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谁知道曾获奥斯卡导演奖的女导演急!
奥斯卡中的女性
自从1927年奥斯卡奖设立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获得过最佳导演奖。只有因1993年拍摄《钢琴课》,来自新西兰的简·康平和1976年拍摄《七美人》的意大利人莉娜·韦特米勒两位女性获得过提名。至于最佳摄影人,在获奖名单中有3名女性,但都是作为团队中的一员。1994年的《阿甘正传》由温迪·费娜曼和两位男性共同完成;1989年的《为戴西小姐开车》和1973年的《骗中骗》都是有夫妻档摄影完成的。
女性获得最佳剧本的机会相对多一些。迄今已有5位女性获得过该奖:简·康平的《钢琴课》和扈利(1991)的《末路狂花》均是单独获奖;1985年的《目击者》和1946年的《七重心》是由两对夫妻搭档完成的;另1995年《西厢情断》的最佳剧本获奖团体里有一位女性。
所以,那些有着男性协助,或者同剧作者和制片人结婚的女性有着明确的优势。
最佳剧本的获奖者情况与此类似。有4位女性获得过该奖项:埃玛·汤普森1995年的《傲慢与偏见》、露丝·加布瓦拉1992年的《此情可问天》、1986年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早在1942年的《米尼弗夫人》,还有1933年萨拉·梅森改写的来自最受女性欢迎的小说《小妇人》的剧本。
有趣的是,75个获奥斯卡奖的改编剧本中,有11个来自女性作家的小说或剧本,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卡伦·布利克森的《走出非洲》、琼·艾莉森的《卡萨布兰卡》、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路易莎·M·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和伟大的西部作家埃德娜·费伯的《锡马龙》。不过,除了女性作家的商业成功外,电影这一产业最能接受的看来还是男性剧作家。
多数的美英剧作家仍然比较落寞。根据美国最新的“最受欢迎的250部电影调查”,女性执导的电影只是从1987年的3%上升到2001年的7%;女性剧作家也只从1987年的7%上升到2001年的8%。
㈡ 女性导演的最佳外语片有哪些
1、索菲亚·科波拉 《处女之死》
2、艾米·海克林 《看谁在说话》和《看谁也在说话》
3、南希·迈耶斯 《爱是妥协》、《恋爱假期》、《天生一对》
4、简·坎皮恩 《果皮》
5、朱丽·泰莫 《提图斯》 、《弗里达》
6、诺拉·艾芙隆 《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
7、米拉·奈尔 《孟买,你好》
8、妮可·哈罗芬瑟 《良缘知己》
9、凯瑟琳·毕格罗 《The Set-Up》
10、凯瑟琳·哈德威克 《芳龄十三》
㈢ 德国纳粹时期有个着名的女导演叫什么
Leni Riefenstahl莱尼·里芬斯塔尔
我有段时间还研究过她来的。。。
难得一见的天才人物,就是为纳粹拍摄过纪录片的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尔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富商之家,少年时曾在柏林一家艺术学校修习油画和芭蕾,因为有习舞的经历,她后来习惯于称自己是运动员。这位自幼喜欢神话的少女迷上了当时流行的“高山电影”,这是一类以英雄为主角的带有原始神话色彩的德国电影,她不仅因为在这类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红极一时,而且还成功执导过一部高山电影《蓝光》(1932年),这部电影使得希特勒成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刚刚篡夺大权的希特勒召见了里芬斯塔尔,委托她拍摄两天后举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年度大会。里芬斯塔尔来不及多准备就投入了这场拍摄,由于有来自戈培尔的多方阻拦,拍摄过程很不顺心,最后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胜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场就无声无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请里芬斯塔尔来拍摄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里芬斯塔尔起初不太情愿,她推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导演瓦尔特·鲁特曼来执导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坚持他的请求,对这位女导演说,“把你的生命给我6天吧,今后你再不会违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尔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她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再为党拍摄任何电影,事实上,除了1935年拍摄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们的军队》外,里芬斯塔尔的确没有再为纳粹党拍片。里芬斯塔尔是一个不太关心政治的艺术家,她在拍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两部片子时,甚至一再坚持聘用一个有犹太血统的摄影师,尽管后者曾一再提醒她这样做不太妥当。
里芬斯塔尔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导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约后,她立即着手组建了一支120人的摄制队伍,其中包括16位主摄影师,他们的助手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里芬斯塔尔手里掌握着30台摄像机,4条声轨,以及22辆配有警察的汽车。会议召开前夕,里芬斯塔尔排除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为这120个人安排好食宿,然后立即率领技术人员在纽伦堡市安排拍摄点,位于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杆被安上了电梯,以便摄影师在数秒之内升至旗杆顶端进行俯拍;一个两层楼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广场修建起来,以便摄影车能够平行拍摄行进中的队列;一辆消防卡车进入待命状态,它的活动天梯有90英尺那么高,可以随时把摄影师送上天空,扫拍纽伦堡市的屋脊、纪念碑、游行队伍以及高举的标语和旗帜;党代会的主会场甚至也是按照拍摄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来的。当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里芬斯塔尔率领她庞大的队伍投入了为期一周的紧张拍摄工作,从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尔就像指挥一场战争一样指挥着摄影师以及各种相关人员,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紧要历史关头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证据。经过数月的剪辑,这部名为《意志的胜利》的纪录片于1935年的3月首映,当即被德国人欢呼为是一部杰作,此后,它还获得了威尼斯金奖(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1937年)。
很多年以后,当美国人决定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被邀请前来为战争摇旗呐喊的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这部片子后,才找到了拍摄《为何而战》这部系列片的思路。据说,当他看完这部令人不寒而栗的“敌片”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假如能够让美国士兵看到这部片子,他们就一定会知道他们为何而战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里芬斯塔尔这个天才的电影眼睛是如何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本质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恶的要素。里芬斯塔尔并没有为摄影镜头制造现场,她只是本着一个纪录人的天职,把现场一切活跃的因素都反映到电影银幕上。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来说明问题。当然,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为一个齐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这肯定是有编排上的主观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这样一种虚假的历史意识,在当时却是一股真实的历史力量,它不仅代表了纳粹党人的意识形态,也代表了德国大部分民众的心态。《意志的胜利》所采用的小标题,不折不扣是这一时期德国民众“历史意识”的体现: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难生涯开始后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后的第19个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飞临纽伦堡
去检阅他忠实的追随者们
如果说纪录纽伦堡大会还有点勉强的话,那么拍摄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就完全是出于自愿了。这部片子应该说和纳粹政府没有太多关系,希特勒本人虽然对里芬斯塔尔保持着一贯的支持态度,但里芬斯塔尔却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进来,她绕开元首直接和国际奥委会联系,并最终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授权和支持,1939年,国际奥委会还特地授予里芬斯塔尔一枚“奥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实际上,戈培尔领导的宣传部当时也在拍摄一部奥运会电影,他们对里芬斯塔尔的摄制组采取了一种排斥和不友好的态度,甚至对里芬斯塔尔的成片也横加干涉,如命令她删除有关黑人运动员夺冠的镜头等,但里芬斯塔尔巧妙地绕过了宣传部的审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奥林匹亚》未经审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尔是这部片子的总导演和集资人,她成立了一个由自己担任股东的“奥林匹亚有限公司”,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前的几个月里,这个公司和托比斯(Tobis)电影公司签订了一份75万帝国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广时的翻译和制作费,12部有关运动的科教和纪录电影,以及大量的运动电影文献,《奥林匹亚》的全部项目经费是220万帝国马克(在1938年约等于523810美元),据德国《明镜》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访谈记载,《奥林匹亚》放映后的收入在700万到800万帝国马克之间,这还不包括战后它在德国之外放映时的收入。也就是说,《奥林匹亚》是一个在经济上自负盈亏的项目,而不是 “拿了纳粹党数不清的钱”。
《奥林匹亚》由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构成,它的主题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尔在《奥林匹亚拍摄手记》中回忆说,当时她为这部片子确立的主题是:运动竞赛,运动的美,奥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尔说,她的影片要表现紧张激烈的竞赛过程,要表现运动员健美的体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们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还要体现出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国家之间、全世界的青年之间和平竞赛的精神,并追溯这一精神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对全世界所具有的影响 。
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拍摄,里芬斯塔尔这次募集了80名摄影师及摄影助理,在驻地还安排了30 名补给人员,另有两支小分队,一支小分队开赴希腊,从那里尾随火炬运动员穿越七个国家,另一支驻扎在德国基尔的划艇赛场。早在赛前几个月,里芬斯塔尔就率领了一支由摄影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前往赛场进行勘查,寻找合适的拍摄点,实验各种可能的拍摄角度,提前确定胶片和光圈的系数,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这是一次难度非常大的拍摄,因为它要追踪在几秒钟之内发生的高速运动,而且还要应付包括天气和光线在内的各种不测。里芬斯塔尔为这部片子定下的基调是:“这部电影必须是一部纪录片。任何东西都不能遗漏”,可是奥运会组委会的底线是绝不能干扰比赛。里芬斯塔尔的拍摄重点是田赛和径赛,这需要有摄影师进入赛场的核心部分,而这在历届奥运会上一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里芬斯塔尔感到困难重重,但她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和组委会讨价还价,最终争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摄条件 :
1、跳高架边可以挖两条摄影壕沟,百米赛起跑线后5米处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终点上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跳远跑道边可以挖一条电影壕沟;
2、径赛时可在赛场中央搭建三个摄影塔,百米赛起跑线后可搭建一个摄影塔,链球比赛的护网后可以搭建一条摄影轨道,这些设施用后必须立即拆除;
3、最多六个摄影师可以进入赛场中央,不许使用在轨道上自动运行的摄影机(这条禁令后来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尔还在体育馆上空安排了飞机和气球,在船上和马背上安装了固定摄影机,在跑道边安装了摄影机跑轨。1936年7月20日,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从这一天起,摄制组在里芬斯塔尔的指挥下,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几乎没有一分钟的松懈。在为期16天的比赛中,摄制组共拍摄了120万英尺的素材,余下的18个月,里芬斯塔尔把自己关在剪辑室里,在没有助理导演和艺术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剪完了120万英尺的胶片,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她的健康,而且还遭来了人们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这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奥林匹亚》毕竟成功了,它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好评。在这之后,里芬斯塔尔本想拍摄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逊女王,但突然爆发的战争把她的拍摄计划打断了,一直到临死她也没有把这部片子拍出来。二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投入了监狱,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没有致力于建立与自己艺术事业无关的联系……她与希特勒之间不存在暧昧关系。” 重新获得自由后,里芬斯塔尔试图恢复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地位,但是无形的猜忌和谴责还是经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尔开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里,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还开始拍摄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她对现代奴隶买卖的义愤。可是因为资金、战争、车祸、天气等原因,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来。从1962年开始,里芬斯塔尔数次前往苏丹努巴山区的原始部落,去进行研究和拍摄工作。尽管她不是第一个拍摄他们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被皮肤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许去拍摄努巴人神圣的仪式。从1965年开始,受努巴人金属般优雅的体态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这位 62岁的老人开始拍摄一部关于努巴人的彩色纪录片,以记录这一正处于崩溃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与此同时,里芬斯塔尔出版和展出了一些关于东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这些光彩夺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里芬斯塔尔说,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她个人不喜欢有病的人,而是因为拍好看的人能给观者带来愉悦。
71岁那年,里芬斯塔尔参加了潜水训练,她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宿愿:拍摄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个出色的水底摄影师,并出版了两本插图着作,《珊瑚花园》和《水下的奇观》。从此以后,里芬斯塔尔反复前往最优美的潜水区,去拍摄她的水下纪录片,直到94岁的时候,里芬斯塔尔还戴着潜水镜,到可可岛附近的水域去拍摄鲨鱼。97岁那年,里芬斯塔尔竟决定再次前往苏丹,去看望和帮助被战争隔绝的努巴人。里芬斯塔尔已经23年没能见到她的努巴朋友们了,为了这次旅行,她与苏丹政府进行了反复磋商,甚至和叛军首领取得了联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尔率领一个小型摄影队飞抵苏丹首都喀土木,在那里,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艰难的谈判,当局终于同意他们前往努巴山区。成千上万的努巴人翘首期盼她的到来,在那里,她发现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内战的牺牲品,正当里芬斯塔尔准备继续对那些还活着的努巴朋友进行纪录时,新的战争爆发了,她只好立即和摄影队乘直升飞机离开努巴山区。另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头上,直升机坠毁了,所幸没有人员死亡。一架救援飞机把里芬斯塔尔运往一家德国医院,在那里,人们发现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处断裂并伤及肺部。尽管发生了这场可怕的事件,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还是没有放弃她再次前往苏丹的计划。
2003年9月9日,这位充满了坎坷与传奇的世纪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辞别了人世。里芬斯塔尔对纪实镜头的迷恋以及她富于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维尔托夫意义上的电影眼睛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只能说她是一个不纯粹的电影眼睛人。与维尔托夫的平民电影相比,她的电影带有更多的贵族气息,她醉心于生活的“美”,却并不关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长拍摄纪录片,但工作起来更像是一个故事片导演,她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尔与维尔托夫这两个伟大的电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两条对立的艺术路线:政治的审美化(法西斯主义)与艺术的政治化(共产主义) 。在这里,“艺术政治化”中的政治,不应理解为钦定的政治,而应理解为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权利的政治。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曾用电影的形式为这种政治确立了一种典范:一种“自下而上”的、不是从上级命令出发的政治。维尔托夫的电影实践告诉我们,人民有权通过电影眼睛来记录和观察自己的生活。这一号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㈣ 大片看多了,谁推荐一些女导演执导的电影~~ 谢谢(看答案质量有追加分数~~)
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
许鞍华:强烈推荐《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是中国女导演里面最具大师气质的一个。她的片子都值得一看,《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疯劫》也很经典。获香港金像奖最多的导演之一。是导演之一,不是女导演之一。
简坎皮恩:《钢琴课》。她这个片子拿了戛纳最佳电影,相当出色。她的其他片子就不推荐了……她就这一个片相当牛。不牛的还有《裸体切割》,《圣烟》。
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她的代表作,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的奖,也是她最好的作品。她跟坎皮恩一样,除了最好的一部,其他的作品都很平庸。平庸的有《玛丽皇后》、《处女自杀》。
张艾嘉:《少女小渔》,《心动》。前者拿过亚太影展的奖,后者拿过金马。听起来名气挺大,但是作品都泛泛。这两部还不错。其他像《20 30 40》、《一个好爸爸》等,娱乐还行,但是没有什么实质价值。
张婉婷:《玻璃之城》《秋天的童话》,还好。
麦婉欣:《蝴蝶》,尚可。
李少红:《红粉》,《门》。她的电影远逊色于她的电视剧。
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我叫刘跃进》《桃花运》。前两部是文艺片,很不错,后两部是商业片,很不怎么样。尤其是《桃》,其糟烂程度堪比爱情呼叫系列。
徐静蕾:……她也敢称为导演,不害臊。你所看见她署名导演的作品都不能算她导演。她的作品可以忽略。
其他的女导演没大研究,就不瞎说了。
㈤ 美国经典影片,达斯丁·霍夫曼的成名作
毕业生
出品:美国1967年Embassy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
主演:安妮.班克劳夫特/ Anne Bancroft
达斯廷.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凯瑟琳.罗斯/ Katharine Ross
音乐:保罗.西蒙、戴夫.格鲁辛
第四十届奥斯卡最佳导演(1968)
第二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歌舞/喜剧类) (1968)
第二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导演(1968)
第二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歌舞/喜剧类) (1968)
第二十五届金球奖最有前途新人(男) (1968)
第二十五届金球奖最有前途新人(女) (1968)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1969)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剧作(1969)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剧作(1969)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有前途新人(1969)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1969)
第二十二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剪辑(1969)
1.影片简介:
年轻的本恩刚从大学毕业,虽然他的父母正忙着筹备一场热闹的家庭晚会来为他庆祝,但本恩自己却对未来生活感到十分茫然。
在他的毕业晚会上,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在这位风流夫人的不断挑逗下,加上日子过得越来越无聊,本恩不久后便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的约会,也因此邂逅了太太的漂亮女儿伊莱恩。伊莱恩的纯洁善良使本恩怦然心动并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虽然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自己从前的荒唐行为也得到了伊莱恩的原谅。但两人的感情很快遭到鲁宾逊太太极力反对,而伊莱恩最终也猜到了自己母亲与本恩的特殊关系。
伤心之余她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孩仓促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的努力,能否阻止这场没有幸福的婚礼?而他们能否突破世俗的重重阻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呢?
点评: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厂垄断制度,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在这个电影变革里,达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成名作《毕业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㈥ 请介绍一下美国电影导演乔治库克
乔治·库克(George Cukor,1899.7.7-1983.1.24),好莱坞经典时期卓越的“女性导演”(womans director)和同性恋导演。五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早年最为人知的就是曾多次把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而接下来作品更包括了惊悚、疯狂浪漫喜剧、甚至是歌舞剧。库克之所以被称为“女性导演”,因为他曾把八位在他电影中担纲的女主角推上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位置,而他自己也曾被提名过五次最佳导演。
他的作品包括了块肉余生记(1935)、茶花女(1937)、假日(1938,凯萨琳·赫本与卡莱葛伦主演)、费城故事(1940)、煤气灯下(1944)、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亚当的肋骨(1949)、窈窕淑女(1964)等等。
【英文人名】George Cukor
【中文译名】 乔治·丘克
【出生日期】 1899-07-07
【出生地点】 New York, New York, USA
【去世日期】 1983-01-23
生平简介
生于美国的纽约。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的三十年中有许多伟大作品,他特别擅长处理女性主题,很能使女主角发挥所长。最有经验的是时髦与典雅的文学主题,他很少拍个人陈述性的电影。他自剧院转向好莱坞发展,为路易迈尔史东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担任对白导演,他并与卢毕斯契合拍《One Hour With You》 (1932),深受其影响。一九三二年起他正式当导演。到1936年《铸情》一片问世后,跻身一流导演之列。接着名作陆续推出,成为文艺片的名手。1978年美国电影协会特别为他举办致敬会,在他以前只有5个影人受此殊荣。
作品年表
1. Rich and Famous (1981) 琼楼旧梦话当年 导演
2. Love Among the Ruins (1975) (TV) 废墟中的爱情 导演
3. Travels with My Aunt (1972) 与姑妈同游 导演
4. My Fair Lady (1964) 窈窕淑女 导演
5. Let's Make Love (1960) 愿嫁金龟婿 导演
6. Wild Is the Wind (1957) 孽海狂涛 导演
7. Les Girls (1957) 巴黎之恋 导演
8. Lust for Life (1956) 凡高传 导演
9. Bhowani Junction (1956) 宝云尼车站 导演
10. Star Is Born, A (1954) 星海浮沉录 导演
11. It Should Happen to You (1954) 模特儿趣事 导演
12. Actress, The (1953) 红伶泪 导演
13. Pat and Mike (1952) 帕特和麦克 导演
14. Marrying Kind, The (1952) 婚姻趣事 导演
15. Born Yesterday (1950) 绛帐海堂春 导演
16. Edward, My Son (1949) 黄梁梦 导演
17. Adam's Rib (1949) 亚当的肋骨 导演
18. Double Life, A (1947) 死吻 导演
19. Winged Victory (1944) 翼的胜利 导演
20. Gaslight (1944) 煤气灯下 导演
21. Keeper of the Flame (1942) 自由之火 导演
22. Woman's Face, A (1941) 花容月貌 导演
23. Philadelphia Story, The (1940) 费城故事 导演
24. Women, The (1939) 火之女 导演
25.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乱世佳人 导演
26.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1938) 小汤姆历险记 导演
27. Holiday (1938) 休假日 导演
28. Camille (1936) 茶花女 导演
29. Romeo and Juliet (1936) 铸情 导演
30. Personal History, Adventures, Experience, & Observ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The (1935) 大卫.科伯菲尔德 导演
31. Sylvia Scarlett (1935) 男装 导演
32. Manhattan Melodrama (1934) 男人世界 导演
33. Little Women (1933) 小妇人 导演
34. Dinner at Eight (1933) 晚宴 导演
35. What Price Hollywood? (1932) 影城何价? 导演
36. One Hour with You (1932) 导演
37. Bill of Divorcement, A (1932) 离婚帐单 导演
38. Royal Family of Broadway, The (1930) 导演
㈦ 目前世界上最强的女导演是
嘉芙莲·贝尔勒 《罗曼史》(Romance)
法国女导演嘉芙莲·贝尔勒(Catherine Breillat)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位导演, 她17岁时出版的处女作就曾被定为限制级,最近那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女性主义影片《罗曼史》(Romance)震惊了整个电影世界,这部被称为“女性思想漫游”的影片用极其冷静的叙述语调,从心理深度层面上描绘了年轻女子玛丽如何借助性与身体获得对生活的掌控的经历,用极端主观的视角表达的女性的欲望和态度。
咪咪·莱德 《天地大冲撞》
国导演是咪咪·莱德(Mimi Leder),她在70年代一直活跃在电视制作领域,从1997年才开始执导电影。在好莱坞,她的灾难片《天地大冲撞》成为当年的最卖座影片之一,《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更是集结了凯文·史贝西、海伦·亨特、哈利·乔·奥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讲述了一个爱与伦理的故事,包含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及社会意义。
简·坎皮恩 《钢琴课》(The Piano)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无疑是比较活跃的一位着名导演,在她1989年的处女作《小甜心》中就充分体现了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题材所特有的细腻和圆润,而在1993年获得戛纳捧起了金棕榈奖的《钢琴课》(The Piano)更是将女性的压抑和觉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获得执导《Loaded》的机会,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黄真真<BR><BR>这个名字恐怕大家知道的不多,一个片子出来大多数人只问主演,很少人去想一个电影是一帮子人的干活,尤其是一个导演的作业。而黄真真也没有在大陆这边秀过,也没什么绯闻啦官司啦之类,算低调,也因此,她在第9名。我也是草草的浏览古她的名字,知道〈女人这话儿〉是个很酷的片子,怎么酷发,还没见识过,小惭愧,先打住,哪天看过了,再好好补上一番浩浩江水般的钦佩。
鞍华<BR><BR>这一位太硬了,<半生缘>,<客途秋恨>,<男人四十>,<玉观音>,,,,,,我也不能不叫好。<BR><BR>她很沉着,不动声色的,把一个故事讲的四平八稳,还有本事让我觉得动容,有时候,是深深的悲哀.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赞成把张爱玲的本子给她拍?就因为她沉得住气,有很强的“忍”劲,一般女人,脆弱点儿,底气马上就松了,驾驭不来,她不一样,很气魄。<BR>
张婉婷<BR><BR>这个好,我不但没意见,而且双手双脚的鼓掌,致敬。<BR><BR>看过〈秋天的童话〉吧,以华人在美国的底层生活为主线,一个心酸又温情的爱情故事,有挣扎,有放纵,有牺牲,甜蜜,可感。<BR><BR>最收服我的,却是另一部风格迥异的,〈北京乐与路〉。<BR>这个相信看过的人不多,说的是北京一帮子地下摇滚乐手的生活,我永远无法忘记的镜头,天色乍明,一群宿醉醒来的人,歪歪扭扭的骑着脚踏车,背着琴,带着他们的女人,背负着梦想与挫伤,驶过烟灰黎明中的天安门。。。也是在这个电影里,我第一次听到〈晚安北京〉,从此知道汪峰,一发不可收拾。
王苹,新中国电影史上女导演的开路先锋。<BR><BR>我没听说过,这是电视上这样介绍的。<BR><BR>想想也是,才气的,新锐的,年轻的,都介绍过了,最后的一席,必定该是个老老艺术家。这样才镇得住。<BR><BR>不过看看她的片子,个个都如雷贯耳的,只是贯耳,我都没看过。<BR>〈霓虹灯下的哨兵〉,〈刘保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BR>虽然没看过,但是我相信这位奶奶极导演的风范和气势,其实我挺爱看以前的老电影,6,7,80年代甚至更草的,那时候人真朴实,拍出来的东西,虽然看着表演痕迹重,但是,透着那一股子真挚,率气,那真是,无比的信念,在扎扎实实的创造着。<BR><BR>尤其,〈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孙道临,真是太帅了~!呵呵~<BR>
㈧ 你最喜欢的十部女性导演电影作品分别是什么
1《 日烦夜烦》
影片虽过于血腥与残暴,但令观众体验到人类天性的一面。男主文森特·加洛对于角色的掌控,那种忧郁的绝望,几近崩溃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
2《拾穗者》
像用电影来写散文,法国好像随处都是风景,随地都可以用来作画!电影是想象的艺术,纪录片是当下的发声。如果认为生活很无聊的人,随意找个主题拍纪录片应该顿时会有趣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你愿意和扫垃圾的人握手吗?
女孩儿们和她们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家庭琐事,实际上是表达亲子、兄妹、女仆、同龄友人的微妙情感关系。看似符号化的各种道具创造了超现实感。大量近景镜头创造了逼仄感。灯光师和音效师居功至伟。
9《沙罗双树》
和阿彼察邦很像从生活从逐渐挖掘出生命的律动,这部很闷的片子在河濑直美以琐碎现实为主添加了亦真亦幻的辅料后开始有了“神性”,两点:一是沙罗节上震撼的舞蹈俨然民俗风情,醉心于雨中的舞动摄人心魄,二是众人用共同的音律帮助生产见证新生命的诞生,俊在哥哥圭神隐后看到新生的弟弟流下了泪水
10《将来的事》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㈨ 这是电影史上, 十个最伟大的女导演!
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电影业,女演员已经一波又一波,而且以女性为第一角色的电影也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已经表现出了巾帛不让须眉的小脾气。比如2015年以5200美元天价收入雄踞挣钱最多的女演员榜首的詹妮弗·劳伦斯,简直完爆一大波男星,叶良辰估计也得服。
索菲亚·科波拉是传奇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唯一一个女儿,因此她承受着不小的压力。索菲亚最近的一些作品给出了一些指示,她正迅速地接过父辈的旗帜。他最近的作品《在某处》在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赢得了一座金狮奖,这是女性导演第一次获得该项奖项。四十不惑的索菲亚,还有很充裕的时间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女导演~也来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