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着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着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干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干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干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干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着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干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着。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干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Ⅱ 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是谁
因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所以主演谭鑫培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
Ⅲ 介绍一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演员
主演: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
故事情节:
民国时期,一个城镇里有一座城堡般的陈府。有钱的陈佐千已经有了妻子余茹、二姨太卓云和三姨太梅珊。19岁的女大学生颂莲被迫辍学嫁给陈辅,因为她的家庭发生了变化,她成为了陈的四个阿姨太。
陈府的规矩,当陈老爷要到哪房姨太处过夜,该姨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但若犯了错事得罪老爷,就会被“封灯”,用黑布套包上红灯笼高高挂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宠。
年轻漂亮颂莲一入陈府变卷入几房太太懂得明争暗斗中,梦想成妾的丫鬟雁儿也对她充满敌意。
逐渐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怀孕,使自己门前挂起了日夜不媳的“长明灯”。但雁儿为她洗衣服时发现了了真相,并将此事密告给二姨太卓云,颂莲被“封灯”。
在雁儿告密之前,颂莲就发现雁儿私藏旧灯笼,原本打算保守秘密,但后来她发觉是雁儿告密后,便将此事揭发出来。
雁儿跪在雪地上却始终不肯认错,最终死去。雁儿的死令颂莲精神恍惚、日渐消沉,经常借酒浇愁。一次酒醉后,她无意中说破了三姨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的秘密。梅珊于是被吊死在陈府角楼小屋中。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
次年春天,陈府又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游荡。
(3)中国第一悲剧电影演员扩展阅读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
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电影。随后,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中国电影。
1993年,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2015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内地电影。
Ⅳ 十岁父亲自杀去世,与刘晓庆齐名,被封世界十大影星,吃素32年
如今的她被评为“恶婆婆专业户”,虽然已年近65岁,但是她年轻时却是在国内,甚至国际影坛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27岁得全国大奖,29岁得国际大奖,32岁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并且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上的华人,她就是潘虹。
文/娱乐教研室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
潘虹原名刘蓉华,可在报户口的时候,户籍警错写成了刘荣华。潘虹的祖父是俄罗斯人,祖母是中国人。祖母姓刘,潘虹的父亲随母姓,也姓刘。家中有两个妹妹,父姓刘,母姓潘,均为上海人。当潘虹上幼儿园时,父亲在一场“斗争”中落网了。在潘虹10岁那年,父亲自杀去世。上小学二年级时,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来校招优秀学生,潘虹也去报考了。但是,她没有通过而落榜了。1972年之后,紧接着又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潘虹毕业了,便也在这运动中离开了上海,当时,她17岁,在长江中的崇明岛插队落户了。1973年,上海戏剧学院来崇明岛招生,潘虹报考后,被录取在了表演系。在崇明岛做“知青”在学校期间她参与了《青春》、《欢腾的小凉河》与《朝霞异彩》三部影片的拍摄,但都是潘虹毕业后才制作完成并公映的
1973年,潘虹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表演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1976年冬,在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奴隶的女儿》担任主角。也是由于潘虹耐人寻味的眼睛,潘虹被导演杨延晋选中作了电影《苦恼人的笑》女主角———一位在讲真话还是说谎中徘徊的女性———并一举成名。这也是潘虹拍过的第一部电影。并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展映。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潘虹由此成名。1979年,主演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透过云层的霞光》,是导演欧阳山尊在十年动乱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1980年,《漩涡里的歌》是峨影厂摄制的一部以音乐为题材的影片,潘虹第一次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思想开放的现代女性形象
同年,主演根据文学家巴金从1944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而改编的影片《寒夜》。潘虹饰演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花瓶”。她是那种既忍辱负重,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另一种悲剧女性。获得了华表奖优秀影片和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荣誉证书,以及第三十八届戛纳电影节优秀影片荣誉证书,并成为中国第一次成功入围参赛戛纳电影节的影片。1984年末,应香港导演李翰祥之邀,接拍由他执导的电影《火龙》,饰演溥仪特赦出狱后与之再婚的妻子李淑贤。此片获198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的六项提名殊荣
1985年,主演陈家林执导的《末代皇后》,饰演时间跨越度从民国十一年到三十几年的皇后婉容。影片于1988年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上映,潘虹又再次夺得了最佳女主角殊荣。1986年,主演电影剧作家张弦根据作家陆文夫的中长篇小说《井》改编,由李亚林执导的电影《井》。饰演女主角徐丽莎,故事中她已不是接受过现代科学文化洗礼的女子,而是旧式的柔弱女性。她有旧女性的软弱,又有“五四”以来女性的觉醒,是一个矛盾复合体。1987年5月,影片《井》被送到戛纳电影节公映,公映六场。获得意大利第十九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同时她也凭借徐丽莎夺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1988年秋天,主演谢晋执导的电影《最后的贵族》,同年,潘虹还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照片是由一位美国记者在《最后的贵族》拍片现场拍摄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中第一位成为《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人物的是邓小平,第二位就是潘虹。1990年,潘虹主演的《独身女人》上映。影片中,她饰演的欧阳若云是90年代经济潮中女强人,渴望爱情,对男性持极端审慎的态度。1992年,主演中国第一部以股市为题材的影片《股疯》,也是大陆和香港联合拍摄的第一部以“股票”为题材的影片。影片用轻喜剧的形式充满善意地描绘了1990年代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通过对股票市场的涨落起伏和人们生活的戏剧变化,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观念的转化。凭借此片潘虹夺得了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首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首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首届上海影评人奖等多个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可以说曾经潘虹在华人女星中算是领军人物,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外也非常高的认知度。这一点让人很轻易的想起同一年代的另外一位人物,刘晓庆。两人年龄、地位都十分相仿。然而她们似乎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潘虹从不利用话题等给自己提高曝光度,她的“新闻”却显得相当少。而且懂得定位自己,在很多电视剧电影中也从曾经的主角到如今的各种婆婆,妈妈之类的角色,不过对于这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艺术家来说无论饰演什么样的角色依然都尽力去演到最好,即使是配角又如何。
在潘虹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时,她的感情却出现了危机。那一年潘虹还在法国,着名导演谢晋又邀请她回国在新片《最后的贵族》中饰演女主角李彤。也许是因为太投入于事业了,潘虹和米家山结婚8年,他俩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380天。终于有一天,米家山开口了,他说:“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潘虹,也许离婚对我们俩会更好一点。”在拍完《最后的贵族》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思考的潘虹和米家山终于决定分手。1990年4月,潘虹回到四川成都,他俩在街道办事处办理了离婚手续。潘虹在1994年自己出版《潘虹独语》中写道:“尴尬如我。”“阳光下的我,是别人眼中灿烂的辉煌。一个23岁就出名,27岁得全国大奖,29岁得国际大奖,32岁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的命运的宠儿。”“月色中的我,是自己心里空洞的失落。一个从小遭人白眼的右派的女儿,一个10岁父亲就自杀的小姑娘,一个24岁结婚、32岁离婚的独身女子。”
离婚多年,潘虹一直独自生活,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心灵总归要有个寄托。所以潘虹选择了皈依空门,成为一个有着属于自己信仰的居士。而且自那开始她就开始吃素了。说起皈依的理由,潘虹坦言:“作为演员,我们都是常年在外拍戏,跟家人、亲人团聚的日子非常的少,这免不了有许多的牵挂。当自己有了信仰,即使不能跟家人见面,我也可以在异地给他们祈福呀。”“现在的社会无论怎么精彩,我的心却很静,我很享受这种用心沉下来的感觉。”
潘虹是位朴素、大方、高雅、文静的女性,恬淡中潜藏着激情,柔弱中不乏执拗和坚忍,她是蜚声中外的电影明星,却待人亲切诚恳。潘虹被称为80年代的“悲剧女皇”,她在多部影片中塑造的悲剧形象令人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她的出色表演已经被观众所公认。潘虹的表演天赋极高,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贵族气质和文化涵养常给人一种清冷、孤傲的感觉,扮演的角色也多属于内敛型
Ⅳ 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早期着名电影演员石挥的演艺生涯和他的代表作吗
男,生于1915年,中国天津
逝世于1957年 (中国上海)
更多名字
原名:石毓涛
教育背景
曾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趣闻琐事
原籍:天津
传记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电影院售货员。1940年,石挥离开非常爱他的母亲,只身去了上海。他相继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曾参加演出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三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海独具上风格、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1941年从影,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等影片,同时从事导演。1950年根据老舍的小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以精湛演技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旧北京警察饱经沧桑的一生。其戏路宽广,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生动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1955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影片的热潮。着有《石挥谈艺录》。
《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就在他创作《雾海夜航》的过程中,反右斗争首先在文艺界揭开了序幕。因为该剧中写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干部,因此,石挥被冠以诬蔑党的干部、歪曲党的形象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也被说成是石挥企图篡夺党对文艺的领导权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中的导演白沉也被划为右派分子。上海电影界召开了批判石挥的大会。一腔创作热情被无辜遭到打击和扼杀,石挥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的艺术道路已经走到了绝处,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感到自己的前程、声誉在一夜之间丧失殆尽,1957年含冤逝世
关连长 Captain Guan (1951) ..... 关连长
我这一辈子 Wo zhe yi bei zi (1950) ..... IThis Life of Mine
腐蚀 Corrosion (1950) ..... Zhang Xiaozhao Fu shi
哀乐中年 Miserable at Middle Age (1949)
夜店 The inn at night (1948)
艳阳天 Bright Day (1948)
太太万岁 Tai tai wan sui (1947)
Long Live the Mis Tresses
假凤虚凰 Fake Phoenix (1947)
Jia Feng Xu Huang
乱世风光 Heroes in the Turbulent Days (1941)
世界儿女 Children of the World (1941)
Ⅵ 沈腾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他主演的电影爆红有哪些原因
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6天,票房已突破29亿元,不仅让贾玲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还助沈腾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对于沈腾的成绩,观众们心服口服。近几年沈腾给观众带来了众多爆笑作品,沈腾也被观众称作是长在了笑点上的男人,沈腾带来的作品,每一部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之前,黄渤是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而如今沈腾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 ,不少观众都很激动。还有一些观众表示,黄渤的水分要比沈腾多,沈腾的每部作品,观众都是冲着他去看的,而黄渤的作品,主角并不止自己一个人。由此可见,沈腾的实力更加出众,成绩更加扎实,而且观众缘也远超黄渤。
Ⅶ 秦怡的演艺经历
1938年,秦怡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作品。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演出了《草木皆兵》、《戏剧春秋》等话剧作品。
1947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同期出演了内容尖锐,有强烈的控诉意义的影片《无名氏》。
1949年建国后,秦怡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主演了新悲剧爱情电影《失去的爱情》,在影片中饰演了对生活失望的女大学生。
1951年在影片《两家春》中出演了勇敢的北方农村的童养媳坠儿,该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1956年秦怡在抗日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中饰演了芳林嫂;并在《马兰花开》塑造了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
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该片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银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奖。
1960年,秦怡主演了电影《摩雅傣》,在影片中演出了解放后傣族第一代女医生的成长历程。
80年代初,秦怡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 1982年,主演了多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此部电视剧获得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1995年,秦怡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秦怡出演电视剧《母仪天下》中晚年的王政君,并参演了我国首部反映农民工子弟生活的电影《我坚强的小船》。
2009年2月,秦怡获全国妇联和人民日报等十一家全国媒体授予的中国十大女杰称号。5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出席《光荣与力量2009“走近他们”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0月,在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11月,秦怡从艺70周年,举办了“秦怡电影回顾展”。
2010年4月,秦怡在江阴市参加金鸡百花奖的颁奖仪式。6月,被评选为“十大感动母亲”,荣获“母亲真情杯”奖。7月,参与创建秦怡艺术馆的工作。9月,担任电影《情醉富春江》主角。10月,策划首届上海中外无声电影展,并参加了电影展的一系列活动。
2011年1月,秦怡参加中国文联百花迎春联欢晚会;拍摄《秦怡》专题艺术片。4月,出席北京首届国际电影季。5月,秦怡艺术馆正式落成开馆。
2013年,秦怡参演微电影《幸福家味道》。
2015年秦怡担任电影《铁道游击队》的艺术顾问; 6月,由秦怡出品、编剧并主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
2016年3月,助阵电影《订制爱情》开机发布会。
Ⅷ 中国第一位明星是谁,是怎么出名的
明星分有很多种方面,有体坛明星,影坛明星,歌坛明星,不知你要了解的是哪个方面的...
个人认为是:
体坛明星--许海峰 (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获得者)
影坛明星--李小龙(功夫电影的代言人.一提到功夫,当然想到李小龙,以至现在国外流行的功夫热,带给我们许多传奇故事,还有,他的死因好象到现在还不清楚哦)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悲剧女明星(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上海公映,获得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影片)
Ⅸ 国家一级演员黄宏,连续24年登上春晚,为何将人生从喜剧演成了悲剧
每年的春晚,很多人都说,没有什么看点,但一到那个时刻,还是会不自觉地点开那个屏幕。春晚早已成为无数人的习惯,同样春晚成就了很多演员,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俗话说得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做决定之前,一定是要考虑好后果的。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可以让我们吃,小错改了就行,那么不可饶恕的错,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