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登克尔克大撤退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登克尔克大撤退电影

发布时间: 2022-10-21 14:19:50

1.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被看作二战第一个转折点

英国着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着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2.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因为利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陷落。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静坐战”或“奇怪的战争”。


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不过此说和希特勒24日下达的13号指令不符,在13号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团军和空军配合,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比荷军队。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同年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但是古德里安的回忆(《闪击英雄》)也提到24日之后他的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而卡莱斯的英军更是一直坚持到26日下午16点45分才投降。而当天希特勒已经下令恢复攻击,因此停止命令究竟对A集团军造成多大影响,还有很多说法。

3. 电影《敦刻尔克》里这一事件历史上是怎样的

电影敦刻尔克在历史上是真是发生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成功的逃亡

二战爆发初期,德国军队发起闪电战,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便将40万英法联军困在了位于法国北部的狭小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这座只能容纳8万人的海滨小城,此时三面受敌,它的东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陆地就是英国。

二战爆发初期,德国军队发起闪电战,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便将40万英法联军困在了位于法国北部的狭小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这座只能容纳8万人的海滨小城,此时三面受敌,它的东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陆地就是英国。

在撤退过程中,德军不断进行空袭,阻碍救援。

诚然,即便你不熟悉这段二战历史,也丝毫不会影响你看懂本片。诺兰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就像当你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一样,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终要沉,但真正让你关心的,还是Jack和Rose的命运。

4.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被德军坦克部队的“闪电战”击败之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这9天里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国本土33.6万人,为未来的诺曼底登陆保存了有生力量。那么,希特勒为何下令停止追击,给了英国与法国9天的撤退时间?对此,趣评根据不同的观点,给出三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希特勒当时受到了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蛊惑”,错过了歼灭英法联军的良机;第二,德军此前的“闪电战”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了全歼英法联军的能力;第三,希特勒不想彻底与英法结仇,希望留有余地,以便英法主动向德国投降。

欢迎大家留言,你认同以上哪种可能性?

5.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英国仍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队。
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虽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在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编辑本段]关于“停止前进”的争论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编辑本段]战役过程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约四十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 早在5月20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勋爵开始提出撤退的可能性。英国开始准备从海上撤退,由海军制定组织撤退的计划,希望每天能撤退一万人。

6. 敦克尔克大撤退

有几点原因,首先,敦克尔克地区多沼泽,而德国的装甲部队是希特勒最钟爱的,他担心装甲部队陷在沼泽里会造成损失,其次,在5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两个装甲旅给德军以重创,使希特勒高估了盟军的实力,害怕装甲部队的孤军深入会造成损失,第三,希特勒是真心喜欢英国人,他曾多次表示:“那是高贵的种族,是我要与之讲和的民族”,在他的《我的奋斗》中就指出,征服世界,德国最好的盟友是英国。把33万英军放回去,给英国人留点面子,也好使日后和英国达成谅解。第四,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是好大喜功之人,在1941年5月10日西线爆发战事以来,空军一直担任掩护工作,他眼睁睁看着陆军建立奇功,现在33万英军被包围,他立即要求使陆军休息,由空军担负消灭英军的责任,希特勒在征询了德国担任主攻的A集团军司令伦德施泰特后表示赞成,这样就给自己发掘了坟墓,在敦克尔克胜利之后,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胜利不是靠撤退来获得的,但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

7. 《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文/清安依旧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海域,海风呼啸,大雾弥漫,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如猛兽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滩岸吞没。这段昏暗阴沉的时期里,近40万英法远征联盟军被德国军队困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阴沉的天空下,即将进行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陆”三个视角为主线,分别从“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条时间线上展开。短短107分钟,却让我看清这段震撼十足的真实历史。不知多少个时刻,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绝望与死亡的城市中,静默地望着灰白色的泡沫冲刷着海滩,四周站立着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英法士兵,这庄严、肃静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冰冷的死寂。

这场史上着名的大撤退,从陆地上开始……

电影开头,从天空中漫地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开始,数名英国士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纷纷走散,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其中陆地上,一名英军士兵汤米在敌军的轰炸中幸存,逃离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开着游艇离开自己的祖国,打算尽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转天空上,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着喷火战机努力击落正轰炸着敦刻尔克的德军战机,为大撤退争取着时间。

地点:陆地 时间:一周

陆地上一周的时间都是紧迫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阴冷、沉重的压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虚伪,却都只是为了活下来。

在德军的轰炸下,汤米有幸逃过一劫,躲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但敦刻尔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当时的英国总统丘吉尔下令:从敦刻尔克海滩上近40万士兵中撤离3万英军士兵。然而,许多船港及避难地均被沦为了平地,为了使即将前来营救的搜救船上岸,数万士兵们一起建起了小型码头,在仅仅数千米的桥上,数万人头攒动,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当英军的一艘救援船抵达敦刻尔克后,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蹭上救援船,法国人是,汤米也是,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

一周的时间,不知道换过多少艘船只;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敌军轰炸;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活下来,只能够选择牺牲战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惧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只何时到来,却无时不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他们从甲板下走了出来,看到了海的前方数只飘着英国国旗的船舰。这一刻,如释重负,心里所有的压力全部如海水般倾泻而出——他们得救了!

在绝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无尽的深渊中抓住一丝微弱的光线。

地点:海上 时间: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为平淡,才更显示出了营救时,老船长、他的儿子和他助手的伟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个角色。因为尽管他已经步入中年,已经不再是能够战斗的主力,但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敦刻尔克营救英军士兵,因为他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道森先生坚持去敦刻尔克的信念不动摇,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可是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为了完成他儿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继续前行。

期间,他救起了一名叫英军士兵,然而得救后的那名英军士兵并不让任何人靠近,只是颤抖着锁在甲板的一个小角落。当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开往敦刻尔克后,暴怒般发起狂来,要道森掉头,说现在去敦刻尔克是去送死,他已经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却分外冷静地对他说,他必须要去敦刻尔克。于是士兵愤怒了,与前来劝架的乔治产生肢体冲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舱,此时士兵才镇定下来,但不幸地,小帮工乔治脑袋严重受伤,他失明了,他无法坚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总想帮上一些忙,想着能为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做些什么。

最终道森和他的儿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击落的飞行员,以及许多落难的英军士兵。道森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把他们带回了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国。撤退过后,彼得为了完成乔治生前的夙愿,找到报社,将他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让他的老师看到——他,乔治,是个英雄。

这艘普通民船上发生的故事,凸显出了这场大撤退的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地点:空中 时间:一小时

空中的一小时无疑是影片当中最为紧张刺激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当中人物对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飞行员的眼神中,从背景音乐的紧促声中去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次战争中,德军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炸毁敦刻尔克的每一个海港和码头,最后摧毁所有被困在沙滩上的英法联军士兵。而仅有的三架英国空军,所能做的就只有尽量击落敌军战机,保护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是最艰难而残忍的,因为他们要为整个“大撤退”争取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英军士兵活下来,他们一次次加速追击德军战机,一次次朝敌方发射导弹,却最终燃油耗尽,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军占领的区域。伟大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法瑞尔,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后一架德军战机被击落时戛然而止,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胜利欢呼声,他们终于都能够回到祖国了。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军士兵撤离海滩时,温纳德上校与波顿指挥官朝他们说:“这个时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级了!”意思是叫他们赶紧上船。紧接着温纳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波顿指挥官,波顿却说:“我要留下来拯救更多的法国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生命不分国籍,这正让我看出了他的伟大。

终于,1940年5月31日,众艘英军战舰、民用船艇,均载满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国士兵抵达英国港。这历时九天九夜的一场“逃离”,最终成功撤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后来,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了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士兵。我想,这是后人们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实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争议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还是一场“胜利的撤退”。很多人说,“敦刻尔克”这一次战争的大溃败被生生美化成了胜利的撤退,实数荒谬,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影片,都没有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了每一个士兵、营救者内心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你所想的,仅仅只有活下来而已。也许对每一个士兵来说,想尽办法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

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你永远都无法预测死亡何时到来,正如在原以为已经安全的甲板下,突然从海底潜伏来一颗鱼雷,将船只炸毁,从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该有多少个充满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渐渐枯萎,我们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盖着多少已经干涸的鲜血。

但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8. 电影《敦刻尔克》主要讲了什么,海陆空战争有什么历史背景

作为反响一直很不错的战争题材影片,《敦刻尔克》一经播出,就以高卖座率和高口碑呈现了双赢之势。其实,这部电影比较特别,影片里并没有常规战就争片中的特定情节,它将重点放在战争所带来的感觉,以及处于战争中人的感受。整体来看,《敦刻尔克》设置悬念很足,值得观众赏析!

在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会被放大化,在镜头下被注视,反复放大。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两个士兵抬头伤兵走过了长长的海滩,在开船之前,通过一条木板挤上了船。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让观众都会有一种凝滞感。而这恰恰就是这部影片所刻画的节奏与旋律,通过画面和音效制造深入观众内心的视听感受。

9. 敦克尔克大撤退如何认识意味着什么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时,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着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作者注:童子军是英国半军事化的少年组织)。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英国着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着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在下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说明了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与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战斗。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下,经常放满了前来瞻仰的人们敬献的鲜花,这充分说明了后人对于那些为了自由和理想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周明)
参考资料:http://jczs.sina.com.cn/2005-05-05/1645285957.html

10. 敦刻尔克战役英国溃败逃亡,为何还以此为荣

文|一枚粽子

1940年的敦刻尔克战役,可以说是二战时期英法联军败的最惨的一次。40万联军被德国军队追赶到佛兰德地区(敦刻尔克和附近的沿海地区),他们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最终上演了一幕惊天大逃亡。“逃跑”在任何一场战役中都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为何敦刻尔克大撤退却被后人所认可,而不是肆意谩骂呢?

其实,无论任何一场战争都包括了进攻方和防守方。二战初期,德国无疑有着最强大的进攻部队,英法等同盟国被迫担任着防守的角色。在战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因此,一个军队能使自身安然无恙的撤退也是一种胜利。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前有德国装甲部队的围追堵截,后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走入绝境的联军部队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在当时英法联军的心中,“活着回家”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尽管撤退时丢掉了所有的装备,对于联军特别是英军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但是,联军撤出了三十三万多名士兵,使希特勒企图在佛兰德地区歼灭这支联军的目的没有实现,为英国保存了最基本的战斗实力。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那些大炮、装备同军队比较起来又值几何呢?只要有他们,英国将来建立军队,就有了核心和基础”。不管做什么,“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解决面临的一切困难。

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鼓舞了所有英国人以及同盟国的军队。英国有一位军事史家这样评价“敦刻尔克大撤退”:“面对着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在九天之内,三十多万人终于安全的退回了英格兰,这一个事实使不列颠帝国的人民,为之精神一振。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因此,这样的撤退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失败”。

另外,敦刻尔克战役的成功也打击了德军“强无敌”的神话。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在撤退时表现的非常出色,他们平均每天出动200架次的飞机去阻止德国轰炸机对敦刻尔克的轰炸。最后,英国空军以损失数百架战机的代价为英法联军的撤离开辟了安全的天空。德国战史专家也说:“德国最高军事领袖们对于空军的能力和效力都估计过高。于是其威力的限度第一次被暴露,而其‘无敌’的神话也化为乌有”。

因此,可以看出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管在战略上还是在精神上对于同盟国都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正是因为这一场成功的大撤退,为以后的“诺曼底登陆”保存了实力,对整个二战的结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祖泰—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几个问题》四川师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