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第一次人民代表大的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第一次人民代表大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2-12-07 04:24:49

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源于哪次会议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1、会议: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2:时间:中共第1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是在1921年的7月
3:地点:上海
4、内容:(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在直接选举中)或选举单位(在间接选举中)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2)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宪法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按照这一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就能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这样,既能使我们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不脱离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又能使各个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各自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分别审议决定全国的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全国人大对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关系和工作联系关系。国务院对各级地方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决定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一方面受中央和上级机关的领导,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另一方面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这样,就能够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保障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5,影响: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6、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❷ 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9月开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是举行开国大典
那时政协代行人大职能.。。不过是在中南海开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举行的...

❸ 开国大典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开国大典的阅兵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组织程序进行。阅兵式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在行进状态下实施,各受阅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检阅。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海军的一个方队由东北海军学校和华东海军舰队选调人员编成;陆军各方队由步兵199师、独立207师6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编成;空军的一个混合飞行梯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所辖的P-51型歼击机中队、蚊式轰炸机小队和PT-19型、L-5型教练机小队编成。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阵容。

受阅部队于七月底编组完毕,进驻北平近郊。这次阅兵训练的时间比较短,徒步部队的基础训练不足一个月,摩托、机械化部队只有二十几个摩托小时。受阅的骑兵部队指战员为了使人、马站得稳,跑得整齐,从早到晚与战马滚在一起。

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身着戎装,在聂荣臻陪同下,乘阅兵车先后检阅了排列在东长安街的海军代表部队,陆军的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和西长安街的骑兵师。

随后,分列式开始,首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方队。接着,步兵师以 3个建制步兵团和临时编组的冲锋枪、轻机枪、通信、重机枪、轻迫击炮、重迫击炮、战防炮、山炮各一个营的阵容接受检阅。炮兵师以75毫米野炮、 105毫米榴弹炮、37和75毫米高射炮的阵容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火炮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依次前进,均用中型卡车或十轮大卡车牵引,颇为壮观。战车师由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个团编成。当战车师进至天安门广场时,空军分别以双机、三机编队,一批批接连飞临上空,与地面的战车部队遥相呼应。骑兵师尾随战车部队行进。走在前边的是 3个骑兵团方队,而后是一个骡马拖曳的75毫米野炮营。各梯队的军马毛色整齐划一,或全红,或全白,或全黑,三色相间;骑在马上的指战员,身着草绿色军装,手握钢枪,腰挎战刀。

这次阅兵历时两个半小时,场面非常壮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为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也给世界以震惊。

❹ 《1921》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921》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1921》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到让大家非常期待的一部电影,那就莫过于电影《1921》了,这部电影由众多的知名演员参演,电影讲述的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然后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位共产党员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通过最初13位党员的努力,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❺ 《开国大典》

1948年底,毛主席、党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乡亲们在欢庆胜利。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来到乡亲们中间。此时的蒋介石官邸在举行圣诞夜宴会,国民党要员们木然地听着张群宣读蒋介石的《新年文告》。我军在"三大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军队连连受挫,蒋介石迫于形势,推出李宗仁作代总统。为了保护古城北平,毛主席、党中央多次做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的工作,希望他率军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经过大量的工作,傅作义终于认清形势,顺乎民意。蒋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飞离南京。但他完全抛开了李宗仁,对重要文件和人员进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扬秘密访华,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一个月后,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我党政机关迁移北平后,蒋介石更加不安。被噩梦惊醒后的蒋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举行阅兵式。接着周恩来与张治中开始了国共和谈,进展甚微,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响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天险。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邓小平和陈毅进入南京,并制定了《入城守则》。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号,悄然离开了大陆。进入北平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起义将领程潜,也接待了湖南来的老乡,为开国大典做了最后的准备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神圣的礼炮声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沸腾了。

❻ 《建国大业》与哪两部影片并称为《建国三部曲》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并称为《建国三部曲》

建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就是《建国大业》,《建国大业》于2009年上映,《建国大业》是一部中国历史电影,《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的献礼作品。

建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就是《建党伟业》,《建党伟业》于2011年上映,《建党伟业》是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的献礼作品。《建党伟业》建立共同的价值信仰和思想。

建国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曲就是《建军大业》,《建军大业》于2017年上映,《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革命先辈们为挽救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故事。

(6)第一次人民代表大的电影扩展阅读

《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

《建党伟业》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建军大业》该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建国大业

网络-建党伟业

网络-建军大业

❼ 电影《宋庆龄》观后感作文

1.
看过电影《宋庆龄》令我们深受感动的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宋庆龄拿的是国家一级工资,又有数额相当大的职务津贴,1951年她还获得了数额巨大的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用这些钱,她完全可以过上十分舒适、十分体面,甚至是豪华的生活。但是她不这样做。她把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全数捐给了中国福利院,建造了一座“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她把自己的工资中的相当一部分用来接济生活困难的亲友,她还承包了两个保姆的全部生活费用,直至将她们归老送终。她还要在家中招待一些中外客人,花的也是自己的钱。除去这些,她的工资只剩下了一小部分,以用作日常开支,但是她甘愿过这样的廉洁生活。
她的睡衣,是补了好几次的。
她有关节炎,所用的护膝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头自己编织的。
她用的手绢还是她在解放前定做的,手绢上绣着她的英文名字的缩写“SCL”,虽然已经有了破洞,但仍在使用。
在解放后,她看到国家困难,就很少做衣服。晚年她发胖了,旧衣服穿不下了,她就在旧衣服的衣腰、裤腰上加条,整理好以后再穿。
她每月要在家中细细地听管家报一遍日用“流水账”。一次,听完报账,她问:“我那次送给外宾的丝绸,账上为什么没有记?”管家回答:“机关事务管理局给报掉了。”她一听,马上很严肃地说:“这是我私人送的礼,怎么可以用公家的钱?”管家说:“这次已报了就算了,下次注意吧!”她站起来认真地说:“不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一定得自己付。”最后还是把那钱付掉了才完事……
宋庆龄的感人事迹,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以俭养德。她的数十年如一日的高风亮节,是与她的终生坚持过俭朴生活分不开的。

2.
宋庆龄在解放前有国民党强给她的中央委员的头衔,但她从未拿过他们的薪金,只靠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抚恤金的利息过生活。解放后,她是享受国家一级工资标准,但她还是照样生活俭朴。早餐二片面包或一个大饼、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汤。因为患荨麻疹,平时只吃鱼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为主。平时家里一个盒子、一根绳子、一个本子,都要李妈放好,她说:“以后会有用的,不可丢弃。”她家中原有一个保姆——李妈,即李燕娥,她主要工作是伺候宋庆龄,梳头、洗衣服、房间的清洁工作。不幸,李妈患上皮肤过敏症,一碰肥皂水,手上发红发痒。这样宋不得不再请一个保姆,叫钟兴宝,钟原在幼儿园工作,是沈粹缜(邹韬奋的夫人,她们是同乡)介绍的。宋主席对李云(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秘书长)说:“原来李妈工钱25元(当时很高的),现在钟兴宝的工钱要45元一月,当然李妈也要和她一样,每月两人工资支出将近100元。”李云说:“这两人的工资可以由公家负责。”她说:“不行,我不愿增加国家的负担。”一次为了迎接中国福利会20周年纪念,要求宋庆龄照几张相片。宋同意了,但希望请上影厂的黄绍芬给她拍摄。经过上海电影制片厂同意,黄绍芬带来助手林某,还有一套摄影棚的灯光设施。等到摄影结束,我送走了黄绍芬等人以后,宋对李云说:“下个月的电费不得了。”宋这样自奉俭朴,叫人感动不已。同时,她对中国福利会的工作人员也要求节约,以减少国家的负担。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庆龄的来信对李云说:“看了去年的决算报告,知超额完成了去年经费预算压缩标准的百分之四,这是令人高兴的。希望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为国家多积累一些资金。”李云知道这是宋庆龄一贯的精神,在中福会领导机关,尽量节省,把好的东西给下面单位。如电风扇,陈旧的由领导机关用,新的好的给幼儿园、托儿所孩子使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吃上牛奶和鱼肝油,宋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为孩子们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

❽ 中共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及地址的资料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所在地块拆迁建绿地时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得到精心保护和维修。

1922年7月16日,上海南成都路625号(现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公馆”———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的李达在沪寓所的客堂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12名党代表热烈地讨论着中国的时局及对策。隔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印刷间,满屋的柴禾堆里藏着一本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而此刻,李达的妻子王会悟则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警惕地注意着来往行人。

2002年6月30日,依“李公馆”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纪念馆的资料陈列室里,陈列着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资料、当年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和会议提出的宣言。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等重大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针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发表了大会宣言,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达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从昨天开馆到今天中午就有四五百人前来参观。老共产党员、离休干部叶锋是从上海杨浦区赶来的。在资料陈列馆内看完“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党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深刻意义。作为共产党员,既要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又要明确现阶段的任务,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这两者是统一的。”

这是一座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

昨天,记者随第一批参观的人流进入中共“二大”会议原址。原址的门额上,清晰地雕刻着“腾蛟起凤”的字样,在这个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的底楼客堂间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周围八个方凳,两边是太师椅和茶几,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据工作人员称,虽说年代久远,但那门额题字,仍保存了当年模样,每一扇门上的字都不一样,而厅堂内的电灯还是民国初期式样。

“二大”会址原是李达私人寓所。如今,除客堂外,底层已被布置成展厅,二楼则是李达书房和卧室,内有简单的帆布床和办公桌椅。展厅中的史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二大”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见证,党员从“一大”时的全国55名,发展为195名。12名共产党员代表全国的党员,在“二大”上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令人关注的是,毛泽东缺席了这次会议。对此,“二大”会址在展览中用美国记者斯诺的作品作了注解。据斯诺记载,毛泽东本人曾说,他本来也是要来开这次会的,但因为具体地址不清,当时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就错过了这次大会,他对此一直感到很遗憾。

走出“二大”会址,对门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如今也已修缮一新。据史料介绍,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李达感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去女工较集中的烟厂、纺织厂开展工作,便商量在上海创办一所平民女校。李达于是用自己的稿费和工资的一部分租下了42号的房子。如今,里面的教室、工场、学生宿舍等都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平民女校旧址和“二大”会址,都是风格相同的石库门建筑。两座旧址,经历了80年的风雨后,相映成辉。

谁是第12位党代表?“二大”会址纪念馆通过本报向海内外征集史料本报讯中共“二大”留下了诸多历史谜团,其中,“谁是第12位党代表”最为牵动人心。在“二大”会址昨天举行的开馆仪式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公开征集有关“二大”的历史资料,请海内外知情者向“二大”会址纪念馆提供信息和线索。

在修葺一新的“二大”会址展厅内,悬挂着12幅会议代表的照片,而其中的一幅却留出了空白,这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记载,“二大”

会议共有12位代表,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有一位代表,因历史原因,无从查考。

据介绍,因年代久远,“二大”会议没有留下多少后人能够追抚的印记。当时,为安全和保密,和“一大”一样,会议采用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开法,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当年的南成都路625号(现纪念馆原址)召开,其它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已难以考证。纪念馆中展示的历史史料和家具摆设,大都是根据有关回忆和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的。曾有一些史料研究对“谁是第12位出席代表”,有种种推断和说法,都因缺乏实证,所以,历史之谜一直悬而未解。

相信“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馆,有助于推动这一段党史的研究,填补许多空白。静安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尤启龄告诉记者,“二大”会址纪念馆从7月开始将试展半年,听取观众意见,为的是进一步丰富史料和扩大展品,包括征集实物、回忆录,寻访历史人物在内,有关“二大”会议的一切史料都将是纪念馆感兴趣的。

鲜为人知的细节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为静安区现存的52处革命遗址遗迹之一,它从规划、保护到重新开发,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延安高架为之让道

细心的人们,路经延中绿地老成都路、延安路口时,会发现延安中路高架路在这里有个细微的转弯。静安区建委副主任王力告诉记者,当年,造高架时,有关部门考虑到“二大”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连延安高架道路建设时,也特地为会址让道。

从展馆的旧址模式上,可以清楚看到,老成都路同期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共有4排,“二大”旧址位于深巷中的第2排,现在却成了沿街楼房。原来,为了保护“二大”原址,高架拆迁方案实施到“二大”原址所处的一排石库门建筑时便戛然而止,以至于留给人行道的地位十分狭窄,只得通过向马路延伸才得以扩展。

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次会议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中共第一次公开发表宣言,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等重要文件,与中共“一大”一起圆满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并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响亮口号。

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原名是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曾是中共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李公馆”的客堂间举行。1959年,“二大”会址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一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670户居民,并把这片保护性建筑保留下来。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该区投入100万元,修缮了中共“二大”会址,恢复了会址的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纪念馆。

上海南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会址,1959年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之际,中共静安区委、静安区政府对“二大”会址进行了修复;2002年7月,“二大”召开八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美丽的延中绿地,周围碧草如茵,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更有飞瀑遥挂,清风弄竹。两边便是繁华的南京路和淮海路商业街。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

但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这里是列强飞扬跋扈的“国中之国”——法国租界,会址边上的延安中路当时就叫福煦路,是以当时法国的将领的名字命名的。1922年7月16日——23日,我党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什么要召开党的“二大”呢?大家知道,1921年7月,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党成立以后,面临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帝国主义召开了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华盛顿会议,会议上签定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又重新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共产国际为了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根据革命导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为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斗争方向。国内的局面也非常混乱,1922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取得胜利,控制了北京政权。扬言要“武力统一”中国。借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奉系战败,退居关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提出了“自治”主张。该主张受到处于同样地位的地方军阀的吹捧,一时间“自治”、“联省自治”的主张甚嚣尘上。资产阶级学者胡适等人,在五月十四日出版的《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鼓吹由“国内的优秀分子”组织一个“好人政府”,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以便“南北两方早日开始正式议和”,解决“裁兵、国会、宪法、财政等等问题”。该年6月中旬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遭到了失败。民主和共和革命主张再次遭受挫折。迅速变换的证据让老百姓茫然无措。面对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任务是,迫切需要向全国人民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给中国人民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

另外,我党成立以后,一方面加强了宣传和组织工作,党员人数从1921年7月的55人,到1922年6月底已经发展到195人。另一方面着力领导工人斗争,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统一领导全国工人罢工。在我党的领导下,香港海员坚持罢工56天,并且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同时,安源路矿的罢工斗争也在酝酿之中。革命形势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的革命纲领,以便进一步推进全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只是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还没有能够制订出一个包括目前时期革命任务在内的革命纲领。因此,这个任务就由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的部分代表,共12人,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杨明斋、北京罗章龙、山东王尽美、湖北许白昊、湖南蔡和森、广东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李震瀛、青年团中央施存统等12人,代表着全国党员一百九十五人。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由于“一大”时曾发生过法国巡捕搜查会场的事件,这次大会以分组活动为主,只开了三次全体会议,推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大会宣言和其他文件。第一次会议就在楼下的客堂里举行,陈独秀代表中央局作了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了出席远东民族会议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大会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7月23日,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及关于《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五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蔡和森为宣传委员,张国焘为组织委员。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定了我党的第一个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