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前的立体电影和现在的3D电影区别
立体电影同3D电影其实基本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戴立体眼镜来观看。
但原先的立体电影基本是真人为主,3D电影除了具有立体感外,主要体现的是采用三维3D动画技术为主的CG特效技术制作的立体电影。
《阿凡达》是真人与3D动画结合的电影。但在中国不是第一部,之前也放映过
《极地特快》《地心历险记》》《闪电狗》《大战外星人》等。
⑵ 《阿凡达》并非第一部3D电影 阿凡达引领了3D热潮
现在3D电影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各类科幻大片几乎都是3D电影,它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带来更真实直接的观影感受,而很多人认为第一部3D电影是阿凡达。
阿凡达高票房的意义是什么?第一部3D电影是什么?
其实第一部3D电影不是《阿凡达》,因为《阿凡达》是很多人接触到的第一部3D电影,所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实际上在《阿凡达》之前就已经有多部3D电影,最早要追溯到1922年。
根据《外滩画报》报道,关于3D电影的最早尝试,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电影发明之初。当时,英国电影先驱者威廉·弗莱斯·格林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放映与观看3D电影的设备。直到1922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部胶片3D黑白电影《爱情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这也是3D电影的第一次商业化运用。但是遗憾的是,随着二战的爆发,3D电影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二战结束后,电视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机,为应对电视普及带来的冲击,好莱坞开始大量拍摄宽银幕史诗片,这也为3D电影赢得了短暂的黄金期。1952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3D电影《非洲历险记》上映,海报上的宣传语“狮子坐在你腿上,女郎躺在你怀里!”让影片票房大卖。哥伦比亚、华纳、迪士尼、环球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公司见状纷纷加入这股3D潮流。
进入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惊悚、恐怖和情色构成了3D电影的这也招致了外界的批评和质疑,3D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泡沫期由此产生,3D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一度被人短暂遗忘,
1996年。导演卡梅隆对3D电影进一步的探索,当年,他为《终结者2》制作了一部迷你版的3D续集。这部影片时长12分钟,耗资6000万美元,被用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内播放。虽然当初拍摄时使用的是两台连在一起的笨重摄像机——整个装置就像一台450磅重的洗衣机,但他的团队依靠一套电缆系统,仍完成了若干革命性的动态镜头。
2000年,卡梅隆首次与好莱坞着名摄影师文斯·佩斯取得联系,随后两人开始研发新型3D摄影机,并在次年的3D纪录片《深渊幽灵》中得以应用。后来,卡梅隆还把该立体摄影系统用于摄制另一部IMAX版3D纪录片《深海异形》。但是,这项技术当时尚处于摇篮之中,并没有给观众和电影产业带来多大的改变。。
伴随数字摄影技术和IMAX放映系统的发展,3D 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卡梅隆在这一时期的立体纪录片拍摄实践,使他成为当仁不让的数字3D先行者与推动者。2004年,华纳公司推出动画大片《极地快车》,并同步发行IMAX 3D版,在全球80多家IMAX影院取得了6000多万美元票房。次年,迪士尼公司采用杜比2D转3D技术,推出动画《四眼天鸡》3D版,其票房比2D版高出近4倍。尝到甜头的好莱坞随后推出大量类似的伪3D电影,但其粗糙的画质也引来巨大争议。
而此时又是卡梅隆站了出来。《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3D电影开始走上高投入、高产出的新道路。2009年也被业内称为新时期的“3D元年”,立体摄影技术的发展也使3D电影迈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期。2010年,借《阿凡达》成功的东风,好莱坞共发行了31部3D电影,这个数字相当于2005年至 2008年间发行的3D电影总量。
《阿凡达》引发了3D热潮,开创了3D时代。
内地第一部引进的3D电影是08年的《地心历险记》,当时在内地只有86块的3D屏幕拿下6800万的票房,已经是非常厉害!!!
09年的《飞屋环游记》也是3D电影,拿下9000多万票房,都可以看出当时内地市场对3D电影的认可接受度!
当然,阿凡达降临后加速了3D屏幕与电影的井喷,让更多人认识到3D电影。
但你不能因为你认识的第一部3D电影是阿凡达,就认定阿凡达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啊~
毫无疑问,Imax也是阿凡达带火的,可见阿凡达对于整个电影界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但内地在05年早早就引进过Imax 3D的电影了,叫《极地特快》。07年的《哈利波特5》也采用了Imax 2D+3D的形式在内地上映。这也是我人生观看到的第一部Imax电影,当时看完确实感觉很震撼,也让我早早就非常留意imax这种格式的电影。
⑶ 为什么近两年3D电影少了
的确,自从《阿凡达》带火3D市场之后,有一段时间,什么片子都会拍成3D的,不管什么类型的。武打的,动作的,枪战的,恐怖的。。。。。。。
然后,也带动了影院的硬件设施升级,现在哪怕是5、6线的县城电影院,都能放映3D电影了。
现在3D似乎没那么火了,这也是市场决定的,当然观众也已经审美疲劳了,对3D电影也没有那么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时间,很多电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类拷贝,由观众选择。
看3D电影要带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观众也嫌麻烦了,特别本身就戴眼镜的观众。
从制作方来看,制作3D片的成本肯定会比一般的电影高。这是勿容质疑的。
从影院方来说,3D片的票价会比一般的片贵,然后又是3D眼镜,又要管理,本身观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会嫌弃。
既然,制作方,观众,影院都对3D电影有了隔阂,你说它还怎么火。
关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有不满意的请见谅谢谢!
自从卡梅隆用《阿凡达》“重新发明”3D电影以来, 3D几乎成为了大片的标配 。
伴随着票价和影院设备的升级,现在要拍摄、上映、观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错误”的举动。在这种背景下,诺兰的《敦刻尔克》依旧坚持用2D上映,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种艺术的自信。
在这背后的,是IMAX2D的《敦刻尔克》的不俗票房。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诺兰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来越多的导演,也正在渐渐抛弃3D——尤其是3D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的时候,他们对于3D的放弃,似乎显得正确而且大公无私。
十月份即将登陆大银幕的《银翼杀手2049》,虽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却依旧选择了IMAX2D格式。
《阿凡达》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为什么导演正在渐渐放弃3D。2016年,好莱坞一共制作了68部3D电影,数量创造了 历史 新高。但是去观看3D电影的观众人次,却同比减少了8%。两厢综合,3D电影市场的缩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不仅仅是过暗的银幕亮度,笨重的3D眼镜以及超过2D影片30%的票价。最为关键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提升观影质量。相反,在很多场景中,3D反而成为了累赘。拖影、模糊、抖动,种种观影过程中的bug,已经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3D,反而是更好的服务于观众。
其实早在2012年,英国媒体就提出了 “3D热潮锐减” 的观点。只不过彼时3D正如火如荼,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当时间转到2017年,3D电影已经经过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这种级别导演的实践之后,似乎已经成为了商业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电影语汇的一种拓展。
3D究竟有没有参与叙事,并且成为表情达意的电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这个阶段,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在《变形金刚》、《雨果》还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没有成为电影的语汇。所以,IMAX公司决定削减3D电影的数量和比重,来重振公司的口碑和业绩,也是有理可寻的。
在未来,3D是不是会成为电影语汇的一种,并像声音和色彩一样,成为一部电影“所必须”的部分,这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在电影语汇得到拓展的时间节点上,很多诺兰无法比肩的导演和摄影师,都曾经“倒行逆施”地开了 历史 的倒车。有声电影出现的早期,伟大的卓别林和更伟大的爱森斯坦,都曾经极力地反对“声音”这个电影元素。
但当时间沉淀,录音质量不再是技术掣肘的时候,这两位大导演并没有固执己见地抛弃有声电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着名的《大独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独裁者》
技术上的问题,终究会被技术攻克;艺术上的事情,在艺术家手中,终究会变成艺术语言。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声音和色彩已经成为了电影的组成部分。假若在这个时代,拍摄一部黑白电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么一定是导演的艺术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术手段的限制。由此来反观3D这个技术性的命题,从3D rig到双镜头摄影机,甚至是卡梅隆宣称的,《阿凡达2》要是用“裸眼3D”技术——3D正在经历着自己的技术革新。
在未来,这个商业“元素”是不是会变成电影的“固定组成部分”还是一个未知数。
《阿凡达2》
如果说,3D技术的未来是乐观的话,那么“3D艺术”的未来,则没有那么光明了。要成为艺术手段,需要参与叙事,并且表情达意,并最终参与并影响影片的“表现力”。但是无论是从《变形金刚》还是从《皮娜》,甚至是戈达尔的《再见,语言》来看,3D并没有参与到影片的“艺术层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于没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广告语”。无论是商业片导演的“被3D”还是艺术片导演的“实验试水”, 3D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玩意” 。
这个“小玩意”可以撬动市场和资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让票价上涨。唯一不能的,就是让影片变的更加好看,让人更加“身临其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3D渐渐遇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言及此,美国媒体表示称,人们还是希望看到质量更高的平面图像,而不是立体图像。所以4K和8K方兴未艾,3D则遭遇了寒流。
美国媒体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导演回归到2D电影的范畴之中,但3D并不会消失,毕竟还有卡梅隆这样执着于3D的导演。
可以畅想的是,在未来,假若3D不再是制片厂强加的“任务”,而是导演“有意为之”的诉求,那么3D成为电影语汇,并被写进电影教科书,或许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个可以看到的事件。谢谢不满意我的回答请原谅。您的批评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谢谢。!
疫情么,电影院很难看到了,在家么没3D眼镜了
⑷ 作为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在之后有哪一部超越这部电影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李安自己也说,拍这电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自己辛苦努力四年终究做到了。第一次如此感受到3D是一部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变换的画幅比例、层层交替的剪辑,一切都是为了故事本身。
⑸ 现在铺天盖地的3D电影(IMAX除外)真的好吗感觉观影体验不怎么样
3D电影包括IMAX3D其实是一种潮流
从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3D电影的浪潮
而如今的3D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卖点和噱头
毕竟票价也和普通票价不一样
但是,个人认为大部分是行业跟风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3D电影都能被称为真正的3D电影!
虽然3D效果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
但是加一点特效就以3D为卖点
这不能就说是3D电影!
在我看来什么是3D电影呢?
比如《阿凡达》《变形金刚》等
这些大部分内容都是以3D效果呈现的
不过,还有一种原因也会影响3D观影体验
那就是电影院的场地和设备
所以说选择观看好的3D电影
1、看电影本身是不是3D大制作
2、选择评价高的电影院
想信你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国外早就不流行3d了,戴上眼镜后画面昏暗缩小,还不如看2d呢,以后裸眼3d多好
⑹ 为什么我觉得现在的3d电影的3d效果大不如以前。以前看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电影,3d效果很好,有身临
当然不一样了,因为《阿凡达》是卡梅伦用3D摄影机拍摄出来的,每一帧的画面都是3D摄影机拍出来的,其他电影大部分都是后期制作的,而且只是某些场景加入了3D转制效果,一台3D摄影机的价格就高达好几百万美金,《阿凡达》的制片成本高达3亿美金,总成本高达5亿美金,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是全球历史上制片成本和总成本最高的电影,《阿凡达》的CG原文件为1PB大小,就是100万GB,卡梅伦当年采购了500块2的硬盘才装下这些CG文件,其他任何电影都远远比不上《阿凡达》的3D和CG特效
⑺ 阿凡达是第一部3D电影吗
不是,第一部3D电影是《非洲历险记》。
3D技术在19世纪末就开始被发现,当时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在屏幕上同时制造两个画面,通过偏正眼睛使观众获得立体感。
到了1900年,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维斯发明了立体摄像机,摄像机模仿了人体的眼睛,使两个镜头相距4.5厘米,相当于人类眼睛的瞳距。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电影。
(7)现在电影3d不如阿凡达扩展阅读
促进3D电影发展的因素
1、科技迅速发展
电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科技的高速进步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以《阿凡达》为例,巨大的成功背后蕴含着强大的科技支撑。在《阿凡达》电影中有近60%的画面由计算机生成,先进的视觉效果以及全新发明的技术,用于实拍动作画面与CG 合成。
2、经济急速腾飞
纵观如今的电影市场,以“大制作、大投入”作为电影卖点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数不胜数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加强对电影的投资,期待“高投入换来高质量”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最大亮点。
3、需求快速提高
在20世纪90年代看电影只是为了跟上潮流,而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品日益提高,观众观念的更新,他们对电影的需求地不断提升也促使着更多的高技术高含量的3D和影视特效向前发展。
3D电影的面世,无疑给观众了一个新的感官体验,立体的视觉冲击,强有力的打斗场面,给影片增加了无数的刺激。
⑻ 已经过了11年,《阿凡达》为啥还是最能打的3D电影
阿凡达为何能如此厉害?电影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艺术,自打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全世界影迷们的广泛关注,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很多国家的电影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发展。每年都会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和观众们见面。
我认为在电影行业发展至今,可以出现这么优秀的电影,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也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中国也可以有这样优秀的电影站在国际上的舞台,向大家展示我们中国的电影力量。我丝毫不质疑我们中国年轻导演们的实力,希望那一天尽快来临。
⑼ 阿凡达真正的3D片
是的。
电影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的风景,导演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星球,各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发着光,声势浩大的瀑布奔流而下,还有色彩艳丽的飞龙等动物,无论是3D效果还是故事都非常棒。
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
幕后花絮
1、虽然影片里面根本没有说明过故事发生的年份是哪一年,但根据主角杰克·萨利所录制的视频日志里,左下角的时间所显示,故事发生于2154年的5月-8月。
2、在英国,为了防止《阿凡达》在上映之前泄密,电影胶片的运送途中被分为两个部分,代号是Redbird。1-5卷先运到英国,等1-5卷胶片到了英国之后,才开始运送剩下的6-10卷。
3、纳威人的语言比较靠近澳大利亚口音,所以来自澳大利亚的萨姆·沃辛顿能够更容易的学会这门没啥人用的原创语言。
4、纳威人的身体主色调是蓝色,这是因为一个传说的印度宗教里,神的颜色都是以蓝色为主,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本人很喜欢蓝色。
⑽ 阿凡达是看数字电影好还是3D电影好还是胶片电影
新放映的电影肯定是胶片版好于数字版,胶片版清晰度最高,不过存在耗损,时间长了以后质量会下降,数字版没有这种问题,不过目前数字版的清晰度不如胶片
3D电影是通过特殊放映方法让你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要带3D眼镜的
阿凡达目前效果最佳的是胶片版IMAX+3D
IMAX就是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