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国外电影标志性人物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国外电影标志性人物

发布时间: 2022-07-10 10:52:13

⑴ 世界十大着名导演

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同学,我来说一下我心目中能排上世界十大着名的导演。

1.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代表作有《指环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等等。

对,就是他,这个“爱放鸽子”的导演吴宇森,如果不是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好莱坞大片《碟中谍2》居然是一个华人导演的,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那才是真正的暴力+美学,据说就连昆汀都是他的粉丝,由此可见吴宇森的地位。

码字不易,喜欢的小伙伴给个赞吧。

⑵ 美国比较有名的电影明星有哪些

美国着名的影星有:李小龙、伊丽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克拉克盖博、马龙·白兰度。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电影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他在香港的4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他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伊丽莎白·泰勒,美国着名电影演员,她被誉为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瑰宝,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一度为好莱坞电影女王,尤其以一双漂亮的紫罗兰色眼睛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头号美人”。纵横好莱坞60年,并且凭借《青楼艳妓》和《灵欲春宵》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另以《埃及艳后》成为史上第一个片酬百万美元的演员,被誉为“好莱坞的常青树”。她与理乍得·伯顿的爱情更让她成为风云人物。1999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7名。2000年被封为爵士。2011年3月23日因多年病魔缠身而去世,享年79岁。
克拉克·盖博,1901年2月1日—1960年11月16日)美国好莱坞着名男演员,上世纪最伟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巨星,冠以电影皇帝的称号。1932年,一部《红尘》使他得以跻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1935年凭借影片《一夜风流》夺得第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39年,主演《乱世佳人》引起巨大轰动,该片被称之为荧幕上永恒的经典。他是好莱坞一个神话式的人物,集中地体现了独特的美国式的魅力。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不合时宜的人》,拍完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自己所描述的:“我曾走运,并很有体会。”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
第7名。
马龙·白兰度,美国好莱坞影坛巨星,上世纪最伟大、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演员之一。自然、完美而独特的演戏风格使他成为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50年主演影片《男儿本色》纵身好莱坞,从而崭露头角。之后凭借影片《欲望号街车》的巨大成功而一举成名,迎来其事业巅峰。后来的《萨巴达万岁》、《恺撒大帝》、《码头风云》、《教父》等经典之作更使他一跃成为好莱坞最具号召力的影星。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4名。
凯瑟琳·赫本( 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美国着名电影女演员、最具传奇色彩的电影巨星。她被公认为是美国电影与戏剧界的标志性人物、好莱坞的传奇;被誉为“凯瑟琳陛下”、“好莱坞常青树”,保持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获奖数的最高纪录(四次);12次奥斯卡女主角奖提名,很长一段时间内亦是最多提名记录的保持者(后被梅丽尔·斯特里普超过)。美国电影学会将赫本评为美国电影史百年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一名。凯瑟琳·赫本也因其机敏风趣、举止高雅、桀骜不逊的个性,深受观众与影评人推崇。

⑶ “法国新浪潮电影标志人物”,安娜·卡里娜为何能获此殊荣

因为安娜卡里娜她拍了非常多好的电影,给观众留下了很多非常经典的角色。像《女人就是女人》、《随心所欲》、《法外之徒》,这些电影它都是在法国的电影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安娜卡里娜也凭借着《女人就是女人》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影后的殊荣,这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长得又好看又有实力的女演员是难能可贵的,我觉得她真的是完全可以代表法国的女演员,她足够的优秀,足够的有能力去胜任这个称号,这么优秀的一位法国女演员去世的其实也挺令人惋惜的。

⑷ 美国经典电影人物除了美国队长还有什么多多益善!

雷神托尔、X战警、超人、绿巨人、变形金刚、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夜魔侠、绿灯侠、G型神探、猫女、惩罚者、神奇四侠,这些都是漫画改编的

真人版的,比如
《碟中谍》里的伊森亨特、
《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史派罗船长、
《哈利波特》里的哈利波特、伏地魔、
《谍影重重》里的杰森伯恩、
《007》里的詹姆斯邦德、
《终结者》里的T-800、
《虎胆龙威》里的约翰麦克莱恩、
《第一滴血》里的约翰兰博、
《星球大战》里的天行者、尤达大师、西迪亚斯、
《洛奇》系列里的洛奇、
《教父》里的维托柯里昂、迈克尔柯里昂、
《罗马假日》里的安妮公主、
《佐罗》系列电影里的佐罗、
《阿甘正传》里的佛瑞斯·甘、
《埃及艳后》里的克丽奥佩托拉七世、
《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
《修女也疯狂》里的迪劳丽丝、
《黑客帝国》里的尼奥、特工史密斯、墨菲斯、
《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精灵王子、阿拉贡,
《生化危机》里的艾丽斯,
《与狼共舞》里的邓巴
《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
《巴顿将军》里的巴顿将军
《杀手里昂》里的里昂
《V字仇杀队》里的V
《金刚》里的金刚
《人猿泰山》里的泰山
《古墓丽影》里的劳拉
《电锯惊魂》里的面具玩偶
《惊声尖叫》里的面具杀手
《刀锋战士》里的刀锋战士布雷德

这些就不算少了吧?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很辛苦的

⑸ 安娜·卡里娜堪称是法国新浪潮电影标志人物,为何她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当你看过她演的作品之后就知道为什么她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了。她的作品是有血有肉有内涵的作品,她的作品是百变的作品,她的作品是她的心血。

一个自身比较努力的人,再加上戈达尔的精心配合,终于成就了一个完美的安娜·卡里娜。也让安娜·卡里娜成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标志人物。

⑹ 为什么James bond 是标志性人物

英国军情六处,特工代号007,以詹姆斯邦德为主角,西方电影人,拍了一系列的特工类电影,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以上,风靡全球。所以是标志性人物,一提到他,就是特工,间谍。

⑺ 国内外电影中的角色,你喜欢哪一个

我喜欢《复仇者联盟3》里的斯塔克 ,斯塔克和灭霸一对一败北被灭霸一刀刺穿的时候,忽然让我觉得,他一个平凡人的身躯,终于扛不住了,那一身高科技,一件件被打坏,拳拳到肉的灭霸,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的花拳绣腿都不值得一提,虽然钢铁侠的技能很帅很炫,也是扎扎实实的攻击,在灭霸面前有一战的力量,但是看着就知道不是一个档次的,奇异博士最终还是拿出了时间石,换取了钢铁侠一命。

⑻ 电影上世界上重要的电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国表现主义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征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⑼ 荷兰电影的代表人物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兰电影导演。1898年11月18日生于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于巴黎。1927年创办荷兰第一个电影俱乐部。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他早期影片带有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 ,如《桥》、《雨》等。1930年摄制了表现荷兰人民填海造田的着名纪录片《须德海》。此后拍摄大量纪录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
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他早期影片带有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 ,如《桥》、《雨》等。1930年摄制了表现荷兰人民填海造田的着名纪录片《须德海》。此后,在世界各地拍摄纪录片 ,如纪录比利时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博里纳日》、反映西班牙战争的《西班牙土地》、表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和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等 。战后,在苏联、波兰、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马里 、古巴、越南等国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如《塞纳河畔》、《愚公移山》等。由于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飞行的荷兰人”之称。1946年因拍摄澳大利亚工人拒绝为荷兰船只装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兰政府禁止出入荷兰,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销。1955年获得世界和平奖金,197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1986年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伊文斯同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珍视中国为他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应邀先后担任新影厂和文化部顾问,通过讲学和实践,协助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纪录电影人才。同时在我国拍摄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和社会的一个方面。80年代后,伊文斯在中国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 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兰少见的风格细腻、诗意的女性导演,她所拍摄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1994年的《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编自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同名小说的《达罗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视角将人世间不同类型的感情一片打尽;不仅将女性之间的友情和爱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将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极富诗意,相信看过本片的观众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 每逢月圆之夜,楼上的女疯子就发出有节奏的吼叫,而楼下的男教徒则默默倾听;当女疯子弃世而去时,男教徒也悲伤地随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们的墓志铭:“他们生前从未同床,死后却同墓。”而《达罗威夫人》被公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改编弗吉尼亚·沃尔夫小说的电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说家的意识流精髓,将一个中年妇女在一天内的复杂思绪表达得清晰而准确。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镜》(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后之岛》(THE LAST ISLAND), 1990
(4) 《关于一条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1994: 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6) 《达罗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7) 《随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

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10)国外电影标志性人物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