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一流的3d电影制作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一流的3d电影制作

发布时间: 2022-12-09 15:40:19

㈠ 3d电影如何制作

在目前的电影世界上,3D慢慢取代了2D。而在目前网络上只能下载的2D电影中,怎样转变成成3D电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如何将2D电影转换成3D电影的,而下面用到的软件狸(liwo)窝全能视频转换器又有什么3D效果?


一、打开视频转换器,通过“添加视频”或双击主界面空白处添加视频,把需要转换3D效果的电影导入软件,不管是MV,电影或自已拍摄的视频,只要是视频,视频转换器都可以帮您完成3D效果转换。


这个是参照网络经验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揭秘3D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㈢ 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

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

后期制作对于3D影片至关重要。后期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它包括哪些具体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欢迎阅读。

色彩调节

开始时,左眼需要适应右眼的基本色阶。通常,分光镜或镜子能轻微影响图像的颜色,在阴影下更明显。双眼需要获得精确的平衡,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为双眼的适应提供自动化工具。

色彩配光

双眼获得平衡后就需要配光调色。系统要么立即为每只眼自动使用匹配的配光,要么该项目不能配光调色而调色师要面临一个令人头痛的风险。很多时候,每次只有一只眼被配光,然后该配光等级被应用在上述位移等级的上面。例如,Scratch中有一个快捷键,可以将配光从一只眼转移到另一只,但你无法在立体中配光。

立体调节

首先要调节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匹配左右眼。就算把头倾斜,你的眼睛相对也是固定的,因此所有镜头需要核对是否垂直对齐。

尽管现场的团队非常精确地控制会聚,可以改变顺序,而有时水平调节过的场景也需要重新会聚。还有就是,镜头本身或许在技术上很完美,却没有以会聚的方式与前后的镜头剪裁好。会聚可以逐渐变小用以编辑且避免烦人的.会聚跳动。

因为不想让观众的眼睛在远景与近景间快速的移动太大距离,Tim Baier从一个python脚本中得到一个图表,这基于一个数据库,用以在编辑期间更生动地追踪镜头。该图展现了场景中的远近物体,如果它们跳动太大,他会羽化会聚与收敛差异,使其靠近一边的画面,以此减轻眼疲劳。这也要根据场景的内容及观众最可能观看的主题要点。

创意立体特效

解决技术问题后,导演需要为每个镜头的会聚增加戏剧或喜剧效果。

光晕

立体没有拍摄好的一个原因是镜头光晕与灯光。由于镜头光晕是基于位置的,最适度的64mm双眼距离也会使光晕与眼睛不匹配。

立体特效

像照相凹版与绘画这样的简单任务都在3D中变得更加复杂。左右眼的照相凹版必须精确匹配。不能仅仅在双眼间复制粘贴——基于透视的改变,细节精美的照相凹版工作也是很痛苦的,需要关注到细节部分。

特殊处理

当Real- D变得越来越普及并得到观众接受后,该过程中的银幕可以从双眼中制作出重影的高光,读取起来像一个二次位移限制。为解决该问题,专门给REAL D 提供了“ghost-busting ”方式,要从一只眼睛中精确去除另一种眼睛的明亮高光。

这样做可以抵消该效果,却在左眼中留下了奇怪的暗色热点。对于分光镜或镜子立体调节与细微软化的原因,未经过处理的眼睛用于标识的DVD或电视版本。

3D空间合成

当然,2D技术也可用在3D中,但在合成正确的深度时要进行特殊的考虑。在与3D现场动作合成时,场景中的3D物体通常没有正确的立体布局。比如,3D小汽车的合成效果要使其看起来在这位演员的正前方,但其视角与大小会使其看起来在3D空间人物后面。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绿色屏图层中。因此,对于图层与3D立体要给以同样的关注。

在追踪场景时,可以根据具有固定关系的摄影机为初始眼睛设定一个轨道,然后根据已知的双眼间距和会聚移动第二台摄影机并对其实行追踪。若在拍摄过程中会聚是变化或未知的,对于双眼则需要两个立体轨道。

;

㈣ 3D电影是如何制作的

这是一种很高深的技术,不是一般人能搞得顶的,中国这种技术还不完善;外国这中cg技术比较厉害,比如卡梅隆的“阿凡达”就是这种技术。这类软件有3dmax、maya、、、。世博会的3d效果都有邀请请外国人做得呢,中国目前这种技术还不行,所以楼主的问题恐怕没人敢回答,也没办法完全回答呢。

㈤ 3d电影的制作流程

3d电影的制作流程如下:

1、设置:打开视频转换器,通过添加视频按钮,把要转换3d效果的电影导入软件,通过单击主界面的3d图标,可快速选择3d格式,或者可以点击上面的3d效果按钮。进入3d效果设置窗口,在此窗口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种3d效果的不同,及对3d立体深度进行设置。

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

㈥ 3d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使用了3D动画制作技术制作完成。
动画是一门艺术,而动画师则是艺术家。他们可不是通常意义上单门学派的艺术家,而是集诸多职业素质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家。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泥塑、雕刻、美术、摄影、表演等技艺,甚至还要了解数理化生等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3D动画师。
与任何3D动画制作工艺的流程一样,3D动画师在一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辛勤且苦命的技工。首先要有原画设计图,动画师才能根据设计图制作出3D人物和场景。艺术总监拿出设计图纸后,动画师就仿佛泥塑艺术家灵魂附体一般,开始对着电脑屏幕蹂躏一个虚拟立方体——行话叫“建模”。这就好比泥塑艺术家在捏泥人,只是人家用的是手和刻刀,而动画师用的是鼠标和键盘。
及至动画师眼圈发紫时,角色形态基本就出来了,这时艺术总监就会让动画师“上材质”。所谓“上材质”,就好比是泥塑艺术家给泥模子上染料。但泥塑艺术家用的是笔,而动画师用的是3D制作软件。这可是个细活,需要不断修改,细致绘画,反复在3D模型上绘制。
材质上好之后,下一步工作则是“绑定骨骼”。“绑定骨骼”又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给做好的3D模型安上骨骼,让3D模型运动起来。因为现在完工的只是一个上了色的“泥塑”,一动就会“折胳膊断腿”。这时动画师暂时变成了一名提线木偶制作者,为3D模型安装能动的关节和骨骼。可角色都已捏好,又怎么安装关节呢?没关系,电脑和3D制作软件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绑定的过程,就好比外科医生给肌肉撕裂患者进行骨骼肌缝合,其复杂程度和“恶心”程度可想而知,此处不再赘述。
骨骼“装”好之后,就该来“调动画”了。直到这时,动画师才开始制作动画片的精髓,让“静态”变成“动态”。
如何让动画角色的运动更为自然更符常理呢?动画师不得不进行职业转换,暂时成为一名“演员”,亲自把动作演练一番,让自己感受角色,并与角色融为一体,用细腻的感觉和精湛的技艺细心调制模型的各种QQ刷钻动作。
当动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步了:把模型放在高配置的机器上“渲染”,说白了也就是让电脑把3D模型和场景变成一帧帧静止图片的过程。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动画模型做得越精细,渲染一帧的时间也就越长。《功夫熊猫》一帧耗时4小时,而一秒钟动画片可是24帧啊!待一帧帧的静止图片被渲染出来后,再用软件把它们连在一起,一部3D动画基本上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随着动画作品质量和时长的提升,以上这些制作绝对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动画企业必须进行流水作业,专人专项,各负其责。所以说动画是艺术,但动画制作却是工业,而且属于高端制造业,这可不是做一枝笔或者一块橡皮那么简单。
而国内在游戏和3D动画和网络游戏的双重渲染下,3D动画热潮越来越高,3D动画产业的崛起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动漫培训和游戏培训火爆可见一般,国内急需建立完善的游戏动漫教育体系!

㈦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

㈧ 想制作一部3D电影,用什么软件可以作

3D电影主要是用openGL和directX来做的吧;
COOL3D软件是相对简单易上手的三维文字动画制作软件,目前最新的版本是COOL3D3.5,
与旧版本相比,COOL3D3.5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了一个Envector程序。闯ash动画是当前世界上最火热的2D矢量动画工具,但金无足赤,由于在Flash中没有真正的3D工具,因而不能直接生成三维的文字和图像,而利用Envector,你就可以将创作好的三维矢量动画图形导出为
flash可编辑的文件格式。可惜的是,Envector模块中的对象是纯矢量对象,不支持纹理或背景,仅支持单色。
COOL3D的特效自不必说,相当酷。新版本又增加了单圆锥体、平截头体,球体、合并球体等4种对象。其中的合并球体相当有趣,你可以通过增加、融合合并球体中的球体数量,来制作出一个新的物体,合并球体中的每个球体还可以被独立地调整大小。
在COOL3D3.5中还提方式渲染显示,输出后也可保持线框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很特别的特效哦!同时,只要将做好的三维组合物体存储在组线框显示模式又创造出一种相当吸引人的特效,同时在文件夹中,供了一种线框显示模式,它可当做其他项目时,如有需要,就可以随时以使场景中的物体以线框的就可以随时将它拖入场景中合成动画,既方便又实用

㈨ 关于3D电影的制作技术

现在制作出3D电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拍加CG,就是部分镜头直接用3D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另一部分是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然后经过特效和后期加工成型。像阿凡达,实拍部分占40%,CG部分占60%。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2D转3D了。国内做得比较好和比较早的公司都在北京。

㈩ 3D电影是如何拍摄和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