·谢甫琴科与警察同事们一起打猎,突然对其同事开枪扫射。事后他叙述:他恍惚间感觉自己又身处阿富汗,其狙击手的本能突然复苏,周围全是敌人。阿富汗战争以另一种方式在俄罗斯社会延续。 大量“阿富汗人”充当雇佣军,到境外参加武装冲突;也有人当了公司保安;还有不少人甚至加入了犯罪团伙。 战争的恶果还不止于此。1989年苏军撤离后,阿富汗迅速陷入残酷的内战,战火烧到塔吉克斯坦等国,在短期内,阿富汗“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国(占全世界毒品生产总量的90%),使俄罗斯深受其害。有数字说,俄罗斯每年因阿富汗毒品而死去的人数,是苏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死亡人数的两倍。与吸毒、贩毒相联系的,还有卖淫、艾滋病、有组织犯罪等。俄罗斯社会因阿富汗战争而遭到了严酷报复。 未被吸取的教训美国在朝鲜、越南付出巨大代价,留下“综合症”;苏联蹈覆辙,使阿富汗成为自己的“越南”;2001年10月,美国又匆忙步苏联的后尘。看起来,所谓教训总是具有事后性,所谓教训也并非总是被吸取。同样,阿富汗的伤痛未愈,俄罗斯又患了“车臣综合症”——在那场内战中,俄罗斯付出了不小于在阿富汗的代价。 美国曾拍摄越战题材的系列电影(如《第一滴血》),塑造了兰博这样的越战英雄,意在美化侵越战争,消除罪恶感,疗治“越南综合症”,做“为了忘却的纪念”。俄罗斯对“阿富汗综合症”曾经无所作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从199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即不再一味谴责阿富汗战争的非正义性、渲染伤痕,而是强调苏联对阿友好援助、出兵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苏联出兵是对阿富汗的“友好援助”,且依据了苏-阿条约第四条。一位俄政要在访谈时认为,所谓“阿富汗综合症”源于反俄势力的诽谤,要医治这种心理疾病,必须放弃认为苏军在阿富汗是侵略、甚至犯罪的自虐观念。 2005年,俄罗斯电影《九连》塑造了一群俄罗斯的兰博们,其功能与《第一滴血》相似,意在消解“阿富汗综合症”(以及“车臣综合症”)。 2007年6月,美国导演泰伦斯·亨利采访了俄罗斯的瓦·伊·瓦伦尼科夫将军,后者证实,并非美国的“毒刺”导弹决定了战争结果,而是“我们自己离开的”;苏军进入阿富汗也并非侵略,而是应阿政府一再请求出兵的。阿富汗人民曾把苏军当作保护者,用鲜花来迎接;送别时“不但有鲜花,还有眼泪”。 据说,所有征服者在阿富汗都失败了,唯独俄罗斯是例外。有论者证实,1925年、1929年、1930年,苏联曾三次对阿富汗成功用兵。而当年的苏军指挥员格罗莫夫将军曾写道:1979年底,苏军不受阻碍地进入阿富汗,与美国(在越南)不同,苏军在“阿富汗完成任务后,有组织地返回了祖国”。 令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扼腕的,已不再是1979年的入侵,而是1989年的撤军;而1991年后俄罗斯放弃支持阿富汗政府,被认为是短视的外交政策。2009年2月,俄学者尤里·克鲁普诺夫在接受访谈时表示:20年前从阿富汗撤军非常愚蠢,苏联在那里付出很多,却最终放手,使原来的投入付诸东流。 今日美国在阿富汗又走到十字路口。美国似乎已看到前景渺茫,在宣布增兵的同时,开始重视苏军的经验:2009年9月,曾参加阿富汗战争的阿乌舍夫将军(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被请到白宫,为美国人当“顾问”;美国甚至建议俄罗斯“扩大对阿富汗民主化进程的参与”,邀俄军共同对付塔利班。12月16日,北约请俄方援助其驻阿军队。鉴于苏联的往事,俄罗斯对类似建议的态度非常谨慎(有学者指出,这又是一个陷阱);而如果说,阿富汗将是美国的噩梦,俄罗斯正可隔岸观火;何况,让美国深陷阿富汗,显然有助于减少其在高加索、东欧方向对俄罗斯的压力。 阿富汗至今仍像是中世纪的“准国家”(时间在阿富汗似乎停滞),只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一再被有野心的大国觊觎。在阿富汗,所有前赴后继的侵入者都不乏军事进展,但最终都被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摧垮了意志,被迫一再重复这样的故事:高调进入-留下创痛-仓皇退出。会有人能超越这一模式吗?我们拭目以待。

Ⅳ 阿尔法特种部队,信号旗特种部队

俄罗斯特种部队不参与政治行动是说是不直接参与国内政治变革影响国内安定。

阿尔法主要在国内从事反恐怖活动。

阿尔法特种部队曾经两次拒绝因为政府的因素而执行的军事行动。在1991年819事件中,隶属于克格勃的阿尔法特种部队,拒绝了执行强占俄罗斯白宫以及逮捕叶利钦的任务,因为相关的行动会导致流血冲突。而叶利钦在1991年年底,因为阿尔法特种部队在政变中的行为将小组调入了总统警卫局,以此来表示对小组的重用。而到了1993年10月,叶利钦与反对派发生激烈的冲突,叶利钦命令阿尔法特种部队攻入白宫,对白宫内的反叶利钦人士造成混乱和恐慌,阿尔法特种部队也是再次拒绝了执行带有政治色彩的军事行动。叶利钦将拒绝执行任务的阿尔法特种部队踢出了总统警卫局。阿尔法特种部队也就又重新由国家安全部指挥。

Ⅳ 苏联攻打阿富汗

1981年3月9日,美国电视台播放了刚刚上任不久的里根总统与国内外记者的 谈话,里根正式宣称:他将“非常肯定地”考虑向“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不希望成 为一个卫星国的”阿富汗人提供武器的问题。 里根此举使苏联进一步加固了对阿富汗的控制,而各游击队组织也增强了对苏 军的反攻,双方的战斗在1981年骤然变得激烈起来,而交战中心则渐渐地集中在南 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尔及其北部的地区。 1981年4月,苏军的空运活动益发频繁了,安12型和伊尔76型运输机不停地掠 过阿富汗的上空,他们正在利用换防的机会继续向阿富汗增兵。 尽管这个做法与勃列日涅夫的想法背道而驰,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 坎大哈等地,形势已明显地变得对苏军不利了。游击队已经攻人了坎大哈市区,战 斗持续了十几天,苏军仍然无法扭转局势。4月中旬,苏军又向坎大哈派遣了一个 精锐师,这个师装备有600辆坦克和装甲车,并有60架直升机在空中防护。但在战 斗中,还是经常在关键时候出现政府军突然倒向游击队的事件。为此,苏军又陆续 将各个城市内的政府军调离市区,让他们开进山区,去围剿游击队。 同一时期,阿富汗北部的战斗也变得同样激烈起来。这一状况使苏联不得不把 攻打焦点向喀布尔以北一带地区转移,因为这里的努里斯坦人以及活动在潘杰希尔 谷地的马苏德的游击队势力越来越大,并且,一旦这一带地区被游击队控制,苏联 与喀布尔的陆上联系将被全部切断。 为此,苏联先在1981年7月与卡尔迈勒签署了一项协定,获取了对东北部瓦汗 地区的控制权,另一方面,苏军开始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搜索与歼灭。 7月中旬,苏军与游击队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区,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 是自19个月前苏军入侵阿富汗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早在5月份,这里就发生过几起激烈的枪战,一大批游击队组织一直活跃在这 里,他们不断地袭击这里的苏军哨所和过路的苏军,这里的交通线多次被游击队切 断。为此,苏军曾屡次派出米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前往这里轰炸,但都未能见效。 7月门日,苏军召集了一大批阿富汗政府军向拉格曼地区发起进攻,但由于政 府军人数不够,卡尔迈勒政府临时调动300名喀布尔军事学院的学生,告诉他们将 去执行逐屋搜查的任务。在一个叫达拉村的小村庄附近,这部分学生遭到了游击队 的伏击。当游击队发现他们不是苏军时,便用扩音器向他们喊话,要求他们放下武 器,但其中有70多名士官生没有这样做,结果他们当场被游击队员打死,其余的人 则直接参加了游击队。 7月14日,一支由几百辆装甲车组成的苏联和阿富汗军队在直升机和米格飞机 的掩护下开进了拉格曼。开始对这个地区进行狂轰滥炸。随后,一大批步兵冲了进 去,打死了许多藏在自己房屋的废墟内或地窖里的老百姓。同时,游击队也利用有 利地形,与其展开巷战,向这些步兵开火,并打死了许多被空运到交战现场的苏联 突击队成员,而另一些游击队员则在有利的地势中用高射炮射击苏军的飞机。最后 苏联飞机被迫撤走,阿富汗政府军则集结在两个阵地里。当天夜里,游击队扑进政 府军集结地,集中袭击了其中的一个营地,之后就撤了出去。 7月15日,在苏军指挥下,政府军集中兵力从地面上向游击队发起了进攻,正 当政府军占优势之时,突然从瓦尔达克、帕尔万和巴米安等方向开来了游击队的援 军,政府军只得撤回。 在这次战斗中,有近百名游击队员被打死,数百名苏军和政府军死伤,数十辆 苏联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两架直升机被击落。 战斗后,由于70多名士官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尔市民的极大公愤,他们强烈 谴责卡尔迈勒政府让那些未毕业的学生参加战斗,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还冲击 了喀布尔军方的医院。同时,喀布尔约有3500名军校学员逃离了他们的学校,以抗 议政府的行为。 8月,苏军再次反扑此地,但没有什么收获。可当苏军撤出后,游击队又活跃 起来,屡屡向苏军发起主动进攻。苏军无奈,只得再次增兵,到1981年底,苏军总 人数由8.5万增加到了9万人,但伤亡人数已达到1.5万人左右。 12月,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来到喀布尔的战争前线,他此 次前来除了布置新任务外,更大的目的是来鼓励前线的苏军。在视察了前线战斗情 况之后,他召集了所有的高层军官,经过一番慰问后,索科洛夫说:现在是战争的 关键时刻,谁也不能放松,苏联的大批支援马上就将来到,胜利即将出现在你们的 面前。 在索科洛夫视察喀布尔前线之后,苏军的力量果然加强了。 1982年,一批米格—23“鞭击者”B式飞机和一些机动的“萨姆—8”式“壁 虎”式导弹连在阿富汗境内悄悄地出现了。一部分苏军还拥有了一些化学武器,可 以施放“蓝雨”、“黑雨”。“灰雨”等化学毒气弹。 苏军人数也仍在增加,到1982年中期,已达到了10万人,另外还有3万军队作 为预备队驻扎在苏阿边界苏方一侧。 苏军经过进一步的增派和调整,在阿富汗境内已驻扎了12个师,每个师将近回 万人,其中10个是摩托化步兵师,另2个是空降师。其部署如下:第16摩步师驻在 昆都士和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步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师驻在加德兹。 第360和第225摩步师驻在喀布尔、第357摩步师驻在坎大哈、第54摩步师驻在赫 拉特、第275摩步师驻在加兹尼、第66摩步师驻在信丹德、第103摩步师驻在巴格 拉姆、第105空降师驻在喀布尔、第104空降师驻在巴格拉姆。 各摩步师配备有T—59、T—62、T—72坦克以及BTP和BMDI装甲运兵车,空 降师则配备有米格一21、米格一23、苏一17飞机、武装直升机、安一12、安一22运 输飞机等。 阿富汗政府军经苏联的组建,仍保持在14个师,但每个师仅有2500人左右, 其中有11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第7和第8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12步兵师驻在 加德兹、第11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师驻在加兹尼、第25步兵师驻在霍 斯特、第15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9步兵师驻在巴尔赫的丘加塞顿、第19步兵师驻 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师驻在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的纳赫林、第4 和第15装甲师驻在喀布尔、第7装甲师驻在坎大哈。 苏军加快了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6个新机场的修建,并不断扩建喀布尔 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阿富汗西部的信丹德、南部的坎大哈和东部的贾拉拉巴 德空军基地。 随着搜索与歼灭战术的不断实施,苏军已基本清楚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主要集结 地,并意识到,搜索与歼灭战术对苏军来说,仍然是耗费大而效果不佳。1982年中 期,苏军改变了战术,开始对游击队主要基地实施围剿。 毫无疑问,重点围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困扰苏军多年,最令苏军头痛的潘杰希 尔谷地。 潘杰希尔山谷位于阿富汗东北部,两边峰峦迭起,山势奇伟,山谷全长约150 公里,宽5~10公里,整个山谷只有15个山口与外界相通,其最南边的谷口离喀布 尔不到80公里,对苏军威胁极大,而且谷地里驻守的是阿富汗最有名、战斗力最强。 由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 1982年5月中旬起,苏军先后从加兹尼、贾拉拉巴德、法扎巴德等地抽调了苏 军一个师、阿富汗政府军3个师共计2万余人,在3000余辆坦克和无以计数的飞机 的掩护下,采取多路突人、分进合击的战术,对潘杰希尔谷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苏军首先从不同的几个人口同时攻进,并派出武装直升机通过空降方式,抢先占领 了谷地的各制高点,然后分路向谷地内纵深推进。尽管苏军火力猛烈,部队庞大, 但游击队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踏着溶化未尽的积雪在山间小路上进退自如,不断 地避开苏军主力而从侧面冲击消灭来犯之敌。在战斗开始的仅仅一周内,苏阿军队 已有近1000人被消灭,而游击队却只伤亡了100人。当苏军最后占领了谷地时,却 没有见到一个游击队员,所以喀布尔的广播电台向全国宣告:苏军已全歼了潘杰希 尔谷地的游击队员。但苏军还未全部撤出山谷,他们就发现,潘杰希尔又重新为游 击队所有。这样,苏军不得不又重新攻回谷地,从5~9月,苏军先后6次进入谷 地,但除了损失惨重外,没有取得任何收获。最后,苏军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这一带 的围剿。 与此同时,就在苏军调集兵力进攻潘杰希尔之际,阿卜杜勒·哈克乘着喀布尔 地区苏军的空虚对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一举击毁了13架苏联飞机。 7月,当苏军在西部战线上大举进攻赫拉特时,在赫拉特南部的信丹德至法腊 公路线上,苏军的车队也遭到一次大规模的伏击,共损失了37辆汽车和9辆坦克, 有60余人被当场打死。 11月,在苏军围剿贾拉拉巴德南部地区时,受到了游击队顽强的反击,70多人 被消灭,12辆坦克和军车被击毁。 游击队的战绩令勃列日涅夫震惊,犹如是一个又一个的重拳,接连打在他那具 难以再抗拒风雨的躯体上。 1982年5月底,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卡尔迈勒在结束访问民主德国返回阿 富汗的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了一个月。此时的卡尔迈勒脸部浮肿、颧骨突出、前额 紧绷绷的,两眼水汪汪的,显出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面对着国内党派间的明争暗 斗和日益强大的游击队组织,卡尔迈勒渐渐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力不从心,他只想 借助这个时机在莫斯科多休养一段时间,并接受来自苏联医学专家的一系列身体检 查和治疗。 当卡尔迈勒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接见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与自己形态与处境 极为相似的人,老态龙钟的勃列日涅夫带着无法掩饰的病容。 卡尔迈勒代表阿富汗政府授予勃列日涅夫一枚红旗勋章,并表示:全体阿富汗 人民由衷地感谢苏联为了阿富汗的和平而做出的长年努力,阿富汗人民相信,在苏 阿两国的共同奋斗下,幸福和和平必将降临在阿富汗。勃列日涅夫脸上挂着木呆呆 的表情,双手颤抖着接过这枚勋章。突然间,两行热泪猛地涌出眼眶。勃列日涅夫 为什么流泪,无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已经获知,有史以来苏军对潘杰希 尔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已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对勃列日涅夫来说,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类似的令人沮 丧的消息已经令他感到难以招架了。这时的勃列日涅夫毕竟不是多年前的那个精力 充沛、生气勃勃,时而还流露出些许幽默感的勃列日涅夫了,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表 情呆滞。动作僵硬、离开讲稿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垂暮老人了。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来到阿塞拜疆首府巴库视察,电视向全国直播了他在 巴库招待会上的讲话,全苏联的人都看到了这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两名助手的护送 下登上了讲台,然后开始平平淡淡地念起一份讲稿。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讲稿的内 容好像与这次招待会毫无联系。果然,开场未过3分钟,就有一个助手急匆匆地跑 上台来,送给他另一份讲稿。但勃列日涅夫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毫无表情、缓慢 僵硬地放下原来的讲稿,然后颤颤抖抖地拿起助手刚递给他的那份新讲稿继续读起 来。 全苏联观看电视直播的人都意识到,勃列日涅夫的日子没有几天了。 于是,一旦有几天,各个媒体没有报道勃列日涅夫的消息,人们就会传出有关 勃列日涅夫已经去世的谣言。 1982年11月10日,很多人又在哄传,说勃列日涅夫已经在扎列契耶别墅里去世 了,有些人不相信,因为三天前他还在十月革命63周年的庆祝会上致了祝酒辞。但 11日莫斯科发布的讣告很快就证实:这一次哄传的不是谣言,而是一个事实。 勃列日涅夫终于告别了他统治了18年的苏联,把整个国家连同阿富汗这个烂摊 子一起交给了他的接班人,苏联克格勃主席、苏共党内第二号人物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第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阿富汗问题,因为每天的战报仍 然在接连不断地传来,谁都无法塞住耳朵回避这个现实。为了表示他对阿富汗问题 的关心,他把卡尔迈勒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列入了第一批要会见的外国领导 人的名单之中。对此,齐亚·哈克向外界做了大肆的宣传,说安德罗波夫在接见他 时真诚地表示了苏联很愿意从阿富汗撤军的想法。于是一些人开始猜测,安德罗波 夫上台也许就预示着和平将会很快回到阿富汗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安德罗波夫是负责阿富汗决策问题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极力 反对从阿撤军的主要人物,如今他登上了苏联的最高位置,怎么会改变自己一贯坚 持的主张呢?1982年12月16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是谁反对政治解 决阿富汗问题》,文章中说:“民主阿富汗正在为自己的主权和利益而斗争”,这 场“革命正在发展,而且阿富汗的这一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民的革命, 因为阿富汗人民及其政府得到苏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和声援”。 这说明,苏联不仅不会停止对阿富汗的侵略,反而会加剧侵略的强度。 1982年12月,苏联利用换防的机会再次向阿富汗增兵,并迅速地在喀布尔附近 安装了十八个“萨姆—6”导弹发射器。此外,苏军还首次将“熊蜂”火箭式步兵 喷火器送入阿富汗。这种喷火器口径为93毫米,长920毫米,重11公斤,射程为600 米,其弹药威力相当于122~152毫米的榴弹炮,一发炮弹就可以击毁一架正在起 动的飞机、直升机或装甲运兵车。 这种“熊蜂”步兵喷火器的发明者科尔涅耶夫斯基同时还向阿富汗送人了一批 威力更大的武器,即装在T—72坦克上的“卡拉季诺”,它可以在15秒之内将30发 炮弹倾泻一空,而且,其精确程度和火力密度极高,据后来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 报》报道,“卡拉季诺”直到90年代末的今天,仍然在世界找不到可与之相比的同 类武器。 很明显,安德罗波夫在阿富汗将发起新一轮更具强度的攻势。 三月份,正是阿富汗暖风徐来、鸟语花香的季节。但对阿富汗人来说,这个美 丽的月份已经成为灾难的前兆了,因为每年这个时候,苏军都要采取大规模的“春 季攻势”,就像一头冬眠醒来的狗熊,又要大踏步走出来,任意涂炭所有的生灵了。 1983年3月,情况似乎与往年又有所不同。喀布尔的苏军部队几乎是以师为单 位大批地调往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而历年来战斗最激烈的潘杰希尔谷地 却显得平静起来了。 4月底,苏军对赫拉特的进攻正式开始了。这次进攻持续了两周,每天都有多 达50架的飞机对赫拉特市区进行轰炸。连续的轰炸使赫拉特约有三千名无辜居民被 炸死,市内建筑有二分之一被完全炸毁,那些残留的建筑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几乎 已没有完整的房屋得以幸存了,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曾经拥有十六万居民的赫拉特 成了一片废墟。与此同时,坎大哈附近的战斗也变得激烈起来,苏军派出浩浩荡荡 的车队穿过坎大哈对其周围的游击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似的进攻,而这个车队,全 部穿过坎大哈就足足花了九个小时的时间。 随着各地战斗的激烈进行,阿富汗很多人开始关注起潘杰希尔谷地,为什么那 里现在那么平静,难道马苏德已经被苏军消灭了吗? 马苏德没有被消灭,这位刚刚年届30岁的游击队领导人此时正处在一种更为艰 难的境况之中。1982年苏军两次大规模的进攻,已使潘杰希尔游击队伤了元气,4000 名主力战斗员损失了1000多名,而且苏军已深人谷地,在谷地中央建立了十几个固 定哨所。 进入1983年,安德罗波夫改变了过去的先消灭大股游击队的战略,特别针对潘 杰希尔谷地,久攻而不下不仅使苏军损失惨重,而且大令苏军士气低下。安德罗波 夫决定先清除小股力量,最后再一鼓作气狠拿潘杰希尔。 1月,苏军主动派人来到马苏德的游击队中,邀请马苏德前往喀布尔进行停战 谈判,并答应将送给马苏德卡皮萨省省长的头衔。但马苏德没有接受,并且只派出 他的副手阿卜杜勒·拉扎克去参加谈判,而马苏德本人则一方面加紧了对手下部队 的训练,以迎接苏军新一轮的进攻,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前往阿富汗中部的哈扎拉贾 特、北部的巴格兰以及拉格曼,谋求与那里的游击队携起手来,共击苏军。 对马苏德来说,他最需要的实际上是能够得以休整的足够时间。而苏军也需要 一定的时间去进一步击灭其他的小股游击队,苏军很了解马苏德的状况,他们正在 采取各种办法先稳住马苏德,因而双方的谈判一直在进行。6月,苏军把卡尔迈勒 的弟弟、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巴里亚拉伊作为人质送到潘杰希尔谷地, 要求马苏德前往喀布尔进行直接谈判。最后,马苏德前往苏军总部,在那里停留了 近半个月,他没有接受苏军的利诱,只与苏军签署了休战到八月份的协议。 在此期间,马苏德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到1983年中期,潘杰希尔游击 队主力战斗员已达到了7000人,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苏军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游击队进行了间谍渗透,后来马苏德又对游击队进 行了大清洗,开除了具有明确证据的间谍人员数十名。 由于马苏德的休战协议,整个1983年,北部的战场都显得冷清了许多,只在9 月份,拉格曼的游击队曾伏击了一次苏军车队,摧毁了20多辆卡车和装甲运输车, 并遭到了苏军的一阵狂轰滥炸。 在苏军将主要进攻方向转向南部的坎大哈和西部的赫拉特之后,游击队也相应 改变了主攻方向,主战场迅速地移到东部边境的帕克蒂亚省一带地区。从8月底开 始,那里的游击队合力进攻该省重镇霍斯特和乌尔贡,盘距在那里的三千多名卡尔 迈勒政府军和上万名苏军被重重包围,战斗持续了一个月。到9月底,游击队最终 攻占了这两个城市。苏军不甘失败,从10月起,每星期出动飞机至少150架次,轮 番对那里进行轰炸。但游击队不仅未被赶走,反而乘胜而进,到12月,游击队几乎 占据了除扎尔马特地区以外的整个帕克蒂亚省。 在其鼓舞下,全国各游击队的士气大为高涨,赫拉特地区的游击队对苏军进行 了大规模的反攻,仅在9月和10月进行的两次交战中,就击毙了苏阿兵力500多人。 喀布尔地区的活动更为频繁,游击队屡屡发起主动进攻,喀布尔市内的苏军驻地、 阿富汗国家情报局总部、广播电台、苏联顾问住宅区、苏联驻阿大使馆等苏军重点 防守的地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阿富汗战场的形势令安德罗波夫极为沮丧,在冬季到来之前,他没有在阿富汗 取得任何战绩。相反,安德罗波夫自以为聪明的策略却使马苏德得到了充分休养的 机会。安德罗波夫决定来年春天再搞一次大规模的春季攻势,让那些游击队看一看 10.5万苏军的真正力量。但是安德罗波夫没有等到来年的春天。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正处在天寒地冻之中,房瓦上。街道旁仍堆积着厚厚 的积雪,突然,从红场上传来一阵炮声,一群正在伊万大公楼上瑟瑟发抖的鸽子猛 地飞起来,在空中打了个旋便飞向了更远处的房瓦。 而很多人正紧裹着大衣,随着缓缓的车队走向红场,苏联最高国家领导人安德 罗波夫在执政不到一年半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人世。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续送走了两位最高国家领导人的苏联人不禁要问:为 什么要让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来承担整个国家的责任呢? 没有人回答。相反,紧接着走上苏联最高权力位置的却是一个更老的老人:73 岁高龄、体弱多病、言语迟钝、呼吸困难的契尔年科。 但在阿富汗战场上,苏军的攻势却并没有因为契尔年科的苍老而减弱。对苏联 领导人来说,似乎在阿富汗采取强硬措施的程度能够代表着这个领导人的领导能力。 契尔年科上台后,苏军在阿富汗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很快就由原来的 10.5万人增加到了11.5万人,而另有多达5万名的经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来到 了土耳其斯坦军区,部署在阿苏边界,随时可以乘飞机进入阿富汗。 2月底,卡尔迈勒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中央全会上发起了全面进攻游击队的 动员报告,题目为《强化对反革命的战斗》,他号召全党全军“从3月22日起,采 取严厉措施,使各武装力量一致行动,彻底消灭反革命武装,以巩固地方政权”, 同时,卡尔迈勒还鼓励大家,“苏联人将会使今年成为解决战斗的一年”。 从3月份起,苏军一改以往以出动一两个旅进行小规模活动的作法,突然间以 一两个师的兵力集中向坎大哈、帕克蒂亚等地发起了主动进攻。与此同时,一批飞 机开始轮流在潘杰希尔谷地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苏军肯定要在潘杰希尔谷地有所行动。 马苏德获知此情报后,马上召集游击队各小组领导人,让所有的游击队员做好 思想准备,准备迎接苏军的进攻,同时对有关部队进行了初步的分组,要他们负责 快速疏散群众的任务,并加紧在谷地外围的布设地雷,另一方面,他又派人通知附 近的其他游击队,注意苏军动向,加强相互联系。 4月20日,苏军集中了两万兵力,以第105空降师为主力,出动了500多辆坦 克和装甲车,近80架米—24型武装直升机,并从苏境内增派了30多架图—16型“獾” 式战略轰炸机,轰轰烈烈地开向潘杰希尔谷地,为这次苏联入侵阿富汗五年以来规 模最大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苏军首先在山谷的南北两端部署了重兵,同时派出一支直升机运载的空中突击 队,占领谷内主要山峰,把潘杰希尔谷地作为一个大口袋,两边袋口死死系住。而 在山谷外围的苏阿联军则负责将各出入口切断,断绝谷地内游击队与外界的联系。 4月21日起,苏军的轰炸机首先对谷地内发起了“高空饱合轰炸”,对游击队 的据点、工事、弹药库等一切设施尽数轰炸。 但马苏德的队伍,早已经退人了装备较好的山洞里了,正在寻找苏军的薄弱点 以待机反攻。 4月25日,“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主席萨亚夫在白沙瓦向全阿富汗的游 击队组织下达命令,要求各游击队发起反围剿战,全力攻打潘杰希尔谷地外围的苏 军据点,切断苏军供应线,以保护全阿富汗的“圣战者中心”——潘杰希尔谷地。 4月底,一支游击队炸毁了喀布尔以北戈尔班德河上的战略重地——马托克桥, 使苏军的给养问题马上受到了严重威胁。 而进入谷地的苏军地面部队则在空中力量的保护下,沿着谷地中央的公路缓缓 推进。到5月初,他们已推到了谷地中部,但是他们时刻准备应付的战斗并没有发 生,除了路上的地雷,他们极少受到袭击,所以这支在山区里行动笨拙的机械化大 军不得不分散向两侧挺进,而马苏德等的正是这一刻。 游击队骤然间活跃起来,他们炸山岩、阻道路,埋地雷、搞偷袭,使苏军一片 混乱,同时,马苏德当机立断,将各个山口做为阻击的重点,用预定的联络信号与 外部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像做陷饼一样,对苏军展开内外夹攻。苏军兵力就在这种 分散的小战场中遭受到一个又一个的损失。其中游击队取得成就较大的一次伏击是 在萨兰山口,圣战者们一举击毙了苏军500多人,并毁坏65辆坦克、20辆装甲车和 油车。 到6月份,苏军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潘杰希尔谷地,但四周的山口仍牢牢掌握在 游击队手中,苏军未能扫清游击队,而自己却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他们惟一取得的 战果只是在荒芜空旷的谷地里留下了几个留守据点,成为游击队练枪法的靶子。 而此次苏军攻势的一个副作用是使阿富汗境内的游击队进一步活跃起来,并出 现了地区性联合的趋势。6月以后,马苏德为答谢其他游击队的援助,派出一些有 经验的游击队员前往附近的其他游击队基地帮助训练和建设。 但苏联并不死心,继续向阿富汗境内增送军用物资。 10月26日,整个兴都库什山地区已降过几场薄雪,可苏军还是派出15000兵力 和近2000辆军车和大批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图—16轰炸机再次进犯潘杰希尔谷地,力 图在冬天来临之前给马苏德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事与愿违,这一次战果比上一 次更糟,出兵的当天便被附近的游击队击落了8架飞机,进入山谷后,仍然是一无 所获,他们根本没有正面遇到游击队。山谷里也什么都没有,他们留下的防守据点 仍然孤零零地在那里呆立着。 经过这两次战斗,马苏德又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存留了下来,他已成为阿富汗游 击队的榜样和自豪,人们都称他为“潘杰希尔之狮”,这一名声越传越远,游击队 员们一听到这一称呼就犹如在暗夜里看到了一束灼亮的火光。[转自铁血读书 http://book.tiexue.net]

Ⅵ 俄罗斯信号旗特种部队的秘密组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阿尔法”特种部队在国内反恐怖战场上屡立奇功,令猖獗一时的恐怖分子闻风丧胆,这也令前苏联领导人很受鼓舞。尤其是“阿尔法”特种部队勇夺阿富汗首府阿明宫的成功,使前苏联领导人更加觉得,建立一支专门执行境外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是十分必要的。以后不久,随着国际斗争形势的发展,前苏联领导人决定正式建立一支专门用于境外的特种部队,这支特种部队就是现在的“信号旗”特种部队。1981年8月19日,前苏联部长会议和前苏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秘密会议,商讨在克格勃系统内秘密组建一支“绝密支队”,专门用于在境外从事秘密特工活动。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决定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并委托克格勃“C”局具体负责组建特种部队。新的特种部队取名为“信号旗”,由攻打阿明宫的英雄,海军少将埃瓦尔德·科兹洛夫负责指挥。在组织编制上,“信号旗”列入克格勃“C”局,即境外秘密谍报局。
除少数人外,没有人知道“信号旗”特种部队的存在。它的名称是“前苏联克格勃独立训练中心”,部队番号为35690,后来改为5555。“信号旗”特种部队通常以班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战斗时,以小组为单位行动。每个班的人数从10人到30人不等。情况紧急或需要时,几个班就可迅速联合在一起,组成一支较大规模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