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个样板戏是哪8个
8个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八大样板戏的由来: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八个剧目冠以革命样板戏的称号。
‘贰’ 京剧八大样板戏是什么
京剧八大样板戏包括:《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该剧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
2、《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3、《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4、《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剧名。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5、《奇袭白虎团》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6、《龙江颂》
该剧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
7、《红色娘子军》
京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冯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该剧讲的是海南岛奴隶出身的吴清华投身革命,最终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叁’ 八个样板戏的顺序
八个样板戏:
1、《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肆’ 八个样板戏究竟指的是哪八个
过去,旧社会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伍’ 八大样板戏是哪几个
八大样板戏都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在维基网络中,样板戏被定义为“指1967至1976年间,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并说“样板戏的认定有若干次”。在关于样板戏剧目数量时,维基网络上说“至1976年10月,样板戏约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剧目数量远远不止二十八部,达到了三十多部。
‘陆’ 八个样板戏都有哪几部
八大样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没有超越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等。不止八部,将近二十部。都是歌颂工农兵劳苦大众的,满满的正能量,人们喜闻乐见,大部分国人都能来两句。真正做到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 样板戏 ”,全称" 革命样板戏 ",是 特定 历史 年代的特定产物。
对于 亲身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每个人对"样板戏"几乎都 了如指掌, 随口都能唱上几段 。
而对于 没经历过 那个特定 历史 年代的人来说,“样板戏“对于他们不亚于 天方夜谭 ?
并由此产生了若干 疑问 ,譬如对八个样板戏及其后的作品名称 众说纷纭 ,有的甚至认为" 样板戏只有八个 "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误解 。
本人以亲身经历,以当年官方媒体的 确凿证据 ,明确的列出八个样板戏作品的 准确名称 ,以及 样板戏的发展脉络 ,作为本提问的回答。
" 样板戏 "的称谓 提出于 1966年10月。
叫响于 1967年5 6月。
当年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 两报一刊 "把京剧《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等八个文艺作品称为" 八个革命样板戏 ",或八个样板戏。
1968年7月1日, 钢琴伴唱《红灯记》 上演,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被称为" 第九大样板戏 "。
从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 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 十七个 。
假如当年的" 样板戏 "叫作 样板"作品" ,对于八个样板戏来说,称为 八个样板作品 ,倒也 无可厚非 。
因为"作品"一词,既可以包括 京剧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剧作品之外的 任何艺术门类的作品 。
问题恰恰在于 八个"样板戏"中的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正如其前缀一样——是 舞剧 ,而 根本不是什么"戏" ?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钢琴协奏曲《黄河》 , 实在不是什么“戏” ?
因此,当年的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剧 《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剧剧目。
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就 结束 了,所以它们的影响都不大。
这就是当年" 样板戏"的 历史 及其发展脉络 。
顺便说一句,既然提问的前提就是" 八 "个样板戏,"都有"的当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几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分别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后来又相续创作出交响京剧《杜鹃山》、《磐石湾》、
以及芭蕾舞剧《沂蒙颂》,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20周年国庆招待会所言:“以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蓬勃发展…”那个时期,样板戏家喻户晓,人人均会哼唱,电影院、戏院样板戏一花独放。
八个样板戏有《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个乡村博物馆拍摄的。
‘柒’ 中国的八大样板戏有哪些
八大样板戏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和《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沙家浜》、《海港》
(2)样板戏有关问题解答
样板戏一章我们主要应掌握那些内容
《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三部作品。。
样板戏是可否理解为因政治而变得‘畸形’了的一种京剧
样板戏是畸形的,但现代京剧则是传统京剧的发展。
样板戏是从政治角度完全否定样板戏价值呢?还是是从艺术角度充分肯定样板戏价值的观点?
样板戏是从政治角度完全否定现代京剧价值,而从艺术角度充分肯定现代京剧价值。 。
样板戏它和京剧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样板戏主要是在现代京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什么是“文化语境”?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是什么?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一种文化产生的语言环境。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就是指导文革的时代背景。
样板戏这个名称的由来?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样板戏可以说是政治的产物吗?
样板戏是政治的产物,但现代京剧并不完全是。
为什么会有样板戏呢?样析戏中的人物又怎样?
1958年至1964年间出现的“京剧现代戏”,是解放区戏曲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个时期,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反右运动”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1962年“阶级斗争”学说的提出和1964年刚刚开始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学创作几乎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二革” 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的特殊文艺形式,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样板戏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年代,由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决定了样板戏的主题、样式等具有特定的模式,八大样板戏指的是哪八部戏剧?在看这些戏剧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样板戏的前身是什么?
是京剧现代戏。
为什么会有样板戏?样板戏的人物怎样?
第一个问题:一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二、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三、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因此种种,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的样板戏就应运而生了。但后来更被江青利用作帮派文艺的工具。
第二个问题: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阿庆嫂怎么看?
阿庆嫂身上只是多了一些机智,在人性方面的缺陷仍然与其他样板戏主人公一样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尽管她有个丈夫,但却被编剧打发到上海跑单帮去了。她除了心中装着革命、新四军、地下党以外,好象从没有表现出她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品性来。
样板戏有哪些呢?应该怎么样去欣赏它们?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当作一般的艺术品去欣赏就行。
什么是样板戏?
李平: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 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捌’ 八大革命样板戏是哪八个
1、《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
3、《海港》
这部京剧被划入"样板戏"的序列,经过反复修改,使之在京剧唱腔、演出等方面的改革上均取得不少成绩。其中激烈的阶级斗争描写反映了当时高涨的革命热情,以及敌我斗争的复杂性。
4、《奇袭白虎团》
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
5、《红色娘子军》
该片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和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
6、《白毛女》
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
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8、杜鹃山
《杜鹃山》讲述的是党从井冈山派柯湘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一支农民自卫军。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卫军营救。
自此,柯湘担任了自卫军的党代表。她宣传党的阶级政策,团结群众,不断扩大武装。地主武装头子毒蛇胆勾结自卫军中的叛徒温其久,抓住雷刚的义母,诱雷刚下山,妄图一举消灭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毒计,主张用敌进我退的办法,会合主力,粉碎敌人的进犯。
雷刚不听劝阻,莽撞下山救母,结果中计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刚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这支自发的农民自卫军。
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
(8)京剧八大样板戏电影扩展阅读
文革时期,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
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