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个关于波兰二战时期的电影,波兰政府很快投降了,但是一个军官还不知道,还带着士兵在自己的阵地上守着
不是波兰 是挪威还是丹麦来着 电影叫开战之日 讲的是丹麦还是挪威的国防军自行车部队接到命令 去抵御德国侵略者 英勇战斗了一昼夜后因人员伤亡 弹尽粮绝而投降 而接受投降的德国军官对他们的英勇表达了敬佩 却也对他们的抵抗行为表示不解 男主啥叫我们为什么抵抗 德国军官说你们的政府已经在多久之前宣布投降了。。。男主于是沉默了。。。
Ⅱ 有一部波兰拍的古代战争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很早以前中央六播放过 很多年以前了
欧陆争霸 Stara basn. Kiedy slonce bylo bogiem (2003)
帝国勇士 | 太阳王公
导演:耶尔齐·霍夫曼 主演:米乔·赞布罗斯基 玛尔歌泽塔·弗雷姆夏克 Marina Aleksandrova ...
国家/地区: 波兰
类型: 奇幻 / 剧情
上映日期: 2003年9月19日 波兰
是不是太阳王公,这部片子挺有名的。
Ⅲ 盘点讲述波兰和德国战争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讲述波兰和德国战争的电影,免费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剧名:玛戈皇后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不死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风吹麦浪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卡廷惨案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沃伦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偷书贼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帝国的毁灭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希特勒的男孩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铁皮鼓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eULam-oD2f8fTZrmm3TCTA 提取码:yju5
剧名:白丝带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布达佩斯之恋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伯纳德行动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极地重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天国王朝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再见列宁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俄罗斯方舟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Ⅳ 一部二战电影,有关一个钢琴家
就是<<钢琴家>>
片 名:钢琴家 The Pianist
英文片名:The Pianist
IMDB:0253474
类 型:剧情 / 战争
导 演:罗曼·波兰斯基 RomanPolanski
主 演:阿德里安·布罗迪 AdrienBrody, 托马斯·克雷茨曼 ThomasKretschmann, 弗兰克·芬利 rankFinlay
编 剧:Wladyslaw Szpilman
片 长:148 分钟
上映日期:2004年2月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等到黎明来到……
Ⅳ 哪些电影是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有,《白丝带》,《非洲女王号》,《西线无战事》,《大战争》,《死囚越狱》。
1,《白丝带》
《白丝带》是由X-Filme Creative Pool公司制作的一部战争剧情影片。该片由迈克尔·汉尼克执导,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乌尔里奇·图克尔等主演,于2009年9月17日在德国上映。该片以一位乡村教师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离奇故事。
2,《非洲女王号》
《非洲女王号》是由约翰·休斯顿执导,亨弗莱·鲍嘉、凯瑟琳·赫本、罗伯特·莫利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1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械师奥尔特耐和传教士罗斯为了躲避灾难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击退敌方军舰的故事。
3,《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反战题材剧情片,由刘·艾尔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国上映。
《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
4,《大战争》
《大战争》是1959年上映的意大利喜剧电影,由马里奥·莫尼切利执导,Vittorio Gassman、Silvana Mangano等主演。《大战争》讲述了两个意大利士兵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很想逃脱战争的阴霾,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现实无情,总是把他们推到荒唐而危险的境况中。
5,《死囚越狱》
《死囚越狱》故事取材于一件真人真事,讲述在纳粹占领期间,一个法国的中尉如何成功逃离纳粹监狱的故事。在千方百计越狱的过程中,他必须与时间(被判死刑,即将实行)和忠诚(是否信任同囚室的少年)作一次次的抉择和斗争,向往自由的信念支撑下,最终成功越狱。
Ⅵ 请推荐一些优秀的波兰电影
1896年波兰开始有电影放映。1908年以前,电影放映只是作为戏剧演出的附加节目,后来才逐渐移到专门场所去放映。当时波兰没有自己的制片基地,电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国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兰电影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电影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仅仅资助拍摄宣传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时间,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反共思想。由于通货膨胀、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电影观众人数锐减。影片产量也从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后,影片产量有所提高,内容也开始涉及资产阶级地主国家制度方面的问题。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乐土》(1928,导演A.赫茨、Z.格尼亚道夫斯基)、《塔台乌施先生》(1928,导演R.奥尔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导演H.沙格)、《警察局长塔吉耶夫》(1929,导演J.加尔丹)等。
1933年,波兰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1934年议会通过“关于影片及其传播的规定”,加强了对电影的审查,加重了税收。30年代,电影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不仅喜剧、情节剧、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着。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着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着的鲜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 而《生活的判决》( 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电影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电影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
波兰民主共和国电影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立即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波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的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英勇的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确立了电影的题材和样式。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导演L.布齐柯夫斯基)、《华沙一条街》(1949,导演A.福特)、《最后阶段》(1948,导演W.雅库鲍夫斯卡娅)、《钢铁的心》(1948,导演S.马尔诺维奇)、《不屈的城市》(1950,导演J.扎日茨基)。这些影片反映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辉事迹。40年代末,电影工作者开始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宝》(1949,导演布齐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导演J.卡瓦列洛维奇、K.苏米尔斯基)、《广场奇遇》(1954,导演布齐柯夫斯基)、《华沙首次演出》(1951,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时代》(1952,导演A.福特)等。
从50年代中期起,波兰电影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影片产量不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达30部),在生产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独立的创作集体,而且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时着重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表现人民在抵抗运动中蒙受的灾难和损失、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赋予英雄主义以新的解释,表现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是自觉参加或被动卷入等。这类作品有《世界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导演卡瓦列洛维奇)、《第三交响乐(英雄)》(1958,导演A.蒙克)、《一代人》(1955,导演A.瓦依达)、《下水道》(1957,导演瓦依达)等等。表现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影片有《渣滓与钻石》(1958,导演瓦依达);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片有《铁轨上的人》(1956,导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嬷嬷约安娜》(1961,导演卡瓦列洛维奇)。还有对当代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车》(1959,导演卡瓦列洛维奇)、《水中刀》(1962,导演瓦依达)、《爱娃要睡觉》(1958,导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导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导演A.福特)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
60年代后,电影创作的特点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够体现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导演K.库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导演H.克留芭)、《马切乌什传记》(1968,导演V.列申斯基)。此时期部分电影创作者着重改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法老》(1966,导演卡瓦列洛维奇)、《在萨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导演哈斯)、《玩偶》(1968,导演哈斯)、《沃罗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导演J.霍夫曼)、《桦树林》(1970,导演瓦依达)、《婚礼》(1973,导演瓦依达)、《乐土》(1975,导演瓦依达)、《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导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导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与社会的新的联系上。一些影片的主题是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工作与道德的关系。主要作品有导演库茨的《黑土地带的盐》(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来,波兰电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图反映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创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等。
纪录电影在整个波兰电影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现实,表现形式多样化,作品风格独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兰纪录电影学派。其主要创作人员有K.扎努西、E.鲍萨克、T.马卡尔琴斯基、L.彼尔斯基等。
波兰电影事业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华沙纪录电影制片厂自1963年起也拍摄故事片。此外,还有乔鲁夫卡制片厂(建于华沙,生产纪录片、教学及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科教片厂(建于罗兹)、信号旗制片厂(建于罗兹,专事生产短片)、小型电影制片厂(建于华沙)及两个美术电影制片厂(建于别尔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举行全波影视故事片电影节,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举办短片电影节。
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它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该校设有电影导演、 表演、 摄影、电视、制片 5个系。一些高等学校也为电影培养专门人才。1949年波兰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设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部。文化艺术部与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有电影理论研究部门。
波兰拥有约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Ⅶ 《波兰保卫战》为何被称作正真残酷的战争片
战争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里。但我们的国家也曾经被战争蹂躏过,那些凄惨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记录了下来,让人每看一次就难过一次。现在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影视剧,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实。在这么多的战争片里面,一部不怎么起眼的《波兰保卫战》反而是评价很高的,说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
在真正的枪炮声中,他们的成员不断的倒下,但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的口号是,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包括后期制作等,肯定是不如现代的,但正因为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饰,所以它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显得更加真实起来。其实战争一直都是残酷的,所以请珍惜和平吧!
Ⅷ 盘点波兰战争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波兰战争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罗丝的遭遇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一代人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灰烬与钻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下水道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解放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巴尔干最后的贵族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夜的第三章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Ⅸ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写好莱坞导演不可能绕得开斯皮尔伯格,正如谈中国导演就必然要谈张艺谋。虽然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一定对以上逻辑嗤之以鼻,但我想说的是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其根本原因与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没有必然联系。若评选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相信他二人要杀进前十名都困难,但如果要说利用电影艺术这样一种载体最大限度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很多电影大师都难望项背的,而这也就顺理成章的赋予了他二人一种文化符号的内涵。
从丹.布朗的热门小说《达·芬奇密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符号。但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因为我们太熟悉它们了,熟悉到都懒得去思考、去分析了。就电影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的地位相似于乔丹在NBA的地位,都是一览众山小的顶尖人物。我们被斯皮尔伯格作品的魅力所折服,并醉心于探究这些作品艺术的成败得失,但我们往往疏忽了斯氏作品背后蕴含的符号力量。我个人认为,斯皮尔伯格之所以区别于同年代的其他导演,就是因为他拥有了这种力量。
其实,写斯皮尔伯格可以很容易,随便上google搜索一下,相关资讯极为丰富。从他出生到进入电影界,再到他一步步成为好莱坞呼风唤雨的人物,其间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查找到翔实的资料。而关于他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更是浩如烟海了,有相当严肃的专业着作,也有民间评论界精彩纷呈的随笔。可以说,如果我想以人物背景介绍外加代表作点评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只需用复制、粘贴和一点点编辑的工作,半个小时就能完稿。但我觉得做这样"锦上添花"的事挺无聊的,如果我的文章只是资料的拼凑和成熟理论的嫁接,那我还不如就将相关资讯的链接地址列出来算了。
激发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源自央视6频道近期播出的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访谈节目。当我看到两个身份极为特殊的导演面对面交流电影心得时,内心所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已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两个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的"符号"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在我看来,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的文化价值要大于他们拍摄作品的艺术价值。让他们在交流中自发地探寻各自身为文化符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绝对要比谈对于艺术的理解和电影的技巧过瘾的多。只可惜我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有些意犹未尽。象他们这样级别的文化符号相互交流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正是带着这份遗憾,我将这篇文章原来的命名《一个时代的电影"宠儿"》撤换为《符号的力量》。一来我觉得原来的名字显得有些矫情,二来我也想借此深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
要谈电影界的文化符号,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龙。这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武学奇才一生留下的作品不过寥寥几部,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无穷的。正是这些作品为西方电影观众洞开了一扇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单论艺术成就,李小龙作品与同时期华语电影相比并不具优势,而他本人的演技也算不得出类拔萃。但是,他却完成了其他华语电影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明星,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让他的作品可以凿穿文化间的隔阂,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十年后的今天,华语影坛出现了另一位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特质的明星,她就是章子怡。今天的媒体要比三十多年前苛刻的多,当我们对于章子怡演技平平却蜚声海外感到忿忿不平时,我们恰恰是误解了章子怡的身份。一个文化符号未必是本民族当中最优秀的代表,一个电影界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未必是傲视群伦的艺术精英。要知道,最优秀的精英多数不具有文化亲和力,能理解他们、认同他们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如何能承载文化符号之职呢?
所以,当我看到西方电影界的某位大师对斯皮尔伯格口诛笔伐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与此类同,当国内某些文化界的精英开批判大会声讨张艺谋时,我也权作笑话。在对待文化符号的态度上,全世界的态度都有些苛责。这是正常的,你赢得了那么大的市场,产生了那么高的影响力,赚了那么多的钱,拿了那么多的奖,苛责你一下算什么,没灭了你算是客气了。如果我们硬要得出文化符号等于文化精英的逻辑,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符号是称职的。就电影界而言,我们可以随便罗列一串比斯皮尔伯格艺术成就更高的导演,但若论传播电影文化理念,革新电影拍摄技巧,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等领域的成就而言,只将目光锁定在表达自我的艺术大师们远不如斯皮尔伯格。电影界当然需要费里尼、大卫·林奇等艺术家,同样也需要斯皮尔伯格这样的文化符号。
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谈话节目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第一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的态度,二是对待电影叙事性这一要素的看法。两位导演因为彼此之间的尊重和良好的外交风度,在多数问题上都保持了相似答案的"默契",却在以上两个问题上透露出些许"天机",或许这微妙的不同可以为我们解答出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文化符号的内在原因。张艺谋在首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感觉非常惬意,而斯皮尔伯格却诚惶诚恐。(原话是害怕面对,这里仅是比喻)这属于典型的新媳妇心态,是拍摄以市场为主导,观众好恶为标准影片的这类导演共同的心理特征。斯皮尔伯格擅长拍摄娱乐片是尽人皆知的,虽然你可以用[辛德勒名单]这样的文艺片来作为反证,但总体来看,斯氏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强大的娱乐性。
因该说,好莱坞多一半的导演都属此类,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可以脱颖而出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斯氏作品不仅完美的遵守了好莱坞娱乐片的各项法则,更为这套法则创立了新的标准。如果单论一部作品对于好莱坞乃至整个电影工业的影响,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卡梅伦的[终结者]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等影片都不会输给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如果要以一个导演所有作品的平均影响力而言,很难再找出一个和斯皮尔伯格比肩的电影人了。从[大白鲨]开始,一直到最近的[慕尼黑惨案],斯氏作品几十年里不间断的给电影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不仅开辟出很多风格独特的电影类型,留下十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更为重要的时,这一系列作品引发了范围极广,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这才是导致斯皮尔伯格最终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斯皮尔伯格属于典型的以市场为目标的导演,但他并不是票房的奴隶,他善于迎合同时更善于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也尝试过导演型作品的拍摄,遭到过败绩,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导演自身的个性一定要服从于整部影片的风格,更要服从于整个观众群的欣赏品味。所以,当他在电视上和张艺谋交流时极力强调一部影片故事的重要性,而我们反过来审视他这几十年的作品,感觉此言不虚。斯皮尔伯格似乎无意拍摄纯意识流的艺术片,即便是最为严肃的[辛德勒名单]、[人工智能]、[大兵瑞恩]等作品,影片的叙事性仍然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会闷,在这点上和他所拍摄的所有娱乐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张艺谋对斯皮尔伯格"叙事第一"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但我觉得这多半是出于礼貌。因为张艺谋作品最大的特点恰恰不是它的故事性有多么强,而是表现这个故事时所采用的强烈的个性化艺术形式。斯皮尔伯格盛赞[英雄],说这是一部开创了用色彩来讲故事的经典之作。色彩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当然是属于典型的形式范畴。斯皮尔伯格是那类深谙娱乐之道的导演,不仅对观众的心理有着洞若观火的掌控,同时更善于将自己的艺术品味和价值观不着痕迹的融入到影片当中,他从来不自恋,同时,也不会做毫无原则的妥协。如今的斯氏作品正如导演自己所言,变得越来越"自私"了,因为斯皮尔伯格感觉为观众拍了大半辈子的电影,也该为自己拍两部了,所以,现在的斯氏作品逐渐有了点导演型作品的个性锋芒。张艺谋走过的道路恰恰与之相反,早期的张艺谋专注于导演型作品的拍摄,虽然获奖无数,但市场价值远低于艺术价值。现而今他也开始尝试市场型作品的拍摄,票房屡创佳绩,但来自观众的责难之声不绝于耳。可以看出,这两个着名导演成为文化符号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从市场的辉煌中回归到个性,另一个则是突破个性,投向了市场。
文化符号的产生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须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兼容性。斯皮尔伯格用纯熟练达的娱乐片技巧感动了世界,而张艺谋却用浓烈耀眼的文艺片形式征服了世界。当两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时,彼此了解的最初印象往往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那些通俗而又具体的符号。符号可以不必是最优秀的代表,但必须具有文化的共通性;符号所代表的产物可以不必得到精英群体的认同,但必须被普罗大众轻易消化。只有当你了解到这一点后,才会明白章子怡红遍西方世界的内在原因,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拥有一个文化符号绝对是一件幸事。因为它降低了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难度系数,绕开了艰涩难懂的理论,规避了阳春白雪的争鸣,将一个文化的断面形象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师、专家们最不擅长完成的任务
Ⅹ 波兰电影的早期波兰电影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电影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30年代,电影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不仅喜剧、情节剧、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着。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着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着的鲜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而《生活的判决》(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电影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电影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