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导演23岁拍出第一部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导演23岁拍出第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5-08 19:05:06

A. 王博文第一部影视作品是哪部

大陆着名导演章国庆电影《我的23岁》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在当天也首度曝光了该片两位男主角王博文与李骏诚的双生海报,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B.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由谁导演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被认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 王晶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在我个人看来,我已经忘了王晶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但是我喜欢他拍的这些电影。

《鹿鼎记》,王晶和周星驰合作的最好作品之一,第一部《鹿鼎记》金句不断,笑点频频,当时如日中天的周星驰跟韦小宝这个角色可谓天作之合。但第二部《神龙教》明显质量下降,开始胡搞,充满着王晶式的恶趣味,当时还请了同样如日中天的林青霞,真是白瞎了周星驰和林青霞的唯一一次合作。

《新少林五祖》,又是一部王晶和动作导演元奎合作的作品,本片最值得一说的是动作设计,元奎此前为王晶导演的《虎胆龙威》设计过动作,此次加上主演李连杰,算是铁三角再度合作,依然取得不错的反响。除了动作外,本片的喜剧桥段也很多,虽然李连杰本人在里面扮相冷酷,但片中叶德娴、邱淑贞都在倾力搞笑。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D. 提供影片Romance的资料

《罗曼史》(Romance)

剧情介绍:影片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极度冷静的语调、精细的描绘令人瞠目结舌的性图象,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子玛丽借性和身体获得掌握生活权力的追寻旅程。玛丽原以为她的不忠会令男友保罗对她重燃“性”趣,但最后她才发现:性的本质就是必须直视我们内在最丑陋的部分。在我们挣扎追求我们的欲望的同时,获得的报酬往往是得到真实的自我;而且只有在这样一段心碎的旅程,我们才能明了自我的价值。

小学老师玛丽和英俊的模特儿男友保罗彼此深爱对方,但保罗宁愿在日本料理店看书打发时间,也不喜欢回家和玛丽做爱。得不到肉体之爱的玛丽,决定开始她狂放大胆的性冒险之旅。不断冒险的玛丽终于怀孕,但是她拧开煤气,结束了丈夫的生命。

故事发生在现代法国。玛丽是一位小学女教师,她深爱着自己的模特儿男友保罗,保罗虽然声称爱玛丽,但却宁愿在日本料理店看书打发时间,也不愿意回家和玛丽做爱。自感蒙羞的玛丽开始进行性冒险之旅。她在酒吧里结识了一个和保罗同名的意大利男人,并和他有了一夜情。玛丽和学校校长罗伯特玩起被虐的性游戏(masochism),并一再而沉迷在这种施虐与被虐的游戏里。她还被一个醉汉误认为妓女,在自家楼道里被强奸。保罗终于在肉体上接纳了玛丽。不久玛丽怀孕了。临盆的日子日益逼近,保罗却终日酗酒。玛丽在罗伯特的陪伴下准备进医院候产,离家前她拧开了煤气开关。在罗伯特的注视下,玛丽顺利地产下了一名男婴。玛丽家在煤气爆炸中变成了一片废墟,保罗也在这场事故中丧生。

剧情简介
此片讲述的是MARIE有一个交往了三个月并同居的男友,但男友从不和她做爱,每天在床上看完电视就睡觉,任凭MARIE万般挑逗也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晚上,MARIE在极度失望之余,穿上衣服走出家门找男人去了……

背景
《罗曼史ROMANCE X》,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争议并被许多国家禁映。争议的内容无非是在影片中有多场裸露性器官和性虐待的戏,导演似乎在讨论一个严肃的主题:性爱中女性的地位,但是否这样的主题一定要用极端的形式来表现?尤其是其中多场女性裸露镜头多少会对男性观众有些影响,满足的恰恰是观看带来的快感,与导演的诉求正好相反。

这部法国版的《感官世界》除了对女性在性爱中的地位做了反思,更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片中幻觉场面中的多位女性上半身在医院,下半身在妓院突出了这点。片尾女主角虽然离开了男主角,以超现实的画面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了一起,说明了女性的独立,但有趣的是她生下的却是一个男孩,与主题又一次地背离。影片拍得最好是两场女主角穿、脱衣服的戏,简单的中、中远景,很诱人的距离。Film 101 Studio

幕后制作:卡特琳娜·布雷拉是法国近年来崛起的女导演。她的影片一向激进叛逆,以对男女性欲本质的探讨为主题,镜头极为大胆。她拒绝向商业电影妥协,质疑传统道德准则,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情绪。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她敢于挑战观众的观影经验和习惯,大胆突破常规电影的表现尺度。这部影片在性场面的表现上,可谓法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登峰造极之作。影片以坦白得近乎残酷的方式,将“性”予以解码的过程。影片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极度冷静的语调、精细地描绘令人瞠目结舌的性图象,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子玛丽借性和身体获得掌握生活权力的追寻旅程。影片在艺术表现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一个是电影家充分发挥电影的逼真照相特性,直面女性,直面性爱的不掩饰、不矫情。那种真实、坦率与纯粹的震撼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另一个是影片的冷峻而热烈的思辨色彩。女主人公的那些内心独白使某些在道德层面看来可能会是丑陋的、隐晦的东西在美的层面展开,凸显出真实与圣洁。感性与理性交织于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本能与升华萦绕于影片的每一声倾诉。这是男性导演可想而不可为的,因为只要一位女导演能够突破男权主义的桎梏,真正从女性的视角表现女性,那种感同身受、那种细腻与纯粹、那种真实与震撼注定不可复制,也注定不可比拟。

花絮:·导演布蕾亚她形容自己是个“清教徒”,但这很难和她的作品联想在一起。

·布蕾亚19岁时写的第一本小说“容易相处的人”,在1968年出版的时候,被列为18岁以下禁止购买的限制级小说。

·布蕾亚23岁参与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意大利名导演贝托鲁奇的经典情色电影"巴黎最后探戈"。

·导演布蕾亚在25岁时拍成她的第一部电影《爱欲解放》,在法国被冷冻了24年之久。

穿帮镜头:·影片结尾,玛丽感觉快要生产,她试图叫醒保罗时,她的动作幅度是她那样的孕妇是不可能的作出的。

罗曼史 Romance (1999) 演职员表

演职员表 :

导演:凯瑟琳·布雷娜 Catherine Breillat

编剧:凯瑟琳·布雷娜 Catherine Breillat

主演:弗朗索瓦·贝雷昂 François Berléand ..... Robert
萨加莫尔·斯蒂芬南 Sagamore Stévenin ..... Paul
Caroline Ducey ..... Marie
洛可·希佛帝 Rocco Siffredi ..... Paolo
Roman Rouzier ..... Echography technician
Roberto Malone
Ashley Wanninger ..... Ashley
Hervé P. Gustave ..... (as Pierre-Gustave Hervé)
Reza Habouhossein ..... Man on stairs
Emma Colberti ..... Charlotte
Fabien de Jomaron ..... Claude
Carla ..... Model
Pierre Maufront ..... Photographer
Antoine Amador ..... Hairdresser
Oliver Buchette ..... Head doctor
Emmanuelle N'Guyen ..... Midwife
Nadia Latoui ..... Nurse
Sylvie Drieu ..... Assistant nurse
Samuel Charter ..... Intern
Alexis Gignoux ..... Intern
Muriel Gregoire ..... Intern
Sebastien Jochmans ..... Intern
Emmanuel Salengro ..... Intern
Christian Poitrasson ..... Lone man
Coco
Jean-Pierre Daniel
Fovéa
Bernard Garreau
Kosta
Alain L'Yle ..... (as Alain Lille)
Kevin Long
Aziz
Marco
Karine Menachemoff
Angélique Polosse
Salomé
Cédric Samson
Yamine Tamerhoulet
Tramber
Vince
Caroline Virly
Steve Cox

制片人:Jean-François Lepetit ..... procer
Catherine Jacques ..... executive procer

E. 《欢乐颂》中的“范生梅”,23岁才拍摄两部电影,你知道是什么吗

在电视连续剧《欢乐颂》中,这五个女生拥有不一样的性情和不一样的个人经历。她们的家庭情况不一样,“范圣美”这一人物角色最应当有取代感。只需家中出了出现意外,她就得坚持不懈一天,咬着牙坚持不懈。他快30岁了,没有存款。他妈妈逼迫他买房种活他侄子。“范圣美”赚不到钱,也逃离不上本来家中对她的拘束,仅有在遭受斥责后,乏力地说:“一个人的家中便是一个人的运气。”尽管有一些消极,但实际上,有一样历经的人,难以凸起抵抗的胆量。

她只有一个男友,两地分居后再也不会小孩。孟庭丽过世后,她的家人愿意捐献器官,把她的爱交给了全球,拯救了三人的性命。她的绝大多数生活全是不幸。她厌烦向运势让步,乃至没有机遇终止思索和整体规划自身的生活。她被运势所迫使。但她开朗心地善良,十分感人至深。有时,亲朋好友中间的缘分,有深有浅。

F.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哪个国家什么导演的拍摄的什么电影

是法国人拍的。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G. 23岁拿下金马影帝,因演技太好被写入教科书,为何却只能演配角

娱乐圈是一个"不太讲道理"的地方,演主角的不一定有演技,而有演技的,却不一定当得了主角,而今天要介绍的这一位演员,就属于后者。他就是演员张世。

其实在娱乐圈中能做到这么急流勇退的演员并不多,但也正因为这样,观众们见识到了张世的魄力,也希望未来张世还能复出给观众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H. 关于李玉导演的电影

23岁凭借纪录片《姐姐》获得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次年的纪录片《守望》获CCTV“东方时空”金奖,第三年的《光荣与梦想》获中国纪录片大赛金奖。 2001年,李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2005年,电影《红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电影有了口碑,却只在小众中传播。 直到2007年电影《苹果》上映不久即被禁映,才让导演李玉真正成为公众人物。

I. 电影达人请进。。。

称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这位以史诗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知名度却以《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着名的商业娱乐片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
代表作:《大白鲨》、《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
所获奖项 :1998年,《拯救大兵雷恩》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5年,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3年,《辛德勒名单》获美国奥斯 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86年,获美国影艺学院颁发欧文塔尔波格成就奖

从个人特点来讲

詹姆斯卡梅隆个性就有点格格不入了,但是能力并不能被这一点缺点所掩盖。
他喜欢富有创意的剧本、完美的特技、鲜活的人物以及在他后面的电影中频频出现的女性英雄。
《星球大战》就不用多说了
在他的多数电影里面似乎喜欢有一个壮汉,从史泰龙到施瓦辛格。
他淋漓尽致的做出自己理解的表现
还有《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可谓是毁誉参半,既有大肆吹捧者,也有极力贬低者,但却忠实地保持了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扣人心弦,特技出神入化。

在每一篇详尽描述詹姆斯·卡梅隆生平的文章里,几乎都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恶名昭着”这个词——没错,他在拍摄地是个苟求、专横的“暴君”;在家庭中是个不会体贴并且见异思迁的丈夫;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里,这些指责完全无关紧要,它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出于嫉妒的恶意攻击,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无以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无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数目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在说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时候,人们不免要提到另一位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能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电影巨人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卡梅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下面关于卡梅隆生平和作品的叙述中,笔者也不免要将他和斯皮尔伯格进行一些饶有趣味的比较。

生于洛杉矶,小时候最喜欢玩模型火车,还有一个喜爱的游戏就是自己筑一个小火山,最后再把它摧毁来玩一个火山喷发。长大当了导演,他终于可以让儿时的梦在银幕上变成现实了。作为一个年轻的导演,迈克尔·贝是拍MTV和广告起家的,他的电影作品并不太多,所以他不会放弃每一部可以让他过炸瘾的机会。以动作片当家的好莱坞,向来不缺独当一面的动作片大导演,远到早些年拍《终结者》、《泰坦尼克》的詹姆斯·卡梅隆;近到以《指环王》系列打响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以及来自香港的“外援”吴宇森,都是些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大腕级动作片导演。而说到支撑起美国电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动作片,着名的动作片导演迈克尔·贝则是不可不提的人物。
1995年的《绝地战警》全美票房6500万,低成本高票房,为迈克尔贝打响了第一炮
1996年的《勇闯夺命岛》全球票房3.4亿,这是迈克尔贝事业的第一个颠峰.
1998年的《世界末日》全球票房5.5亿,这是迈克尔贝最成功一部电影,甚至在全球票房上赢了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将近一个亿.
2001年的《珍珠港》全球票房:4.5亿,该片只能不能完全算是失败,只能算是中规中距
2003年的《绝地战警2》全球票房:2.5亿,该片延续了第一部的成功,迈克尔贝在该片中处理动作场面也有过人之处,但该片的投资也远远高于第一部,这样的票房收入,也让杰瑞布洛克海默和迈克尔贝的合作走到了尽头
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投资1.3亿,全美票房仅为3000万,江郎才尽的迈克尔贝已经在彻底失控,这是他加盟梦工厂的第一部影片,却以票房和评论的双败收场.
2006年的《变形金刚真人版》这部梦工厂2006年的重头戏,原定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担任制片,迈克尔但任导演的,但《逃出克隆岛》的失败,不得不让梦工厂重新考虑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2006)

说起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知道的人不能算少,即便是不知道贝松的名字,恐怕也不会没有看过他导演的影片《杀手莱昂》和《第五元素》。但是当我准备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背景材料。这种尴尬的局面还发生在他自己的国家法国:尽管贝松的声望在国际影坛如日中天,在推崇艺术电影着称的法国,吕克·贝松却始终是个毁誉参半的孤独的探索者,他甚至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

蓝天碧海丁的少年梦

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但是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梦想。贝松很快调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决心做一名电影制片人,于是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 Besson、 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卡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但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法兰西孤独的探索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墓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 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精精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的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雳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地铁》,《蕾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 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电影影坛最受瞩目而有争议最大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莱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真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后,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字宙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贝松,20年后终于和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走向世界的吕克·贝松

早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吴宇森和吕克·贝松。贝松法国式的浪漫风情以及吴宇森东方味的英雄情结倍受好莱坞的青睬与模仿。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尔伯格同一类型的商业片大导演,但是殊不知贝松能够走到今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作为第一部高成本的欧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时候,开始票房并不令人乐观,看惯了艺术影片的法国观众和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熏陶的美国观众并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影评人的反映也是贬大子褒,影片最为致命之处还在于它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奇迹出现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预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广泛放映,影片是大赚了一笔,但是评论界对贝松和这部影片的依旧低调处理。

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人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

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注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吕克·贝松的导演手记里我们看到贝松对贞德的评价:、贞德是我们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失去的一样,”贝松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独到思考:“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由于父亲患病不能工作,由母亲负担养家的重担,生活十分清苦。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就去世了,全赖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此时吴宇森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哲学、美术着作。吴宇森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他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都充满了动感。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是法国暴力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着浓郁的人情味。但对吴宇森影响最大的人却是拍过《野人帮》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说,吴宇森电影中对慢镜的运用以及让角色在圣歌中进行搏命激战的处理方式都是山姆电影语言的发扬光大。
1971年,吴宇森到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着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横行无阻,吴宇森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用吴宇森的话说,“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张彻身边两年后,吴宇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过客》。此片的武术指导就是今日香港影坛的大哥成龙,当时两人都是影坛小辈,所以《过客》也没有产生什么反响。之后他到嘉禾担任导演长达十年(1973-1983)。在这十年间他拍了许多完全讨好市场的喜剧,1973年他导演了《铁汉柔情》,之后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电影,如《女子跆拳群英会》(1976)、《帝女花》(1976)、《少林门》 (1976)等,后他又执导了《发钱寒》(1977)、《大煞星与小妹头》(1978)、《哈�夜归人》(1978)、豪侠(1979)、《滑稽时代》(1980)、八彩林亚珍(1982)等喜剧电影。这段时期被他自己称作“喜剧的十年”。
1983年他从嘉禾到新艺城后,事业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湾沉潜了将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祸得福在台湾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见识到台湾演艺圈中迥异于香港的浓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惨败后他只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于中国电影工作室做制片助理和剧本检查员。在这期间美国的新生代导演萨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库伯力克给了他很多灵感,他们作品中的暴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中期,吴宇森的电影生涯停滞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帮助下,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奠定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以至后来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双雄》(1989)都沿袭了这一风格。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人生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座丰碑。在创作此片时,吴宇森豪气必现,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报复尽透每一个画面,其精细的分流与流畅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仍无可挑剔。这部大场面、高质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观众和影人。这部片子还为香港电影发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晓东、潘恒生、张国荣以及当年同样失意影坛,被称做“票房毒药”的周润发。吴宇森是进行了一次赌博,然而他赢了,一群失意、蛰伏的男人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许是吴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吴宇森还没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可以代表暴力美学的精髓:烛光中映出的圣母像,背景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正象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双雄》后,吴宇森因意见不合脱离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自组公司拍摄了《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动作片。
1993年环球电影公司投资请吴宇森执导尚格云顿主演的《终极标靶》。虽然《终极标靶》推出后洛杉矶时报把吴宇森做为头版人物,影片拷贝卖了1600个,但这是一部变了味的吴宇森电影。影片中虽然也有圣歌中飞舞的白鸽,但却少了那份一贯的诗意,它更象一部尚格云顿的动作片。事实上,吴宇森电影中的武打戏在香港导演中连中等都算不上,所以当影片面世后为了适应尚格云顿的影迷,环球公司又派一名“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对影片进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终极标靶》并不是真正的吴宇森电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断箭》。《断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饰演奸角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模仿周润发的每一个动作,从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烟姿势,都极具神韵。同时,吴宇森设计的动作戏和各种细节令人应接不暇。本片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此时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
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电影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并着重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刚强和温柔,这一点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观众的认可,许多从不看动作片的女观众亦着迷于这部电影。与以往处理人物的风格一样,该片的主人公亦处于正邪之间。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与尼古拉斯·凯奇,本来一个代表善、一个代表恶,但经过交换面孔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同一个人的两种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节是有时候有些事情坏人会比好人处理得更好,譬如后来凯奇换了特拉沃尔塔的脸之后,给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还教会他女儿怎样保护自己。吴宇森在片中充分发挥了凯奇和特拉沃尔塔的表演天才,他让观众在看到两大演技巨星的眼神变化时感受到他们心理的转变。吴宇森对两大巨星的驾驭显示了大师级的风范,凯奇和特拉沃尔塔事后对此都五体投地,他们认为吴宇森给他们设计的戏实现了他们扮酷的梦想。而这显然不是恭维。投资高达一亿美元的《变脸》被美国影评人们认为是“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并一举夺得七月份美国电影票房冠军,同 时也为吴宇森带来了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
他通常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实际上他的电影在暴力这层外衣下,着重的是描写人物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时代关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迷茫,但是最好还是积极的,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J. 电影低俗小说的导演是谁

昆汀塔伦蒂诺
中文名: 昆汀·塔伦蒂诺
英文名:Quentin Jerome Tarantino
性 别: 男
生 日: 1963-03-27
身 高: 189cm
出生地:美国田纳西洲
星 座: 白羊座
[编辑本段]简介
美国导演,演员及奥斯卡获奖编剧。他在20世纪九十年代作为风格独特的导演迅速成名,他擅长非线性讲述故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将美国本土B级片的黑色暴力风格发扬光大。
昆汀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轻导演,以独特的个性和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均有深刻理解着称。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昆汀·塔伦蒂诺1963年3月27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挪克斯维尔。昆汀出世时,他的父母都非常年轻,16岁的母亲康妮· 麦克修还在护士学校上学,20岁的父亲托尼·塔伦蒂诺则是学习法律的大学生。昆汀的父母都是电影爱好者,父亲还曾经一度有志成为专业的演员,就连昆汀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影星伯特·雷诺在《枪之烟火》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父亲是意大利裔,而母亲则拥有一半爱尔兰及一半印度血统。在昆汀出生后不久,母亲改嫁音乐人Curt Zastoupil,此人日后对昆汀有重大影响。
昆汀1968年在圣加布里尔山谷区入幼儿园。1971年,昆汀全家搬往洛杉矶的South Bay,在此处昆汀读Hawthorne Christian学校。自从十六岁从加州Harbor城的Narbonne高中退学后,昆汀开始在James Best公司学习表演。
1984年,昆汀开始在曼哈顿的着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营业员。在这里他结识了同为营业员的罗杰·阿瓦里,此人后来是他的重要合作伙伴。昆汀继续在艾伦·加菲尔德开设的演艺学校内学习表演,但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剧本创作。打工赚钱的同时,昆汀和好友罗杰·阿瓦里可以在那里整日地观看和讨论各种不同影片。在此期间,他通过大量观看和仔细研究逐渐领会并掌握了众多电影知识和技法。22岁时,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剧本:《Captain Prechfuzz and the Anchovy Bandit》。23岁时,昆汀和他在上表演训练班时结识的一些朋友共同拍摄了一部短片《我好朋友的生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没能完成。不过这次编导的经历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电影经验。于是,在此后的两年内他就连续创作完成了两部正式的电影剧本《真实的浪漫》和《天生杀人狂》。
在录像租赁店工作的同时,接受过简单表演训练的昆汀参与了《黄金女郎》和《死亡的黎明》等影视作品的演出。其中最令他兴奋的经历是他曾经在仰慕已久的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的影片《李尔王》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
到了1991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昆汀拿到了出售《真实的浪漫》剧本所得的5万美元,于是决定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三个剧本《落水狗》。由于资金有限,起初他打算把《落水狗》拍成十六毫米黑白胶片的超低成本影片,而片中的重要角色也只能由自己和一些朋友扮演。在筹备期间,昆汀离开了那家录像带租赁店而开始为一间名为“Cine Tel”的小型影视公司作改编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制片人劳伦斯·班德尔,并从此开始了好运。昆汀和班德尔一见如故,于是合组了一家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并取名为“Band Apart”。(这个名字来源于昆汀钟爱的戈达尔早期影片《另外的一帮》)经过班德尔的努力,他们终于联系到曾经主演《基督最后诱惑》等片的着名演员哈维·凯特尔。凯特尔在看过剧本后十分欣赏昆汀的才华,不但同意担任主演,而且为影片带来了LIVE影视娱乐公司一百三十万美圆的投资和众多优秀演员的加盟。1992年,《落水狗》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就立刻引起巨大的反响。在昆汀的编导才能得到评委一致青睐的同时,影片的暴力问题也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从此,昆汀鬼才般的电影天赋和他电影中风格化的暴力美学都成为他最显着的标志。圣诞节过后,着名的米拉马克斯公司买断了该片,进行了大范围的发行。这一年,昆汀除了带着影片往返于各电影节宣传、领奖外,开始着手创作下一部作品《低俗小说》。
对于昆汀·塔伦蒂诺而言,1994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首先,由着名导演奥利佛·斯通拍摄的《天生杀人狂》已经使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年轻而“危险”的小子。接着,昆汀就凭借着《低俗小说》这部充满血腥暴力的黑色风格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令人难以置信地击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色》、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张艺谋的《活着》等多部名家力作,夺走了金棕榈大奖。除此以外,《低俗小说》还在奥斯卡、金球以及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领走了数十个奖项。在成为1994年美国最为叫好的影片同时,《低俗小说》的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总共赚得一亿多美元,是其成本的数十倍。而《低俗小说》对文化的巨大影响则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影片的圆型结构和暴力主题成为众多电影竞相模仿的对象,它还引发了黑色帮派影片和疯克音乐的复古潮流,电影中的服饰和发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更有众多疯狂的影迷自发组织了名为“Quenish”的宗教组织以表达对昆汀的崇拜……这部名利双收的《低俗小说》不但把昆汀一举推上了世界电影的顶峰,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影响到电影之外的更多领域。
由于《落水狗》和《低俗小说》的成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昆汀·塔伦蒂诺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电影青年一越成为好莱坞片商和众多大牌影星竞相追逐的明星级导演。在1995年,昆汀和艾莉森·安德斯、亚历山大·洛克威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三位同样人气正旺的导演共同编导了影片《四个房间》。同年,他还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罗德里格斯指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的动作片《杀人三部曲》中。
1996年,昆汀将自己早年创作的剧本《杀出个黎明》搬上银幕。此次,昆汀让好友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担任导演,而自己则集编剧、制片、副导、主演于一身,充分展示了他作为独立电影人的多方面才华。但由于片中有关吸血鬼等过于荒诞的内容和罗德里格斯的商业路线,评论界都给予此片不高的评价。尽管如此,昆汀的影迷们还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部血腥而诡异的影片。商业上的成功使昆汀在随后的几年间,又连续制作了此片的续集和第三集。
直到1997年圣诞节那天,昆汀才推出了他让人们早已翘首以待的第三部电影《杰基·布朗》。可能由于是前两部作品的成功给昆汀带来了的巨大压力,新片《杰基·布朗》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尽管有包括罗伯特·德·尼罗在内的多位实力派明星的加盟,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还是显得故事乏味、节奏失调。而且在某些技巧的运用上,昆汀似乎为了讨好观众而刻意地模仿了自己以前的作品。《杰基·布朗》的失利,使昆汀至今都没有再正式地编导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而主要以制片人和演员的身份参与一些电影、电视的拍摄和制作。
尽管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不多,但他的电影经历和电影风格都对今天的电影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昆汀拍摄技巧几乎完全出于自学,这同他在录像带租赁店时的大量观看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说昆汀是从电影中拍摄电影的导演。昆汀本人也承认戈达尔的新浪潮电影、梅尔维尔的黑色帮派电影、莱昂尼的意大利警匪片以及吴宇森的动作片等都对他的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他自学成材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经历激励了很多热爱电影的青年,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影坛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非学院派独立影人和他们别具一格的电影作品。
昆汀所取得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独立电影取得的成功。进入九十年代,电影似乎只有依靠高成本、高科技和明星效应才能吸引观众。而昆汀所代表的独立电影则坚持低成本路线,证明了以深刻的内涵、独特的风格、超前的意识、新鲜的视听语言也同样可以抓住观众的心。同时很多制片商也被独立电影投资小、风险低、回报大的特点所吸引,开始为独立影人投入必要的资金。所以在《低俗小说》之后,《猜火车》、《罗拉快跑》等大量优秀的独立影片也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而昆汀所开创的电影暴力美学也是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在他的作品中,风格化的暴力场面无处不在。尽管很多影片都曾涉及暴力问题,但没有哪个导演象昆汀一样沉迷于此。昆汀的暴力美学秉承了《发条橘子》中的戏谑和仪式化以及《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真实和残酷,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在昆汀的启发下,更多的导演开始注视暴力本身,于是暴力电影层出不穷。这样,九十年代形成了电影暴力美学的潮流。
此外,他以视点切分剧作结构、利用声音剪辑进行故事衔接等电影手法都对以后的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昆汀在成名之后并没有象大多数人一样去购买名车豪宅,也不怎么光顾那些影视名人聚集的餐馆,继续过着比较简朴的生活。不喜欢挥霍的他却为加州大学电影档案馆捐了一大笔钱,并且每年都要自己亲自组织一个电影节为影迷们播放一些被人遗忘的影片。由此可见,昆汀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电影天才还象他成名前一样真诚地热爱着电影。
新作《无良杂军》
昆汀·塔伦蒂诺的新作《无良杂种》上周末在北美上映,周末三天获得3760万美元的票房,一举打破了昆汀作品的首周末票房记录。而影片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影评网IMDB为影片打出了8.7分。
全球票房已达6510万美元
二战题材影片《无良杂种》早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已举行了全球首映式,剧中男主角奥地利演员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凭借纳粹军官角色,获封戛纳影帝。《无良杂种》上周末在北美3165家影院上映,单日票房获得了1430万美元,这也是昆汀作品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取得的最高首映日票房。而周末三日票房为3760万美元,也超过昆汀之前的最好成绩———2004年的《杀死比尔2》创下的首周末2510万美元。
加上海外市场22个国家的票房,《无良杂种》目前全球票房达到了6510万美元,收回影片的7000万美元投资应该不在话下。
影片获得较高评价
据悉,片方韦恩斯坦电影公司今年一直状态低迷,陷入财政危机,对《无良杂种》也没有抱太高希望,首周末的预估值仅为2500万美元。此外,《无良杂种》上映前,宣传方花了500万美元面向女性观众做了大量广告,突出两大女主演的作用,并削弱影片的血腥场面,这个宣传方案起了很大的效果,《无良杂种》女性观众达到42%,这对于这部长达153分钟的暴力电影来说相当难得。
在评价方面,影评网站IMDB的13588名观众打出8.7分,暂时排名第44位,影片被评价“具有昆汀独特的魅力,其余导演不会有这么大胆的设计(成功刺杀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