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3D电影是怎么形成的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贰’ 关于3D电影分左右、上下、红蓝等格式,请问有什么区别
1、意思不一
左右格式:是3D立体电影的一种存储方式。
上下格式:是3D立体电影的一种存储方式。
红蓝格式:指一般左眼红色镜片右眼蓝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
2、搭配的眼镜不一左右格式:搭配的眼镜是偏振眼镜。
上下格式:搭配的眼镜是偏振眼镜。
红蓝格式:搭配的眼镜是红蓝眼镜或红绿眼镜。
3、效果不一
左右格式:垂直从正中间分成两半,一个视频在左,一个视频在右。
上下格式:水平从正中间分成两半。
红蓝格式:用立体播放器播放出来后的影片,一般是红蓝或红绿。
左右格式:
4、类别不一
左右格式:属于双色3D立体电影的一种。
上下格式:属于双色3D立体电影的一种。
红蓝格式:属于偏振3D立体电影的一种。
5、难易不一
左右格式:价格昂贵,制作复杂。
上下格式:价格昂贵,制作复杂。
红蓝格式:价格低廉,制作容易。
‘叁’ 为什么看“3D电影”能让你“身临其境”
去电影院看了3D电影的朋友们都了解,戴上3D眼镜便会让你有配对的体会,是啥让电影这般的栩栩如生起来的呢?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的二只眼睛能够分辨物件的间距,造成立体的觉得。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用上下两个拍摄同拍摄,而在播映时所拍的两个电影同步到显示器上边,当观众们戴上3D眼镜的情况下,根据相应的光学原理,就可以造成立体的实际效果。
3D电影在特效上比较下功夫,而且3D眼镜和那个屏幕效果是相接的,不带3D眼镜是不会产生特效的,但不是每个特效都会让人们身临其境,只有关键环节的特效会有感觉。
‘肆’ 电影院看电影有3D和2D的区别,那3D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每到电影院,我们看到的电影类型有2D、3D、IMAX。这些你真的了解么?这之间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纵观电影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的电影技术革新都成为一个里程碑。以上提到的2D、3D、IMAX是目前最主流的三种电影放映格式。电影院看电影有3D和2D的区别,那3D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至于IMAX电影,也有真伪之分。所谓真IMAX,是指前期使用特殊的65mm胶片及其IMAX专用摄影机拍摄,后期冲印成70mm胶片格式的电影,而不是使用传统的35mm胶片,这使得真正地IMAX电影在成像质量上有着质的飞跃。所以,有条件的影迷,还是选择IMAX电影吧。
‘伍’ 3D电影是怎么实现的立体感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看到的世界是3d是的,因为你能真正感受到每个物体的距离、几何形状和大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3D电影原理 3D这部电影通过两个镜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拍摄场景,然后用两个放映机同时放映两组胶片,使两组图像在屏幕上重叠。通过特殊的3D眼镜,两只眼睛看到不同的图像,大脑会自动产生三维视觉效果。
颜色实现3D效果会使最终图像失去一些颜色,看起来非常不真实。所以人们想出了其他方法,除了颜色,还有其他我们无法察觉的区别,比如方向,有些光“横”还有一些光“竖”是的,虽然这对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没有影响,但我们可以制作只能通过水平或垂直光的镜头,然后拍摄镜头和3D这种镜片可以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产生眼镜3D效果。不管怎样,3D电影给了我们一种平面图像深度的错觉。虽然这些方法相对简单,但效果仍然有限。我们只能盯着特定方向的屏幕,而不能全面地观察物体。
‘陆’ 3D电影的成像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平面中呈现立体效果
立体图像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是通过3D转换器将输入的立体3D信号转换成两个被动3D输出信号,然后以单独的左、右眼信号输出到两台投影机,通过偏振3D目镜观看,从而得到立体图像,由于信号是通过3D转换器主动转换,因此这种技术也被称为主动立体成像技术(区别于后面我们将提到的被动立体成像技术)。换句话说,如果在没有立体眼镜的情况下,我们肉眼看到的图像是左右眼分别显示的,也就是常见的重影现象。因此去看立体电影,3D眼镜少不了。
由于在观看立体影像的时候人的左右眼信号是分离的,为了避免发生左右眼信号不同步(容易造成影像错位),需要借助信号同步发射器将左右眼的信号同步,这样才能保证人眼看到的图像是左右可重合的,也就是立体的。
那么为什么需要专业的投影幕才可以表现清晰的立体图像呢?因为在电影院看到的影像是通过投影机投射到屏幕上产生的大量反射光线构成的。不过其中有些反射光线是有效的,即让我们看到影像的,而有些光线则是有害的(其相当于在强太阳光下的绿叶时产生的白反射光线,会干扰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清叶片,并产生眩晕效果),而偏振特性金属屏幕就是通过加入特殊的材料来消除有害的反射光线,从而保证画面反射到人眼的有效光线不会被干扰。也就是说具有偏振特性的投影幕可以过滤有害反射光。
‘柒’ 什么电影中3D投影画面
这个不叫3D投影画面 这个技术是全息投影
我们经常可以在科幻电影中见到一种三维的全息通讯技术,可以把远处的人或物以三维的形式投影在空气之中,就像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场面。另外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所有的设备都采用小型化和精密化,而现在的显示设备却无法与之相匹配,人类越来越需求一种新的显示技术来解决问题。
现在的全息投影技术一共分为以下三种:
1.在美国麻省一位叫Chad Dyne的29岁理工研究生发明了一种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这是显示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可以在气流形成的墙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像。
此技术来源海市蜃楼的原理,将图像投射在水蒸气上,由于分子震动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
2.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激光束来投射实体的3D影像,这种技术是利用氮气和氧气在空气中散开时,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并在空气中形成一个短暂的3D图像。
这种方法主要是不断在空气中进行小型爆破来实现的
3.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目前宣布他们成功研制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这种技术是将图像投影在一种高速旋转的镜子上从而实现三维图像,只不过好像有点危险
可以说这些技术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毫不夸张的说这项技术它包含了未来,谁最先使用这项技术,谁就最先走入未来的先进技术行列。
全息投影技术是全息摄影技术的逆向展示,本质上是通过在空气或者特殊的立体镜片上形成立体的影像。不同于平面银幕投影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全息投影技术是真正呈现3D的影像,可以从360°的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
2010年3月9号晚间世嘉公司举办了一场名为“初音未来日的感谢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初音未来全息投影演唱会。这场演唱会使得初音未来成为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
2011年1月1日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也使用了全息投影技术,使舞台变得绚丽多彩,立体感十足,更是利用这项技术使已故歌星邓丽君“复活”登台演唱。
注意:
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没有依凭物的全息投影。
必须有介质,雾气也好。一般是屏幕。
现在说的全息投影貌似只是投影到透明的特质幕墙上而已。
‘捌’ 3d电影原理是什么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
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8)电影3d图像扩展阅读
现在3D电影的成像技术有很多,比如不闪式3D技术、时分法技术、光栅式技术等等,它们都各有优缺点,不过它们最终的实现依靠的原理还是一样的。
不闪式3D技术利用的是偏光式3D成像;而时分法技术是通过提高屏幕刷新率把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形成左右眼连续交错显示的两组画面,然后通过特殊的3D眼镜使得这两组画面分别进入左右双眼,最终在大脑中合成3D立体图像。
而光栅式技术是通过光栅屏障来控制光线行进方向,让左右两眼接收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视觉差,最终形成立体显示效果。
‘玖’ 关于3D电影分左右、上下、红蓝等格式,请问有什么区别那种画质好
3D视频一般使用最多的是左右格式,这种格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直接用3D观屏镜观看,二是后期剪辑时比较方便。这种格式有个缺点,就是把左右素材挤在一起,播放时水平分辨率只有素材的一半了,例如两个1920*1080的高清素材把它们两个各压缩50%,结果播放时就成了960*1080了,实际上由于电视机的隔行扫描只有960*540了,所以这种格式也称为半宽3D视频。
上下格式的3D电影水平的分辨率没有损失,但是垂直分辨率照样损失一半,而且这种格式无法用观屏镜直接观看,后期剪辑时也觉得别扭所以用的少。
红蓝格式是为了观看方便,不仅是视频,3D图像也可以用红蓝格式,这种格式很容易从左右格式转化而来,优点是红蓝眼镜非常便宜,观看时也不需要调整距离和对焦,几个人可以同时观看,缺点是亮度低累眼睛颜色也有损失。
‘拾’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