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体照片拍摄有哪些小窍门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其实很简单,对于一个近似静止的景物或人物时,用一个相机即可。拍摄者可以将照相机放在靠右眼的位置先拍一张,然后向左平移6到7厘米,再拍一张。这时相机不转动,平移时高度也保持不变。
其实也可以这样:拍摄时自由站立,双脚略为分开,将人的重心先放在右脚上拍摄一张,然后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拍摄第二张,这样移动的距离也大致等于六七厘米。
不过,当要拍远处的景物时,横移的距离也需要适当地增加,比如在3米远近的地方,横移距离即可增加到10厘米左右。如果更远,就再增加一些。
对于运动的场景或人物,一个相机的平移显然没有意义,这时可以用同样型号的相机并排着拍摄,要拍的距离近,则竖着并排,两个镜头间相隔约7厘米;要拍的距离远,两个相机则可横着排列,镜头相距约10厘米。
以后,你再不用对着那些平面照片发呆了。未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真实”世界。
⑵ 3D电影是如何拍摄和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⑶ 使用Red Epic 3D 摄影机拍摄电影有哪些技术优势
Epic主要两个优势,一个机身小,其次拍的是RAW格式。用它拍3D生产效率相对高点。
RAW的优势就不解释了,网上有很多相关资料。
生产效率上,就跟Alexa简单比,一个普通的用SxS卡拍摄的Alexa的3D Rig是这样的:
网上随便找的图,灰色方块是电池。也就是说这还没用记录仪,Alexa不用记录仪是拍不了RAW的。
3D拍摄,两台机器要同步;现场还要根据不同镜头调节两台机器位置。记录仪增加的重量/体积还只是其一,两台记录仪至少还要多出来四根线,本身线已经够乱,加上这堆保管碍手碍脚让你连开机键都找不着。
所以预算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往往拿Alexa拍3D都放弃了RAW格式。
而Epic机身大小差不多是Alexa的一半。不需要额外的记录仪,卡上记录的就是RAW格式,好就好在这上面:此外,两台机器光轴的间距,理想情况应该大约等于人的瞳距。之前的大机器的3D rig都采用垂直式地安装,透过专门的分光镜拍摄,就是因为并排放的话光轴无法靠的足够近。
而用Epic,如果镜头不是很大,就能像下图这样两台机器并排式地安装了。分光镜省掉了,装配和调节都更简易了,摄影组能省两个人。增加操作灵活性,上面这个架子就是为肩扛优化设计的。
在我看来Epic唯一的缺点应该在于不像Red One或者Red MX在机内自动生成代理。这样现场剪辑如果只会用final cut就会很崩溃
⑷ 3D电影的画面和真的一样,是如何做到的
3D电影的画面和真的一样,是如何做到的?
3D电影界面制作大致分成二种方法,一种是立即利用双镜头摄像机开展拍摄,另一种是早期2D拍摄再加上中后期改制。或是由二种制作方法一同协作而成。
由于假如你没有3D眼镜得话,看以往的情况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会模模糊糊,要想见到立体式的危害,那样非常简单的办法便是区别左右眼,让右眼见到左侧图像,左眼见到右侧图像,进而造成立体式的屏幕实际效果。这也是如今3D电影关键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区一起讨论。
⑸ 3D电影是什么样的一种技术
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⑹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
⑺ 怎么才能拍好全景视频
如何拍摄出吸引人的VR全景视频?这是每一个全景爱好者的最终目标,其实在VR全景视频拍摄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只要把握好就可以制作出效果震撼的VR全景
第一个是景深,第二个是互动。景深指的是360度的视频,而不是简单的全景,或者至少是360度的3D视频。互动就是用一些互动的方式来影响情节。未来,虚拟现实可以通过更具沉浸感的方式融入虚拟现实电影中。
虚拟现实电影和虚拟现实游戏的区别将越来越模糊。用户不知道他们是在玩游戏还是在看电影。所谓的游戏游戏是指用户可以操作一些东西,如果一部电影也有这些属性,它可以被视为一个轻量级的小游戏。
第三,不能有拖慢或者卡的情况出现,用户看一个传统视频,比如看24帧电影或者25帧电视,帧数如果不是太少,其实用户觉得这个视频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用户带了头戴显示器观看VR虚拟现实影片,帧数低于60帧或者25帧,或是用户转头的时候转头动作不能合拍,中间差20毫秒以上的话,用户会觉得这个场景不真实,会觉得这个场景和操作的反馈是不同步的,还会有头晕的不适感。
所以说真正给用户营造一个沉浸感比较好的VR视频,肯定不是说内容制造商只是制作出比较好的内容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用什么设备和手段来观看这部片子,硬件其实是影响用户体验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⑻ 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的技术简介
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特指用两台摄影机同时以一定间距和夹角来记录影像的方式.
立体特效可采用正投、背投,平面、环幕,主动、被动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大多数立体电影制作还停留在电脑三维的虚拟绘制状态,实拍因为两台摄影机云台的同步对焦,同步变焦,同步角度调整需要几个人同时同步作业,非常难以协调,这也是观众最终在电影荧幕上看立体效果时间长会导致双眼疲劳和难受的原因.此问题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校正.
⑼ 3d电影和3d全息投影仪有什么不同呢两种都是用什么技术
聚象科技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产生神奇的空间立体成像效果,达到类似科幻电影中在空气中浮现出全息影像并操作的体验。我们采用透明成像的方式,利用投影仪或者液晶面板把影像投射在透明的基材上,影像的基材有全息玻璃、全息膜、纱幕、亚克力等。影像内容为聚象科技专业建模团队制作的三维全息模型和动画。
聚象科技的全息投影与其他家的区别是,全息投影的内容是可互动的,可操作的,交互的方式有AR增强现实结合的方式、体感操作的方式、触摸屏触摸操作的方式等。通过聚象的互动全息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地产商楼盘户型展示、商家产品展示、博物馆科技馆展馆的展项、展会引流展览、舞台舞美等,比起传统的平面平淡的展现方式,由于其未来科技感较强,大大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引起过往人群的围观,达到比较好的展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