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国外后殖民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国外后殖民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7-02 11:15:05

㈠ 二战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新殖民主义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例如,仇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9]和樊亢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详尽深入,却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樊亢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进行
军事渗透和侵略。”樊亢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种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为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跨国公司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10]。
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例如,张顺洪等撰写的《英美
新殖民主义》一书从若干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评论。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他们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纷纷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义者千方百计把老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转化,企图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老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力量日益强大的结果。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世界进步力量尚不十分强大的结果。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形式。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不是进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进行武力干涉。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关系的一种体现。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控制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形形色色的控制。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二战后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就为昔日的殖民列强推行新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
关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客体问题。认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关于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认为昔日的宗主国在殖民地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另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欧共体采取共同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就是一种表现[11]。
国外学术界也注重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与中国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新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国家在理论上讲是独立的.,但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严重影响和支配,从而加大了这些国家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恩克鲁玛指出:新殖民主义不仅是一种制
度和统治形式,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帝国主义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6]
西方学者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对新殖民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上,许多学者与东方学者的观点是相通的。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在旧殖民体系解体和非殖民化运动取得成功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实行间接统治的一种方式(或者体系、制度等),是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但他们的表述和侧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支配的一种体系。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说:“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11]
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旧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为了保持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以往存在的经济关系,并防止它们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必须由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去替代[日殖民主义。另有学者对此加以补充,认为:此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把非西方国家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外缘部分,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西方国家即使不再对它们进行直接统治,也能保障其经济利益。新殖民主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主张:许多新独立国家很难对其政治和经济结构进行彻底改
造,从而为新殖民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原因是:它们韵支柱性产业都为外国所控制;它们的统治阶层为了个人私利而愿意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与外国资本的合作[6]。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新殖民主义在新独立国家得以产生延续的阶级基础——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的联盟。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

㈡ 胡图族的后殖民历史

1890年到1918年时卢旺达为德国的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为比利时的殖民地。少数民族图西族(约18%)始终统治着占约80%左右人口的胡图族。在比利时人离开后,政权交还给占多数人口的胡图人。在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政府也未妥善处理民族之间的对立问题。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卢旺达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国家控制的媒体甚至把图西族人视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挞伐和煽动,引起图西族人的恐惧和仇恨。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九个月,宣传对图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开宣布须被处决的名单。
布隆迪于1962年7月1日获得完全独立。图西族国王(Mwambutsa IV Bangiriceng)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却在1966年时由军人出身的首相罢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刚篡位没有多久),开始进入军人独裁执政的时期。1972年4月下旬至9月,估计有20万至30万胡图族人被杀害,约30万人成为难民。1976年让-巴蒂斯特·巴加扎上校在一场不流血政变中的上台。虽然巴加扎领导的是以图西族为主的军事政权,但他鼓励土地的改革,选举制度改革和民族和解。1984年巴加扎作为唯一的候选人,当选为国家元首。这种少数民族占高位的不正常社会结构埋下国家不稳定的恶种,并且在1993年10月时到达最高峰。那时刚上任才四个月、布隆迪有史以来第一位胡图人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选总统的梅契尔·恩达达雅(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胡图族极端分子中政府高官暗杀。恩达达雅的死,导致全面性的种族冲突,在这场种族冲突中至少有二十万的双方人口遭到屠杀,而当中原来有人口6.5万的图西人被屠杀至剩下5000人不到。
截至2006年,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暴力事件已经平息,但在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局势仍然紧张,数十万卢旺达人仍然生活在国外(见大湖地区的难民危机)。

㈢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它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哪些。用一部中国电影分析

http://ke..com/view/777895.htm
这里讲的狠详细..
参考下吧

㈣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影片评价

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
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看着电影一时半会儿都不能明白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么?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都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虽然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样的标志,但是它用这个爱情说出的,或者要说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
时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间不断交错,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沟通俄罗斯和美国人的象征,也是这个故事穿针引线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个沙俄军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装得爱音乐和诗歌,在平时的为人上也不乏喜剧味道。但是在美国军营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发明“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美国人也对文化不感兴趣,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别。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只有珍是从文化上被俄罗斯所吸引,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20年前的俄罗斯之行改变了珍的一生,珍的叙述也就是从对俄罗斯的印象出发。影片前面的喜剧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车车厢的会面就表现出来强烈的喜剧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导演故意想要表现的俄罗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觉就发现,这部电影随时都可以走出爱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耗资4600万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影片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却不受国内评论界待见,两个月,报刊杂志评论居然有400余篇文章跟着骂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质诟和当年张艺谋那个“后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着名的画家;父亲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苏联着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亚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所以他的抒情气质显然有家庭的影响,从讲故事的角度说,他的技巧在于回避一些敏感的东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早期的《爱情的奴隶》《亲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点,淡化一些想要表达的思考。后期的《套马杆》中的中国国情,蒙古族的传统和俄罗斯人某些微妙关系,导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化解,甚至动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还是展现自然的和谐。《烈日灼人》面对苏联时期国内的元气大伤,也用家庭关系和尘世生活来避重就轻,当然电影的感伤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导演的特色是延续多年的。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是一样,甚至电影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欢举重若轻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举轻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尔科夫显然是后面一种,他几乎不去触碰历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断历史的血脉。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远无穷无尽。

㈤ 哪些现当代电影体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

《阿凡达》!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后殖民主义巨作!

㈥ 欧洲 北美电影的主要特点 相互差别以及共同特点

1994年《独立》(Independent)以半页的篇幅大字标题地刊载了麦琪·布朗《英国电影学会的电视行业追踪调查》报告的临时结论,"在媒体工作的妇女过于努力而没有要孩子"。这项调查采用了详尽的问卷和记录方式,通过巧妙的分级设置,抽样调查了520名电视工作者,追踪分析了在电视行业急剧变化时期她们的出身、状况以及愿望。电视行业这种转向临时工或者签定短期协约劳动力的变化对妇女和哺养小孩有着特别的影响。被调查的三分之二的男性有了孩子,而相比之下,女性有孩子的只占到30%。研究者们评论说,这中间的差别如果根据年纪、出身或者教育是无法解释的。但是一位女独立制片人指出了问题,"同样的报酬可以支付两倍的工作量,回避了社会保障的休假时间,没有产假工资,也不用付哺养小孩期间的工资--电视再次成为年轻男性的行业"。

一位没有小孩的自由研究者评论说:"在目前的电视行业里,没有这样的空间可以成全两者(孩子和事业),没有余地来让妇女生孩子。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你就会月复一月地工作。假设我从早8点干到晚10点,这又如何协调?"这个妇女尖锐地指出的"孩子和事业两者"难全的困境,尤其是这样一个可以被看成是女性主义的世纪的最后年代,对在电视行业工作的女性来说显得特别突出。而从接下来对一向就不稳定的电影行业所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妇女在其中的处境也一样地糟糕。尽管如此,有的妇女还是竭尽全能希望有所作为。我想这篇论文里探讨一下1990年代这样一些由女性制作或者是关于女性的电影以及电视节目。

我想要考察1990年英国电影里女性经历的再现,并且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众多作品里,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去"实现"女性气质和特征。我建议把电影和电视放在一起,这将有助于对问题的思考--不是从太多的依照影视行业之间增长的相互关联的角度--而是根据它们的视觉风格,共同的人物形象和再现的角度。我特别想用"涵盖全部女性特质"的概念来表现后女性主义者所认定的女性特质,那就是它既有延续从前的愿望,也有她们认定的幻想。

1990年代早期由女性编剧和导演的最重要的影片是萨莉·波特的《美丽佳人奥兰朵》(1992)和顾伦德·查达哈(Gurinder Chadha)的《海边的吧唧》(Bhaji on the Beach 1993),这两部作品向英国电影的传统吸收、借鉴并转化了一些东西。《美丽佳人奥兰朵》是萨莉波特的第二部作品。她从1970年代就开始一直致力于关注性别问题。该片以高度形式化的结构,对弗吉利娅·伍尔夫小说的明白无误的诠释,和对人物形象外表和内在的深思熟虑,揭示并展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吸收和继承的成果。这种先锋前卫式的吸收和继承很明显地反映在导演早期的作品,比如《惊悚》(1979)和《掘金人》(1983)。在《美丽佳人奥兰朵》中,导演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勾勒出英国式的传统特征(伊丽莎白时代,乡村房屋,英王朝,维多利亚)。1992年也许是英国8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承电影的重要阶段。波特通过用自己思考的东西,来阐释什么是传承电影。她把英国人的命运重新搬演为一出具有性别表演和过去传统特征的戏剧。主人公奥兰朵在其中变换了性别,丧失了自己的财产,但是在未来的生活里获得了一个女儿并创作了一部小说。

与此相反,《海边的吧唧》这部由梅拉·斯亚尔(MeeraSyal)创作、顾伦德·查达哈导演和纳蒂勒·马什一爱德华兹(Nadine Marsh-Edwards)担任制片的影片是为英国电影学会拍摄的。它是一部--就像霍拉斯·欧卫(Horaoe Ove)的《在外比赛》(Playing Away,1986)一样--向英国电影的另一传统,伊宁出品的喜剧片有着相似的地方,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精心设计的一群有着身份差异的人的故事。由印度人和亚裔英国人组成人这群人从伯明翰的萨赫里妇女中心(Saheli Women's Center),乘坐小巴出发,前往黑池(Blackpool)旅行。旅途中,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处境开始有了略微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段有着伊宁电影特点的黑池之旅因为两方面的原因而有所不同:正如影片标题中把印工的东西和英国的名胜并置在一起的寓意,Asha(Lalita Ahmed 扮演)对印度流行电影的传统所产生的想象;另外就是前往英国工人阶段常去的胜地的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直接拥有的亚洲人的特点。她们是当天就结束旅程。然而乍得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传达亚洲女性身份的多样性,所涉及的范围从传统的像Pushpa(Zhora Segal扮演)这样年长的"姑妈型",到见多识广的来英国观光的印度妇女雷卡(她宣称黑池"就跟孟买一样"),再到年轻的可以自己选择婚姻,有过医务护理培训,而且是社会的激进主义者的英国年轻女性们。乍得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女性命运和身份的问题,但是她们把这些问题放在当代英国复杂的后殖民的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中来表现。而在这部电影里,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这群游客出发里,通过她们用旁遮普语翻唱克里夫·里乍得1960年代的畅销歌曲《署假》具体表现出来的。

《美丽佳人奥兰朵》和《海边的吧唧》尤其关注的是女性经历。另外一些女性导演的故事片,诸如《神父》(安东尼娅·伯德导演,1994)和《美丽的事物》(赫泰·麦克唐娜导演,1995)主要地是关注男性同性恋的故事。我们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可以发现一个多元混合文化的英国,而恩果兹·翁乌拉(Ngozi Onwurah)的(1994)所表现的主题我们可以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中找到,它是以那种对未来的极度悲观的形式来表现英国,但是很失败。我想在表现女性经历的作品里,抓住一条绝望的线索来讨论1990年代末期拍摄的两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斯泰拉做出格》(Stella Dose Tricks,Coky Giedroyc导演,1996)和《心灵深处》(Under the Skin,Carine Adler导演,1996),同时还会涉及由Jo Hodges编剧、Roberto Bangura导演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姑娘》(the Girls with Brain in Her Feet,1997)。这三部电影都有着阴郁的主题,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当中的无奈和绝望。每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成功逾越了英国主流电影制作业传统,传达了伦敦以外的电影业的面貌。但是,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因为同英国电影历史,也不是和愤怒青年的关系,绝望的年轻女性才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的看法是,1990年代,针对女性观众和再现女性踯躅命运的作品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时段放映和播出,而且这样的电影还应该同电视里黄金时间段播放的女性系列联系起来看,比如(德比·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编剧,1987),(凯·梅勒Kay Mellor编剧,1995--1996),以及1998年里的《真实的女性》(Real Women,苏珊·奥多特 Susan Oudot编剧)。参与这些电视连续剧创作的人员颇有声望,而且每一个角色各自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女性特征。同样地这些作品也是一些古装剧一起才能呈现出整体的风貌,比如1995年BBC出品,布里奇特·琼斯(Bridget Jones)非常喜欢的《傲慢与偏见》,另外还有1998年策划周到,市场直接针对世界杯的《远离疯狂人群》(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990年代末期,用拉彻尔·布朗斯泰恩(Rachel Brownstein)的话来说,"女性成为英雄"的戏剧故事在不同范围的文本和媒体里得到表现,其中很多在文化占据了中心位置,而过去的传统是对女性性别的虚构。

我们需要接近这些作为几段不同历史产物的种种虚构。首先,有一种认识就是对电影和电视来说,有不同阶层身份的女性观众。从1970年末期以来,广告商和节目策划人对高收入、高消费的职业女性的兴趣越来越高,他们认为这些妇女具有全部的女性特质。其次,随着国内电视可收看节目的增加以及男性化特点的卫星频道(体育和电影)进入电视网络,而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段节目安排一直偏向女性。最后,工业压力对文化产业的推动,恰好培养出了许多的女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也就是说,对新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新旧两代创作者不同的想象和关注得到部分的满足。老一代的包括凯·梅勒和萨莉·波特,她们最终保证了观众的认可。新一代人是由某种程度上被确立的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培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参与英国电影学会研究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特别强调这一点。在英国,电视在国家文化生活的角色尤其重要,这一点比较一下法国,可以说是个有利的对比。在英国,视听产业雇佣的女性在过去的15年里急剧增长,虽然很少有导演被确认为作者--但是,在影视界女性作为剧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动画片制作者和制片人不断扩伸(比如说,Molly Dineen, Candy Guard, Lucy Gannon, Debbie Horsfield, Beeban Kidron, Nadine Marsh-Edwards, Lynda La Plante, Verity Lambert, Kay Melor, Winsome Pinnock, Jane Root, Jennifer Saunders Janet Stree-Porter, Meera Syal, Jeanette Winterson),在某种意义上,这和法国国内已经被确认作者的几个势单力孤的人物迪安娜·居里(Diane Kurys ),阿涅斯·瓦尔达(Agnes Varda)和科琳娜·塞罗(Coline Serreau)形成强烈的对照。

英国这种电影和电视不断增长的互动交流关系被看成是英国视扣产业风景的特色。但是除了成为陈词滥调的说法,比如"英国电影在电视里存活,而且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对这种影视互动和交流的意义和结果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还是可以区分"立足于电视的观点"和"立足于电影的观点"这之间的差别的。我们很少发表对前者的看法,但这在约翰·考菲的论文《趋同逻辑》里有着最为清楚的表述。文章中他讨论说,这种自然出现的艺术电影所具备的"英国特别的多元混合"是介于"欧洲的情感和北美的市场之间不稳定的平衡,"这种艺术电影在经济上有赖于电视。考菲小心谨慎地在对这种跨越影视两种媒体模式的个人作品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那些"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具有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有利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再现,"抓住了某些能传达国家和民族自身复杂多样性的意象及其周围的东西,就能确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特点,对外也就能很好地再现自身,并且放之全球市场也能保障自身特点的延续性。"

这些差别联系到我讨论的虚构文本和做市场推广时就有启示意义了,因为我如果把这些清晰明白的女性故事看成是国家和民族的"再现",这就更为困难了--除非女主人公是伊丽莎白一世。像德碧·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和凯·梅勒这样的剧作家,她们的作品总是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提供了一种非常生动的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的描述。而A.L.Kenned和Coky Giedroyc拍摄的《斯泰拉作出风格》,Roberto Bangura 和Jo Hodges拍摄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也在以另外的方式做着同样的工作。我想说明的是,电影和电视的互动和交流对那些女性主观意识的戏剧故事主要还是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在成为一个女人和代表英国特点之间真的是很难统一;所以用考菲的观点来说,这些虚构的文本是必需的,也能起到典型代表作用,但还是不能说成是再现(Representation)。真正是《一脱到底》和《迷幻列车》(又译作《猜火车》),这两部有男性自觉意识的故事起到了再现国家和民族的作用,而不是这些女性虚构的文本。

绝望女性《斯泰拉做出格》和《内心深处》有着类似的制作背景:两者都是由英国电影学会出品,预算不到70万英镑,两者都是通过地方鼓励资金, 部分场景在伦敦以外的地方(格拉斯哥和利物浦)完成;两部影片的摄影师都是巴里·阿克洛德(他和肯·洛奇合作过),而且两者都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每部影片的焦点都密切关注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都会出现其中。出于文化的考虑都有性方面的尴尬和困惑,每部电影关于性的内容都很多。《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由列克星顿影业公司(Lexiiington Films)独立制作完成,预算不到100万英镑。而且这部电影也有外省场景(1970年代的莱斯特)。它的剧作和导演都是第一次拍故事片。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女性的。我想在分析到这些影片时,概括出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些要素。

《斯泰拉做出格》作为一部英国电影特征更加熟悉。阿克洛德在这部电影里的摄影风格更像"洛奇式的":低调,自然主义,色彩不显眼。伦敦和格拉斯哥的外景拍摄在视觉上的呈现不太一样。伦敦的场景都是以中等或中长的街边镜头拍摄的--镜框的取景总是比聚焦的人物稍微大一点,但是没有拉伸开来给予空间和距离感。这个城市到处是旅馆和咖啡屋,寓所以及满是灰尘的内城街道公园。摄影机拍摄角度很少超出人视线水平的高度。这样,我们只在公园的场景里才看到天空的一点景色。唯一称得上漂亮的地方,除了公园一处破败的休息场所(在那里,斯泰拉被迫给皮条客彼得斯先生手淫,她们当时假装在吃冰激凌),另外就是斯泰拉摆脱卖淫后工作的花店。花店场景的构图也是很压抑的,我们看不到一个远景镜头。花店通过一排花的特写摇拍介绍的,后来有一个大特写是采摘一束紫色的丁香。斯泰拉就是从花店把一些植物带回家,来装饰她和埃迪合住的卧室。格拉斯哥和伦敦相比,表现得截然不同。它是处于一种想象和回忆的状态,所以显得比较开阔,而且也经常是用昏黄的光,通过长镜头来表现。尤其是围绕象征斯泰拉父骄傲和欢乐的使鸽子笼的宽远的长镜头来展现,为的是表现出在这里的生活本应该都很顺利。

《斯泰拉做出格》讲述的是一个格拉斯哥的女人,在伦敦一个叫彼得斯先生(James Bolam扮演)的庇护下当妓女。她在影片的第一部分,还是彼得斯先生最喜欢的人。正如彼得斯指出的那样,斯泰拉(Kelly Macdonald扮演)的头脑有"在做爱时联想别的事情的"能力。伦敦的场景和斯泰拉在格拉斯哥不确定状态的场景相互交替剪辑在一起,这包括没有母亲的小斯泰拉,她的父亲(Ewan Stewart扮演),一个酗酒的临时喜剧演员,以及她严厉的姑妈艾里恩。这里面有些格拉斯哥的场景很明显是记忆中的;有一些是无所不知的闪回镜头,比如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在雨中跳舞时,他声称斯泰拉所需要的只是爱;而其它一些场景可能是幻想。当彼得斯要斯泰拉接受吸毒的时候,她决定离开他。有一天晚上彼得斯无法找到斯泰拉(她去为一个挨打的姑娘报仇),而且她收留了吸毒成瘾的埃迪。他们一起前往格拉斯哥,在那里,斯泰拉对她体面的姑妈和凶狠的父亲施以报复。当他们回到伦敦时,斯泰拉在花店找了份工作,开始装修自己的寓所,而且仍旧憧憬着逃离过去,但是埃迪没法摆脱毒瘾。

影片有双层结构,首先题目就说明了两层含义。斯泰拉至少做了两类出格的事。用美国的俚语说,她从事的是卖淫行业("dose tricks");但是她凭着充沛的精力,表现出了惊人之举。比如在水下游泳,和艾里恩姑妈在人人喜欢的郊区花园里放了很多避孕套吹成的气球。影片也表现出了两类出格的事,一类是和中年男子的肮脏交往,但是拍摄的时候回避了色情表现,但是也传达了嫖客们的悲哀和剥削性;另一类就是斯泰拉生气时干的事,她对过去和现在所遭遇的不公平都要报复。她给一个嫖客特别辣的糖,一块"渔夫之宝"来刺激肛门,但用的不是毒品。在回家的路上,她砸碎了车的探照灯,毁坏了汽车天线和镜子。然后报复的最高潮,她放火烧了一辆车,她父亲的鸽子笼,甚至父亲的下体。斯泰拉确实做得很过分,但是她最应该做的但是又没法做成功的是摆脱卖淫,重新做人,以及她幻想埃迪能成为健康的正常人。

这样的双层结构,伦敦/格拉斯哥的并置企图描绘出斯泰拉的内心世界和行事动机。我们也可以看到事情现在是怎样,过去是怎样。没有母亲的孩子,爱得越轨的父亲--我们在斯泰拉对彼得斯先生痛苦的爱和她对凶狠父亲的记忆中逐渐看到进一步意义上的双层结构。然而她是一个,正如她告诉彼得斯先生关系当中。然而她是一个,不管其它身份,她首先被表现成一个实践者,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姐妹们,姐妹们,记下这个,我能够记下任何他妈的事情,那也是我的事情,我有这个本事。"斯泰拉的本事,把她塑造成一个代言人,从而打破过去自然主义者把卖淫的人再现成受害者的传统。

㈦ 请问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电影都有哪些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不可能有直接以这个为主题的电影,只能说提出这种理论的人从电影中看出了他们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的海了去了。王家卫、罗拉快跑、低俗小说、大话西游。。。

㈧ 举例说明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电影 和 后现代主义电影 (最好详尽解释+影评)

中国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由此,超越后殖民,强化国际竞争力,方为中国当代电影的自强之道.

㈨ 后殖民主义有哪些视角用来解读电影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是以直接的军事占领为形式,出兵侵略一个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原来的直接占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会招来人道主义及民主的谴责,于是转而以经济、文化的侵略为主,即从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文化上同化。这就是后殖民主义

㈩ 有哪些越南电影或者是越南题材的电影推荐

我觉得越南好看的电影还是很多的。

恋恋三季,本片是导演裴东尼的电影处女作。片名的含义-越南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导演加了一个季节-希望的季节,所以片名叫做《Three Seasons》。导演用优美的影像和色彩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感纠葛,用莲花将毫无关联的三个故事巧妙串联了起来。特别是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后殖民人民内心中的阴影,很容易触动人的心灵深处。

绿地黄花。故事发生在 1980 年越南中部的一个贫穷农村,讲述了两兄弟之间在成长过程中的系列故事。一同玩耍、看家、相扶相助,弟弟崇拜哥哥,但哥哥却嫉妒弟弟因聪明多受父母夸奖。直到大火烧毁了邻居的房子,兄弟情面临崩溃……他们要如何来修补破碎的感情?跟随两兄弟的回忆,亦可领略越南小城镇简单纯淳朴的慢节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