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社会评价
这届电影节的论坛部分,没有曝出什么大新闻,也没有敏感话题被延伸为公众议题,不少论坛被互联网大企业承包,做了不少广告。电影节被过多地捆绑于产业身上不是好的迹象,电影节要提供的应该是作品和价值导向。本届上影节也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它在价值取向方面比往届要更清晰明确。《烈日灼心》是部争议作品,评委会给了它两个大奖,大有“举贤不避亲”的自信。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单元里,口碑好但票房差的《十二公民》获得多项大奖,这本身就是立场坚定的表现。 (《京华时报》评)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日票房便破千万,展映9天期间,观影人次超30万,票房近1800万元。然而,热门排片临时被取消、展映电影字幕错乱、影展期间组织混乱的消息却也如影相随。 (《21世纪经济报道》评)
因上海电影节没有外片进口权,进口权都被中影公司把控,上海电影节国际档次未能到位,市场做得还不行。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评)
2.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如约而至,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电影交易市场,不断发挥吸引世界各地买家、投资人聚焦、合作中国电影的集聚功能。电影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自觉将项目置身于国际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讲述海内外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故事。电影论坛也已成为产业风向标,自觉对焦中国电影,会聚世界业界精英,务虚与务实并重,头脑风暴与方法引领并举,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服务的品牌旗帜。国际影展是亚洲规模最大、也是最多元的电影展映活动,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 宗旨是呈现并鼓励多元艺术创作,创办以来在专业架构及服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誉为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红毯不仅集聚世界各国着名电影人,同时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力量的最佳窗口,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影片推广机会。
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
亚洲新人奖则推动亚洲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3.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节日盛况
从16日至24日,总共将有300多部中外佳片在上海集中上映。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643部影片报名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角逐,再度刷新电影节的历史纪录。其中,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的影片数量迅速上升。17部中外电影脱颖而出,有望获得“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担任。有10部入围电影参与角逐亚洲新人奖,伊朗导演阿米尔·纳得瑞担任评委会主席。
来自世界五大洲的805家影视公司、2600多位买家将参加电影节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的活动。电影节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电影新浪潮”“电影大师班”4个板块12场论坛构成,集合国际业界近百位精英,就电影故事讲述、产业链构建、国内外市场开拓、创意孵化、产业升级、新媒体合作发展等问题,为提升中国影业水准提供新视野。创办于2011年的“手机电影节”则将推出四大“微电影”项目,在引入新媒体概念的同时,探索电影产业发行新渠道。香港导演许鞍华的《我的路》等将参加“年度网络微电影”评选。
电影节设置了官方推荐、首映盛典、向大师致敬、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D、地球村、MIDA纪录片和手机电影节参赛片等多个单元,荟萃数百部中外新片佳作,使上海国际电影节真正成为一场影迷们的狂欢、中外电影的“嘉年华”。
4. 中国四大电影节的上海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共同承办。电影节成功创办后的第二年即获得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类于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历经11届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架构。评奖单元、电影市场、电影论坛和国际影片展映四大主体活动围绕电影本体及产业现状,呈现并鼓励电影多元艺术特色的同时培育电影新人,体现一流电影节应有的国际视野;同时搭建产业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及合拍片项目洽谈大力推动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为电影中外合作搭建桥梁;开闭幕式红地毯上星光璀璨,汇聚国内外顶级明星嘉宾及电影人共襄盛举。
5.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平心而论,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场面上确实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要真正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地位,首先还是要争取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中国电影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导演和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影片还屈指可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办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节,期待这里能出现一个‘上海新浪潮’”。博伊尔的寄语既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留下的一个美好印象,更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希望,因为她年轻,所以她充满活力。“活力”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应该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我们要为“年轻”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6.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
同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同意,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93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应邀出席了电影节,并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按各项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实地考察,于1994年认可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国际“A”类电影节(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当时定为每逢单年举办一届。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电影院为分会场。来自世界各国1,100名来宾出席了这一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盛会。评委会主席由中国着名导演谢晋担任,美国好莱坞着名导演奥立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香港导演徐克、澳大利亚导演保罗·考克斯、俄罗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巴西导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国际评委。在20部参赛片中评出了4项金爵奖和一项评委会特别奖,中国台湾中影公司出品的《无言的山丘》获最佳影片奖。有20万观众观摩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和评委个人影片回顾展。国际影片交易市场共有来自海内外16家制片商设展台。电影节还邀请了着名国际影星索菲亚·罗兰、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参加电影节有关活动。共有200余名中外记者对电影节进行了采访报道。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电影节报名影片数量被刷新,比前一届增加48.4%,并首次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电影节开幕式红毯众星云集,阵容强大:凯瑟琳·德诺芙、西格尼·韦弗、娜塔莎·理乍得森、利亚姆·尼尔森夫妇、安迪.麦克道威尔、爱德华·诺顿、罗恩.希尔佛、真田广之、栗原小卷、靳羽西、谭盾、张东健、张国立、徐静蕾、陈豪、黎姿、成龙、周迅、林志玲、周笔畅以及《伯爵夫人》摄制组、冯小刚率领的《夜宴》摄制组等应邀汇聚上海国际电影节,红地毯上展示明星风采,群星璀璨,堪称世界一流。从此上海国际电影节红地毯被誉为“亚洲第一红毯”。
享誉全球的世界顶级导演吕克·贝松担任评委会主席,中国着名导演冯小刚任副主席。电影节“金爵奖”国际评委会9名评委中,3位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凭借吕克·贝松在世界影坛的权威地位以及冯小刚在国内影坛的超强人气,加上其他国际评委的影响力,评委会阵容更加体现其权威性与国际性,被媒体称为“梦之队”。国际名导李安出席电影节,参加论坛演讲,并荣获本届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颁奖晚会上另一个特别奖项 ——杰出艺术成就奖则由法国国宝级影后凯瑟琳·德纳芙获得。
7.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做什么的
电影节许多参展影片会在全市24家指定影院播放,其中上海影城最多;
流程简单说就是部分国家的电影人将一些影片参展,去角逐金爵奖,
还有一些如亚洲新人奖,短片大赛等相关竞赛项目;
另外还有各国电影市场开拓的合作洽谈、包括电影人之间对于未来影片创作等等各自的商讨。
而至于电影节的意义,包括许多其他电影节,最根本的还是为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举办类似活动都是为了检验电影相关领域的成绩和,鼓励一批批从业人员;
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继续用电影记录生活,升华生活,让人类精神世界更丰富。
8.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相关介绍
经过近20年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海纳百川的风范,充分发挥文化推广、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被业内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迈入20个年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金爵奖项核心内涵,展现多元包容特色
如同金棕榈奖之于戛纳、金熊奖之于柏林、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金爵奖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引领有目共睹,赢得了海内外业界的尊重。
除竞赛影片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众欢迎的国际影展单元,也始终坚持多元包容的特色,通过近20年电影节带来的大量影片的熏陶,已培育起观众接纳多元题材影片的观影习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鉴赏水平和专业素养,比起平时大量好莱坞商业大片,每年电影节期间集中放映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片、欧洲片受到青睐,电影节通过国际影展真正做到了吸引观众回归影院,培养了健康多元市场。
国际平台助推华语电影,彰显中国力量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之初就始终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与中国电影产业同呼吸,共命运。电影节通过多板块的打通融合,有效建立起完整的助推中国影片、集结中国影人,彰显中国力量的平台机制。
上海电影节的开闭幕红地毯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与动态,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人创作实力的最佳窗口。电影节由此所形成的兼具推广、营销、发行的功能已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同和肯定,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亮相机会,发挥出了电影节助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推广功能,赢得了“亚洲第一红毯”的美誉。金爵奖大师与新锐同台竞技,一些获奖的中国作品受到国际影坛关注,走向了世界。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不仅被国内外业界普遍关注,并纷纷被其他国际电影节所仿效。
坚持孵化新人集聚年轻力量,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电影节身处产业发展前端,助推新人、新作、新项目。自2004年起,陆续通过设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手机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等活动,并发挥各主体活动的板块联动效应,搭建了中国-亚洲-世界三个阶梯式的评奖与推广平台,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专业化、定向化服务。
坚持创新与传承,拓展新兴媒体,保护经典遗产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敏锐把握产业发展与新媒体的最新关系,推出创新活动手机电影节,而且自觉坚持文化传承,承担起保护经典电影遗产的社会责任。2012年的手机电影节规模和影响力更有所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短片展映、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等4大主体活动。
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
9. 国际电影节对电影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将近1000个,但是处于电影节顶层的A类电影节全世界只有12个,比如欧洲三大电影节和我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B类的为专门类竞赛电影节,如韩国釜山电影节;C类的是非竞赛性电影节,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如果说目前电影在文娱产业中处于龙头作用,那么,电影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国际电影节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
同时,参展的片商可以根据市场交易的价格、难易程度等对未来市场做出预判,调整自己的电影制作的类型,制定新的销售方案;从宏观维度来看,电影节能极大拉动举办城市产业链发展。电影节的举办涉及当地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业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最近几年的戛纳电影节为例,电影节的投入在1500万欧元左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高达7亿欧元。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