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电影发明原理三大科学依据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发明原理三大科学依据

发布时间: 2022-04-28 06:08:43

⑴ 为什么说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 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电影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视觉滞留、摄影术、放映术。

  • 1829年,比利时着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

  •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达盖尔照相法。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⑵ 电影根据什么原理发明的

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成的。

视觉暂留(ration of vision)是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时,成像于上,并由输入,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简介

眼睛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1至0.4秒。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⑶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拍摄的

关于电影的原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用人的视觉暂留来解释,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在观看亮的景物时,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线刺激,当光线刺激消失时,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刻消失。

这种说法根据视觉暂留现象,认为当第一张画幅移去之后,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时,第二张画幅又来了,这样将各个逐渐改变动作的影像连接起来给我们观看,便看成是活动的了。

另一种说法则用人的心理作用来解释电影的活动原理,认为人在观看电影时,能感受到有活动的效果,是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动”的经验,并经过心理的联想而造成的。

(3)电影发明原理三大科学依据扩展阅读:

电影的问世源于一场赌约。1872年,英国几名赛马者为马奔跑时是否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而争论不休,并为此打起赌来。麦布里奇为了解其中缘由,便在马道一侧放置了24台相机,当马跑到各相机前时,就拍下马此时的运动状态。

然后,他将照片依次放在一个可旋转的玻璃盘上,并用一个挖有槽口的圆盘做反向运动,使照片轮流出现在槽口,从而看见马在奔跑时的一组连续动作图像。这就是电影的雏形,它为后人研究电影奠定了基础。

⑷ 电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秒到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遮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⑸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

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电影的发展历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动,屋子里充斥着嘈杂的放映机噪声。这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天。卢米埃尔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一同观看了《拆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记录短片。

这一天被定为是电影诞生的日子。卢米埃尔兄弟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电影之父”。

1923年,美国人弗雷斯把电子管用在有声电影的录音设备上,录音式电影问世。电影进入有声时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问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诞生。1949年,美国的沃勒工程师研究成功宽银幕电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电影原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电影

⑹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是谁发明研究的

我们也会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去看电影,那么对于电影来说,很多人想要去探究电影到底是怎么才能够制作而成的。而且对于这样的一些拍电影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都是掌握了什么样的技巧。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电影其实是由视觉暂留这样的一种技术制成的。而且他制作电影的时候,这样的视觉暂留的确是具有的一种性质,而且我们自己人眼在观看的时候成像于上。

而且能够让我们自己在进行一系列的光学刺激下,对于这样的一些视觉有着暂留的迹象。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那么最先发明的人就是法国人保罗,他在1828年就发明了这样的一个留影盘。而对于这样的一个圆盘来说,是促进我们自己现在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⑺ 爱迪生发明电影的原理

电影的原理

1825年,帕里士博士发明了一个游戏:一块硬纸板,一面画着鸟笼,另一面画一只鸟。纸板的两侧各打两个孔,系上线绳。绕足了圈后,拉紧线绳,使纸板快速的转动,这时,人们能看到,小鸟进到笼子里去了。这个游戏后人称作帕里士西洋镜。大家不要小瞧这个小游戏,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受它的启迪,爱迪生在1891年制作了第一台动画镜。以每秒48个镜头的速度演放了1440张不同而又连贯且依次变化的照片,在这半分钟内人们看到的是完全活动的影象,现代电影由此产生了。

电影放映机是把电影胶片上的各个画幅连贯而又等速地反映在银幕上的机器。电影放映机一般由输片、动力传动、光学、还音和电路五大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其中光学系统又可分为照明光学、放映光学和还音光学三大部分。照明部分主要包括放映灯泡、反光镜、聚光镜等。常用放映灯泡有弧光灯、氙灯、铟灯等。放映光学部分主要是放映镜头。它是使银幕获得明亮、清晰和放大影像的主要光学部件。一般是由数片性能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嵌放在内壁涂有防漫反射光黑色涂料的金属圆筒内组成的。放映镜头分普通电影放映镜头和宽银幕放映镜头两大类。还声光学部分由激励灯和激励镜头组成。激励灯是发出光流去激励光电元件使之产生音频电流的光源,是激励镜头的光源。激励镜头由两片柱形平凸透镜排列在镜筒中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激励灯射来的光聚集成一条细长的光刃,投射在移动的影片声带上,影片声带使透过它的光通量发生变化,再由光电元件使变化的光通量转化为变化的电流,将电流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为声音。电影放映机规格繁多,常用的有 70mm 固定式放映机、 35mm 放映机、 16mm 放映机、 8mm 放映机等。

⑻ 电影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人为一桩事打起赌来。这并不稀奇,因为美国人似乎有爱打赌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最终导致了电影的发明。

在一家酒吧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约定了打赌的金额后,请了一位驯马好手来作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骏马,让它从跑道的一端飞奔过来。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裁判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方式太麻烦了。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1888年发明了被后人称为“马莱枪”的枪形摄影机。它的“枪管”实际上是一只能够伸缩的用来调整距离的镜筒。“枪托”上的圆盒里装有4米长的胶卷。扣动开关,它就能以每秒12幅的速度把影像拍摄进去。

1889年8月,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着名发明家爱迪生应邀参加。在那里,爱迪生见到了“马莱枪”。这新奇的发明给爱迪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想起小时候曾玩过的旋盘玩具。那是比利时的普拉多在1832年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在一个能转动的旋盘边缘,画上各种连续变化的人和动物图像,当旋盘旋转起来以后,从旋盘外壳的一个小小开口望进去,这些图像上的人和动物好像突然有了生命,竟然活动了起来。

“如果能把马莱的发明和普拉多的玩具结合起来的话,那一定是一样更有趣的东西。”爱迪生开始了研究。1891年,爱迪生的“活动影戏”问世了。它是一只高1.5米的长方形大柜,上面装有透视镜,里面装有电灯。胶卷绕在两只大圆盘上,用手柄摇动使胶卷以每秒16格的速度在电灯前移动,观众则坐在透视镜前观看。与普拉多的旋盘一样,它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爱迪生的发明可视为原始的电影放映机。经过许多科学家接力式的创作发明之后,电影呼之欲出了。终于,电影发明史上关键性的人物——吕米埃尔兄弟出场了。

这兄弟俩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一个油漆工家庭里,两人从小就有钻研精神,当他们一起从里昂的马蒂里埃工商学院毕业后,坚持在一起搞科学发明。

1894年初,他们见到了爱迪生的“活动影戏”,极感兴趣,不但反复观看,还把它拆开来作详细的研究。他们有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东西,每次应让许多人同时观赏。

他们很快找到了办法:让电灯将胶片上的影像放到幕布上去。但有一个难题却让他们的发明止步不前:爱迪生的放映机用人力摇动手柄作动力,速度很难控制,放出的影像质量也由此大打折扣。

一天,弟弟用缝纫机缝制窗帘,看着缝纫机针一上一下的运动过程,他突然醒悟:机针往下插进时布料停一下,机针拉上时布料进一下。这一停一进,不是可以运用到放映机上去控制速度吗?高兴的弟弟和哥哥苦干了一个月,在放映机上安上了一组能动能停的抓片结构,终于使电影活灵活现地走上了银幕。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吕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了他们的发明。室内的灯熄了后,一道白光直射到银幕上,观众被惊呆了。有位记者曾这样报道当时的情形:“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害怕得突然站了起来。当白布上的火车头喷着烟、吐着火开过来时,一位先生竟失声惊叫起来……”

这一天,成了电影的生日。

⑼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

飞现象

在典型的飞现象实验中,观众被要求看两个接续出现的图片。在第一张图片的左边会有一条线,而在第二张图片则是在右边有一条线。这两张图片可能会快速呈现或是让观众有几秒的时间观看。在呈现两张图片之后,观众要描述他们看到了什么。

观看者在结合了这两张图片的时间和空间讯息之后,即使观众看到的是两个分离的线条,观众仍然会报告出在这两条线之间有东西移动的感觉。观众似乎看到了一个和背景颜色相同的空间或是“云”在移动。飞现象的发现对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而言是重要的发现。

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脑感觉到图像是“运动”的。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9)电影发明原理三大科学依据扩展阅读:

电影制作

电影制作的方式是依制片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呈现内容的设备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纸卷上有一连串的图案即可。

电影制作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人加一台电影照相机(其至可以不用电影照相机,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电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员、临时演员及剧组及许多道具及设备组成。

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需要经过概念、计划、拍片、修改及发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周期中,会有以下主要的步骤。

1、脚本发展

2、前期制作

3、电影制作

4、后期制作

5、电影发行

一般一部电影会需要三年的时间,头一年脚本发展,第二年是前期制作及电影制作,第三年是后期制作及电影发行。

⑽ 电影根据什么原理发明的

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

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电影的发展历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动,屋子里充斥着嘈杂的放映机噪声。这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天。卢米埃尔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一同观看了《拆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记录短片。

这一天被定为是电影诞生的日子。卢米埃尔兄弟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电影之父”。

1923年,美国人弗雷斯把电子管用在有声电影的录音设备上,录音式电影问世。电影进入有声时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问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诞生。1949年,美国的沃勒工程师研究成功宽银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