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柳琴戏的传统剧目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
② 苍山柳琴戏具体所在地
一、简介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二、历史溯源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干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克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着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三、艺术特色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还运用了电声乐器。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四、传承价值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电视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柳琴戏观众逐渐减少,表演团体悄然萎缩,柳琴戏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到今天,你很难再看到一场纯粹的柳琴戏演出,听到几句纯正的拉魂腔声调了。
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 老人要听,柳琴戏《喝面叶》、《三子争父》、《大燕与小燕》、《美人画下凡》还有扬琴等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没有密码、完全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④ 江苏柳琴戏的戏剧特点
柳琴戏的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以生活小戏和“三小”戏为主,小戏以《喝面叶》、《小姑贤》、《芈建游宫》等为代表;大戏以《四告》、《观灯》、《大花园》等最为有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剧团又创作改编了不少有影响的剧目,诸如《灵堂花烛》、《状元打更》、《三赐御匾》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八十年代初,又有时装戏《小燕和大燕》被拍成电影艺术片广为放映,,也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爱戴;近几年来,柳琴戏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柳琴戏的名家唱段也多次在《名段欣赏》栏目播出,为此,柳琴戏的社会知名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⑤ 徐州最着名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 通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等。最着名的地方戏曲应属昆剧、锡剧、淮剧、扬剧.
⑥ 江苏柳琴戏的江苏省柳琴剧团
江苏省柳琴剧团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现为百余人编制的大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演职人员40余名,其余皆为具备中、初级专业职称的演职人员。1954年,该团的传统戏《喝面叶》、《拦马》、《芈建游宫》等戏,在上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剧本奖、演员一、二等奖;1957年该团改编演出的《状元打更》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创作、演员一、二等奖;1979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小燕和大燕》晋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文化部“创作、演出二等奖”;同年该剧组代表“中央慰问团”赴广西前线慰问演出;次年,该剧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该团又创作和演出了《三赐御匾》、《瓜棚风月》、《彭祖》、《梅雨情》、《相逢在每一天》、《解忧公主》等较有影响的剧目,分别在江苏省新创作剧目观摩演出和戏剧节以及“第一、二、三届苏鲁豫皖柳琴、泗洲、淮海戏剧节”中获得大奖。
2002年,该团改编创作演出的柳琴、泗州传统折子戏《走娘家》,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获演员一等奖,该折子戏于2002年10月由文化部组织晋京汇报演出;2005年《走娘家》在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中,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优秀剧目金奖”;2003年《马孤驴换妻》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优秀剧目金奖。
2003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枣花》在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优秀剧目奖”,入围江苏省2003—2004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并获“提名奖”;2004年,《枣花》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
2005年,该团优秀青年演员王晓红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柳琴戏剧种演员“梅花奖”零的突破。
该团创作演出的《状元打更》、《灵堂花烛》、《小燕和大燕》、《喝面叶》等剧目被多个剧种的专业剧团移植演出。中国唱片社及多家音像公司还为该团出版发行了百余张(盘)唱片、VCD光盘、盒带和电视片,以及电影、电视连环画书。该团演员名家唱段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播出。
江苏省柳琴剧团,几十年来扎根于广大农村演出,为基层观众服务,在本地区深受人们的热爱;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也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该团还多次出访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演出,同样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⑦ 柳琴戏的历史溯源
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滕州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一说是由山东滕州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滕州山里有个叫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到明朝之间,这里曾是全国很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落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1950年据丘门艺徒魏光才(当时80岁)推算,丘门于清干隆年间已存在了。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于1953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定名为柳琴戏。
其形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节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后7次改扮表演, 故此剧也名《七妆》。经历了“抹帽子戏”的过渡之后,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戏班,先后进入临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这时已采用柳叶琴伴奏了。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京剧及梆子戏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干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克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着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⑧ 临沂为什么会有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干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 柳琴戏剧照
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克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 柳琴戏剧照
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着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⑨ 徐州柳琴戏有哪些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柳琴戏剧照”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⑩ 山东柳琴戏的传统剧目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