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武生一开始孟二奎是怎么被救的
电影中没讲到
书中讲到一点,但是不多
书上当时的场景和电影中有一些不同,书中二奎和家人是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很多人拥挤着在看热闹,拥挤到连周围的士兵都快抵挡不了的程度,二奎想到妹妹身边却因为拥挤过不去,然后就和旁边看热闹的一龙对话,一龙请求师傅救二奎,师父点了头,然后两支枪就从人群中出现。。。
就到这里,意思是说师父和一龙是趁乱,两人都动了手后救出二奎的
② 大武生高清完整版电影
《大武生》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大武生》由洪金宝制作并监制,高晓松执导,洪金宝动作导演,吴尊、韩庚、徐熙媛、元彪、于荣光、伊能静、钱嘉乐等人主演的一部动作电影。
该片讲述的是一对从小相伴学艺的武生兄弟,在登上梨园舞台的同时,也踏上追寻师仇家恨的征途,简单的快意恩仇,却因与上海滩第一武旦台上台下的情感纠缠,引发出一场意想不到的故事。
清末,孟氏家族因支持革命被摄政王定罪,满门抄斩。行刑当日,少年孟二奎侥幸被少年关一龙及其师傅——大武生余胜英救下,幸免一死,自此拜师余胜英,与关一龙一起跟随师父习武唱戏,兄弟两人感情深厚。摄政王观看余胜英演出,赐“武生泰斗”金匾,却遭上海武生岳江天挑衅夺去金匾。余胜英从此一蹶不振,一龙(吴尊饰)、二奎(韩庚饰)兄弟俩艰苦练武,誓为师父报仇。清朝末年,民国建立,兄弟俩长大学成,抱着为已故恩师复仇的念头直奔上海滩,挑战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岳江天,岳江天落败不堪受辱当场自尽,兄弟俩夺回金匾。岳江天的女徒弟当家花旦席木兰(徐熙媛饰)为保住岳家戏班,忍痛答应剧院老板,与兄弟俩搭班唱戏。自此,他们三人卷入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一幕幕围绕着爱情、欲望、欺诈和背叛的故事。
③ 《大武生》开头,小一龙让师傅救小二奎,然后小二奎就获救了,怎么救的啊
书上讲的是他们是在押去刑场途中,几百口人,二奎挤到自己妹妹身边都得费很大劲,周围又是围观的人群,很多人
救二奎时,是师傅和一龙一起救的,在人群中发难,用的是缨枪,先将珈锁挑开救的
书上也没花多少笔墨介绍,但是至少有这个过程
很多细节电影中都没讲到,不解的话,可以去买大武生的书,最近因为大武生票房过5000万,当当网会庆祝促销降价
④ 电影大武生的剧情
《大武生》这部电影是由高晓松担任导演,洪金宝为动作导演,邹静之为编剧,韩庚、吴尊、徐熙媛、刘谦、元彪等主演的民国武侠大片。
《大武生》主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清末,孟氏家族因支持革命被摄政王定罪,满门抄斩。行刑当日,少年孟二奎(韩庚饰)侥幸被少年关一龙(吴尊饰)及其师傅——大武生被余胜英救下,幸免一死,自此拜师余胜英,与关一龙一起跟随师父习武唱戏,兄弟两人感情深厚。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剧中这兄弟两人相互的付出也是很多的,他们都是为了对方可以无怨无悔牺牲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是抱怨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其实那是我们自己的心不够真,如果我们用心去对待,必然会有这样的一龙或者二奎来同样地对待我们的。
我只想说,要得到就得先付出。这部电影可谈的方面很多,这次我就只谈这兄弟之情吧。
⑤ 电影《大武生》个人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大武生》个人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大武生》个人观后感 篇1
平心而论,《大武生》是一个绝好的故事,透过这部影片可以想象当初剧本大纲所呈现出来的惊艳风貌,影片除了因为题材好,更重要的是它的角度也恰到好处,它可以自然而然地让每部分角色的感情冲突都表现出一股和时代相契合的精气神来,无论是师徒情、兄弟情还是爱情都是水到渠成地成了一种定式。这是高晓松第一次执导的大片,他依然保持了自己不拘一格的个性,他选择了用最稳妥的方式处理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感情,用娴熟而又另类的手法来表现情感,尽管依旧是稀里糊涂。
《大武生》开头气场极强,尤其是孩子临刑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举动颇有《霸王别姬》的风范,这样的气场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影片所呈现出的基调。接着,孩子就进梨园做了学徒,他到底是怎样逃离刑场的?我们在片中并没有看到任何交代。然后,有同行来比武,抢了上级官老爷赠师父的匾,而借口竟是“匾上也没写你的名字”,换一句话说就是“谁抢算谁的。”最后,按规矩退出江湖的师父带领师兄两人去深山进修,苦练出徒后师父告诉两人以后下山了要切记教诲:“不能去找仇人复仇,不能和同行女人苟且兄弟,两人要永远在一起。”随后点火自尽,兄弟俩泪流满面,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转身进城就找仇家去了。
《大武生》的故事可能和我们喜闻乐见的感情发生了一定的冲突,而片中真正的感情戏,其实更有看头。这部影片的感情戏是紧紧围绕着韩庚、吴尊和大S这三位明星所展开的,大S是仇家的女徒弟,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算是遗孀,两个臭小子接下仇家的产业后女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留下了;由韩庚饰演的二奎阴差阳错地爱上大S扮演的木兰,木兰对二奎一直以来也是那种说也说不清楚的感情;而吴尊饰演的大师兄刚开始仿佛和木兰还有感情,起码是那种“来电”的感觉,但是半道上竟然出现了由伊能静扮演的首长夫人,这两个人的结局更是叫人心生疑虑,有时候死亡竟也是糊涂的事情。后来,二奎决然进京去报家仇,然后遭遇危机,此时木兰舍命相救,二奎竟然因为一起偷窥事件和她大打出手,这场先搏杀后亲热的桥段似乎完全道出了影片的真正内涵,“大武生”与“大腐生”的感念更具戏剧化。
在《大武生》里,我们难能可贵地看到了一场场真真切切又糊里糊涂的感情,穿插在影片中的另类诙谐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到底是不是高晓松本意?《大武生》并没有做出定论。不过,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邹静之先生的创作初衷,从邹静之的作品风范和民国的了解,我们看到的《大武生》绝对不是他所希望呈现出来的风貌。倘若非要给这种“背道而驰”找一个说服的理由,那就是“难得糊涂”。
电影《大武生》个人观后感 篇2
晚上,观看了电影“大武生”。这部电影拍的不错,演的很好。特别是它的剧情,它用了一个所有人都失败的结局给人以思考。
它的剧情是北京余派在给摄政王演出时得到了一块“武生泰斗”的金匾,余师傅在挂匾当天还收了两个徒弟。谁知当天却出了意外,上海的岳老板硬要和余老板比武。余老板失败,金匾让岳老板摘走。余老板苦心培养两个徒弟,15年后徒弟下山。在上海两徒弟打败岳老板夺回金匾。为了金匾,岳老板的徒弟席木兰设计让余老板的两个徒弟一龙和二奎相残,结果一龙腿残了。二奎被岳老板的弟子们下药坏了嗓子,席木兰最后拿着匾自杀。
我想,舞台放大了就是社会,我们每天都在上边竞技。就像红楼梦中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无处不在,我们为了什么竞争,我们用什么竞争?我想这部电影都说得很明白了。
一块匾代表的是名誉和地位,在社会中就是职务和权威,我们每天的竞争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为了竞争,他们苦苦修炼,因为没有实力我们就夺不了那块匾。而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很可能在竞争中兄弟、朋友这些东西不堪一击,电影中仇人可以变成朋友,兄弟可以在别人的挑唆下变成仇人。什么规矩、制度在仇恨和诱惑面前毫无用处,到头来当一切大白时他们发现,原来他们都是失败者。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要苦练自己的谋生技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推动这个行业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在修艺的同时还要修德,不能恃己之能老要和别人一比高下,难道各有所长不好吗?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不好吗?大家都要生存,为什么非要你死我活呢?
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大家都是失败者,我反思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余师傅和岳师傅身上,如果余师傅真的好好教育了两个徒弟,他们就不会已到上海就报仇,师傅告诫的那三句话他们全都违反了,他的教育是多么失败!岳师傅去争金匾,砸人饭碗,招惹很多人和自己为敌,这样的人哪有不失败的?
我想,看过“大武生”,但愿电影中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上演。
电影《大武生》个人观后感 篇3
由“醉驾”导演高晓生,着名动作指导洪金宝,偶像派人气演员吴尊、韩庚、徐熙媛、刘谦等倾力打造的梨园情感纠葛大戏——《大武生》,近日隆重上映。
说不期待,那是假的。先前看过几十秒的片花,在京剧中融入酣畅淋漓的`武打戏,《大武生》虽不是开先河者,但还是吊足了不少影迷的胃口。《大武生》把国粹京剧当作一大卖点,启用众多实力派偶像演员,是确保票房率的过人之处。然而,恐编剧都难以自圆其说的支离破碎的故事,看后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影片试图融入世事纷争、梨园情仇、兄弟义气、江湖恩仇等所有吸人眼球的元素。试想,一部只有短短九十多分钟的电影,植入如此众多明线暗线,织成一张莫名其妙的“网”,必然让人应接不暇,如同堕入五里烟雾,分不清南北,摸不着要表达的意思,观之,如处处碰壁;观后,睚眦必报。让先前满怀的期待,变成看后的更多失望。
近期,国内几部大制作先后上映。《画壁》、《白蛇》皆遭诟病,叫好者寥若晨星。连同之前的《战国》、《关云长》等,每部电影未上映之前都是鼓足风帆,造足气势,在宣传方面不输功夫,最终结果却都败走了“麦城”,这其中,几乎都输在故事本身上,并非选材不当,而是粗糙不堪,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咂摸。说的难听点,味同嚼蜡。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商业电影带给人们华丽的感觉,的确是一种高端的享受,这一点毋庸置疑的需要向外国学习借鉴。但,中国故事也从来不缺乏特色,只是缺乏表达的技巧和途径罢了。且看《功夫熊猫》的一胜再胜,谁还敢说中国电影缺乏故事素材?仔细思量,导致中国电影目前“营养不良”现象的根本,还是在于中国电影的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是从古传下来,至今仍做训诫的箴言。只是当下的人们,嘴上一直是那么传诵,实际行动中却从不顾忌。只要短平快,只要见效益,不管符合不符合实际,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不管影迷接不接受,我自拍自娱,醉乐其中。如若不是,较好电影为何一部也难求。再大胆说一句,急功近利,也恐不止是单单一个电影业的弊病,而是普遍常态,让人汗颜不止。
之所以,没有过多的讨论《大武生》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详细展开分析,还是希望影迷们见仁见智,通过观影,好与不好,皆在自心。
⑥ 大武生元彪怎么救得二奎
电影里没有拍出来,刑场那段只是在当引子讲,不会拍这么详细
书上也讲得不多,不过提到过,是余胜英和关一龙两人一起救的,武力解决
书中和电影场景不一样,当时是几百口人正被送往刑场周围围观的人很多,二奎想挤到妹妹身边都挤不过去,所以余胜英和关一龙能趁乱救二奎
师傅说的三个忌讳也没什么隐喻,就是字面意思,更多的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埋下的伏笔罢了
⑦ 大武生提问
是一龙叫师傅救的,,所以元彪演的师傅救出手救了
⑧ 电影'大武生'的结局是什么
大S饰演的木兰让刘谦演的卢局长设的圈套让吴尊饰演的一龙和韩庚饰演的二奎反目,二奎打断了一龙的腿,二奎发现木兰后背绣着木兰师傅的脸,木兰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仇。
但是木兰和二奎相爱了,木兰为了救二奎杀了卢局长,二奎被戏班的人毒哑了,木兰带着匾应该是跳湖了,二奎和一龙和解了,之后一龙能唱二奎能跳,两个人一直在教学。
(8)大武生电影刑场扩展阅读:
《大武生》是由高晓松执导的,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邹静之编剧,韩庚、吴尊、徐熙媛等人主演的一部民国武侠电影。
该片讲述的是一对从小相伴学艺的武生兄弟,在登上梨园舞台的同时,也踏上追寻师仇家恨的征途,简单的快意恩仇,却因与上海滩第一武旦台上台下的情感纠缠,引发出一场意想不到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9月09日上映 。
⑨ 大武生击鼓怎么算的
一道不可错过的小康家宴
2011-09-06 10:17:29 来自: 某天我突然发现 (.........)
大武生 / 大武生的评论 4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女版的《基督山复仇记》,不过这个需要你看完后才能认同我。
《大武生》的画面相对比国内同期影片要精致很多,灯光与构图都比较讲究,可能与好莱坞制作团队的加盟有关。旧上海的场景做的气势磅礴,很有大片风范。由于导演是高晓松,影片的配乐方面也没有什么硬伤,算是中规中矩的衬托了氛围。对于电影,画面与音乐是最基本得配菜,虽然不如主菜重要但也不能掉链子,好的是,《大武生》在这两道配菜都可圈可点。
一部电影的主菜就是剧情和演技,先说剧情。全片的主旨是把仇恨与真爱的冲突演绎的更戏剧化。片中仇恨有很多种:二奎的家恨,一龙、二奎与席木兰的师仇,还有和三位主角为师报仇,还有刘谦演绎的**局长的情仇。片中的情爱也于仇恨不相仲伯,一龙二奎的兄弟之情,席木兰与师傅的不伦之恋,席木兰与二奎的纠结真爱,一龙的偷情等。《大武生》就像太极一样,将人性的丑与善两极都柔和在一起又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刺激,而最后兄弟俩一笑泯恩仇也传达了电影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在剧情上算是一部近期国产电影的佳作。
接下来是演员的演技了。吴尊与韩庚在武打动作上都处理很到位,没有所谓一些当红影星的弱智武打,又结合了传统戏剧,使武打动作更有张力,更用戏剧性。作为韩庚的荧幕处女作,可以看出他在本片的努力,但也因此看出他在演技上尚不懂得什么叫张弛有度,在情绪爆发时,有时会让观众感觉爆发的有些无厘头。还好,其角色内敛心狠的性格特点还是很恰如其分的演绎出来。吴尊作为台湾偶像剧的当红小生,出演这部有些厚重的片子,有些hold不住啊。特别是其后期配音,字正腔圆根本配不上吴尊本人气质,多有些怪异的感觉。剩下其余演技方面,还是偶像派的样子。所以,喜欢颜腐女千万不能错过此片,《大武生》算是把吴尊和韩庚最帅的一面都挖掘出来了,其实不算前面的那些废话,光说两位的颜再加上华丽的民国服饰,这部片子根本就不能拒绝啊。
大S在其中算是一条主线,此次表现要比《剑雨》好,能耍的出恨,也酿的出情。她最不讨好的就是面部表情实在是少,观众盯着十种表情,情绪怎么能被带入呢?所以说,S姐少打点肉毒杆菌吧~如果再依旧这样演下去的话,肯定会冠以面瘫女王的称号吧!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她演的《保持通话》。
总之这部片子,立意新颖,画面好看,笑点充足,爆点不少,足够煽情,值得一看
分享
38
赞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时间正序
总lost用户名
第2楼
2011-09-08
赞
他的国——《大武生》观后
2011-09-08 10:07:25 来自: 长安
大武生 / 大武生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去看《大武生》点映的出租车上,广播里响起的歌曲是:老男孩。
中年谢顶的司机跟着哼唱: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即使是周末,高架上的车流还是一样的拥堵,周围是林立的高楼,高楼里有着无数老去的青春和梦想。
那么我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说起。有多少人知道高晓松从清华电子系退学后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做《那时花开》?
他被人所熟知,是因为校园民谣。散伙饭那天,我从金茂一路走回学校,路上有同学突然开口唱歌:“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午夜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为青春歌唱。”
那时候,我有冲动去看一部午夜的电影,在古老的恋情中,在黑暗中,为远去的青春歌唱。
高晓松的词曲,总是有爱了却得不到的姑娘,在岁月里渐行渐远,而留下来的,只有睡在那上铺的兄弟。爱情如昙花,开得绚烂,谢得寂寞。《那时花开》里,夏雨和朴树同时爱上了周迅饰演的欢子,起因只是他们从望远镜里看了她一眼。
这大概就是高晓松的爱情观。
因为有这种铺垫,在《大武生》里,孟二奎一脸紧张地给席木兰递上那个粉盒的细节(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少年,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小胖子,不好看,又背负着家仇,总是带着委屈和不开心,每个人在陷入爱情时仿佛都会回到自己最弱势的时刻。)尽管有些突兀,却在情理之中了。
我相信高晓松写了这么多年的歌,心中依旧有着做一个导演的梦想。我曾经好奇地问过一个导演系的朋友:“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像我们一样读书上课?”他回答得非常理想化:“不止,我们是要做梦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的,但活得并不十分的真实,因为我要拍的,并不是纪录片。我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后来,我看到《大武生》的英文译名时,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想起他的这段话。
My Kingdom——我的国。
这几乎是跟《大武生》完全对不起来的一个翻译,但是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却只想为这个翻译叫一声“好”。
这是一个属于高晓松的世界,由他自己的三观撑筑而起。
电影一开始,就是孟家三百多口人被摄政王斩首,孟二奎的小妹妹要求他唱一段戏来听。嗓子一开,人群中的关一龙和余胜英就被震住,决定救他。然后就切换到了余胜英接过了摄政王赐的“武生泰斗”的金匾。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种折子戏叠折子戏,中间几乎没有过度的剪辑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些人喜欢这种紧凑的感觉,一个冲突累积一个冲突,至于这其中种种深意,全部留到一气看完再去思考。而有人喜欢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最后看到高潮或者是惊喜。
对于我来说,如果每一出折子戏都足够精彩,那么也就够了。
后来我想,已被余胜英收为徒弟的孟二奎日日对着那块承载着武生界最高荣誉的金匾,题写人却是他的仇人,是什么感受?又是什么让他在岳江天来踢馆夺匾之时扑上去拦住?
可以说,这是孟二奎人性里的一个弱点,他始终无法把自己的“恩”与“仇”完全地割舍开来。在我的感觉里,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东西。但正是由于这太多的寄托,让这个人物身上像是蒙了一层雾。你觉得他是单纯的,但他逢场作戏的功夫却让人忍不住跟着嘴角泛起冷笑。
岳江天比武夺匾之后,逼余胜英撅枪,这和他绝路之时所扮的霸王倒是完全不同。楚霸王当年因为范增所评价的“竖子不足与谋”而放过了刘邦,使其有机会东山再起,但是岳江天却完全不留后路。我并不喜欢岳江天这个人物,却不得不佩服他。下手狠,不仅仅对别人,也对自己。对席木兰说的那“我是武生泰斗,我就是规矩”,堪称武生界的一代枭雄。只可惜,自古枭雄总难登大统,风流自有雨打风吹去。
生辰综合解析-仅供娱乐
刚刚
生肖鼠:38岁过后是分水岭?特别强调1984年的属鼠人不要钱!
生辰综合解析-仅供娱乐广告立即查看
总lost用户名
第3楼
2011-09-08
赞
当年目睹师父撅枪的关一龙和孟二奎长大了。
其实说到底,整部电影就是很简单的四个字:冤冤相报。如果没有一个人来喊停,那么就是两个字:死局。
电影用了不小的篇幅来描述两个小孩的兄弟之情。调皮捣蛋让人忍俊不禁,一起受罚相互扶持却让人心生温暖。很俗套地拍摄手法,在对拆招数中,小孩变成了两个英俊青年,背景是漫天大雪,余胜英笑了。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直到他们离开那栋房子,我才知道原来那么多年,他们一直生活在深山里。关一龙和孟二奎在漫天大雪中回望那栋燃起大火的房屋,是整部影片中让我最难忘的镜头。
“人生思旧日。”这是龚自珍的诗,不知道当兄弟二人在大上海的声色犬马中,在蒙蔽双眼的仇恨中,在让人眩晕恶心自卑的爱情中,是否会想起那十年深山,那离开时的漫天大雪。
说到这里,忍不住插一句,我并不认同简介里那句“余胜英从此一蹶不振”。这倒有点武侠里高手归隐山林只为最后一个心愿的意思。
余胜英的心愿,大概就是把余派武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所以在踢馆的宣传报纸上,我特地去注意了一下,隐约看到“余派武生”的字样,记不太清楚,也许是关一龙挂牌后的宣传?总之他们还是把师父的名头打了出去。
我以前不知道元彪可以演出这种“一代宗师”的感觉,甚至他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变得有腔调起来。
兄弟情的高潮则是挑战岳江天那场武戏。
《大武生》的动作导演是洪金宝,香港武打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岳江天描了楚霸王的脸谱,席木兰站在方桌摞成的高台上为他击鼓。
关一龙长枪,孟二奎双刀。在破了大旗阵之后,兄弟二人终于迎来了和岳江天的正面相对。
关一龙使长枪,孟二奎持双刀矮身于关一龙的长枪之下,进可攻退能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两人的兵器优势和十年相守拆招的默契,几乎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当真需要击节赞叹。
小时候读演义小说,比如说《杨家将》或者《呼家将》,隐约记得有长枪掩护双刀的武打描写,洪金宝让这种描写在屏幕上成了真。
这是我心目中,整部电影最精彩的一场打戏。
因此一战,关一龙在上海滩扬名立万,成了角儿。他真是那种飞扬跋扈的青年,整个人都带着世家子弟的匪气。所以后来说他的身世,我居然有几分相信。他和孟二奎是不同的。孟二奎还是会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即使是在笑的时候,整个人还是不够舒展,年轮像是已经刻在了骨子里,尽管总是说些很天真的话,总是巴巴地啥事情都把师哥抬出来,却不是真正的天真,真正的年少。
传统的“忠信仁义孝”,与传统的“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相冲突,这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和经验,高晓松就想写这样的故事。
后来兄弟二人兵戎相见,让人想起那两个初入上海滩的“土包子”,捧着烤红薯吃的不亦乐乎,一边抱怨上海的东西有点甜,应该加点蒜。
这时候,高晓松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又凸显了出来。他让孟二奎一个人去买烤红薯,寒夜里蒸腾起的热气和当初一模一样,只是他身边不再有师哥。
《那时花开》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后来,我们从未谈起那天晚上的事情。再后来,我们分道扬镳,发誓不再提起往事。欢子就象从我们手指间流走的那种叫作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你能说关一龙没有爱过席木兰?但是兄弟二人的冲突绝不会因为席木兰而起。
这是高晓松和很多导演的不同之处。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兄弟之间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高晓松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感觉。席木兰不是一个附属品,也不是一个工具,她是和一龙二奎并肩站着的一个人,他们三个人在下一局棋,落子无悔。
总lost用户名
第4楼
2011-09-08
赞
第二精彩的武戏,便是这三个人一起演的《安天会》。孙悟空,青龙,白虎,哪咤……人物不断地切换,每一个人脸上都涂着浓厚的油彩,目光闪烁,镜头飞快地掠过,几乎分不清他们到底是谁。锣鼓急促地响着,然后戛然而止。
如果可以,希望时间定格在这个时候,三个人不是对手,不是仇家,而是悬崖峭壁上命悬同一线的天涯沦落人。
影片的最后,一切都像是一场梦醒来,黑色的背景上打出白色的字幕,《如梦令》响起。高晓松在监狱里写了主题曲的歌词:还在风雨里挥舞的青锋长剑,还在岁月里奔跑的痴心少年,那流过血的舞台,从来就没人离开,没人回来。
在看到电影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如梦令》这三个字,和电影到底有什么关系,歌词也并不是按照那个词牌所规定的格律所写。而在电影结束后,我觉得《如梦令》这三个字确实是值得细品的。
一切由恨起,由爱终。
对于京剧,对于师父,对于彼此,上海滩的繁华,成角儿,万人簇拥,金色的唱片机,烤红薯的热气,席木兰,“武生泰斗”的金匾。都像是一场梦,只不过这场梦让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
结尾处,高晓松的文艺情结又来作怪,兄弟二人坐着电车离开,旁边就是窗子,风吹进来。他们说起下山前师父交代的事情,微笑,带着惆怅。少年终于长大了,梦也醒了。
“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午夜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为青春歌唱。”——高晓松《恋恋风尘》
他的国落下了帷幕。只是人生总要向前,一段又一段的旅途,不断地选择,分道扬镳或是继续扶持。
在整部电影中,我不记得我听到过任何一个字被误读,字幕没有错别字。结束时,我举起双手以最大的诚意奉上了我的掌声。为了青春,为了梦想,为了古老的恋情,为了黑暗中的歌唱的青春。
我想再去看一遍9号上映的完整版,听听刑场上小二奎唱的那段戏到底是什么,回来找出来,完整地听一遍。
我想翻出《霸王别姬》再看一遍。
我想再听几遍《老男孩》和《恋恋风尘》。
我想给散伙饭回来的路上唱《恋恋风尘》的人们打个电话,问他们梦想的路上走得如何。
最后,我还是想表明身份,因为我觉得自豪且骄傲。我想说,我是那个演孟二奎的人的粉丝。我看着他从少年走到现在,已经27岁,一个好年龄,有念头可以一切重来。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觉得我终于可以说出那句等待了很久的话:我是你的影迷。
谢谢你,一路走来,把“我想成为演员”的梦想变成现实,给我们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走得到实现的那一天。
毛豆炒带鱼
第5楼
2011-09-08
赞
S姐少打点肉毒杆菌吧~如果再依旧这样演下去的话,肯定会冠以面瘫女王的称号吧!
总看西山不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