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发生的所有战争
民国初年
战役名称 日期
二次革命 1913年
护国战争 1915年-1916年
护法战争 1917年-1918年
直皖战争 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
成都之战 1923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称呼) 1924年-1927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
第一次东征 1925年
第二次东征 1925年
西安战斗 1926年
[编辑] 国民革命军统一中国
战役名称 日期
北伐战争 1926年-1928年
汨罗江追击战斗 1926年
汀泗桥战斗 1926年
贺胜桥战斗 1926年
武昌战斗 1926年
江西战役 1926年
第一次国共内战 1927年-1936年
涿州战役 1927年-1928年
蚌端口战役 1927年
南昌起义 1927年
龙潭战役 1927年
秋收起义 1927年
第一次兰封战役 1927年
第二次兰封战役 1927年
黄麻起义 1927年
广州起义 1927年
第一次反进剿 1928年
上旬济南战役 1928年
第三次反进剿 1928年
平江起义 1928年
中东路战争 1929年
百色起义 1929年
中原大战 1930年
长沙战役 1930年
红二军团南征 1930年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931年
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攻剿 1930年-1931年
洪湖苏区第一次反围攻剿 1931年
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攻剿 1931年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
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 1931年-1933年
江桥抗战 1931年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1932年
黄安战役 1931年
宁都起义 1931年
淞沪抗战 1932年
东北抗联游击战争 1932年-1945年
一二八淞沪空战 1932年
商湟战役 1932年
赣州战役 1932年
苏家端口战役 1932年
漳州战役 1932年
潢光战役 1932年
川军二刘大战 1932年-1933年
红四方面军转移之战 1932年
长城抗战 1933年
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
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 1933年
热河抗战 1933年
岷江战役 1933年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934年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3年-1934年
游击战争 1934年-1937年
红六军团西征 1934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936年
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1935年
湘江战役 1934年
四渡赤水 1935年
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5年
遵义战役 1935年
中央军区九路突围 1935年
嘉陵江战役 1935年
泸定桥之战 1935年
荆紫关战斗 1935年
腊子口之战 1935年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1935年
直罗镇战役 1935年
东征战役 1936年
乌蒙山战役 1936年
西征战役 1936年
西路军西征之战 1936年-1937年
山城堡战役 1936年
绥远抗战 1936年
百灵庙之战 1936年
2. 这几年上映了很多抗战题材的电影,激发了国民的爱国心,你知道有哪些吗
《八佰》讲述了淞沪会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对外以声势为意称共800名官兵,故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即四行仓库保卫战,亦为整个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通过精巧新颖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身无悔许国的故事。正是无数个出身平凡,却勇于挺身而出的英雄,换来了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并为恢复国内建设与和平发展争取到了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强敌的精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的光辉,同样随着时代发展代代传承,感召着每一个当下的中国人继续奋勇向前。
《明月几时有》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着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展现香港、沦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3. 《南昌起义》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南昌起义》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之举于1927年8月1日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中共取得革命成功的法宝,就在于把敌人的千军万马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革命初期,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没有很好地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而据当时起义的共同领导人周恩来和朱德的回忆,他们都将此作为了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朱德回忆说:我们在暴动期间没有把赞成我们的广大群众、工会、农会号召起来,没有组织新的队伍、把枪支集中起来,过了两三天就准备走了。
4. 谁知道有关东征的历史
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Alexander's Anabasis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初战告捷
波斯帝国灭亡
历史评价
东征的影响
相关电影基本信息
导 演
主 演
概述
战争背景
初战告捷
波斯帝国灭亡
历史评价
东征的影响
相关电影 基本信息
导 演
主 演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段、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 亚历山大东征
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 亚历山大东征
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
编辑本段波斯帝国灭亡
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 ,并将其处死 。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旱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编辑本段东征的影响
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周公东征
网络名片
周公东征是约前1045年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
目录
战争背景
战前准备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
牧野之战周灭商后,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1][2]
编辑本段战前准备
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在出征前的占卜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2]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经过周公的宣传动员,周公把东征大军组织起来,并亲任统帅,挥师东征。周师一到,“殷大震溃”,武庚被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周公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卫,迅速消灭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亦被杀死。接着周师攻克蔡叔驻地鄘,捉蔡叔而囚之于郭凌(一作郭邻)。 周师击败武庚及“三监”之后,周公意欲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计划先向东伐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奄国为东部主要反叛势力所在,即“大国”所居之地。辛公甲提出建议:“大难改,小易眼,不如服众小以劫大”,周公采纳了他的意见,遂改变计划,决定先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于是挥师东南,进攻九夷。九夷诸小国实力不强,在周师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但由于九夷在此之前长期与商作战,其军队数量虽少,却颇具战斗力,且对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师车兵行动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战非常艰苦,但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被征服。 随后周军北上攻打奄国。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丰(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周公东征有“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尚书·大传》)。可见打击殷商残余势力的“践奄”之役已是东征的尾声。奄是商朝的旧都,周公翦灭奄国是对殷商势力的重大打击。[1]
编辑本段战争结果
周公东征共历时3年之久,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废,彻底平定了三监及武庚之乱。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 为了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同时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 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2]
5. 东征军是什么意思
这个应该还有详细的说辞吧,
比如十字军东征,国民革命军东征,
现在还有农民工毕业生等到大城市东征来比喻打拼,
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
1924年冬,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广州北上的机会,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向其所部下达进攻广州的作战命令。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以杨希闵为总司令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军。
6. 棉湖战役的详细信息
揭西县棉湖(原属揭阳县),乃潮汕重镇,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要数1920年代的棉湖战役,而这一战役直接指挥者就是后期成为国民党要人的何应钦。 1924年11月,孙中山从广州北上与北京政府谋求国内和平,刚抵天津,便沉疴不起。盘踞于东江一带的反动军阀陈炯明认为有机可乘,搜罗残余叛军及地方土匪势力,阴谋从粤东一带进攻广州。为巩固广东革命政府,大元帅府决定出兵讨伐陈炯明,这就是着名的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
何应钦出任由黄埔学生组成的教导第一团团长,作为东征军右翼先锋参战。 何应钦,贵州省兴义县人,出生于1890年4月,1909年留学日本,初入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结识了比他高一届的蒋介石,(此处有误,何应钦初入振武学校,后入日本士官学校,蒋介石仅在振武学校就读过,未入日本士官学校)。 1924年2月何应钦经日本士官学校同学、时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的王柏龄介绍,参与黄埔军校筹建,担任总教官。 东征军右翼在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苏联顾问加伦的指挥下,从广州挥师东进,力克淡水、海陆丰,直指潮汕。陈炯明右路军林虎部闻东征军抄其潮梅老巢,即纠集2万余精兵,从潮梅侧翼五华、河婆急速东移,企图联合潮汕的洪兆麟部,东西夹击,消灭东征军于揭阳一带。 1925年3月12日,林虎分兵两路,其中一路攻击鲤湖,另路为主力抵达棉湖西侧的和顺 (今金和镇一带),东征军教导一团在何应钦率领下,担负迎击和顺之敌。13日上午8时,教导一团在新塘村与敌遭遇,展开激战,教导团兵力1000余人,而敌多其近10倍。何应钦指挥全团3个营的兵力投入战斗,命令第一营为前锋,向敌正面进攻,第三营向敌左侧背攻击,第二营为预备队殿后。 战斗打响,敌军借人多势众,将一营包围。何应钦亲临指挥一营官兵沉着应战,以至用刺刀肉博,但因寡不敌众,伤亡颇多,何应钦急令预备队二营拼死向敌冲锋,并命令以陈诚为连长的炮兵连向敌阵开炮,终将敌暂时击退。 上午11时,敌又纠集兵力围攻教导团,敌军一度进攻到何应钦所在的团指挥部仅200多米处,形势十分危急。何应钦即指挥留守团部的特务连奋勇反击,战斗相持一晌。午后,负责左侧攻敌的第三营被敌包围,何应钦一面即令学兵连增援,集合团部所有工作员,包括警卫、勤务兵、伙夫都投入战斗;一面设起空城计,命令士兵在阵地周围插遍东征军的旗帜,迷惑敌军,又命炮兵将剩余的炮弹猛烈射击。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所幸担负抗击鲤湖之敌的教导二团赶来和顺增援,直接攻击林虎的司令部,林虎军受前后夹击,看前方又旗帜遍布,疑有伏兵,不敢恋战,率残部败走。 棉湖战役的胜利,大大激励东征军士气。东征军乘胜挥师梅州地区,3月13日攻战五华,20日力克兴宁,4月11日占领梅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棉湖战役,教导一团以两干之兵,击溃林虎万军之众,在中国现代军事战争史上树立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 棉湖之战及后的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广州国民政府对何应钦大加褒奖,于是年年底,先后任命何应钦为潮汕善后督办。潮梅警备司令、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代校长。 何应钦一直将棉湖战役当成他平生的得意之作。每年3月13日棉湖之战纪念日,他都出面邀集参加此役的黄埔学生聚餐,以示庆贺,此举一直沿习到他的晚年,几十年从不间断。 纵观何应钦一生,自从与蒋介石一起背叛国民革命后,以亲日反共出名。但其早年在巩固孙中山创立的国民革命成果、打击反动军阀作出过贡献。
1925年3月,广州国民政府由许崇智任总司令,廖仲凯为党代表,组织第一批东征军挺进粤东,以第一期生为基层指挥员的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是“棉湖战役”的主力军。扫荡陈炯明。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东征军的右路军12日进驻在广东省揭阳(揭西)县与普宁县交界的棉湖地区。
3月13日,陈炯明的林虎部队已先到棉湖西面和顺一带,占据有利地形,且兵力强于东征军十倍以上。其时,东征军以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何应钦)正面攻打“大功山”林虎部;第二团(钱大钧)由梅塘攻打里湖刘志陆部;粤军第七旅由塔头绕攻“和顺”右侧,形成先扫除外围小股敌人,后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初战时,由于对地形不熟,再加上通讯不灵,行动迟缓,教导团排长林冠亚在广东棉湖战役中中弹牺牲。黄埔军校校军在此役中伤亡达1/2强,如该团第三营党代表3名连长2死1伤,排长9人中7死1伤,385名士兵仅余111人。
最终,黄埔军校校军教导第一团、第二团以3000多兵力击溃陈炯明的20000精锐部队,堪称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此次战役在我国军事史上称“棉湖战役”,是第一次东征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棉湖战役,对于中国国民党及其黄埔军校校军具有重大历史作用和意义。蒋介石在战斗危急关头曾对何应钦说:“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得遭到严重的挫折。”棉湖战役指挥官何应钦称:“此次战斗,为时虽不过一日,但战斗之惨烈,实近代各国战争所少见,其关系革命成败亦最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棉湖作战时,亲临战场第一线参与策划与指挥。曾参与棉湖战役的苏军首席顾问加伦将军指出:“这次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很少的,苏联十月革命时,处境非常困难,但作战是非常英勇,也很少有可以和这次棉湖战役相媲美的。”因此,棉湖大捷是具有革命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战役。
7. 国民革命军题材电影
电视剧 中国远征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 滇西1944 中国兄弟连 遍地狼烟也有电影版。。。。 电影 台湾拍的 八百壮士 英烈千秋 梅花 笕桥英烈传 旗正飘飘 还有没有祖国的军队讲述国民党93师的电影 异域1 和 异域2
还有,中国的抗战史上国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国民革命军英勇抗战中国早已成历史有兴趣上网络听听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和 黄埔军魂 黄埔男儿最豪壮
8.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是怎么个情况
首先,黄埔学生在蒋介石的带领下讨伐叛军陈炯明,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国民革命军的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东征才剿灭叛军陈炯明,取得了胜利;
其次,也就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讨伐宋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大军阀,结果是宋部,吴部基本消灭,而张作霖退守东北;
再次是“蒋桂大战”和“中原大战”,参加蒋桂大战的的军阀有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参加中原大战的有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蒋介石的中央军,结果都以老蒋的胜利告终;
东北的张学良也宣告“东北易帜”,宣称服从国民政府,也就是国民党完成的国土的大统一。
9. 电影 《南昌起义》 梗概
剧情简介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大败奉系军阀张作霖。汪精卫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师武汉。蒋介石特使趁机拉拢独立第十五师师长贺龙,遭到贺的拒绝。 陈独秀对汪抱有幻想,周恩来去找贺龙,贺表示一辈子跟党走。在鲍公馆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上、周恩来报告了汪精卫将要向湖北工人纠察队开刀的消息,经研究决定解散纠察队,将人员和好枪加入贺龙部队,保存了实力。
汪精卫任命贺龙为二十军军长,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周恩来、恽代英和李立三等人提出举行南昌暴动,得到中央同意,并委任周为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抵达南昌。汪精卫邀叶挺、贺龙上庐山,想乘机缴械,参谋长叶剑英密告叶、贺,他们当即决定把部队开往南昌。
周恩来听取了朱德的情况介绍,拟订了“南昌暴动计划”。敌方派人探听叶、贺部动向,汪精卫的特派员刁铁民胁迫起义前敌总指挥贺龙清党反共,贺反而将他逮捕。张国焘赶来阻止起义,未逞。为牵制敌人,朱德宴请敌方军官。因有人出卖情报,周恩来下令提前起义。
8月1日清晨2时,叶挺亲自指挥战斗,朱德所部也参加战斗,贺龙指挥将红旗插上敌司令部内鼓楼上,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