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寂寞大电影三毛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寂寞大电影三毛

发布时间: 2022-11-20 03:55:12

㈠ 重读《万水千山走遍》,看到寂寞的三毛

昨天晚上又去听了三毛生前的音频。如孩童般天真纯粹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仿佛,她还在与我平行的世界里,从未远离。

                   

我之前对中南美洲,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它只是世界版图上一块并不那么起眼的小板块。贫穷、遥远、神秘,无任何想象。

是读完《万水千山走遍》后,在三毛的文字里,发现了一个至美至纯的中南美洲: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

1981年11月,荷西走了两年后,三毛开始了她的中南美之行。

1982年回到台湾,随后《万水千山走遍》出版。这是她的第一部游记。

这一次重读,只字不漏,被她丰盈的内心表达深深吸引。同时,在这部游记的文字里,读懂了三毛的另一面。

在洪都拉斯,她专拣偏僻的村镇一个一个地行走。

很贫苦的地方,小泥房间,千篇一律的只有一张吊床。窗就是一个空洞的框,没有木板和玻璃挡风。

女人、一堆孩子、壮年的男人,呆呆地坐在门前看车经过,神色茫然。

洪都拉斯的确是景色如画的。松林、河流、大山、深蓝的天空,成群的绿草牛羊......只是她的心,总忘不了沿途那些贫苦居民的脸孔和眼神,无法在他们善良害羞而无助的微笑里释放出来。

连洪都拉斯的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也是寂寞哀愁的。虽然那里有满街跑着的很美的大巴士,而且它们有一个童话故事般的名字——青鸟。

但是当她看到城里有好几家中国饭店和杂货店时,看到自己的同胞无孔不入地在世界各地找生活,即便是在洪都拉斯那样贫穷幽暗的地方,也住了下来,心中总是一阵又一阵说不出的黯然。

“这个哀愁的国家啊,才进入你10多天,你的忧伤怎么重重地感染到了我?”

这个生性善良、悲悯的女子,从撒哈拉沙漠到加那利群岛,从加那利群岛到中南美洲,善良和悲悯是她生活的通行证。因为内心真正地懂得,所以慈悲。

走到哪里,她都会爱这个世界,爱与她没有关系的那些普通低下的受苦之人。

她以同理心,放下了自己,走到了对方的位置,看见了对方的世界,体会了对方  的感受,明白了他们的行为,去理解他们的悲与苦。

在哥斯达黎加,她受邀去了好友妹妹的农场做客。

她说那些来自中国在这儿做了农场主的同胞,他们谈吐迷人,修辞深刻切合,一个个有理想,有抱负,对自己那块土地充满着热爱和希望。

“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如果手里有一天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

其实大部分人所羡慕、理解的三毛,无外乎是骨子里盛满了浪漫的幻想,和一颗义无反顾地、决绝行走漂泊的灵魂。而我以为是不太真实的。

无论在职场拼杀还是仗剑江湖,女人大都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的游走和漂泊,是源于丰盛的灵魂与蚀骨的孤独的顽强对抗吧。

彼时,荷西还在,甜蜜还在,灿阳还在,大漠还在,她能把捉襟见肘的生活过得诗意的勇气还在,人力胜过天命的执着也还在。

荷西天性里的自由和洒脱对三毛的生活态度有很深的影响。

她内心深处那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再受圈囿,因为有爱的支撑,可以义无反顾前行,无论结果有多坏,起码还有他的怀抱为她兜底,他的信任和支持则是她的精神驿站。

纵观三毛的情感经历,一直都不平顺。被初恋抛弃,想嫁的第一个男人竟然已有妻室,德国未婚夫死在她怀里,至爱的丈夫结婚仅仅六年就离她而去....事实上,她也想停下来,与他做一对踏实的夫妻,得一人心,白首不离,执之之手,与之偕老。

但她一直是寂寞的。

在厄瓜多爾尔尔,三毛跟当地的印第安人住在一起长达半个多月。

她费尽心思要找到梦中的一片银湖,拒绝了朋友的帮助,只身前往。

怕欠人情债的女人,一个人行走独处惯了,冷不丁地有人宠和爱,便觉得十分不安。她说欠了人情却无法赎还,会成为负担。这种负担会比住在低廉的旅馆里几天洗不了澡更难受。

人情债是苦债。你必得有一颗宽厚的心,去承担和盛放。无法偿还的人情债更是一道枷锁,对于来去如风的三毛来说,自然会束缚自由。

她最终一个人住在湖边印第安人简陋寒碜的家里,一张席子,一盏油灯,睡在干的玉米叶堆里,与这家人甚至村里的印第安人和睦愉快相处。

她把自由,诠释得如此完整。自由于她,就是精神的文明。

在中南美洲的旅行,很多时候,她都专注看人,觉得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种。他们近乎亚洲蒙古人的脸,令她熟悉和痴狂。

有时逛一整天集市,她却什么也不买。那份美丽,在于集市本身的迷人,不在于要买下某种物品。

                   

在秘鲁的古斯各,雨夜,三毛去看一场夜戏。

一个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想吹“给诺”(印第安人特有的七孔芦笛)给人听。但没有人愿意来听他的芦笛独奏。于是他组建了一个民族音乐舞蹈团。但由于资金紧缺,舞蹈团濒临倒闭。

在古斯各广场的雨中,音乐家向一个又一个游客兜售他歌舞团的门票,最终只有三毛一个人买了三张票。

一向对旅行地土着文化和当地生活感兴趣的三毛,被音乐家那份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偏执的执念深深打动。

那个雨夜,台下,就她和助手两个观众。虽然只有两个观众,但表演者们一点都不敢怠慢,将他们那一台演出的节目完整奉献。演者和观者,惺惺相惜,互相懂得。

表演结束后,为了感谢三毛的知遇之恩,音乐家特地用芦笛为三毛独奏了自己谱的一首曲子。

“那个身体宽矮的印第安人,慢慢地走上了舞台,神情很安详。灯光只照到他一个人,他的双手,缓缓地举了起来,闭上了眼睛,将自己化为笛,化为曲,化为最初的世界。在那里面,一个神秘的音乐灵魂,低沉缓慢地狂流而出。

……

他将这份情怀,交给了一个广场上愿意买票前来倾听的陌生人。奏啊奏啊,那个悲苦潦倒的印第安人全身奏出了光华,这时的他,在台上,是一个真正的君王。”

读到这里时,眼泪溢出。

这是一场“伯牙弹,子期听,子心与我同”高山流水的遇见吧?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个无人赏识的穷困乐者,一只不死的凤凰,和一个愿意倾听、对因缘的一场全身心交付的陌生路人。

在玻利维亚,这个被三毛称为高原上的百合花的美丽国家。

她去逛女巫市场。

“在那无数次的散步里,我的巫术嬷嬷卖了金钱、幸福、爱情、健康、平安的每一个代表给我。

她们在做生意,我买下了一个人平生所有的愿望,比较之下,赚的人应当是我。对于有着极深信仰的我,巫术其实并无可求,只是那份游戏的心情,民俗的欢喜,都在这小摊子上得到了满足。”

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她要的,不过是平实的爱情,结实的健康,永远的平安。而这些,不过是一个邻家小女子在世间最真实的愿望啊。

只不过她流浪的奇迹,似乎给了她一身华丽的包装。

相对于如今“地球村” 般的世界而言,那时,人们的世界还不够广阔,人们的眼界,还被圈住在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上。

很多人只看到了三毛包装外壳的华丽精美,却没有真正地读懂她的心。她的文字,已然把她的经历,塑造成了一个遥远的童话。童话的美好与悲怆,都飘在空中,无法着地。

正如她后来回到苏州,人家在介绍她时,说:“这是台湾来的,鼎鼎大名的作家三毛”。

她知道,自己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名声,并不是个脚踏实地之人,只是“鼎鼎大名的三毛”而已,心里不由一阵黯然神伤。

三毛不能是她自己了。三毛只能是三毛。

虽然她早年曾在《白手成家》里说过,“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彼时的自我,是盛年之气的骄傲。但在荷西去世后的6年时间里,她把自己献给了读者和观众,做好“大家的三毛”已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

我们都曾幻象地以为,三毛,即便是死,也一定会死在干净雄伟的蓝天下,死在旖旎奇异的旅途中。

“如果说大地的风景能感化一个的心灵,那么我是得到的一个,只是这一路的风景,便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如果一个人,能死在如此干净雄伟的蓝天之下,也是一种幸福吧!

在美的极致下,我没有另一个念头,只想就此死去,将这一霎成为永恒。”

在玻利维亚时,她如是说。

但她给我们的想象,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那年,在墨西哥的神庙博物馆里,在各种神只中,三毛第一次听到了“自杀神”这个名字:

“当我第一次听到导游用棒子点着一张壁画,一个个神数过去,其中他滑过一个小名字——自杀神时,仍是大吃一惊。我跟着导游小跑,一直请教他古时自杀神到底司什么职位,是给人特许去自杀?还是接纳自杀的人?还是叫人去自杀?

.......

后来第二次我自己慢慢地又去看了一次博物馆,专门研究自杀神,发觉他自己在图画里就是吊死在一棵树上。”

看到这里,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依她自己的话说,当时只不过觉得好奇。世上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只有在墨西哥发现了这么一个书上都没有提及的小神,她当时觉得是墨西哥的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尊重和意志自由。

但我相信,这是她的宿命。

冥冥中,她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正如导游所说,在墨西哥博物馆众多的神只中,她最关心的,竟然是一个不起眼、连名字都没有的自杀神。

十年后,她果真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来了结红尘。不是在漂泊的旅途中,不是如自杀神般在一棵大树下,而是伶仃一人在医院病房冰冷的洗手间里。

这样的方式,是对自杀神的敬畏?还是爱太深重,重如生命,只能以死度量?

一阵痉挛般的心疼。她一直有自杀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只是服从了自己。

三毛去世后,父亲陈嗣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很难形容我的女儿,我想她一直感到很寂寞吧。”

她的知己眭澔平也说,任何的批评揣测关爱祝福,依旧无法减损她的锋芒,当然,也依旧无法护持她内心属于文人亘古不变的寂寞。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沙一程。走了那么多不同的路,看过了那么多绝世的景,处过了那么多纷繁复杂的人,也领略过世间的人情百态,她终是不能许给自己一个圆满。

也或许,这就是她的圆满吧?

爱有时,

无爱有时,

花开有时,

花落亦有时。

万物各有其时。生命的意义,或许她已经诠释得从容、完整。

她累了,只是想躺下来,好好休息。不落形迹,便无挂碍。

㈡ 关于三毛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哪些


三毛从军记
》、《
三毛学生意
》、《
三毛救孤记
》、《
三毛流浪记
》、《
三毛奇遇记

一睹为快吧

㈢ 关于三毛的生平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着。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着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着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㈣ 三毛简介

三毛
[名字的来历]
1943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 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 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做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逝世。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着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简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着。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着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着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附: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清晨两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枝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躁》,可是反反复复,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朋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能够抓捉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被封闭感仍然如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天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禺,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所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着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销,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着一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尔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倒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三毛敬上

(看过这封信,发现信里对三毛即将离世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三毛的死因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是既然故人已去,就让她安心地去吧,这是她选择的方式,我们要尊重她。)

哭三毛---贾平凹
三毛死了。我与三毛并不相识但在将要相识的时候三毛死了。三毛托人带来口信嘱我寄几本我的新书给她。我刚刚将书寄去的时候,三毛死了。我邀请她来西安,陪她随心所欲地在黄土地上逛逛,信函她还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对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对于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这么突然地将三毛死了,死了。

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死灯灭却这样快捷吗?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夜半的孤灯下,我常常翻开她的书,瞧着那一张似乎很苦的脸,想她毕竟是海峡那边的女子,远在天边,我是无缘等待得到相识面谈的。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我从乡下返回西安的当天,蓦然发现了《 陕西日报 》上署名孙聪先生的一篇《 三毛谈陕西 》的文章。三毛竟然来过陕西?我却一点不知道!将那文章读下去,文章的后半部分几乎全写到了我。三毛说:“我特别喜欢读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书。”她还专门告我普通话念凹为(āo ),但我听北方人都念凹( wā),这样亲切所以我一直也念平凹( wā)。她告诉我,“在台湾只看到了平凹的两本书,一本是《 天狗 》,一本是《 浮躁 》。我看第一篇时就非常喜欢,连看了三遍,每个标点我都研究,太有意思了,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每次看完我都要流泪。眼睛都要看瞎了。他写的商州人很好。这两本书我都快看烂了。你转告他,他的作品很深沉,我非常喜欢,今后有新书就寄我一本。我很崇拜他,他是当代最好的作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他的书写得很好,看许多书都没像看他的书这样连看几遍,有空就看,有时我就看平凹的照片,研究他,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大陆除了平凹的作品外,还爱读张贤亮和钟阿城的作品……”读罢这篇文章,我并不敢以三毛的评价而洋洋得意,但对于她一个台湾人,对于她一个声名远震的作家,我感动着她的真诚直率和坦荡,为能得到她的理解而高兴。也就在第二天,孙聪先生打问到了我的住址赶来,我才知道他是省电台的记者,于一九九○年的十月在杭州花家山宾馆开会,偶尔在那里见到了三毛,这篇文章就是那次见面的谈话记录。孙聪先生详细地给我说了三毛让他带给我的话,说三毛到西安时很想找我,但又没有找,认为“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很有意思,隔着山去看,他更有神秘感,如果见了面就没意思了,但我一定要拜访他。”说是明年或者后年,她要以私人的名义来西安,问我愿不愿给她借一辆旧自行车,陪她到商州走动。又说她在大陆几个城市寻我的别的作品,但没寻到,希望我寄她几本,她一定将书钱邮来。并开玩笑地对孙聪说:“我去找平凹,他的太太不会吃醋吧?会烧菜吗?”还送我一张名片,上边用钢笔写了:“平凹先生,您的忠实读者三毛。”于是,送走了孙聪,我便包扎了四本书去邮局,且复了信,说盼望她明年来西安,只要她肯冒险,不怕苦,不怕狼,能吃下粗饭,敢不卫生,我们就一块骑旧车子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戏曲,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了解社会最基层的人事。这书和信是十二月十六日寄走的。我等待着三毛的回音,等了二十天,我看到了报纸上的消息:三毛在两天前自杀身亡了。

三毛死了,死于自杀。她为什么自杀?是她完全理解了人生,是她完成了她活着要贡献的那一份艺术,是太孤独,还是别的原因,我无法了解。作为一个热爱着她的读者,我无限悲痛。我遗憾的是我们刚刚要结识,她竟死了,我们之间相识的缘分只能是在这一种神秘的境界中吗?!

三毛死了,消息见报的当天下午,我收到了许多人给我的电话,第一句都是:“你知道吗?三毛死了!”接着就沉默不语,然后差不多要说:“她是你的一位知音,她死了……”这些人都是看到了《 陕西日报 》上的那篇文章而向我打电话的。以后的这些天,但凡见到熟人,都这么给我说三毛,似乎三毛真是我的什么亲戚关系而来安慰我。我真诚地感谢着这些热爱三毛的读者,我为他们来向我表达对三毛死的痛惜感到荣幸,但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的时候就发呆,内心一片悲哀。我并没有见过三毛,几个晚上都似乎梦见到一个高高的披着长发的女人,醒来思忆着梦的境界,不禁就想到了那一幅《 洛神图 》古画。但有时硬是不相信三毛会死,或许一切都是讹传,说不定某一日三毛真的就再来到了西安。可是,可是,所有的报纸、广播都在报道三毛死了,在街上走,随时可听见有人在议论三毛的死,是的,她是真死了。我只好对着报纸上的消息思念这位天才的作家,默默地祝愿她的灵魂上天列入仙班。

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强刺激的三毛,强刺激的三毛的自杀更丰富着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

㈤ 电影三毛什么于1949年上映

电影《三毛流浪记》于1949年上映。
该电影是由赵明,严恭执导的,于1949年12月上映,该片是根据张乐平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广发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㈥ 三毛为什么要自杀哪些原因

死因之谜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2003年,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死前打的最后一通电话是给眭澔平的,但最后他没有接到,是以留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马中欣版
1998年,美籍华人马中欣推出了《三毛真相》一书,引起很大反响。昨天,马中欣在沪再度向记者爆料,在他最新撰写的书中,对三毛的死因提出了新说法,“三毛应该不会故意自杀。”
死前医院记录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医院被发现死亡。警方鉴定结果与法医相同:陈平(三毛的真名)“自缢”而死。警方、法医与院方都没有进一步追查“自缢”的前因后果。他们一致认定没有他杀嫌疑,简略以“久病厌世自杀”结案。但陈平真的是久病厌世自杀吗?
没有自杀意向与迹象

马中欣说,三毛平时最好的朋友林先生夫妇告诉他,1991年1月2日,也就是三毛出事前两天,林太太还在台北侨大家具行遇到了三毛,当时三毛已经安排好新一年的工作,并安排好几个重要行程:在香港约好夏捷去逛摩罗街,在上海看望干妈冯雏音请安,前往马德里重新申请已经过期的西班牙护照,以及前往西安与贾平凹会面。由此可见,三毛没有自杀计划。
没有留下遗书

马中欣在遍访三毛的朋友后这样分析到,三毛热情友善,读者好友来信必复。她的书信往来极为频繁,写书之外,写信是她作品文集的内容之一。因此如果三毛想要自杀,必然会留下文字。但三毛却在“自杀”前没留下一个字给父母家人。也没有留几句话给干妈、好友和喜爱她的读者,这显然不是三毛的风格。
眭澔平版
面对众说纷纭的三毛死因,眭澔平20年后再度回望,认为还是源于抑郁症,

三毛遗书
“三毛的过世(原因)是我们过了20年之后才了解的是忧郁症。她刚好1月3号开刀,打了很多麻醉药,又吃了和以前同样剂量的安眠药,让她身体的状况不稳定。她知道我在2号看完她后要去香港办签证,所以她3号时给我打电话,答录机录下了她最后的声音。她说:“小熊,你在不在家?我是三毛,如果在台湾请你打医院……”
遗信中12个暗语各有隐喻
眭澔平坦言,虽然此前曾在电视中披露了这封三毛最后遗信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对信中内容及“口红”“三百七十五把钥匙”“白色的那只小熊”“火车”“汽车”等多达12个微妙的隐喻进行解读,而这些“密码”有的展现了三毛的大爱与寂寞,有的清晰地揭示了三毛当下的心情状态。“比如她在最后的信里提到‘敦煌飞天’,就是提醒我她写过敦煌飞天的文章,她说如果将来死了,埋在敦煌的月牙泉那里是最好的。”
选在三毛故去后20年才公开并解读她生前的最后一封信,眭澔平坦言是由于曾经听到过很多杂音,“她刚离开时,甚至有人说对一个自杀的人有什么好纪念的,她教别人这样这样,自己为什么做不到,等等等等。那时我再说话,很容易让别人误解。而今天,我相信大家的心思已经沉淀下来。”
生前还希望去南极与亚马逊
三毛曾告诉文坛大家司马中原,台湾有位深知自己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给他,但我不能不说:我真的很爱他。”她所说的“老弟”正是眭澔平。而在眭澔平心中,三毛将自己当成挚爱的朋友,“我们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她给了我放弃功名远走他方的勇气,我们是心灵的伙伴,超越了年龄、性别。”[13]
母亲说法
1990年12月4日,医院发现三毛子宫内膜肥厚,母亲担心可能是癌症现象,安排三毛到荣民总医院住院检查。1991年1月2日,三毛住进荣总,由妇科医师为她检查治疗并手术,术后没有发现癌症现象。由于三毛过去常有严重失眠,幻听幻觉,精神异常(歇斯底里现象),院方安排1月4日彻底检查她在精神方面的症状。同时,已安排她在1月5日出院。
按照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女士的回忆,三毛的死应该是一场意外。1月3日9点,家人还在陪伴她的时候,她向护士取到一颗安眠药。10点50分,家人离开病房,一再叮嘱三毛好好休息。缪女士说,陈平吃了安眠药之后,时睡时醒,因为某种意外原因,在无意识无挣扎的情况下失去自主能力,精神被动地勒死了自己。也就是说,三毛不是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 [14]
张景然说
斥“因病厌世”说
张景然指出,如果说“因病厌世”,那么三毛不知要死去多少回了。须知,三毛从小就疾病缠身,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她有很多作品都是忍着病痛完成的,包括《滚滚红尘》。可能有人会说,三毛怀疑自己身染绝症,感到悲观失望、来日无多,在这种极压抑、极灰暗、极消沉、极颓废的情绪下,采取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三毛真的患有不治之症吗?
确实,三毛曾经怀疑过自己和母亲患有同样的病——子宫内膜癌。为此,她决定住院做进一步检查。1991年1月2日晚,三毛到荣民总医院住院。第二天上午10时,医生为三毛做了个小手术。根据手术判断,三毛患的是一般妇科疾病,并非她自己所怀疑的癌症。三毛的主治医生赵灌中在手术后明确告诉三毛:手术后加上服用药物治疗,内分泌会慢慢改善,月事也会正常,并嘱咐她不用担心。院方决定安排三毛5日出院。但谁也没有料到,三毛在4日凌晨便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谁又能解释,她怎么可能在医院已经为她排除了癌症之后而绝望自杀呢?
驳斥“为情所困”说
三毛崇敬爱情。但是,张景然指出,三毛虽然被“情”的旋涡所扰,但绝不是为情所困。
荷西逝世以后,三毛也接触了几位男朋友,但都没有结果。
一位有妇之夫曾向三毛求爱,但三毛很清楚,那人的妻子很爱他,他这是见异思迁。 三毛明确拒绝了他,三毛说:“在我的道德观念里,一个已婚男人即使对我再好,我也绝不会动心。”
在北非的一个岛上,西班牙的一位出色广告师向三毛求婚,三毛对他也颇有好感。但因为广告师的职业使他接触到各种姿态的美丽模特儿,这令三毛非常担忧。她坦诚地告诉他:“如果我们结了婚,我是不能忍受生活在时时失去你的恐惧当中的。”
对于爱情,三毛是理智而现实的。
三毛在一次外出度假时,结识了一位仪表堂堂、英俊洒脱的青年男子,三毛为之心动,但最后双方都没有留下通讯地址。
还是在北非,三毛认识了一位银行经理。三毛要回台湾时,经理找到三毛向其倾诉情感,他请求三毛给他10天时间一起外出度假。三毛为他的真情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不是现在,而是约定在10年以后。好一个聪明的三毛。
张景然说,在三毛的感情世界里,从来都是主张智慧、勇敢和道德的,三毛绝对不会为情所困而自杀。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着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着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㈦ 电影《三毛流浪记》故事,为什么说是起源于人间悲剧,结束于明星盛宴

着名女作家陈懋平,为何笔名叫三毛?对此曾有多种版本的解释,其中有一个版本是她从小喜欢看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后来还曾特意拜访过晚年的张乐平并认其为义父。

七、三毛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王龙基说,他拍完《三毛流浪记》之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他从三毛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导演严恭说,他和王龙基去流浪儿童聚集的大桥下观察他们的生活,王龙基和这些孩子还交上了朋友,他们发现很多流浪儿童都有自食其力的想法和能力,虽然有人诱惑他们去小偷小摸,但很多孩子自觉抵制这种诱惑。

三毛身上有很多人性的光辉,他善良,拾金不昧。他勇敢,面对欺侮他敢于反抗。他有骨气,不愿为了物质生活放弃做人的尊严和朋友。

总之,三毛是一个有独立性格的孩子,他的身上有稀缺的优秀品质,他应该拥有也值得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

㈧ 有关于“三毛”的所有电影和电视剧

香港版电影电影片名 三毛流浪记发行公司 Payless Entertainment年份 1980导演 虞戡平外文片名 Lee's Killer Kids / Kung Fu Kids Break Away发行地区 中国香港主演 Au Dai 饰 Qu Pu LiCheung Hoi Fan 饰 Zsa Zsa Meng高雄 Eddy Ko 饰 Mr. ChuWang Ye Leung 饰 San Mao卡萨伐 饰 Casanova Wong
经典电影基本信息电影片名:三毛流浪记制作公司:昆仑影业公司 Kunlun Film Co. [中国]上映日期:中国China 1949年12月\美国U.S.A 1972年7月演员 Actor王龙基 Longji Wang .....San mao黄晨 Chen Huang关宏达 Hongda Guan朱今明 Jinming Zhu韩仲良 Zhongliang Han摄影韩仲良、裘葛剧情介绍(根据张乐平连续漫画改编)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脱下华丽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儿队伍中来。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三毛从军记》是1992年由张建亚导演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喜剧电影,讲的是三毛在抗日战争时期服兵役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演员 Actor魏宗万 Zongwan Wei .....老鬼孙飞虎 Sun Feihu .....委员长贾林 Jia Lin .....三毛朱艺 Yi Zhu .....师长张名煜 Mingyu Zhang .....团长李颖 Ying Li .....太太蒋雯 Jiang Wen .....少女董霖 Lin Dong .....教官石灵 Lin Shi .....将军战车 Che Zhan .....警察苏震宇 Zhenyu Su.....少爷剧情介绍1937年,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无家可归的三毛也参了军。三毛穿着完全不合身的大号军服,神态庄重地排在队伍中,参加新兵训练。但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人小力弱的三毛不慎失手,把手榴弹投进队伍中。一声巨响后,排长露出满是怒气的焦黑面孔……终于上前线作战了,三毛非常勇敢,却又闹出了许多笑话,他莫名其妙地参加了一个敢死队,竟然将日军一网打尽。蒋介石亲临前线慰问将士,三毛非常意外地被蒋看中,不长时间后,一纸调令将三毛派到师部去任勤务兵。但没过多久,给师长当“保姆”的三毛因师长自杀又重返军营,与老伙伴们并肩作战。他们按上级命令组成了一支突击队,然后被空投到丛林中。但飞机却再也没来接他们,三毛和战友老鬼衣衫破烂几乎成了野人。突然有一天,一架飞机从丛林上空飞过,并撒下无数传单。原来战争已经结束了……三毛成为第一批复员的士兵,他摘下军帽露出了久违的三根白毛,心头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电视剧剧集剧 名:三毛流浪记(第一部)剧 集:22集原 着:张乐平对 白:国语
导演: 徐银华监 制:徐文华主演: 孟智超年份: 1996年类别: 儿童剧 大陆剧场片长: 47分钟地区: 中国大陆剧情介绍:三毛,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漫画儿童形象,于1935年诞生于中国出漫画家张乐平之笔。《三毛流浪记》创作于1947年,当年在《大公报》上连载。作者凭着一只笔,几张画,无需一个文字甚至符号,把这个流浪儿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欺负、被凌辱、被残踏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为宝贵的是,它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善良的同情心!本剧描写三毛乞求到大上海后的坎坷命运和遭遇,同时表现了三毛不断寻找幸福的辛酸、无奈、幽默的流浪经历。在解放前的上海,流浪儿童三毛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后来,他被流氓爷叔骗去干偷窃行当,好心的三毛不肯,逃了出来。不久,他又被一个有钱而不能生育的贵妇人收为养子。三毛过不惯有钱人家的虚伪、腐朽的生活,在贵妇人为他举行鸡尾酒会时,纠合一群流浪儿伙伴,扰乱了酒会。然后,三毛脱下华丽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儿队伍中来。上海解放了,三毛兴高采烈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㈨ 三毛系列电影有哪几部,谁知道啊

两部:1是《三毛流浪记》2是《三毛从军记》

㈩ 三毛的电影

中外合拍电影《三毛》(2008年)
手机游戏《三毛流浪记》(2008年)
特奥会吉祥物阳光三毛(2007年)
网络游戏《三毛欢乐派》(2007年)
动画片《三毛流浪记》(2006年)
新媒体卡通戏剧《三毛从军记》(2005年)
虚拟导游三毛(2005年)
电影《三毛救孤记》(2004年)
舞台剧《三毛太空漫游》(2000年,香港)
电视系列短剧《三毛新传》(1999年)
舞台剧《三毛流浪记》(1997年,香港)
电视连续剧《三毛流浪记》(1996,1998年)
电影《三毛从军记》(1992年)
舞剧《三毛流浪记》(1990年)
动画片《三毛流浪记》(1984年)
电影《三毛学生意》(1958年)
木偶片《三毛流浪记》(1958年)
电影《三毛流浪记》(1949年)

有一个三毛网站,里面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