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孩看3D电影时,要注意什么
小孩看3D电影时,要注意什么?
因为3D电影动画特效层次感强,电影中的画面好像就在身边一样,令人有身在其中的觉得,很受我们的喜爱和吹嘘。因此,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况下,家长都喜爱带上小孩子一起去看,可是,你清楚吗?3D电影的双眼是一种偏光眼镜,看电影的时候会让我们的目光不断对焦,造成 大脑皮质劳累过度引起调节作用眼疲劳,会造成晕眩的觉得。
成年人在看3D电影的情况下,有时候还会继续有头昏,恶心想吐的觉得,可况是未生长发育充分的小孩子呢?因此,家长在去看看电影的情况下,假如小孩子8岁下列,的确不是适合太多观看3D电影,大些的孩子提议选靠后部位,把握住电影里并不是很精采的剧情,每过15―20分钟摘下眼镜,闭上眼歇息。
太多的光控刺激性对注意力的危害
如今不只电影不断发布3D版,连电视机,电玩游戏都进到3D的全球,这种有着丰富多彩声光效果的媒体,确实比表面的书籍更具有诱惑力,长期性长期触碰3D的电影,电玩游戏等,不仅眼睛视力与英语听力都是会有负面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与想象力也会受影响,由于书籍没有光控的刺激性,较没法吸引住长期性受光控刺激性的孩子,而孩子不太喜欢有内容的书,久了也会使他降低凭着文本自主在脑中造就出图形的工作能力。提议家长不必只给孩子单一的刺激性,3D电影,电玩游戏,书籍,多了解自然等运动都需要交叉更替的开展,让孩子有多元化丰富多彩的刺激性,才不容易只沉醉在某种主题活动,危害总体的学习培训及心灵成长发展趋势。
B. 3D电影的危害有哪些
人们在感受3D电影时,大多为其巨大的震撼力而兴奋,大叹过瘾。市场专家预测,3D电影会在5年内成为市场主流。但是,您可知道:全球范围内对于3D片可能引发视力、精神问题以及一些平衡系统的临床病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
1、3D模仿人的双眼视物
看《阿凡达》、《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3》等3D大片,不是让人感到景物扑面而来,就是好像自己进入了银幕深处,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为何会有如此奇妙效果?
D是英文Dimension(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1839年,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人的两眼间距约5公分,看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角度不尽相同,即存在两个视角。这种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这就是“立体”的秘密——“偏光原理”。
3D电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它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当画面投放于银幕上,就会形成左、右细微的双重影像。当观众戴上独特的3D眼镜(偏光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加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从而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神奇幻觉。
2、频频调焦让眼睛好累
一位朋友问:我整部《阿凡达》看完,眼睛流了一堆眼泪。看得真的很痛苦,有人和我一样吗?美国的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工作室进行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3D电影、电视会促使大脑出现辐辏—调节差异,并使得为数不少的人出现疲劳、不舒服、眼睛紧张、头痛等症状。
何为辐辏?当观看者直视较近的物体或场景时,双眼会稍向内转,使视觉焦点向被视物集中;而当他凝视远方,双眼视轴则平行。这种现象,就是辐辏。
何为调节?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内的肌肉会自动调整光学焦点,好集中关注某点的东西,这叫做调节。
正常情况下,眼睛的辐辏和调节是相互协调的,大脑能够很轻松地将这些信息耦合在一起。但是,透过3D眼镜看到的世界是分成两边的,即可能是在屏幕前面或后面的场景之影像,分别被送到了左右两眼。这时,眼睛要把落在屏幕前的场景的目光,或落在屏幕后的场景的目光聚合起来(辐辏),同时还得对屏幕进行视觉调节,人的辐辏和调节的协调性被打乱了。人体长时间观看3D电影,大脑被迫去耦合“辐辏—调节”在不协调的情况下传进大脑的信息,就会出现视疲劳、视物模糊、不舒服、头痛等症状。
3、产生动感让人眩晕
一位女大学生说:看《阿凡达》时,刚开始觉得还行,过了十几分钟就开始难受,觉得头昏、胸闷、出冷汗、想吐,实在受不了只好出来了。一看时间才过半个多小时,心疼死我的米米了!她的头晕只是个案吗?否!现在网上一直流行一个很热的话题——《阿凡达》观众的“晕3菜”问题——“3D晕眩症”。
看3D,为何会有晕眩感?
3D电影画面逼真,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画面视角频繁切换,人的眼睛会不停进行自动调节以适应屏幕上的内容,并不断地向大脑传达“自己真的在动”的信息。
你实际上坐在座位上并没有运动。“动”,只是视中枢做出的错误判断,因此大脑不可能收到肌肉运动的信号,这样头脑发生了“知觉错误”的矛盾,造成了神经中枢的混乱。中枢力求摆脱这种矛盾的困境,发出强烈的眩晕指令,希望重新调整机体运动状态,人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的症状。
再则,3D电影,屏幕上不仅有屏幕前面,或屏幕后面的实焦画面,还有元素丰富的虚焦布景画面,像远景虚焦的树叶就是众多元素里的一部分。观看3D电影时,因为这些元素会让眼球重新聚焦,且屡屡聚焦失败,这样也容易产生3D晕眩症。因此,有严重眩晕病史、易晕车晕船、有癫痫病史的人,那些耳前庭器的平衡感相对容易被打乱的人,都不宜看3D电影。
4、强刺激可导致青光眼
专家提醒,那些眼压偏高的人,那些“浅前房、窄房角”的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尝试3D片的视觉刺激,是一个危险行为。
前房,是位于角膜之后、虹膜和瞳孔之前的空隙;后房,在虹膜、瞳孔之后,晶状体之前。前、后房内充满了透明的液体,称之为房水。房水在前、后房内不断地循环流动,并且不断地生成、排出,使眼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眼球内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如果房水排出通道——房角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升高,引起眼球内压力太大,则会导致视神经损害。而青光眼,就是一种视神经受损的疾病。
有位台湾人看3D片时,引发急性青光眼,眼压从原来的20以下飙到69,紧急挂急诊。为何会如此?因为人在兴奋时,很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压升高。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看球赛的球迷,过于兴奋而导致急性青光眼发生的案例。而3D电影逼真的图像和无比震撼的场面,轻而易举就能让人精神兴奋。那些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比如“浅前房、窄房角”),相对来说,更容易导致眼压升高;再加上3D画面更耗眼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就会导致急性青光眼的发作。
5、闪光诱发光敏性癫痫
2010年4月,三星电子曾在其澳大利亚网站上低调发布了一份题为《光敏性癫痫警告和其他健康风险》的报告。而索尼和松下也对使用采用3D技术产品的消费者提出过类似的警示。
光敏性癫痫,是一种在闪光刺激下诱发的一种脑神经痉挛反应。 当荧屏上强烈的闪光刺激被视网膜神经细胞接收,传送到大脑,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扰乱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就会导致癫痫发作。一些精神健康专家表示,长时间面对电视或电脑屏幕而引发的光敏感性癫痫,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如,南京有一位程序员,因在电脑面前不分昼夜地赶项目,忽然出现面色苍白、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的症状。检查发现,他患上了光敏感性癫痫。如,一位大二学生因暑假时连续玩了10个小时的网络游戏,突然出现视线模糊、全身抽搐的症状。经医生诊断,他患的病也是光敏感性癫痫。
虽然目前还没有因为观看三D电影引起光敏性癫痫的例子,但《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植物,光华璀璨;巨大温和的食草动物,偏小凶猛的食肉动物,纳美人的飞行坐骑等,都让观众的眼球和心灵受到刺激,对于癫痫患者来说,这种刺激就很可能会引起癫痫发作。《健康风险》报告罗列的可能产生的身体不适,还有方向障碍等,其中最严重的为中风。
6、影响孩子眼睛正常发育
《玩具总动员3》、《怪物史瑞克4》等具有3D效果的动画片,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3D片对孩子有何潜在的影响?
(1) 眼睛
看3D片,可能影响眼睛正常发育。
眼结构的发育期:自出生~3岁。
人的立体视觉,3岁以前尚未发育好,只有到5岁以后,才发育完全。
眼功能的发育期:4~13岁。
在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儿童眼生长发育有很大的易变性,而这些变化中最主要的是屈光系统的变化,这就造成了眼的可塑性。
若让儿童以左右眼不同影像实现3D效果的做法,让眼睛不断地运动眼睛的肌肉,紧张地,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晶状体以变换焦距,对其眼睛发育存在潜在影响,很可能会造成斜视、弱视等。
(2)心理
有研究指出,过度的声光刺激会引发幼儿不良反应。
“这不是熊猫阿宝!爸爸我们快点回家去吧!”一位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家看影碟,喜欢上了熊猫阿宝。但当爸爸带他去看3D版《功夫熊猫2》时,刚开场不久,他就坐不住了。
一位海外的电子艺术研究者曾拍摄记录了四五岁孩子盯着电视机时的表情,结果发现,10分钟之内,孩子的脸变得近乎“痴呆”。
研究者解释说:“快速切换的镜头,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信息输入过度,迫使大脑‘过载’。对于孩子,信息爆炸的视听刺激,就像将白纸在瞬间染成黑色。”
(3)注意力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不适宜长时间地看3D电影。
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段不同而有差别。一般情况下,5-6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7-8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5-20分钟;8岁以上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30分钟;初中生、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30-45分钟。
如果带较小的孩子看100多分钟的电影,会引起孩子的烦躁情绪。
7、最好看30分钟休息一次
又想感受时代潮流,又想远离健康隐患,怎么办?
如果双眼一强一弱,影像会扭曲,无法合组,还会导致不适。所以,请近视、远视、散光的朋友戴矫正眼镜观看。 如果眼部有隐患,使双眼无法有效配合,看不到3D效果,就不用花钱看3D了。患有癫痫症、心脏病等疾病的人最好就不要看了,以免导致病症加重。
35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看时,应间隔半小时到亮环境下休息5~10分钟。如果在看3D电影时,感到头痛或恶心、视物模糊不清;或者看灯光时,周围有一圈缤纷的彩虹圈,即使用手揉也不能除去,应该警惕青光眼的急性发作,须及时就医。
眼睛健康的人,最好也每隔一段时间就闭一闭眼,让眼睛放松一下。建议看15~20分钟就拿掉3D眼镜,闭眼睛休息1~5分钟。最好看30分钟后休息休息(电影院若能中间休息就最好了)。位置距屏幕不能太近,座位离屏幕15~20米最好。一定要坐直身子,正视电视屏幕,这样眼睛便不容易感到疲劳。
儿童呢?意大利最高卫生保健委员会已发布公告:禁止6岁以下儿童观看3D电影;而有些专家却认为安全年龄界限是8岁,甚至有的说是10岁或是12岁。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可选择看3D电影的,最好是12岁以上的学生。
C. 3D 电影为何会遭到部分观众的抵制
我以前认为3D电影是潮流,所以越来越多的3D电影,虽然3D制作与电影效果的差异大部分都严重影响了观看体验,困倦,眼神疲惫。 直到我出国才了解,所有原创的3D电影都是2D版的影院,都是3D和2D排错开的,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外观,不会有所谓的3D特别版。 抵制3D不是抵制3D电影,而是抵制我们被剥夺的选择。
很明显,长时间看不到,长时间看到电子屏幕的高亮度,对人眼所造成的伤害更大。 无数病人因长期观察电子屏幕引起的近视眼病已证明,医生的建议是有道理的。 所以有一天,3D可以裸露,不会让我变成6只眼睛,也不会让我的鼻子超负荷。 不会引起3D头晕,恶心和头晕视力障碍,不会诱发眼底病变的高度近视。 然后我每天都看3D。
D. 回往曾经的2D电影如今的3D电影为何如此差劲
2D电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3D电影有,不过正是因为身临其境,所以一些令人害怕的情景仿佛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会让人感到害怕,所以感觉体验差。
E. 什么叫3D电影啊
3D电影就是“三维电影”(英语:3-D film),是使用一种立体镜视觉显示系统,再制画面将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体显现成像,令观众对影像产生非现实的立体深度。
技术上,通常采用两台摄影机摆设,同步拍摄影像,取得主体左右侧体的立体感。观看时,观众的视觉皮层会自动对图像结合为单一三维影像画面。现代电脑技术已能够不采用传统双机拍摄,使用CGI电脑特效制作三维电影。欣赏时需要配戴合适的立体眼镜。
镜片其实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时我们只有用两只眼镜看物体才能产生立体感,如果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摄下电影场景的像,制成正片。
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先偏振光重叠地放映到银幕上,人眼通过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能看到相应独立的一个图像。 就会像直接观看时那样产生立体的感觉。
(5)3d电影不适合打斗戏扩展阅读:
1、历史
1936年利用双镜头摄影机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体效果的影片,但此技术具有不少限制。之后从RealD 3D等技术发展及《阿凡达》等三维电影流行后,立体影片才近一步被广泛推广。有一名澳大利亚导演宣称,1936年纳粹德国时期已经成功拍摄两部三维电影
2、技术
电脑生成图像为使用计算机产生的影像,更精确的如应用在影片中的3D特效,还有在电视节目、广告及印刷媒体中也很常见。在电脑游戏中常使用的即时运算图形都属于CGI的范围,也有些是用来做过场或是介绍用页面。
在影院看的是立体版本的IMAX和 RealD技术。为营造出立体景深,IMAX 3D采用了双摄影机及双投映机拍摄及放映。RealD则采用双投影机及圆偏振光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时采用偏光式放映,观看时以配戴偏光眼镜来分析立体影像。
F. 你真的对3D电影有需求吗
说实话,对3D电影不是很感冒,原因有二,一是3D的加入会减少观影本身该有的乐趣,比如对剧情的理解和细节的体验都会减少,二是如今真正称得上是3D的电影实在很少,更多的是伪3D的泛滥。所以新技术应该真正对电影本身有推动作用,而不是仅仅起到表面的推动。
完全没有需求。对本来就带眼镜的人来说,3D简直就是一种酷刑,观影体验无比糟糕。 我会指定买非3D票,如果没有,宁愿不看。
3D电影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没有形成不同于传统电影的语法和风格 (在阿凡达里有一些很少的雏形) 需求肯定是存在的 因为体验感加强了 比较适合一些视觉奇观的电影 更适合游戏体验
3d需求是被电影方和影院开发的伪需求,也根本不是需求带动技术,而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噱头,电影院变成3d之前根本没有对观众做市场调查,喜欢3d的比例一定没有放映比例那么高,如果有电影反3d联盟,我第一个举手赞成!
G. 求几部好看的3D电影,打斗的
《功夫熊猫》打斗中有搞笑的 《最终幻想——圣童降临》这个 强烈推荐,日本游戏做的3D的,打斗真的狠 帮
H. 3D电影都是什么原因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如何做到的
去电影院看过3D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戴上3D眼镜就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什么让电影如此的生动起来的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两只眼睛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产生立体的感觉。在拍摄电影的时候用左右两部摄像同拍摄,而在放映时所拍的两部影片同步到大屏幕上面,当观众戴上3D眼镜的时候,通过特定的光学原理,就可以产生立体的效果。
3D电影主要是由两个不同的画面,经过3D眼镜再配合大脑指示将画面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立体、逼真的画面。3D电影虽然好看,可不能长时间的观看,以免引起眼睛的不适。对于发育期的儿童和眼睛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有晕车的人群都不适合看这种类型的电影。
I. 每个女生心中都有一个大黄蜂
其实我看完大黄蜂已经好些天了,但是做为一个懒癌晚期患者一直没有写自己的观后感,没错不是影评是观后感。
还没有看大黄蜂之前,我以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个酷炫狂拽帅炸天的机器人拯救地球的故事。所以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直女,但在这个档期实在没什么好电影,就选择了这个票房评分都还不错的。
事实证明我错了,这简直就是一部少女心爆棚的暖心之作啊,跟《变形金刚》系列完全不同的画风,大黄蜂奶萌奶萌,并且奶凶奶凶,简直新世纪的小奶狗、大暖男。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Charlie(超美的)是个因为父亲去世,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女孩,只喜欢与车辆、工具打交道。在她满十八岁生日那天,她去废车场把大黄蜂开回了家(当时的大黄蜂是一辆脏脏的甲壳虫),当作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后来发生的事情,其实也就很好猜了。甲壳虫变成了大黄蜂,按Charlie的人设肯定也不会太害怕,毕竟大黄蜂一看就是小可爱了。刚开始的大黄蜂受伤了,是失忆的,也不会说话(好像变形金刚里的也是用收音机说话),当然Charlie后来给他换了一个好用的收音机。一起经历了平淡的快乐后,迎来了机器人大战(霸天虎的两个手下与大黄蜂的交战)大黄蜂在斗争中恢复记忆,并且毫无悬念的胜了。
女主角Charlie经历了这些之后,开始意识到自己任性的错误,快速的在短期时间内收获了成长。她明白其实家人与朋友都需要她,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也一直生活在关爱之中。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女性朋友和小朋友们观看的英雄系列了。
有时候看大黄蜂像是小狗狗,一开始有点怕生,但是熟络了之后,就喜欢黏着你。偶尔也拆家捣蛋,但一看那种单纯无辜眼又拿他没办法。对你极度忠心,凡伤害你的人他都不放过。有时候看他又像是男朋友,跟你一起玩闹,做你坚强的后盾,给你加油打气。给你抱抱,把你举高高,为了救你奋不顾身。
我个人觉得大黄蜂更像小狗狗一些,因为主人跟宠物的关系比男女朋友关系更加纯粹。狗狗一旦认定主人,就愿意为主人赴汤蹈火。狗狗的一生只有你,都是你。所以,比起把大黄蜂说成男朋友,我更想把他说成狗狗(宠物)。试问谁不想拥有这个黄色今属狗狗呢。
影片中被我忽略的大战,也是十分精彩的,各种打斗戏、特效都很赞,这部分肯定是作为3D电影最重要的片段之一。只是我是这方面的文盲,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也只能说出“哇,好棒”。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的很多情节是比较老套的,但是不可否认,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能够打动我的地方,好几个地方有泪点。在我看来只要是一部能够传递温暖和爱的电影就足以被称为好电影,在大黄蜂中我感受到了这些。
最后的最后,因为大黄蜂太好看,回家就开始补变形金刚,补了第一部我就看不下去了,不是说不好看,只是英雄系列依旧不是我的菜。这部大黄蜂是变形金刚的第六部,我希望大黄蜂还能够继续谱写变形金刚系列。
J. 3d电影是什么意思
3D是英文“Three Dimensions”的简称,中文是指三维、三个维度、三个坐标,即有长、宽、高。D是英文Dimension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电影,在国际人们通常叫3D电影。
3D电影存在立体空间,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多个面,相比2D平面具有更强的立体感,更逼正的效果,就犹如我们身在场景中一样。
3D技术的应用普及,有面向影视动画、动漫、游戏等视觉表现类的文化艺术类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有面向汽车、飞机、家电、家具等实物物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也有面向人与环境交互的虚拟现实的仿真和摸拟等。
(10)3d电影不适合打斗戏扩展阅读:
3D电影原理——
普通的电影,是一台放映机,把画面打在大屏幕上,光,通过在屏幕上的反射,进入观众的眼睛,但3D电影,相当于一左一右,两台放映机,分别将两组画面,以几厘米的偏差,一左一右打在大屏幕上;而一旦你带上了3D眼镜,由于放映的光,与眼镜镜片的特殊性,你左眼看到的,就是左放映机的画面;右眼看到的,就是右放映机的画面。
而实际上,这左右两个画面,并不相同。而是分别来自于,拍摄电影现场的,左右两个镜头所拍摄到的画面。所以,坐在电影院里的你,就相当于去了电影拍摄现场,用你的双眼看到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