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史的着作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史的着作

发布时间: 2022-12-08 14:34:33

Ⅰ 介绍一下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1963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历史于一刹 寻大道于一生

《中国电影发展史》迄今还是电影史写作的一个高度,并且一如既往地展现着电影作为学术的重量。几位着者为之倾尽心血,有人甚至因此在“文革”期间遭遇牢狱之灾,这些已经沉寂的传奇故事最终成为我们眼中一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事件而显影。时隔40余年,也许此刻我们已经能够具备足够的冷静和客观,来看待这部经历了历史沉浮,和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及中国电影人紧密联系的着作。

在历史的荒原中失落想象的翅膀

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来说,1966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尚有据可查,这一年之后,历史便只能在想象中进行了。这年7月,一场针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运动最终演变为一场浩劫。陈荒煤1980年在再版序言中说:(当时,)被诬指为大毒草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纸型被毁掉,所有已经印好并已发行的书要收缴、追回,打成纸浆,全部销毁;紧接着,作者经过十多年搜集起来的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也被用数辆卡车全部掠走(至今大部未能查明下落)。

在那些卡车上,应该装着1913年的《庄子试妻》,1920年的《春香闹学》,说不定还有1905年的《定军山》;应该有18集的《火烧红莲寺》,13集的《荒江女侠》,6集的《啼笑因缘》;应该有更多的张石川,更多的张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官云珠……那些车里胡乱堆着的电影画刊上,中国电影正在自顾自地热闹着……

那才是程季华、李少白们的宝贝,和这两卷本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比起来,这些宝贝是活着的历史,是随时可以说话的历史,是他们辛苦十数年的真正成就。对于长期困扰于路线之争的中国电影来说,后世因为它们有了重新评价的可能。它们的失落,意味着中国电影史的失落。

现在我们只能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附录的影片目录来想象历史。这目录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任何一个人,只要能为19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保留这样一份完整的目录便已是功德无量了。面对这样一个包含公司、片名和人名索引的庞大电影目录,任何研究者无法不叹为观止。

仅仅按照这个目录上所列,从1905年到1937年,中国就有1100部以上可考证的电影(只包含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不含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这1100部片子中,至少有1080部是在1920年到1937年的17年间拍摄的。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平均每年故事片产量约六七十部;而在1921年到1931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上百部。需要注意的是,这上百部影片大部分是民营公司的产品。在1925年前后,中国有175家影业公司,其中拍片的不少于50家。即使和当今中国比起来,民营电影在当时的兴盛也是惊人的。

因为这个目录,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程季华、李少白们的良苦用心。就好像经过一次纷繁芜杂的拼图游戏,一具绣像终于在背景上隐现,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时代特色的言说方式,目录提醒我们,历史的轮廓依然清晰。但是也仅仅是轮廓而已。因为失落了那些在卡车上自顾自热闹着的图景,历史的荒原失去了探索的途径。我们的想象在轮廓上滑过,重新跌入无法起飞的泥底。

程季华:为《中国电影发展史》披挂“罪名”

远见卓识的一项决断

自1950年起,我着手收集中国电影史料,开展电影历史的研究,这个动议最早是由陈波儿提出的,她创办了培养演员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并提出应该开设有关中国电影历史的课程,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教,她决定自己教,找我做助手来整理和收集电影资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1950年前苏联的《大网络全书》(第二版)需要“中国电影”的条目,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陈波儿,我协助她收集并初步整理相关史料,大约一万多字。后来该书出版后,发现这个“中国电影”的条目被删去很多,刊出的部分也是错误百出,而寄出的原稿至今未能要回。这篇文章其实是第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论文。

“写作大纲”出炉

收集资料是以文化部电影局的名义,发信给各地的文化局的,于是有关电影的各种资料首先被集中到地方的文化局,然后打包集中寄到我们这里。四间大屋子里全是书架排满资料,甚至有些还有副本,当时有条件写《中国电影发展史》,与资料齐全有很大关系。除了这些书面资料以外,我们还开始尝试做一些类似于现在“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找了许多当时还在世的中国电影早期的演员,派记者记述他们过去的情况,《中国电影》杂志(《电影艺术》前身)专门有一个栏目叫“昨日银幕”刊登这些采访。另外,还约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等早期电影艺术家写回忆录,后来也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以丰富电影史料方面的内容。

到了1955年左右,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于是起草了一份“中国电影史写作大纲”,后来在当时羊市大街的“影协”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和“影协”主席蔡楚生听取了我的口头汇报。他们给予肯定,于是这份“大纲”就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分期和章节的雏形。

Ⅱ 我国第一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着——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着——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着——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着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神话小说:《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民法草案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职业病防治活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Ⅲ 中国电影历史

在中国电影世纪史上,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占了五分之一,在各个时期中时间最张;而且因为它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显得最为丰富多彩!
从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矛盾徘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电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罪行这一中心内容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恢复被“四人帮”定为“毒草”、大张挞伐的建国后“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组织写以同“四人帮”斗争题材为重点的影片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复映片受到了观众如饥似渴的欢迎;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同时出品了近50余部故事片,特别是“十七年”间已有成就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谢晋等的重新拍片,显现了某些创作上的生机。但总的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上、思考问题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这一时期的开端,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昂扬。它带来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也带来了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并不笔直、平坦,然而却是发展向上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大变动的社会都在所难免的。但经过党、政府和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界思想空前活跃,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人们不断开拓电影创造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的人的电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矛盾、分歧和斗争。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同时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些,以及祝词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电影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以后,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从1979年春《人民日报》开展“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以及随后《电影艺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起,在以后数年里。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是畅所欲言的。关于电影与戏剧、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关于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关于电影创新的讨论,记实性美学的被张扬,以及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权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其他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被译介和引进,还有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及美学的讨论,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国后从来所没有过的蔚为大观的学术现象。他们程度不同地、或显或隐地影响了创作,特别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加以各种影展、回顾展的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电影节参赛,还有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的走出去、请进来,都大大地增加了国内的和国际间的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工作者的眼界。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各外国影片的引进放映,及与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这一切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气氛的电影发展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应当指出,在这些电影艺术讨论和争鸣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个谁是谁非的科学判断。因为这还需要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学术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地做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造就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建树,他们的论文、专着和结集,把中国电影学术园地装点得一派生机。
同学术理论的空前活跃同步,是创作的繁荣兴盛。1979年,改革开发的头一年,电影创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下同不赘)63部。“《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生活的颤音〉、〈樱〉、〈傲蕾∙一兰〉、〈苦难的心〉、〈海外赤子〉、〈神圣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导〉、〈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这个长张的多达22部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的故事片名单,足已印证这一成就。如果我们对这个名单稍加分析,不难进一步发现,这里不仅有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罪行、“四化”建设、少年儿童、华侨故事、中外友谊、民间艺人命运,而且有着样式形态的多样化,如正剧、悲剧、喜剧、传记、惊险等。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前一类被人们已经习惯地称之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追寻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力求写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的缓急、凝重,而《吉鸿昌》则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泪痕〉的严谨,〈苦难的心〉的深沉,〈归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清喜剧风味,都使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一致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这个名单中看,“文革”前电影学院毕业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樱〉、〈小花〉、〈苦恼人的笑〉。他们同样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樱〉的记实性手法和记录片式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叠套一起,〈小花〉中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开来,〈苦恼人的笑〉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这一切都标志着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用心。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样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

Ⅳ 中国电影史的史上第一

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清光绪22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
以中国为题材的第一部纪录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甫公司拍摄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国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后》。第一部独立拍摄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像馆拍成的由京剧着名武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
第一个电影放映场:北京西单的“文明茶园”挂牌为“北京电影”。
第一部电影故事短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它首映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员: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向遵循着男扮女装的规则。即使是在甲午战争后诞生的 “文明戏”中,也没有打破男扮女装的传统。1905年问世的中国电影自然也难以摆脱这一文化习俗。直到1913年《难夫难妻》这部以婚姻关系为内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来自和《难夫难妻》同年拍摄的香港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影片取材于明清传奇,描述庄周诈死,以试其妻子是否忠贞的故事。也许是因为香港长期处在英国统治之下,得西方风气之先,故能够接受男女同台演出。结果,导演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扮演了庄周妻子的使女,虽然还不是主角,但这已足以使严姗姗获得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的殊荣。
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阎瑞生》,任彭年导演。该片以当时上海阎瑞生谋毙王莲英的轰动社会案件为依据,写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况空前。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22卷1-3月号上。
第一部动画片:动画片是美术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的美术片就是从动画电影开始的。1920年,上海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人称“万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国动画片后,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研制中国的动画电影。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第一部出国的影片:新亚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管海峰导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还到日本、越南等国放映。
第一个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第一首电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第一部蜡盘发音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发声片:《雨过天晴》(1931年)。
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第一部音乐喜剧片:袁牧之编导的《都市风光》,完成于1930年10月。
第一部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影片:《都市风光》。
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电影奖:1932年,由当时中国教育界和电影界热心人士共同倡议,在南京建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影片评选活动,《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此后又举行了几次评选。由于当时协会的领导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党政高层官员身份,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电影奖。
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3年,开办于上海的《明星日报》以“鼓励诸女明星之进取心,促成电影之发展”为宗旨,发起了一次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影明星评选。在参选的诸明星中,来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和来自天一公司的陈玉梅呼声最高,选票也比较接近。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评选,胡蝶得票21,334张,陈玉梅得票10,028张,阮玲玉得票7,290张。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的“宝座”。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荣获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渔光曲》遂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第一位国际三大影展最佳演员:1992年2月,张曼玉凭借电影《阮玲玉》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演员荣誉的影星。
第一部恐怖电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了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证。
第一部抗战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完成的第一部表现抗战的故事片,史东山编导、吴蔚云摄影,完成于1938年1月。
第一部彩色电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着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第一部译制片: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建国后第一部中外联合摄制的影片: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儿童片《风筝》,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宽银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寓言样式的动画片:《夸口青蛙》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中国第一个由专业影人评选的电影奖:在中国电影三大奖中,电影金鸡奖是由专业电影人员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金鸡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奖杯为一尊引颈高唱的金鸡,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担任评委。在这一类别的电影奖中它不仅是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它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 。

Ⅳ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时长只有30分钟。

中国第一部影片比起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晚了十年。《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录制内容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 家谭鑫培表演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拍摄地点就是北京第一家照 相馆——丰泰照相馆。这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年。

谭鑫培身着戏装在摄影机前,扮演黄忠,随着锣鼓点,唱念做打,神气十足。刘仲伦用手摇动把柄,摄影机对着全景,拍摄时连续不断。200尺一盒的胶片很快拍完,然后停下来装胶卷,演员休息,装好胶卷再拍,谭鑫培接着往下演。就这样停停拍拍连续3天,拍下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 3个片段,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

Ⅵ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历史上中国电影第一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着。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着《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着。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蓝五号》,不但是谢晋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该影片荣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1960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第一部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着。1989年由陈荒煤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着《当代中国电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