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邵氏电影”指的是什么
“邵氏”这个名字近两年来为内地观众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等经典老片经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空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在随碟发行的纪录片里,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到邵逸夫坐着车牌号为“6”(象征着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的豪华轿车,一路上经过香港的大街小巷,依然像无数次经过他的电影王国一样运筹帷幄。还有曾经随着邵氏的辉煌而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凌波、郑佩佩等回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更令无数香港电影人魂牵梦萦的是邵氏坐落于清水湾自成一国的片厂,那可以好几部戏同时开拍的庞大机构,那不可估量具体价值的道具房,不知如今是否在岁月的灰尘里兀自寂寞。
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电影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的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邵氏旗下拥有许多在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如凌波、乐蒂、林黛、何莉莉、郑佩佩等,构成了邵氏一道独特的风景。
商人精明本色独特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发现陈玉梅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内部掌握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是什么来头呢?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届五十,因不满二哥作为,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二十年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最终建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的片厂。随着清水湾片厂落成,邵逸夫也打造了一套管理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大投资、拍大片、赚大钱。一些高水平的大制作使得与“电懋”的竞争反败为胜。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氏最知道观众想看什么,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他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
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是值得员工敬佩的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更是他对员工的教育,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时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口述:周承人、李以庄夫妇(香港电影历史资深研究学者,预出版专着《香港电影史》)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张悦
■邵氏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整理:张悦
■现在时
专访邵氏兄弟公司制作总监黄家禧
给香港一个最大的影视城
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的制作总监黄家禧先生表示邵氏正在盖一个全新的电影拍摄基地,在东南亚、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最先进的影视城,希望给香港电影人一个最好的拍片地方。把它贡献给明年中国电影100周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礼物。
采写:本报特约记者袁蕾
专访天映娱乐中国首席代表汪之雄
天映娱乐大打邵氏牌
汪之雄先生向记者介绍说:“邵氏比较完整保存的共有772部,对邵氏这些经典的作品,我们一定会很好地加以利用,对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以35毫米胶片让它们重现银幕,其他的我们也会通过家庭影视产品、收费电视等平台推出。”天映娱乐将继续每个月发行8部邵氏精彩巨作。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
■电影笔记
一面奇妙的招牌
“邵氏”是一面非常奇妙的招牌,无论你是属于哪一个年龄层的,都会找到属于自己年代的邵氏记忆。父母的一代,不,那一辈的父亲大多忙于工作养家,很少进电影院,倒是不少年轻母亲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两个孩子一张票,蛮划得来的,我就是这样拖着母亲的手,在住处附近的乐都戏院看了很多邵氏电影。
印象中很少看黑白片,大概当时大家都更喜欢那“综艺体彩色阔银幕”的biggerthanlife感觉,看完了把银幕上的千娇百媚花团锦簇金雕玉砌,都一并打包带回家去,在一个又一个悠长的下午慢慢消耗着,等待下一次的“盛宴”。
那时候每月一次到报摊购买新鲜出炉的《南国电影》是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也没有电检三级制,看《独臂刀》(1967)是跟着哥哥一伙儿去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经典邵氏经验是与同学们瞒着家长去看吕奇导演的“咸片”。
三十来岁的朋友,他们的邵氏回忆并不是封锁在热闹的戏院里,而是在夜半无人亦无私语之时,一部接一部地狂看海外发行的录影带,都是些配了英语对白的武侠动作片。
至于二十出头的一代,虽然错过了邵氏的经典,却也朦朦胧胧地听过邵氏影城的神话,即使没有看过“必属佳片”的“邵氏出品”,却都认得一年一度出席香港小姐选举的邵逸夫先生。
邵氏尚未成为历史,但对邵氏很需要进行研究。不是对任何事物都可进行历史研究的。这里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例如一定的时间跨度,期间有相当的变化和发展,又有可供参考的文献和材料流传。此外,研究者和被研究的事物之间最好有足够的时间距离,对于建立冷静的观察和公允的态度来说,这是有帮助的。就此而言,邵氏电影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历史研究的条件,毕竟这已是超过七十个年头、内容繁复多样的历程。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从上海到香港,历时近大半个世纪,不但对本地电影工业影响深远,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黄爱玲(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本文节选自《邵氏电影初探》前言)
策划:本报娱乐新闻部
学术顾问:陈山、郝建、陆弘石
B. 中国电信推出的泡泡剧场,动画剧场是不是有四大板块
“泡泡剧场”,它是中国电信专为IPTV用户推出的产品,为5岁至15岁的青少年及低龄儿童打造的一款娱乐休闲教育栏目,旨在为用户提供专业、集中、优质的动画系列剧及动画电影长片等观影服务,本着传递友爱,分享快乐的宗旨,努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一起看动画,分享友情与知识,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泡泡剧场包括宝宝看动画、嘟嘟乐园、少年剧场、知识卡通等四大版块,国内多家知名内容集成商供应内容,涉及启蒙益智派节目,爆笑萌宠类动画,学习成长教育类系列剧等,适合5岁至15岁不同年龄层孩子的需求,孩子可以在泡泡剧场里学习知识,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寓教于乐,从故事中获得人生启示。开通方式:进入泡泡剧场页面后,点击某一视频;弹出订购页面;选择“确认”和二次确认按钮后,订购成功。泡泡剧场整包资费:20元/月,或199元/年,单点资费:2元-8元/部(可在720小时内重复播放)。了解更多服务优惠点击下方的“官方网址”客服221为你解答。
C. 《2021微博娱乐白皮书》重磅发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首先,许多明星都会通过微博与粉丝交流并分享个人生活,从而使粉丝深受偶像影响。其次,我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快速增长期,并顺利地拿下全球第一电影市场的称号。最后,优质电影人员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并且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精彩的影视作品。
随着微博APP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微博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软件之一。再加上许多明星都会通过微博开通官方账号,这使得普通追星粉丝也会注册账号为偶像加油。
除了微博具有以上作用之外,普通人还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事情。再加上微博热搜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品牌商家、电视剧团队和明星也会通过热搜进行宣传。
信息三:挑战中,不断成长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都伴随着挑战和风险,影视行业也不例外。但是我国专业的主创团队拍摄影视作品的质量丝毫不逊色,为更多的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影视作品。各种题材的作品扑面而来,总有一部影片会影响你的认知。
D. 电影的成本都用在哪里了电影真这么奢侈
电影成本包括制作成本、演员片酬、导演片酬、宣发成本主要的四大板块
A、制作成本:制作成本一般指前后期设备成本,人员成本,交通成本,美术成本,特效成本什么的。
B、演员片酬:国内一线男演员,价码都在2000万以上,高的有3000万往上赶的;国内一线女演员,价格从1200万到2500万不等,如果剧本好,导演好,演员费用低,可能500多万就能搞定,因为作为演员,如果是一个能打动他的剧本,能让他信任的导演,都是很乐意参与的,甚至自己会投资反而不要片酬。
C、导演片酬:国内的一线导演,价格500万—1000万不等,这个浮动比较厉害,但再低,不会低于50万美金,这是全球导演协会的一个规定。除了演员,导演的酬金,各种想法落地也很花钱。
D、宣发成本:宣发包括宣传和发行,宣传成本一般包括海报和预告片及花絮制作,硬广告、影院终端物料、媒体推广、地面活动、首映式、雇佣水军和收买影评人等。发行成本主要包括拷贝制作费用,影院公关与谈判费用等。严格来说,影院的票房分成也是发行成本的一部分。
就目前中国电影来看,科幻片跟战争片,军事题材的影片成本是最高的,一般都是至少3-5亿左右;接着就是我们的香港警匪片,有一些枪战场面成本大概都在2亿左右;就目前而言成本比较低的主要集中在喜剧和爱情影片上面,大概1亿左右,基本上3000万,7000万左右的都有!如果是新手阶段,选择投资的电影可以考虑受众群体广的喜剧,成本低,容易创造票房黑马,像我们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愿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E. 乐华娱乐下属子公司有几个
截止2010年,乐华娱乐下属子公司,主要业务分为乐华音乐、乐华经纪、乐华影视和乐华综艺四大板块。
乐华娱乐是一家综合娱乐公司,集音乐影视制作发行、艺人经纪、艺人培训、公关活动策划执行、娱乐营销、数字媒体推广等多项内容于一体。公司旗下艺人有韩庚、周笔畅、阿杜等。
2012年10月18日,乐华娱乐在北京举办盛大发布会,宣布由集汇资本和融高资本投资的1亿元资金全部到位,同时大手笔迎接“亚洲小天后”周笔畅的加盟!
(5)电影四大板块扩展阅读:
华娱乐在艺人的鉴别、培养、全方位包装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日渐成熟的管理系统;借助于乐华娱乐的平台,众多知名艺人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双重提升;
乐华娱乐在音乐、影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并与无线运营商、互联网等渠道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乐华娱乐由一批年轻且富有活力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组成,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及勇往直前的开拓力。
F. 电影制作成本包括什么
电影成本包括制作成本、演员片酬、导演片酬、宣发成本主要的四大板块
A、制作成本:制作成本一般指前后期设备成本,人员成本,交通成本,美术成本,特效成本什么的。
B、演员片酬:国内一线男演员,价码都在2000万以上,高的有3000万往上赶的;国内一线女演员,价格从1200万到2500万不等,如果剧本好,导演好,演员费用低,可能500多万就能搞定,因为作为演员,如果是一个能打动他的剧本,能让他信任的导演,都是很乐意参与的,甚至自己会投资反而不要片酬。
C、导演片酬:国内的一线导演,价格500万—1000万不等,这个浮动比较厉害,但再低,不会低于50万美金,这是全球导演协会的一个规定。除了演员,导演的酬金,各种想法落地也很花钱。
D、宣发成本:宣发包括宣传和发行,宣传成本一般包括海报和预告片及花絮制作,硬广告、影院终端物料、媒体推广、地面活动、首映式、雇佣水军和收买影评人等。发行成本主要包括拷贝制作费用,影院公关与谈判费用等。严格来说,影院的票房分成也是发行成本的一部分。
电影拍摄和发行的流程:主要分为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后期制作、审核,出预告片、开展公映前的宣传,各大网站发出新闻宣传,首映式、公映等阶段,后期制作是最花钱的
A、筹备阶段:签剧本、寻找投资人,寻找导演、编剧等组成剧组,
剧本:改编还是原创。(1)改编,小说、剧本都需要买版权,还需要支付一笔改编费用,这部分费用300—800万不等,好的小说版权贵,好的编剧酬金高。(2)原创,这个孵化期比较长,短则一年,长则5年8年都是常有的事,从找来编剧或者搭建编剧组开始,就会支付酬金,这部分费用200万—500万不等。
B、拍摄阶段
这个阶段不是特别花钱,只要按拍摄计划走就行,风险主要来自导演拍嗨了,延期,演员违约金是笔不小的钱。各种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工作人员的费用、各种群演费用。
C、后期制作:这个阶段特别花钱。举个例子,《赤壁》里面有一个镜头,士兵甲戳了士兵乙,士兵乙喷血倒地。大约1秒多,40帧左右的镜头,一个枪头戳破铠甲,喷血的特效,花了2万。
D、关于审核,出预告片、开展公映前的宣传,各大网站发出新闻宣传,首映式、公映这几个阶段,就不作说明。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愿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G. 电影制作成本的明细能查到么
一般电影制作成本只会在电影认购合同里面会有非常明细的说明,制作方一般是不会轻易透露说明,有媒体报道提及到的耗资多少制作的影片,也基本都是大概的数字,并不是非常明细准确的成本!
除此之外,您需要了解的是一般我们电影成本包括制作成本、演员片酬、导演片酬、宣发成本主要的四大板块
A、制作成本:制作成本一般指前后期设备成本,人员成本,交通成本,美术成本,特效成本什么的。
B、演员片酬:国内一线男演员,价码都在2000万以上,高的有3000万往上赶的;国内一线女演员,价格从1200万到2500万不等,如果剧本好,导演好,演员费用低,可能500多万就能搞定,因为作为演员,如果是一个能打动他的剧本,能让他信任的导演,都是很乐意参与的,甚至自己会投资反而不要片酬。
C、导演片酬:国内的一线导演,价格500万—1000万不等,这个浮动比较厉害,但再低,不会低于50万美金,这是全球导演协会的一个规定。除了演员,导演的酬金,各种想法落地也很花钱。
D、宣发成本:宣发包括宣传和发行,宣传成本一般包括海报和预告片及花絮制作,硬广告、影院终端物料、媒体推广、地面活动、首映式、雇佣水军和收买影评人等。发行成本主要包括拷贝制作费用,影院公关与谈判费用等。严格来说,影院的票房分成也是发行成本的一部分。
电影拍摄和发行的流程:主要分为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后期制作、审核,出预告片、开展公映前的宣传,各大网站发出新闻宣传,首映式、公映等阶段,后期制作是最花钱的
A、筹备阶段:签剧本、寻找投资人,寻找导演、编剧等组成剧组,
剧本:改编还是原创。(1)改编,小说、剧本都需要买版权,还需要支付一笔改编费用,这部分费用300—800万不等,好的小说版权贵,好的编剧酬金高。(2)原创,这个孵化期比较长,短则一年,长则5年8年都是常有的事,从找来编剧或者搭建编剧组开始,就会支付酬金,这部分费用200万—500万不等。
B、拍摄阶段
这个阶段不是特别花钱,只要按拍摄计划走就行,风险主要来自导演拍嗨了,延期,演员违约金是笔不小的钱。各种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工作人员的费用、各种群演费用。
C、后期制作:这个阶段特别花钱。举个例子,《赤壁》里面有一个镜头,士兵甲戳了士兵乙,士兵乙喷血倒地。大约1秒多,40帧左右的镜头,一个枪头戳破铠甲,喷血的特效,花了2万。
D、关于审核,出预告片、开展公映前的宣传,各大网站发出新闻宣传,首映式、公映这几个阶段,就不作说明。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愿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H.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要活动
评奖单元
电影节评奖单元包括“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亚洲新人奖”,邀请国际电影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评委团对参赛影片进行评选。
作为主竞赛单元的“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旨在体现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评委会由国际知名电影专业人士组成。“亚洲新人奖”致力于发现、推出亚洲电影新人,激发亚洲电影创作活力。
2010年,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2327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以及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其中的长片1299部,短片928部,又一次刷新历届最高纪录。
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包括电影交易市场、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以及合拍片项目洽谈三部分。
电影交易市场是中国最专业的电影交易平台,每年吸引国内外重要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以及上百位国际买家进行交易。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及合拍片项目洽谈则是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的桥梁,也是发掘电影新锐的重要平台。
2010年电影交易市场场面火爆,吸引了韩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北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销售影片300多部,3天内有6000多人次入场参观,接待专业买家800多人,达成700多个交易意向。而项目创投和合拍片洽谈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个项目,35个项目入围,包括9个中国电影创投项目和26个合拍片项目,6月14日至16日,有527位投资人、买家到现场洽谈,经过453 场洽谈会议,35个项目均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电影论坛
电影论坛秉承“中国道路,世界价值”的宗旨,为业界提供专业服务,是世界电影节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业界话语交流平台,每年的论坛由“主席讲坛”、“产业论坛”、“电影圆桌”和“电影大师班”四大板块十多个专场组成,为业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
2010年的电影论坛共邀请到60多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9场论坛上发言,围绕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和3D技术等重磅话题,邀请来美国韦恩斯坦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美国电影协会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皮萨诺、任仲伦、于冬等业界巨头、冯小刚、何平、姜帝圭、王小帅、彭浩翔、戴立忍等知名导演,共同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新人“指点江山”,为参会人员提供超值服务,体现电影节对产业关注的责任与使命感。
国际电影展映
电影展映单元设官方特别推荐、向大师致敬、全景中国、地球村、多元视角等单元。影片风格各异,为全球业界认识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为公众和媒体了解世界电影动态提供窗口。
2010年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25家放映影院满场超过140场。9天里,组委会还精心组织了80多场高质量的观众见面会,其中《海洋天堂》、《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等全部爆满,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
此外,2010年电影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500家媒体13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不仅为历届以来之最,而且媒体的报道力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央电视台每天热点报道电影节,为提高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和促进电影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I. 影视动画怎么宣传和推广
2016年,暌违三年,周星驰携他的全新作品《美人鱼》登顶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收获33亿票房。作为全新的票房神话,除了本身影片质量过硬外,《美人鱼》的营销宣传也成为了业界一致好评的经典案例之一,因为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内容制作外,宣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好莱坞很多电影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将宣发资金规模定到整体电影成本的一半。因此,本文今天将对《美人鱼》上映期间的营销宣传进行深入解剖,总结出其营销宣传中可以借鉴的一些亮点。
“四”面包围,打响全面的攻坚战
一、四大宣传营销机构分工合作,为宣传保驾护航
独家营销机构: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社会化营销机构:北京点石娱乐
营销视频制作机构:北京最美映画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影活动策划执行机构:北京沃德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从目前网上曝光的资料来看,《美人鱼》在营销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将整体宣传划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分工运营的同时又保持宣传方向的一致性,可以说起到了1+1>2的效果。
二、四大板块构建营销矩阵,周边运营联动线上线下参与互动
1、构建粉丝阵地:运营粉丝,推送电影相关物料、资讯等内容
《美人鱼》在粉丝阵地的运营上选择了主流阵地微博和微信,但微信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因为内容与微博的相似度太高,逐渐变成了较为鸡肋的一方,因此我们主要来解构《美人鱼》微博的运营内容。
有节奏感的微博运营
《美人鱼》的微博在12月6日开启运营,其电影的第一场线下活动则在12月9日开启,做到了线上线下同步启动宣传。而微博在运营过程中也有规划地“玩”出了节奏感,例如前期大量的发布以周星驰为核心的怀旧内容,提高粉丝期待;而影片播出后的一周时间内则以大量影评、路演、明星互动等内容使影片声量得到扩展,并以正面的形式为影片积极提升口碑和行业影响力;最后,为了维持长尾期的新鲜感,用未播出片段、幕后花絮、线上活动、网友互动、影片数据等内容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
主话题#周星驰美人鱼#阅读量达到了空前的17.1亿
多类型创意海报
说起《美人鱼》,不得不提的估计就是它的海报了。除了“四海翻腾”和“五洲震荡”两版概念性海报外,《美人鱼》用于宣传的就只有人物海报、星爷手绘海报和主题宣传海报三款了。但是在病毒海报的开发上面,《美人鱼》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出品了如倒计时海报、终极预告海报、节日专属海报、票房海报等内容,甚至将明星的“手绘”和网友的投稿也做成了海报,不仅对有限的物料进行了有效利用,也成为了与粉丝互动的突破口。
《美人鱼》宣传期间推出的全部票房海报
紧贴实时热点的趣味内容
热点对于宣传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借势不成反被吐槽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有效借势热点则成为了难点。新年期间微信开放部分公测的相片红包瞬间成为朋友圈“炫富”的新方式,《美人鱼》宣传期间恰逢农历新年,因此它结合自身特色,也做了一个“发红包看粉丁丁大图”的病毒图片,成功借势。虽然《美人鱼》还与春晚吉祥物、小李获奥斯卡等内容做了结合,但都比较简单,借势效果一般。
互动力满分的微博线上活动
要经营好粉丝阵地,当然少不了各种类型的线上活动来让粉丝参与互动,而《美人鱼》的线上活动基本涵盖了当下最火的几种形式:以文字为主的“逼格影评”、剧情相关的“跟星爷学情话”、图片参与为主的“美人鱼cosplay大赛”“和粉丁丁面基”、以及音频类的“无敌翻唱大赛”。
2、大规模路演:多城市、多主题、多明星,每次都有新话题
《美人鱼》一共举办了三场主题发布会,每一场都有各种大咖助阵,丝毫不缺话题点,而映前的十场路演和映后的十场路演,周星驰更是全力助阵,一场不落,也成为了大多数粉丝的精神支柱之一。
“始终你好”主题发布会
3、线上渠道合作:院线排片、线上售票、广告投放、异业合作等重要渠道
线上售票和异业合作也是《美人鱼》宣传中的亮点之一。纵观现在的宣传推广,面对口味日渐刁钻的观众,想在微博微信等传统渠道做出花来其实真的不太容易。但是通过热门APP、线下门店等进行大量的异业合作,帮助影片扩大观众接触面是当下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之一。
格瓦拉不仅是《美人鱼》的联合制作公司,也在线上线下积极部署发行、售票、优惠活动等
4、系统化运营周边:线上线下物料、粉丝互动、周边产品等
《美人鱼》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警察手绘人鱼给邓超辨认,脑洞大开的奇异人鱼相信给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被制作成海报,三个周星驰笔下的“人鱼”也成为了支线掘金的专属卡通形象。不仅有服装、项链、抱枕、手链、手机壳为IP扩大商业规模,还有粉丝亲手制作的饼干与官微互动。
周星驰多场路演均穿着专属T恤、卫衣
“三”大策略,宣传轨道有迹可循
策略一:饥饿营销,不同于其他影片上映前热炒口碑的做法,《美人鱼》播前不设任何点映场、看片会、记者会等,仅以三场发布会、二十场路演和三支预告片的形式为影片预热,可谓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三档不同风格预告片
策略二:情怀营销,播前发布大量周星驰经典角色表情包、经典台词回顾、煽情长图文等内容,用“回忆”、“变老”等词语勾起粉丝的怀旧情怀。
策略三:口碑营销,邀请12位知名影评人、传媒人为《美人鱼》撰稿,在自有粉丝平台发布;通过线上活动征集粉丝影评,用“自来水”为影片做代言;另外通过行业内或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微信大号发布口碑文章,扩大影片影响力。
结合粉丝情怀,从外围深层解读周星驰与《美人鱼》
探讨除了票房,《美人鱼》还有什么
与2013年同样创造了春节档票房奇迹的《西游·降魔篇》相比,周星驰显然在《美人鱼》的宣传上下了更多功夫,不仅在开拍初期就启动了女主角甄选赛,将电影的宣传周期提前到了2014年,并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持续释放消息,吸引受众关注,最后在电影上映前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力度启动线上线下的全面宣传。有规划、有节奏的营销方法,使《美人鱼》首日票房达到2.8亿,9天突破20亿,远超同期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虽然不清楚《美人鱼》在宣发这一块的具体投入,但大规模的线下发布会和异业合作,确实帮助影片扩大了不少声量,再加上深入挖掘周星驰这个大“IP”的话题度、春节档期的全面爆发等因素,也许《美人鱼》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