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华经是不是全经之首经常念诵有多大功德
【经中之王】抄写读诵妙法莲华经之浩瀚博大功德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能摄其他经为眷属, 所以抄写、读诵法华经不可思议.
妙法莲华经,是一定要念完一遍的,出声念,认真念,一个字都不要漏掉。
这本佛经非常特殊,只要读过一遍,就生生世世不会忘记。读过哪一段,就生生世世不会忘记这一段。
所以这是具备金刚性的一本佛经,非常罕见。
大家遇到妙法莲华经,今生一定要记住抄写一遍,把讲解读一遍,因为此经功德浩瀚博大,不可思议,是一本成佛的经典,也是东山法门念佛禅最后阶段修学成佛的经典。
妙法莲华经,分为二十八品。
每天念一品,一个月就可以念完一遍。
每天念一品,只要十分钟不到。
只要有笔,有纸,不吃葱蒜,抄经前刷牙,洗手,口气清新(可以吃个口香糖或者水果清新口气), 就可以开始抄经。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许多高僧大德都因为持诵《法华经》而进入禅定境界,因为持诵《法华经》而开悟的更是不乏其人。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更是《法华经》的倡导者。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着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受持读诵《法华经》疾至一切种智,何况小小人天福报。
遂普劝各位同修都能抄写或者读诵《法华经》
------------------抄写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的功德---------------------
1.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2.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3.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4.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5.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6.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法华经.法师品》云∶"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法华经.法师品》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记载:
7.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8.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9.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10.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11.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12.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13.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
1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记载:
15.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16.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17.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18.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19.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20.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随喜功德品记载:
21.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22.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23.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㖞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匚@虒]。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24.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只。不可得比。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记载:
25.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盖衣服。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瞻卜油灯。须曼那油灯。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26.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27.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唯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28.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29.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记载:
30.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着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
‘贰’ 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有哪些功德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叁’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呢
《妙法莲华经》说的是一乘圆教,表达清净之了义,究竟圆满,无上微妙。全经总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说一乘之原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结果。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的教法,佛陀弘法《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一样,显示所有众生皆可佛。在天台宗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梵文Sad-dharma,中文意思为“妙法”。Puṇḍárīka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3)法华经分别功德品3d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思想
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流布历史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
在《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等经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论》等论里曾引用其文,世亲为之撰写了《优婆提舍》(论议,亲传,口诀。有二汉译)。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曾长时期广泛地流行。迄今已发现了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写本四十余种。
‘肆’ 《妙法莲华经》具体讲什么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
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本经共有二十八品,依太虚大师讲,分三个部分:一者、序品为序分;二者、自方便品至常不轻品,共十九品,为正宗分;三者、自神力品至嘱累品,共八品,为流通分。
正宗分有各家之说似不相同。如唐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之弟子窥基大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以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以显一乘之境。安乐行品、从地涌出品二品,为显一乘之行。自如来寿量品至常不轻品,共五品,为显一乘之果。
而嘉祥吉藏大师,则将正宗分约为乘权实与身权实两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乐行品,共十三品,为明乘之权实。
以自从地涌出品至法师功德品,为明身之权实。隋天台智者大师之分迹本二门,智者大师《法华玄义》、 《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判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以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太虚大师个人倾向以窥基大师之科判,较诸家为特胜,因由了解妙境,即可发起因行,趋入佛果故,所以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取此科判。
(4)法华经分别功德品3d电影扩展阅读
《妙法莲华经》中的比喻
1.火宅喻·第三品《譬喻品》
有大长者,年老体衰,拥有无数财富和田宅,家众甚多。他的宅院广大,年久失修,仅有一门。一日家宅突然大火四起,长者见状,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孩子。他们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们逃到安全地带,长者投其所好,许诺出门后可得羊车、鹿车和牛车,引众人出离火宅。
长者喻佛陀,孩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五浊、八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而佛法正是劝说众生的法门。
2.穷子喻·第四品《信解品》
少时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长者见到穷子便认出是自己的儿子。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满身、僮仆侍立左右,以为要抓他便逃走。
长者明白儿子一时不能醒悟便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托人请穷子来家中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明白自己就是长者儿子,最终继承了家产。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3.药草喻·第五品《药草喻品》
又作云雨喻。经中以药草、树木譬如三乘之人。“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小草、中草、大草,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药草虽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云雨沾润,皆能敷荣郁茂,治疗众病。
三乘之人,根器虽有高下之别,若蒙如来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度群生。而佛法如云雨,智慧无边,对众生平等施舍,并根据众生上中下不同,滋生众生相。
4.化城喻·第七品《化城喻品》
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荒无人烟的漫长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前面有座可以休息的大城。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对休息后的众人说:“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所化也。”导师指佛陀,众人指小乘圣者,后者贪图小乘涅槃境界(化城),但“化城”只是幻象,休息完后还要走向真正的宝藏(究竟涅槃,即成佛)。
‘伍’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成佛的
《妙法莲华经》是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全经大段分科,古来主张不一。隋智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又以前14品为迹门,后14品为本门。后人多依其说。《妙法莲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陆’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6)法华经分别功德品3d电影扩展阅读
《法华经》的评价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 , 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
‘柒’ 修行人怎样得佛受用
编前语:这是《法华经》中最后的偈颂。仍在重复说明,佛灭度后,我们受持《法华经》修智慧,这个功德已大得无量无边,如果不仅修智慧,还修忍辱、禅定、布施,这无量事相上的功德,这个人很快就要成佛(此处成佛是指究竟圆满佛果位;听经闻法开智慧成佛,是指分真即佛果位)。所以,这里讲“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住此地,就是到了这种境界;什么是佛受用?修行人到了这种境界,他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有,他是在喜不喜,在悲不悲,已经自在无碍。苦就苦一点,乐就乐一点,不是刻意地追求、执着。事相上,讲法也好,听法也好,穿衣吃饭、起立坐卧,都在道中。
下面请看经文及开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
然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
“表刹”:表是装潢,刹就是佛刹、佛塔。这段是恒顺众生在事相上的执着,显示出有形有相的比量功德。而受持《法华经》的人,就等于做了这么大的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钐矗?鹕?还┭??/p>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经行”,一般地就是念佛堂、诵经堂。“禅窟”,是专门打坐的地方。“须曼??”是一种小黄花,也叫适意花,这种华善解人意。“阿提目多伽”,这是龙吐珠华,就像龙嘴里含着一个宝珠那种花,在台湾有。上面这两种花籽榨出的油特别香。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所以前面就是说排除那个布施、忍辱等五种功德,只修智慧,得那么大的功德。这里呢,如果你不仅修智慧,而且修忍辱、禅定、布施这无量的事相上的功德,你这个人就已经快成佛了,是这个意思。
“应以天华散”:这是讲修行到已经感应道交,天地万法都在跟你沟通感应。大家到市场上买点华,往师父身上一洒,这不是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你走到哪里都无所畏,你已经置于安全地带,已经解脱。“生心如佛想”: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念念都是这样。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又应该这样看,这个人马上快成佛了。诣就是到的意思。不用太长时间,就会到菩提树下。“得无漏无为”,这是究竟如来果位。就是到等觉菩萨都还有漏,漏在生相无明。“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讲这个一偈是不是就是佛的舍利啊?所以听者、闻者是不是当下就把这个舍利装到肚子里去了?那听者、闻者当下是不是就是塔了?所以应起塔,不是叫你应该给他起个塔,那我在这里,你马上起个塔,你往哪里起啊?当下就感应为这里,是不是起了许多塔了?“种种以供养”:与如来藏、与佛道交感应。一供养,就是一切供养。
“佛子住此地”:这是佛子到了这种境界,不是讲住在哪里。“则是佛受用”:代佛传法就是佛受用。他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有,他是在喜不喜,在悲不悲。修行人到了这种境界已经自在无碍。苦就苦一点,乐就乐一点,不是刻意地追求执着。“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讲法也好,听法也好,吃饭也好,都在道中。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完整开示请查看印广门清法师《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法华经》、《楞严经》、《心经》、《佛说阿弥陀经》视频或讲义。
版权声明:本站所用图片除本站原创以及有确切来源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且均注明来源为资料图,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马上进行处理,感恩!
‘捌’ 法华经之殊圣品 谁能给予详解
妙法莲华经目录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没有殊胜品,不过我把语译附件发给你,请参阅!
‘玖’ 法华经十五至十七品是什么意思
从地踊出品第十五。无量无数的大菩萨及其眷属突然出现,发誓于佛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法华经,这么多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成就的,一来修到这一步要非常久远的劫数,二来人数无量无边,那么佛是怎么做到的呢?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原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是古佛再来。佛的寿命是无量的,是非生死而示现生死,非来去而示现来去。其实我们众生都是无量寿,在六道浮浮沉沉,生生死死,却又从来没有死过。佛生生世世教化我们,一切的示现都是为了方便教化我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听懂佛说如来寿命,当下无数的众生根据信解的程度,证到不同的果位,乃至等觉菩萨。这是告诉我们,法华经是圆顿大教,信解的当下就成就,即悟即证,功德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