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电影的大毒草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的大毒草

发布时间: 2022-04-15 06:18:49

A. 请介绍下电影“早春二月”,谢谢

20年代中期,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离开学校后,在崎岖的世途上飘泊了六 年,后应朋友陶慕侃之邀,来到浙东芙蓉镇中学任教。他在这想象的世外桃源中所见到的,依然是凄凉、苦难和凡庸。他对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 同学李先生的寡妻文嫂十分同情,常 给予资助,还让她的女孩采莲去学校 读书,并且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不料诬蔑非议也随之而来,使他困惑苦恼。陶慕侃的妹妹陶岚敬重萧涧秋的为人,两人逐渐产生爱情。为此萧涧 秋又遭到单恋陶岚的钱正兴老师的攻击。爱情虽然给他带来一些温暖,却仍然无法充实他空虚的心灵。不久, 文嫂的小儿子阿宝不幸病死,因文嫂极度悲痛,萧涧秋出于同情,决定娶她为妻,而牺牲自己与陶岚的爱情。 这件事在镇上传开后,招来了更多的非议和攻击。文嫂因无法忍受舆论的压力而投河自杀。受到很大刺激的萧涧秋,也毅然离开芙蓉镇,决心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读完萧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决意追随他而去。

B. 桃花扇,电影和原着有何不同

电影我没看过,而关于《桃花扇》的原着也有多个版本:孔尚任的剧本《桃花扇》,清朝人写的小说版本也有好几个版本。
关于李香君有五种结局:一种是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只好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可惜,她的侯公子连玩世的犬儒主义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第四种:李香君历经苦难,终于等到候朝宗归来,可是候却已经投降清朝了,李香君愤而跳崖自尽。第五种: 两人历经悲欢离合,最终团聚,于是一起归隐了,过着桃花源似的幸福生活。

这几种版本在前面都是大体相同的,两人分别的原因和情形也是一样的,之后经历的苦难也一样,香君不愿意嫁给奸臣,撞墙,血染桃花扇,后来逃出去之后在一个尼姑庵里,之后的结局就像以上的四种情节了,除了第二种、第三种结局我没看过,其他的都是在明亡后发生的。
孔尚任的版本结局是第五种。
我们在戏曲里看到的普遍是第一种、第四种、第五种。
电视剧版(曹颖演的)结局好像是第四种。记不清了。

我看过多个版本的《桃花扇》,可惜没看过楼主说的电影版,在哪看的?
以上是《桃花扇》的多个不同版本,可以和电影版的对比一下。一般你们老师说的原着,我猜测应该指的是孔尚任版的。毕竟这个版本是流传最广的,而且里面的句子可堪称经典。

C. 刘三姐的影片争议

主题曲署名纷争
《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因《刘三姐》的影响导致诸多大型演唱会等字幕署名作词为乔羽,作曲为雷振邦,因此歌舞剧《刘三姐》6位改编执笔人中的宋德祥、江波,以及郑天健之子郑金通、卞璟的外孙农杰,共同起诉乔羽侵害《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权,乔羽声明歌曲非其原创。
2015年2月5日,歌舞剧《刘三姐》再次状告乔羽。
抄袭
1999年,彩调剧《刘三姐》的作者状告乔羽侵权,起诉乔羽担任编剧的电影《刘三姐》剽窃了彩调剧《刘三姐》。
文革遭禁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三姐》被作为“大毒草”受到极其严厉的批判,所有参与创作的成员都受到了牵连。后来诗人何其芳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这句话令对《刘三姐》的批判缓和了下来。

D. 为什么说舞台姐妹是大毒草

这是因为这部作品过于宣扬资产阶级。与当时的主调唱反调。当时的主调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无所不能,所向披靡。怎么可能受小资产阶级的压迫。邢月红这个角色的塑造那就更加反动了。她是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也被资产阶级压迫而死,死后连棺材本都没有。她却丧失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宁愿去给资产阶级当姨太太,也不愿意占到无产阶级这一边。幸好中国很快就解放了,她才没有越陷越深。
作为艺术作品就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情况,而不应该掺杂政治因素。如果一部艺术作品与政治挂钩,那它就不会有长时间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人类社会就不应该分什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同样遵循着同样的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规律,那么你这个社会就只能倒退而不能前进。
人是没有等级的,每个人都是平等。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感觉到人是有等级的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还没有那么高。那些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他们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就比我们强。比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等,
在中国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是有差异的。经济发达地区就比经济落后地区要好得多。
作为我们老百姓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应该好好地把握住自己。不要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什么美国不能打持久战?那就是因为他们的老百姓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的生命对于宇宙来说,那是非常渺小的,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作为个人来说就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要充分享受生活。但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却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抗争!

E. 电影《五朵金花》中主要演员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

http://ke..com/view/188587.htm

F. 刘三姐电影 扮演者

黄婉秋
1943年12月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演员、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
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等。
“文革”一开始,《刘三姐》被当成“大毒草”批判,黄婉秋也因此被人强加上莫须有
的罪名,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她被下放、游街、谩骂,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枪毙威胁她,让她交代所谓的罪证。在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黄婉秋很多次在受批斗之后都曾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经在台下给她热烈掌声和无限支持的观众,她就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来。

如果说黄婉秋在那场灾难中还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1991年10月,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在她心中酝酿已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了。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1992年6月,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
1995年自治区文联换届选举,黄婉秋是唯一全票通过的连任副主席。这是对她的人品艺德的最高嘉许。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德艺双馨演员,黄婉秋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不愧为用刘三姐艺术精神塑铸自身灵魂和形象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G. 老电影《刘三姐》中的主演们后来怎样了

饰演刘二哥的梁音是我国着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塑造过很多电影角色,比如他在《冰山上的来客》中饰演的杨排长,还获得了百花奖优秀演员奖。在拍摄完这部影片后,梁音并没有受到影响,接着拍摄了很多电影,比如1961年的《万木春》、1965年的《三进山城》、1975年的《金光大道》、1978年的《严峻的历程》等。随后在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梁音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节”称号。88岁的梁音在2015年1月26日在北京去世。

无论怎么样,这些老艺术家们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影片,都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

H. 《坏中尉》这部电影的介绍以及剧情是什么

居古拉斯凯奇今年的新片!!! 《坏中尉》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恶棍警察”的故事:一个叫做汉森的无赖警察喜欢吸毒、喜欢玩女人。吸毒之后他就陷入了癫狂的状态:强奸、杀人。警局里都认为他是一颗大毒草,但是没有人愿意去沾染这个麻烦。后来在总局的要求下,警局开始对汉森进行彻底地调查……虽然是翻拍,但导演赫尔措格称自己并未看过1992年由阿贝尔·费拉拉拍摄的原版,新版《坏中尉》完全是独立的,并且故事将更加黑暗。

I. 猜火车的影片评价

《猜火车》是一部能让观众体会到过电和high一般感受的电影。吸毒的小混混、不明所以的人生和无法无天的生活,丹尼·鲍尔这个英国导演界的“造反头子”的的确确地发动了一场革命,让整个英伦的电影界吃惊不小。影片的镜头语汇与配乐极具特色,爬进马桶里找栓塞的妙想天开的情节、高速摄影和片中的那些摇滚乐都令人目眩神迷。(时光网评)
该片堪称电影奇葩,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导演都散发出新新人类叛逆气质当年的英国新锐导演丹尼·鲍尔采用极其狂放的手法,将低下阶层的愤怒青年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不失幽默趣味,且对毒瘾发作时的视觉再现堪称一绝。饰演瑞登的伊万·麦克格雷格凭本片一举成名。(时光网评)
《猜火车》就像反常的诡异天气,它颠覆了传统,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导演都散发出新新人类的叛逆气质,此前从未有一部英国电影像这样表现过。(《卫报》评)

J. 介绍一下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1963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历史于一刹 寻大道于一生

《中国电影发展史》迄今还是电影史写作的一个高度,并且一如既往地展现着电影作为学术的重量。几位着者为之倾尽心血,有人甚至因此在“文革”期间遭遇牢狱之灾,这些已经沉寂的传奇故事最终成为我们眼中一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事件而显影。时隔40余年,也许此刻我们已经能够具备足够的冷静和客观,来看待这部经历了历史沉浮,和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及中国电影人紧密联系的着作。

在历史的荒原中失落想象的翅膀

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来说,1966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尚有据可查,这一年之后,历史便只能在想象中进行了。这年7月,一场针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运动最终演变为一场浩劫。陈荒煤1980年在再版序言中说:(当时,)被诬指为大毒草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纸型被毁掉,所有已经印好并已发行的书要收缴、追回,打成纸浆,全部销毁;紧接着,作者经过十多年搜集起来的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也被用数辆卡车全部掠走(至今大部未能查明下落)。

在那些卡车上,应该装着1913年的《庄子试妻》,1920年的《春香闹学》,说不定还有1905年的《定军山》;应该有18集的《火烧红莲寺》,13集的《荒江女侠》,6集的《啼笑因缘》;应该有更多的张石川,更多的张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官云珠……那些车里胡乱堆着的电影画刊上,中国电影正在自顾自地热闹着……

那才是程季华、李少白们的宝贝,和这两卷本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比起来,这些宝贝是活着的历史,是随时可以说话的历史,是他们辛苦十数年的真正成就。对于长期困扰于路线之争的中国电影来说,后世因为它们有了重新评价的可能。它们的失落,意味着中国电影史的失落。

现在我们只能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附录的影片目录来想象历史。这目录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任何一个人,只要能为19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保留这样一份完整的目录便已是功德无量了。面对这样一个包含公司、片名和人名索引的庞大电影目录,任何研究者无法不叹为观止。

仅仅按照这个目录上所列,从1905年到1937年,中国就有1100部以上可考证的电影(只包含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不含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这1100部片子中,至少有1080部是在1920年到1937年的17年间拍摄的。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平均每年故事片产量约六七十部;而在1921年到1931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上百部。需要注意的是,这上百部影片大部分是民营公司的产品。在1925年前后,中国有175家影业公司,其中拍片的不少于50家。即使和当今中国比起来,民营电影在当时的兴盛也是惊人的。

因为这个目录,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程季华、李少白们的良苦用心。就好像经过一次纷繁芜杂的拼图游戏,一具绣像终于在背景上隐现,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时代特色的言说方式,目录提醒我们,历史的轮廓依然清晰。但是也仅仅是轮廓而已。因为失落了那些在卡车上自顾自热闹着的图景,历史的荒原失去了探索的途径。我们的想象在轮廓上滑过,重新跌入无法起飞的泥底。

程季华:为《中国电影发展史》披挂“罪名”

远见卓识的一项决断

自1950年起,我着手收集中国电影史料,开展电影历史的研究,这个动议最早是由陈波儿提出的,她创办了培养演员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并提出应该开设有关中国电影历史的课程,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教,她决定自己教,找我做助手来整理和收集电影资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1950年前苏联的《大网络全书》(第二版)需要“中国电影”的条目,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陈波儿,我协助她收集并初步整理相关史料,大约一万多字。后来该书出版后,发现这个“中国电影”的条目被删去很多,刊出的部分也是错误百出,而寄出的原稿至今未能要回。这篇文章其实是第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论文。

“写作大纲”出炉

收集资料是以文化部电影局的名义,发信给各地的文化局的,于是有关电影的各种资料首先被集中到地方的文化局,然后打包集中寄到我们这里。四间大屋子里全是书架排满资料,甚至有些还有副本,当时有条件写《中国电影发展史》,与资料齐全有很大关系。除了这些书面资料以外,我们还开始尝试做一些类似于现在“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找了许多当时还在世的中国电影早期的演员,派记者记述他们过去的情况,《中国电影》杂志(《电影艺术》前身)专门有一个栏目叫“昨日银幕”刊登这些采访。另外,还约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等早期电影艺术家写回忆录,后来也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以丰富电影史料方面的内容。

到了1955年左右,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于是起草了一份“中国电影史写作大纲”,后来在当时羊市大街的“影协”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和“影协”主席蔡楚生听取了我的口头汇报。他们给予肯定,于是这份“大纲”就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分期和章节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