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试分析美国电影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起源
有记录的第二张捕捉并再现运动的照片记录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拍摄的一组奔马照片。在拍摄时,他将一组静止的照相机摆于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发明家开始尝试制作类似功能的装置,以捕捉此类运动。
在美国,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就是最早开始制作这类装置的人之一,他制成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但由于该装置的专利实施很严格,致使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美国,最初只是在轻歌剧的间歇为许多观众放映电影。企业家的各种电影展示活动,促使了戏剧性电影制作的首次世界范围性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早期,纽约是电影制作的中心。位于皇后区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亚制片厂(Kaufman Astoria Studios)创建于无声电影时期,那时马克思兄弟和费尔兹(W. C. Fields)在那里工作。
此外,曼哈顿的切尔西也是电影制片的主要场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玛丽·毕克馥的很多早期电影也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气候,好莱坞成为电影拍摄的更佳选择。
二、好莱坞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他的演员团队到西海岸去拍摄电影,演员包括巴兰彻·斯威特(Blanche Sweet)、吕伦居殊、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等。
他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个空旷外景地开始了拍摄。当时,公司又决定开发新地区。于是他们又向北前进了几英里,到达好莱坞。当时还是小村庄的好莱坞,非常愿意让电影公司在那里拍电影。
之后,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传记式情节剧,描述18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的人员在好莱坞呆了数月,又继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才返回纽约。
当时是1913年,在听说了该公司在好莱坞取得的成功后,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向西挺进,以避免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制作工艺的专利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同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影仅能在几个美国的城市完成。
但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制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南部,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户外拍摄,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景。虽然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的起始点众说纷纭,但是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的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电影词汇,至今仍在胶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早期,当媒体还是新事物的时候,很多犹太移民在美国电影业中找到了工作,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临街的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中放映电影短片(剧院取此名是因为当时的门票价格为五分钱)。
一些年后,其中有抱负的电影人,如塞缪尔·戈尔德温、威廉·福克斯、卡尔·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路易斯·B·迈尔(Louis B. Mayer)和华纳兄弟(即哈利、亚伯特和杰克)纷纷转到电影制作上,很快就成为了新型企业,即电影公司的巨头。
(当时还有一位身兼女导演、也是制作人和电影公司巨头的人物爱丽丝·盖·布兰琪(Alice Guy-Blaché))他们为电影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不过美国电影业常被指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偏狭观念。
一战后,一些欧洲导演恩斯特·刘别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让·雷诺阿,以及演员鲁道夫·范伦铁诺、玛莲娜·迪特里茜、罗纳德·考尔曼和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等电影人纷纷来到美国。
他们加入了一个演员的自我发掘时代——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纽约城剧院的演员纷纷加盟了这个20世纪最受瞩目的发展行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达到高峰期——美国影院每年上映约400部电影,每周有近9000万美国民众前去影院观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国电影业”,出自美国漫画家赛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好莱坞逐渐升起。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使用维他风唱片机,同年5月,西方电气公司旗下分部电器研究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ERPI)在电影配音方面获得垄断权。
有声电影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许多无声电影演员接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记不住台词。1922年,美国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离开政坛,组建了前身为电影制作室组织的美国电影制片发行商协会(MPDAA),该协会在其退休后改为美国电影协会。
有声电影的发展早期,美国的电影制片厂发现他们的有声作品不为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语国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时的同步配音技术仍相当不成熟。解决办法之一是制作与之对应的外文版好莱坞电影。
1930年左右,美国公司在法国桥连城建立了一家电影制片厂。多个不同的电影摄制组在那里分时工作,他们使用相同场地,穿着相同服装,甚至绝大部分的场景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失业演员、剧作家、选秀比赛中的优胜者经过筛选后被派往好莱坞去拍摄好莱坞英语电影对应的非英语版电影。
这些版本的电影的拍摄预算不高,由二流的只会讲英语的美国导演执导,通常在晚上拍摄。西班牙语摄制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尔,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维尔·库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内维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莱坞电影绝对可以和它们的原声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惊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外文配音就变得很寻常了。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所谓好莱坞“黄金时代”,是指从19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这段时间。成千上万部电影在此期间产生。其开始标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仅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同时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闹剧、音乐剧、动画片还是传记片,好莱坞影片几乎都遵循一个模式——每个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都有自己特定制片团队。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于米高梅电影公司,艾佛瑞·纽曼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工作了20年,赛西尔·德米尔的电影大多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电影则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时,人们根据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该部电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声称“旗下的电影明星比天堂里的还要多”。每个电影公司的电影题材和独特风格也使得人们猜到每部电影的出品公司——这一现象在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每部电影都与其他电影有着些许区别。
不像汽车制造者,拍摄电影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家。譬如,1944年的电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男一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尔考,而且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电影原着小说作者海明威和该剧本改编者威廉·福克纳。
在整个1930年代以及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主宰着电影市场,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同时,米高梅也因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而备受好评。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珍妮特·麦克唐纳(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取得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当时最成功的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创作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大萧条时期,这部电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电影历史学家对这一电影高产时期创作出的许多伟大电影作品都做出了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制作了这么多部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必须成为热门。
电影厂可以在一部有着优秀剧本与相对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的中等预算故事片身上冒险:而由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另一些情况下,像霍华·霍克斯、希区柯克及法兰克·卡普拉等坚定的导演们为了达到他们的艺术理念,而与片厂进行“斗争”。
1939年是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有很多经典电影在这一年发行,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驿马车》、《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啸山庄》、《天使之翼》、《异国鸳鸯》与《午夜》等。
黄金时代以来的电影中,现在被誉为经典的有:《卡萨布兰卡》、《风云人物》、《一夜风流》、原版《金刚》、《叛舰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红河》与《大礼帽》等。
四、片厂制度的没落
“小三”(环球影城,美国艺术家和哥伦比亚影业)没有自己的剧院,拒绝分享同意裁判书。许多独立制片人也对折衷和形成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立运作电影制片人的体系,控告派拉蒙垄断底特律剧院不满意-因为派拉蒙通过控制演员,像鲍勃霍普,波莱特戈达德,维朗妮卡湖,贝蒂赫顿;
经纪人透露宾克罗斯比,艾伦拉德和长期为加里库珀工作室工作的长期演员-自1942年开始。在二战期间,五大电影公司没有达到同意裁判书的要求,没有发生重大后果。但是二战结束后,在好莱坞反垄断案中,他们作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主要制片厂电影院的所有权和影片发行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结果,工作室开始释放演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合同。好莱坞主要的工作室改变了电影的模式,因为每个工作室都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员阵容和创新团队。
这导致了逐渐失去特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某些电影人,例如塞西尔B德米尔公司同演员的合同也是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或者电影使用相同的创意团队,以至于德米勒电影无论是1932年制造还是1956年制造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模式。并且每年电影制作的数量随着平均预算猛增而下降,在行业策略上标志一个重大变化。
现在工作室目的在于生产娱乐,而这种娱乐是电视无法提供的: 壮观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还开始出售部分电影胶片库给其他公司去销售电视。到1949年,所有大型电影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剧院的所有权。
电视也有助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下降,因为它打破了电影业在美国娱乐界的霸权地位。尽管电影业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长期政府检查制度淡化,在未来电影中能够获得一些影响力。在派拉蒙反垄断案结束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因此致使美国影片能够在美国电影院不需要审查制度。
这补充了1952年奇迹在斯泰因公司同约瑟夫威尔逊事件的决定。 美国最高法院改变了其早期的立场。从1915年的相互电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业委员会的案件中,陈述了电影是艺术的形式,有权保护第一修正案;美国法律不再审查电影。
到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胁检查后,其现在极大侵犯了美国电影协会,证明准则的起源已经同电影分级制度一起结束了。
五、新好莱坞和后经典电影
后经典电影这词用来形容新好莱坞变化的故事叙述方式。人们认为新的剧本与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观众在经典时期培养起的期望:打乱的年份,以结局出人意料为特色的故事情节,主角与反派间模糊的台词。
后经典故事叙述的本质展现在黑色电影中,如1955年《无因的反抗》,以及希区柯克情节支离破碎的《惊魂记》。
“新好莱坞”一词用来描述新一代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的崛起。他们掌握了六十年代欧洲发展起来的技巧。1967年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电影重振的开端,也意味着此后新一代电影,在票房上能够取得成功。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新好莱坞独立制片的出现,开创了导演和制片人融合的趋势,形成导演资本制。
同时担任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法兰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卢卡斯、布莱恩·德·帕尔玛、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莱德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向电影历史致敬的影片,并发展了现有的电影体裁与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们的电影不仅受到好评,还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莱坞电影,例如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是成本较低的影片,没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各自凭借《教父》,《大白鲨》以及《星际大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有助于现代大片的产生,也吸引制片厂更加关注制作更多大片。
这些年轻导演的更多投入并没有带来好处。通常,他们把时间表排的太满,预算超支,因此导致自己或摄影棚破产。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是科波拉的《旧爱新欢》,最典型的是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单是这部影片就使美国联艺电影公司破产。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1)一战时期国外电影特点扩展阅读:
今日好莱坞
一、运作特色
好莱坞电影常会有透过片厂(电影发行商)与制作人签约合作的方式,分别让片商负责贩售的通路,而制作人则专注于电影本身,出产行销全球的大型制作影片。
二、叙事美学
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铺陈,少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故全球都容易推销。因此现在好莱坞也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此类电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评论者批判若独尊高概念电影,会造成电影叙事风格如出一辙,了无新意,“是一种商业化和专断化,最终将导致多样化的消失。面对这样的全球霸权,负责任的电影人和批评家应该让眼光超越好莱坞,建设多元的电影模式”。
三、产业规模
美国因为电影相关的文化产业,造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与庞大的商机。据美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电影业造就的就业总数超过220万人,其中约有70万名为直接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另外150万名为间接受雇支援电影制作工作的各种人员,2012年美国电影业收入为107亿美元。
❷ 国外关于一战二战的电影有哪些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拯救大兵瑞恩》
《兵临城下》
《风语者》。。。
多了去了
建议你去看《兄弟连》。。。
❸ 好莱坞类型片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我得说好莱坞在不同的时期有这不同的类型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好莱坞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好莱坞的类型片主要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 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劳埃德,H.的《大学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历史片有地密尔的《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
第二个时期是一战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礼帽》(1935)、《风月无边》(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1931)、《疤面人》(1932)和《吓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好莱坞的类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纪录片,如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顾柯的《费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约克军曹》(1941);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马耳他之鹰》(1941);H.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1941);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1943)和《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刘别谦的《生死问题》(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迈尔斯东的《鼠与人》(1940)、《北极星》(1943);I.匹查尔的《月落乌啼霜满天》(1943);普雷明格,O.的《劳拉》(194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则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无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园东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后来的M.尼科尔斯的《毕业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D.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施莱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艾伦,W.的《安妮•霍尔》(1977)和《汉纳姐妹》(1986);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1980);R.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罗斯的《转折点》(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等。
九十年代后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于是乎才出现了所谓的“美国大片”。由于类型影片太多,我就不啰嗦了。
以上有本人的一些主观想法,仅作参考
❹ 关于一战的电影
1、战马
影片《战马》改编自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艾米丽·沃森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11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为前线运送军火物资。艾伯特和他心爱的马不得不分离,但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❺ 旧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二、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
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 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三、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
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
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
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四、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
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5)一战时期国外电影特点扩展阅读: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
类型片是好莱坞制片制度的产物,它从商业和票房的角度进行影片生产,并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电影创作方法。
类型片的主要特征体现为:
1. 情节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银幕叙事标准化(类型片大都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以时空转换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较少使用闪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着重讲述单向发展的故事)
4.视觉形象图解化(如古堡或塔楼象征危险,幽暗的森林隐藏着灾难,实验室里汩汩作响的试管则孕育着罪恶等)
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复兴期则出现在新好莱坞时代。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方面的原因,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出现了衰退。
❻ 哪些电影是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有,《白丝带》,《非洲女王号》,《西线无战事》,《大战争》,《死囚越狱》。
1,《白丝带》
《白丝带》是由X-Filme Creative Pool公司制作的一部战争剧情影片。该片由迈克尔·汉尼克执导,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乌尔里奇·图克尔等主演,于2009年9月17日在德国上映。该片以一位乡村教师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离奇故事。
2,《非洲女王号》
《非洲女王号》是由约翰·休斯顿执导,亨弗莱·鲍嘉、凯瑟琳·赫本、罗伯特·莫利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1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械师奥尔特耐和传教士罗斯为了躲避灾难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击退敌方军舰的故事。
3,《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反战题材剧情片,由刘·艾尔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国上映。
《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
4,《大战争》
《大战争》是1959年上映的意大利喜剧电影,由马里奥·莫尼切利执导,Vittorio Gassman、Silvana Mangano等主演。《大战争》讲述了两个意大利士兵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很想逃脱战争的阴霾,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现实无情,总是把他们推到荒唐而危险的境况中。
5,《死囚越狱》
《死囚越狱》故事取材于一件真人真事,讲述在纳粹占领期间,一个法国的中尉如何成功逃离纳粹监狱的故事。在千方百计越狱的过程中,他必须与时间(被判死刑,即将实行)和忠诚(是否信任同囚室的少年)作一次次的抉择和斗争,向往自由的信念支撑下,最终成功越狱。
❼ 一战经典电影
1、《战马》
《战马》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艾米丽·沃森等主演的战争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2、《战壕 》
1919年盛夏之际,英军集结于北法,准备展开一次浩大的攻击行动,数十万士兵被送往战场,迈向无知的未来……高层军官估计这次盟军的大量增兵行动,将有效歼灭德军。
然而错误的战略却导致了英军史上最为血腥的屠杀之日——沙门之役,杀戮缓缓逼近的凝结气氛,首波攻击前焦虑的冗长等待,战争反映出的脆弱人性,都在战事之间真实呈现……
3、《红男爵》
故事背景为一战时期的德国。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国飞行员,他有着击落80架敌机的傲人战绩,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他的绰号叫“红男爵”。本片就是根据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改编而成。
4、《新西线无战事》
新西线无战事》是由Delbert Mann执导,欧内斯特·博格宁等人主演的一部战争片。
影片改编自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讲述了以理乍得.托马斯为首的一批德国青年,在沙文主义者校长的号召下热情地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但最终全部牺牲的故事。
5、《圣诞快乐》
由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执导,本诺·福尔曼、黛安·克鲁格、吉约姆·卡内、丹尼·伯恩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国和英国士兵在圣诞之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继而宣布停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