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找一部电影,应该是俄罗斯的,讲两个孩子很多年没见他们的父亲,突然有一天父亲回来了…
Возвращение
简体中文名: 回归
编剧: Vladimir Moiseyenko
导演: Andrei Zvyagintsev
主演: Vladimir Garin / Ivan Dabronrdva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上映年度: 2003
官方网站: http://www.kino.com/thereturn/index.html
语言: 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又名: 归乡 / 回家 / 爸不得爱你 / Vozvrashcheniye / The Return
‘贰’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
‘叁’ 求一部经典电影影片名!
霍兰德先生的乐章
原名:Mr. Holland’s Opus
又名: 霍兰先生的乐章 / 春风化雨1996 / 生命因你而动听
导演: 斯蒂芬.赫里克 (Stephen Herek)
编剧: 帕特里克.沙恩.顿肯 (Patrick Sheane Duncan)
主演: Richard Dreyfuss, Glenne Headly, Jay Thomas, Olympia Dukakis, William H. Macy
上映年度: 1995
语言: 英语
imdb链接: www.tt0113862.com
国家/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主要奖项:奥斯卡,金球奖
它是一部纪念教师的经典乐章。
60年代,披头士打倒了莫扎特,摇滚乐颠覆了古典音乐。赋闲在家的音乐人霍兰德打算挑一份空闲多的营生,一来可以养家糊口,二来还能有时间作曲。左挑右选,霍兰德相中了教师这个行当,因为一年至少能放两个长假。于是,他便开始了整天面对着一帮古典音乐少年的悲惨命运。
霍兰德先生很长一个时期的使命就是让学生们在音乐理论的高深赘论中昏昏睡倒。每天带着误人子弟的心情回到家中,自然也不太会有弹琴作曲的兴致。学校的铜管乐队缺乏操练,尤其是那个吹单簧管的小丫头,一丁点儿都不能控制气息,高分贝的噪音就数她制造的最多。为了让耳膜多两年寿命,霍兰德先生只好对她进行单独的辅导。霍兰德老师这时候善心大发主要还是为了照顾他自己。
音乐科目考试的成绩惨不忍睹,令人发狂,校长女士的苛责更令霍兰德先生十分难堪。于是他决定改变一下,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巴赫,让学生看见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告诉他的学生们摇滚乐可以和古典音乐用同样的曲式谱写。就这样,巴赫和霍兰德先生一下子和学生们拉进了距离,霍兰德先生也开始体味到传道的快乐。
不久传来噩耗,霍兰德先生的出生不久的独子先天失聪,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孩子却没有机会体会到音乐的美妙,父子之间可以分享的快乐因此被剥夺掉了许多。霍兰德先生不禁忆起这几年的经历:原本以为教书是份清闲的工作,可以令自己省下时间作曲,原本以为执教两年后有了一笔积蓄便可以潜心音乐创作,却不知道哪里来的责任心,让自己沉陷于育人害己的泥潭,孩子的出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虽然这是计划外的产物,尽管这使得家庭的支出超过预算,然而,上帝竟然给了他一个天生残障的儿子!一个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人,他的唯一一个儿子是个聋人……不知道这是讽刺还是悲哀?
世事变迁,嬉皮的时代过去了,80年代来临。霍兰德先生留起了胡子,他依旧任教,依旧没有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排演格什温的歌剧时,一个女学生的歌喉把他吸引住了。一时间,他陷入了深思和悸动。与其说他爱上了她,不如说他爱上了她的歌唱。回到家中,他为这个美丽的女子谱写了一首以她的名字为标题的作品。露云娜,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这是一首美丽的乐曲。女孩子也深深地仰慕老师的音乐才华,为他平凡的命运抱不平,竟然提出私奔的主张。一对志同道合的男女抛弃一切,远赴百老汇,追求音乐的理想,这样的师生恋结果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在校庆的闭幕演出中,露云娜深情款款的演唱倾诉情思,诱惑叛逃。情难禁,意相念。公共汽车站,霍兰德先生与露云娜道别,他给她鼓励,给她介绍栖身的所在,但是他不能够和她同行,丈夫、父亲和教师的责任不允许那样做。露云娜走了,带着霍兰德先生的期望踏上了前往百老汇的征程。
90年代降临,校园里遍是狂噪的饶舌乐。惹人讨厌的副校长早已转正,但是他再也没有功夫调教那些穿着怪异的学生。霍兰德先生鼓起了啤酒肚,泛白了胡须,在音乐创作上,他依然没有建树。儿子都长那么大了,该享享清福了。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竟然取消了音乐课,霍兰德先生百感交集,在离开这个为之服务了20多年的学校前,他想再去看一看,那留下美好记忆的音乐剧场。大门打开,他惊奇地发现这里集合着各个时代的他所指导过的学生。交响乐队已经就绪,演奏者们等待着他们的老师登上指挥台。昔日腼腆的吹单簧管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成为了参议员,还有那么多张熟悉的面孔。一霎那,霍兰德先生觉得,这辈子没什么值得遗憾的。激昂的乐章开始了,霍兰德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满腔。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四处各方,他以他的诚挚、他的音乐打造出一颗颗善良、坚强的灵魂。这些灵魂是丰富抒情的音符,宛若天上繁星般地,构筑成他自己的乐章,一部用他终生精力谱写的乐章。
从踌躇满志到白发苍苍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它向我们展示了教师为了培育下一代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巨大牺牲。据说,本片的编剧是在一次塞车时构思出这部影片的情节的。当时,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政府将削弱教育经费的消息,不禁感叹万千。《霍兰德先生的乐章》这部影片,正是献给从事教师这项伟大职业的人们的。同时这部影片也为我们揭示了“生活正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对生活的追求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能得到最初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我们也毕竟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
一名怀有高远理想的年轻人无奈从事了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的小角色,他的梦想使得他对自己的工作从不安心,对学生的请教也敷衍了事,而回家后他继续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他想创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可是,他始终没有获得成功,同时,失聪的儿子更使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当霍兰德的梦想的远去和生活的打击使他陷入消沉中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地原来是自己早夕相处的教师职业,因为在这里才有自己青春的汗水,耕耘的收获,他的学生们才是他谱写已久梦想中的的美丽乐章。
《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创作初衷即是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但他没有采用正面的赞美,而是采用了一个意栽花无心插柳式的故事,表现了教师职业的强大磁场,最后才将教师事业的伟大和人们对他们的敬意突出到了前台,这样也使得人物的心理历程也显得真实可信,并且整个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在表现教师职业的同时,作者也试图诠释人生的真谛,在这个时代,像霍兰德先生这样经历的人并不少见,影片在霍兰德先生的梦想和现实的碰撞过程中设置了种种坎坷,使得故事充满曲折和可视性。
影片中的音乐教师霍兰德先生由美国着名演员理乍得.德莱弗斯扮演。他的表演年龄跨度很大,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直演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表现的十分出色,尤其是到了老年,将一位步态蹒跚,性格执拗又充满责任感的老人表现的丝丝入扣,让人不由得不相信这是一名真正的老教师,理乍得.德莱弗斯的出色演出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肆’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名字好像叫父亲
是这个吗 07年的电影 如果是的话留下邮箱 度娘会和谐网址 不是的话有电影海报之类的吗
‘伍’ 求一部国外的电影,内容是这样: 一个小女孩和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个智障,女孩的名字是露西,因为智障,
我是山姆 I Am Sam(2001)
导演: 杰茜·尼尔森
编剧: 杰茜·尼尔森 / Kristine Johnson
主演: 西恩·潘 / 达科塔·范宁 / 米歇尔·菲佛 / 黛安·韦斯特 / 洛雷塔·迪瓦恩 / 理乍得·希夫 / 劳拉·邓恩
类型: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又名: 不一样的爸爸 /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陆’ 求《海洋天堂》的影评
平心而论,《海洋天堂》的观影过程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缓慢的节奏中夹杂着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辛酸苦辣。一对父子,一场人生,有着生离死别却没有悲天呛地的煽情,却有无论电影拍得如何,观众早已被片中渗透出的平凡的人生和真挚的情感击垮。《海洋天堂》,是献给2010年父亲节的最好礼物。
《海洋天堂》改编自真实题材,一个癌症晚期的父亲和自己孤独症儿子故事。电影大纲有点像日剧,通过对特殊人士关爱来带动观众的情绪。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出,这又是一出催泪弹。李连杰的弃武从文原本是电影的一大看点,原本以为在银幕上善于塑造一代宗师的jet会在片中利用煽情来磨练一下自己的演技,但我错了。《海洋天堂》根本没有煽情,李连杰也不像以前猜测的那样“老泪纵横”的打动观众。电影真正依靠的是那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情感来真正的打动观众。
其实要感动一个人并不需要山盟海誓、悲天呛地的煽情,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那熟悉的背影,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电影也是一样。平凡的生活并不代表着平庸。就像结尾处,父亲王心诚最终撒手人寰,而电影却没有展现父亲弥留之际对残障儿子的挂念以及儿子对已故父亲的真情流露,反而直接略过这一段,直接表现父亲亡后儿子的生活。单凭这一点就能看出,电影没用廉价煽情方式,反而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更加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文章饰演的大福,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国的“雨人”,后者在达斯汀·霍夫曼的演绎下早已成为影史佳话。在这里并不是那文章这个角色和雨人相比,只是两者在同为孤独症的情况下,共同展现了特殊人士那种特有生活方式,也让我们走入了孤独症的世界。儿子在日常固定方式的生活以及对父亲的依赖,种种细节都牢牢的抓住了观众,让我们对这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物更多了一分同情。由于这个人物无需承担《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贯彻始终的核心作用,只需担负起电影的感情的起点,对于专业演员的文章来说饰演自闭患者不是难处。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李连杰饰演的父亲,身染重疾却不忘自己孤独症的儿子,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以及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料,从小失去父爱的李连杰采用质朴的表演,把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展现的淋漓尽致。片中其与高大的儿子并肩在阶梯上缓慢行走的背影让人动容,他们脸上都面带着微笑,而观众此时却体会出那种淡淡的忧伤。父亲这个角色是观众感情出发的点,李连杰这次表演说不上转型,但在其身上一点也见不到昔日武者的影子,反而岁月的雕琢在老李脸上留下的道道痕迹,一颦一笑更像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父亲。
导演薛晓路编剧出身,在讲故事方面不必怀疑其能力,但在镜头处理和节奏掌握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电影整体比较松散,叙事过程有点偏于流水账,对于情感的展现也是在重复。但这样一部颇具人文情怀的片子中,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却值得称赞。孤独症的大福那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得以通过细节体现,包括大福在家中对电视机上的玩具狗的摆放,与结尾处独自生活的大福前后照应,令人动容。
就是日常生活的温馨,点点滴滴的感动。使得这部内敛的电影在不需要煽情的基础上,以这种平淡但极具真情的方式,不仅给我们灌下了一碗足剂的心灵鸡汤,也刺激了我们的泪腺。这不是那种令人放声大哭的煽情,而是一种内心深处令人叹服的悸动,同时眼泪又偷偷爬出的那种感受,不忍回味但又不得不回味。电影在周杰伦的一曲《说了再见》中散场,回头望去,电影催泪指数100%,情感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柒’ 寻找一部俄罗斯电影,关于父子的,不是《父子迷情》。
我记得,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视听说得时候看过
最后他们去钓鱼到了个岛上,那个儿子爬到了高高的塔上面,他爸爸去救他结果从上面掉下来死了
两个孩子最后把爸爸的尸体沉入了大海
很悲伤的电影啊
叫什么我忘了
‘捌’ 请问有俄罗斯电影《回归》
有.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回归>.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曾经在威尼斯荣膺两项"金狮"奖.
俄罗斯电影40年后再获殊荣
《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的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狮之后,俄罗斯影片一直与金狮无缘。
该片演员的表演极其到位,弟弟伊万的扮演者、十四岁的杜布朗雷诺夫的表演成熟洗炼、富有爆发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盖林·弗拉基米尔在影片完成后的一个月不幸溺毙。当时弗拉基米尔在一群朋友的怂恿下,从《回归》片场湖边一座塔楼的顶部纵身跳入湖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电影中也有跳湖自杀情节。这一消息使这部影片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该片导演安德列·泽亚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参加国际大型影展就有这么好的成绩,让各国电影界人士都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