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现代性建筑的是什么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状,北部22层,南部8层,钢框架结构;1934年,英商业广公司设计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建成,平面呈"ע形状,22层,铝钢框架结构;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使上海换上了现代城市的时装。
三、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态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现代建筑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也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都市,建筑业达到极度繁荣的程度,并因此而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这一时运吸引了一批外国建筑师、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在海外学习建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来到上海从事建筑设计,正是这些了解世界的建筑师把发源于欧洲而影响世界的现代建筑思想带到当时远东最繁荣的上海,导致了颇具规模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现代建筑浪潮的同时,国内某些城市也出现了向现代风格过渡的简化设计趋势并产生现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寓1932~1933年间设计首都饭店,建筑平面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过养默设计的首都最高法院虽然立面中部设有塔状入口,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体型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此外,杨廷宝1935年设计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年),华盖童寓1937年设计建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等建筑均表现出造型简洁新颖、造价经济实经济实惠、形式与功能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现代建筑特性,"这种设计倾向在商业与公共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天津,"进入30年代,新建筑运动影响所及,已改变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波成为这一时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渤海大楼(1935)及利华大搂(1936)由法国建筑师穆勒(Mu1er)设计,法国俱乐部(1931)及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34)由华信工程司沈理源设计,中国大戏院(1935)由英国建筑师B.C.扬及瑞士建筑师陆普(Loup)设计,意租界回力球场(1935)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筑师凯斯勒(Kess1er)设计,此外,天津仁立毛纺厂(1932~1935),香港大楼(1933)等建筑是这一时期天津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武汉,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卢镛标起初在汉口景明洋行学习建筑设计两年,30年代开业从事建筑设计,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四明银行,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托公司办公楼,这些作品表现出当时最新式的现代建筑意味,"注意内部功能,率先接受欧洲新建筑运动的思想,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在当时汉口曾引起轰动。"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设计的安利英洋行大楼,景明洋行1935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大孚银行大楼等都成为早期汉口现代建筑的代表。
在青岛,30年代由于远离战火,政局相对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城市建设形成繁荣的局面,建筑设计在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想并存的情形下,"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波及青岛,出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筑"虽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几何图形的装饰,但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外型体块和窗洞排列的比例关系,从繁琐的细部装饰和柱式中解脱出来,已在步入现代建筑行列的进程中",如罗邦杰设计,建于1934年的大陆银行;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建于1934年的中国银行;苏复轩设计,建于1934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类建筑设计多出自留洋归来的上海建筑师之子"。此外,还有世少数值得注意的建筑,如东海饭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设计,建于1936年,6层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造型筒净,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现代建筑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来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进来的",抗战前后,沿海和内地建筑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纷纷迁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建筑经验随之西移应用在昆明,现代建筑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现,1939年建成的南屏电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宁温泉宾谊及浴室,以及谊安大厦等建筑是典型的现代建筑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这些城市,现代建筑明显改变了城市面貌,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形成了风潮,除此之外,尚存在着建有零星的现代建筑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1~1932年设计,1935年建成);广州有杨锡宗1935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教员宿舍,郑枝之1936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馆,陈荣枝1936年设计建成的爱群大厦;在烟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电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现名烟台工人疗养院建筑。
应该说,现代建筑仅在中国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阵波澜,而现代建筑的覆盖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响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现代建筑的城市北京、广州等",这样一个递减的状态存在。
五、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如沈阳原满铁社员俱乐部(1924年设计,1925年建成),沈阳原奉天自动电后交换局(1927年设计,1928年建成),大连原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乘合自动车待合所(1930年建成),长春原伪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1932年建成),哈尔滨会馆(1936年建成),哈尔滨原弘拟会馆(1938年建成)等,这些建筑与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相比,已具备明显的现代风格,但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早期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比如原满铁建筑课设计的满铁社员俱乐部虽然平面功能组织及立面造型已表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但限于当时当地技术及种种条件,它却采用了砖结构;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的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三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造型已相当净化,但建筑审美标准并没有根本改变,立面构图仍可见三段式划分,并采取了较密的竖线条处理;吉田友雄设计的哈尔滨会馆在檐部及入口部位仍可见一些浅浮雕装饰。
30年代中期以后,建起了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大连火车站1924年由"满铁"组织方案设计竞赛,太田宗太郎与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选作为实施方案,1935年开工,1937年建成;三井洋行大楼由192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当时在东京开设事务所的松田军平设计,外观没有任何装饰,显得朴素简洁;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7年设计,1938年建成)由"满铁"本社建筑课的横井谦介设计,横井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东北地区是颇有代表性的日本渡海建筑师。
此外,以1931年9月18日为时间界限,当日本人把整个满洲当作日本扩大了的领上进行大规模殖民建设时,他们在东北各地制订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伪满洲国把长春规划为政治、行政和居住中心,而把沈帕定为工业中心。1932年编制的长春《大新京都市计划》,以当时日本国内建筑界权威人士佐野利器为规划立案顾问,控制区域200km2,实施面积79km2人口50万,都市规划以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为模式,并以埃本那泽•霍华德(E. Howard)的花园城市理论为指导思想;1932年编制沈阳《大奉天都邑计划》,此规划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城市现划思想进行设计,城市用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及绿地四大类,强调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的城市功能,除了对各区域内建筑密度有限制外,还对建筑高度作出30m的限高规定。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实践,说明30年代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被日本人接受并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建设。
尤其是《大奉天部邑计划》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先驱性,同时对于规划实践远远落后于建筑活动的日本本国的建筑历史也有特殊意义。
六、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七、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结果的建筑作品是建筑思想最有力的传播途径,上述众多早期现代建筑尽管多数处于样式模仿或仅带有局限性的诠释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的阶段,但对于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以及设计风气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建筑教育的传授,以及建筑师本人直接的倡导等等途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创造声势的作用。
范文照(1893~1979)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在上海开设私人事务所,在起步时期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建筑师一样,设计思想没有走出"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随着现代主义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时候,范文照立刻领悟到其先进性并进而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1933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CarI Lindbohm),他曾受教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法,范文照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1933年下半年,范文照事务所又加入了一位年轻的台伙建筑师伍子昂(1908~1987),他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说明他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向。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推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更加强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建筑。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戏院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作品。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范文照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是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近代建筑界的话,那么另一些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者则是通过他们默默的设计创作及其作品对世人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近代最多产也是现代建筑作品最多的建筑设计机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寓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32年,次年就建成了大上海电影院及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电影院"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中部有贯通到顶的8根霓虹灯玻璃柱,内部观众厅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结晶";上海恒利银行"屋内外采用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铜料装饰,外墙面贴深褐色面砖,并以假石面饰作垂直线条处理",当时被称为"十足德荷两国最近之作风"。此后又有上海合记公寓、懋华公寓、南京首都饭店(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1935年)、昆明南屏大戏院(1940年)、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1947年)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出世。华盖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均毕业于学院派体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们不赞成复古主义,曾"相约摒弃大屋顶",坚定地走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之路。
就在华盖一系列现代建筑创作以及范文照现代建筑活动的同时,近代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实际上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拥护及倡导。中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及会长庄俊(1888~1990)1935年9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盂《建筑之样式》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他认为"摩登式之建筑,犹白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顺时代需要之趋势而成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两例是他接受现代建筑思想、设计风格转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进入中国营造学会后,在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同时,保持着对新的建筑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获首选的《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中就己表露出对"洋灰铁筋时代"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基本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新的时代,"建筑式样大致己无国家地方分别","各建筑物功用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应"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并认为"此种新派实用建筑亦极适用于中国"。梁思成对现代建筑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更深一层。此后,在谈到"国际式"建筑
⑵ 上海租界建筑的特点
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状,北部22层,南部8层,钢框架结构;1934年,英商业广公司设计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建成,平面呈"ע形状,22层,铝钢框架结构;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使上海换上了现代城市的时装。
⑶ 民国时期上海的高级住宅区有哪些
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
1993年7月14日
圣三-基督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1989年9月25日
杨树浦水厂
清光绪七年(1881年)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口
盛宣怀住宅
日本驻沪领事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徐家汇天主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东方汇理银行
光大银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亚细亚大楼
太平洋保险公司
1915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卫号
先施公司
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1917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宾馆一号楼
1917年
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1917年
虹口区黄浦路20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19年
汉口路193号
汇丰银行大楼
1923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0~12号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市邮电管理局
192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
--------------------------------------------------------------------------------
大世界
1924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1924年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尚贤坊
1924年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国际礼拜堂
1924年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多伦路250号住宅
1924年
虹口区多伦路250号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1925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192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1926年
黄浦区延安西路221号
金城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
1927年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江海关大楼
192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1号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
1928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华懋公寓
锦江宾馆北楼
1929年
卢湾区长乐路109号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1929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
--------------------------------------------------------------------------------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1930年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步高里
1930年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弄
慕尔堂(沐恩堂)
1930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虹桥路2310号住宅
上海置地集团
40年代初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1932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1932年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汾阳路45号住宅
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1932年
徐汇区汾阳路45号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520号
华安大楼
金门大酒店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国际饭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大新公司
市百一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王伯群住宅
长宁区少年宫
1934年
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引号
华业公寓
华业大楼
1934年
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193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
新康花园
上方花园
1934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
上海市政府
体育学院办公楼
1935年
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江湾体育场
1935年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兴国路住宅
兴国宾馆1号楼
1935年
长宁区兴国路72号
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宾馆中、西楼
1935年
卢湾区茂名南路62-125号
佘山天主堂
1935年
松江佘山
马勒住宅
共青团上海市委
1936年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
涌泉坊
1936年
静安区愚园路395号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裕华新村
1938年
静安区富民路182弄
美琪大戏院
美琪影剧院
1941年
静安区江宁路66号
淮阴路姚宅
西郊宾馆4号楼
1948年
长宁区淮阴路200号
修道院公寓
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1948年
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
泰安路115号住宅
1948年
长宁区泰安路11弄花园洋房
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948年
长宁区番禺路(延安西路1262号内)
⑷ 上海有哪些着名的建筑,要有些年头的
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
圣三-基督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杨树浦水厂 光绪七年(1881年)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口
盛宣怀住宅 日本驻沪领事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徐家汇天主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东方汇理银行 光大银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亚细亚大楼 太平洋保险公司 1915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卫号
先施公司 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1917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宾馆一号楼 1917年 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1917年 虹口区黄浦路20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19年 汉口路193号
汇丰银行大楼 1923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0~12号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市邮电管理局 192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
大世界 1924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1924年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尚贤坊 1924年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国际礼拜堂 1924年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多伦路250号住宅 1924年 虹口区多伦路250号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1925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192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1926年 黄浦区延安西路221号
金城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 1927年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江海关大楼
192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1号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
1928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华懋公寓
锦江宾馆北楼
1929年
卢湾区长乐路109号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1929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1930年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步高里
1930年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弄
慕尔堂(沐恩堂)
1930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虹桥路2310号住宅
上海置地集团
40年代初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1932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1932年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汾阳路45号住宅
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1932年
徐汇区汾阳路45号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520号
华安大楼
金门大酒店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国际饭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大新公司
市百一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王伯群住宅
长宁区少年宫
1934年
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引号
华业公寓
华业大楼
1934年
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193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新康花园
上方花园
1934年
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
上海市政府
体育学院办公楼
1935年
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江湾体育场
1935年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兴国路住宅
兴国宾馆1号楼
1935年
长宁区兴国路72号
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宾馆中、西楼
1935年
卢湾区茂名南路62-125号
佘山天主堂
1935年
松江佘山
马勒住宅
共青团上海市委
1936年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
涌泉坊
1936年
静安区愚园路395号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裕华新村
1938年
静安区富民路182弄
美琪大戏院
美琪影剧院
1941年
静安区江宁路66号
淮阴路姚宅
西郊宾馆4号楼
1948年
长宁区淮阴路200号
修道院公寓
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1948年
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
泰安路115号住宅
1948年
长宁区泰安路11弄花园洋房
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948年
长宁区番禺路(延安西路1262号内)
⑸ 请问上海在人民广场边上那个在楼上的电影院叫什么啊
应该是兰生影剧院
..是不是站在人民广场往南看!有个很大的电视在墙上的哪个!
021-63190000
淮海中路8号兰生大厦4楼、5楼
⑹ 人民广场附近的电影院
就是上海和平影都和平影都原名和平双厅电影院,是一座具有60年历史的知名影院,它的地理位置、软硬件设施在全国数一数二。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有5个单厅,共七层,是座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影城。第一层是设计前卫、精致典雅的圆形大厅,直接与来福士广场购物中心和快餐店;第二层是个可容纳400人的巨幕电影厅,从加拿大引进的IMAX巨型银幕宽20M(相当于六层住宅楼),高15M(相当于篮球场宽),极巨视觉冲击力,在上海众多的影院中独一无二;此外还有咖啡厅;环境幽雅,是休闲聚会的好去处。第五层是3.5毫米数码立体声电影院,声像效果具佳,可容纳观众400人;第六层有三个电影小厅,可以容纳200多人。层面上有80平方米的观光透明玻璃圆厅和屋顶花园。影院在西藏中路一侧设有两台进口观光电梯,可送观众直达屋顶的空中花园。一层至两层设有自动扶梯。建成后的这座高科技影城集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市民消费休闲的理想去处。
和平影都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毗邻南京路步行街,是一家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沪上知名品牌影院,2003年底重建竣工开业。
新开业的和平影都,由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全资倾力打造,与来福士广场购物中心相邻相通,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5个电影厅,973个座位,是一家集电影、餐饮、购物、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和平影都定位时尚,主流观众多为都市白领和时尚年轻一族,现代的硬件设施和时尚化的服务成为上海电影市场一大亮点。
和平影都内设IMAX巨幕影片放映厅,是中国内地独家商业化营运、可放映DMR2D或3D故事片的巨幕影院,放映设备全部从加拿大引进,银幕高15米,宽20米,采用70MM15齿孔胶片,画面清晰度极高,且配以12000瓦的立体声音响,极具视听冲击力。
和平影都开业以来,紧贴电影市场,紧跟观影潮流,充分发挥IMAX、原版片、夜宵通宵场特色,2004年票房达到1607万元, 2005年票房2277万元,在全国影院票房排名第7位,上海名列第2位。
⑺ 为什么上海法国的历史建筑最多比英国和美国都多是因为上海当时法租界最大吗
法国着名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
随着中法文化交流年———“法国年”系列活动的展开,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在这个春天正被日益浓烈的“法兰西”氛围所笼罩。
在上海,许多法式老建筑,虽历经多年,却仍以完美的姿态掩映在绿树丛中。长假里,如果你有闲心,不妨借着法国文化年的气氛,让自己的目光好好享受一顿正宗法式建筑“大餐”,听听那些老房子带来的经典故事。
国泰电影院:老克勒当年追女孩
这座在张爱玲笔下屡屡被写到的电影院,处在淮海路茂名路拐角上,原名国泰大戏院,于1930年开始建造,次年年底竣工。它占地面积155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其特色与锦江饭店同出一脉,属法式建筑。
建筑内部,富丽堂皇,整个放映大厅无任何立柱,空间显得异常宽阔,观众无论在哪个座位观看都非常舒适,加之影院冷暖空调及舞台左右两条竖立的灯柱,场内左右梯式直横相间的碗盏灯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气派。
1932年1月1日,国泰电影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影院起初专映米高梅公司的影片,启幕当日的上映影片是《灵肉之门》(FreeSoul)。至1933年6月,投资一百多万元改建后的新大光明电影开幕后,米高梅的片权为大光明所夺,国泰改映华纳和哥伦比亚公司的影片。
看电影是当年的时髦活动,用请看电影来追女孩子是当年的“老克勒”们常用手段,国泰因地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而备受青睐。
上海音乐厅:上海第一家开冷气的影院
始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数十年来以其良好的建声效果和西欧古典风格的建筑特色,被誉为“上海的巴黎歌剧院”。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1949年改名为北京电影院,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国影片的戏院,当年首映的是美国环球电影公司的歌舞片《百老汇》。1959年,它正式改为上海音乐厅。
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当年的南京大戏院是由美商怡怡公司投资、中国设计师范文照先生设计的。范文照曾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修建筑设计。南京大戏院是中国设计师打造西方古典式建筑的一个精美范例。
这座大戏院堪称当时一流电影院中的佼佼者,巴洛克式建筑的立柱、西班牙式的线脚,仿罗马式的柚木门窗,门厅、楼梯、回廊等全都使用大理石装潢。还是上海第一家开放冷气的影院。
东平路9号:蒋介石题名“爱庐”
位于东平路近衡山路口的这栋楼,曾是蒋介石、宋美龄的新婚洞房旧居,是宋子文送给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现在这幢建筑及花园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部分。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
主楼南面花园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
“爱庐”周围有10多栋花园别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陈立夫、陈果夫留下的,路口上有一栋如今开了酒吧,还有些附属建筑开了店,那里有现煮的咖啡、瑞士的火锅、法式大餐、雪茄和葡萄酒,还有被落地窗切割成一条条的阳光。
常德公寓:张爱玲上海故居
张爱玲于上世纪40年代的故居“常德公寓”,日前被挂上铭牌,成为一座名人寓所获得了保护。
这幢位于常德路195号的法式公寓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原名爱丁顿公寓。张爱玲曾在这里的605室生活了7年。
1941年底,张爱玲从香港来此居住,正式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张爱玲在此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等一系列作品,这里也是她在上海住得最久的公寓。
据常德公寓居民介绍,这些年来,经常有海内外张爱玲迷前来拜谒。很多读者和游客因不能上楼在张爱玲寓所小坐、不能感受她当年的生活气息而感到十分遗憾。不少人只能在常德公寓门前拍个照作纪念。随着公寓被保护,日后将在楼下张爱玲常去喝咖啡的地方再建一家咖啡馆,同时建一条介绍张爱玲生平的画廊,以给“张迷”们多一点想象和缅怀的空间。
南京西路兄弟楼:永安公司老板旧宅
位于南京西路1400号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外事务办公室(简称“外办”)的办公楼,与波特曼大酒店相邻。两幢风格相近的三层法式建筑,当年分别是原上海永安公司老板郭乐和他的小弟郭顺的住宅,人们习惯上把这两幢楼称作“兄弟楼”。
郭乐是广东人,在澳洲某水果批发行任职,而批发行老板马彪,就是日后开在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公司老板。郭乐后来从香港到上海,注册了永安公司,并选址南京东路浙江路口建造了大型百货公司环球公司,又在对面建造了永安公司。那块地当年是哈同的地产,郭乐由此与哈同保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在为自己造寓所时,也就从哈同的爱俪园对面时称夏家宅的地方取得了土地。
兄弟楼的设计交给了公和洋行,他们曾设计、监造了外滩4号联合大楼和汉口路工部局大楼。“兄弟楼”的外貌颇具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但因业主和营造商都是中国人,所以多少还带有中国传统的三间二厢平面。现在,它已被列为上海市近现代优秀保护建筑。
崇尚冲突之美
法国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法式建筑风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筑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比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蓬皮杜艺术中心、贝聿铭的金字塔以及德方斯,便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
法式建筑十分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它是一种基于对理想情景的考虑,追求建筑的诗意、诗境,力求在气质上给人深度的感染。法式建筑是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光打磨留存下来的。像巴黎等城市的建筑,无不经历了数百年的建筑时代,凝聚了无数伟大建筑师的天才与智慧。法式建筑的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甚至更远。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式建筑风格随着欧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由南而北全面复苏,成为楼市的一大景观。
链接
汾阳路法国洋房汾阳路150号的法式洋房,最初由一个法国富商委托当时着名的美国克利建筑事务所建造,风格沿袭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
1919年开始设计兴建,直到1930年才完工。当时人们称之为“毕勋路(今汾阳路)的法国洋房”。“毕勋”是当时驻华法国领事的名字。这栋法式洋房,曾是白崇禧的府邸,后来成为上海中国画院,60年代成为上海越剧院,现在里面还开了餐厅。
汤公馆现四川北路2023弄35号。上世纪20年代建造。为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抗战后成为汤恩伯寓所。
其他沪上着名法式建筑还有瑞金宾馆、陕南村、花园饭店、锦江饭店、大公馆以及法式园林的代表作品复兴公园。
⑻ 黄浦江浦西的建筑物有哪些
古典建筑群
地址 建成时间 原名 目前使用单位
中山东一路1号 1913年 亚细亚大楼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中山东一路2号 1910年 上海总会大楼 东风饭店
中山东一路3号 1922年 有利大楼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中山东一路4号
中山东一路5号 1925年 日清大楼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6号 1897年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中山东一路7号 1908年 电报大楼 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9号 1916年 旗昌洋行大楼 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中山东一路10-12号 1923年 汇丰银行大楼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中山东一路13号 1927年 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
中山东一路14号 1948年 交通银行大楼 上海市总工会
中山东一路15号 1910年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6号 1924年 台湾银行大楼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17号 1924年 字林大楼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山东一路18号 1922年 麦加利银行大楼 外滩十八号
中山东一路19号 1908年 汇中饭店大楼 和平饭店南楼
中山东一路20号 1929年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北楼
中山东一路23号 1937年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4号 1924年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6号 1920年 扬子大楼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7号 1922年 怡和洋行大楼 上海市外贸局等
北京东路2号 1920年 格林邮船大楼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中山东一路29号 1914年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33号 1873年 英国领事馆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北苏州路20号 1934年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饭店
中山东一路1号甲 1907年 外滩天文台
名称
现名
时期
地点
公布日期
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
1993年7月14日
圣三-基督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1989年9月25日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东方汇理银行
光大银行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亚细亚大楼
太平洋保险公司
1915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卫号
先施公司
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1917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永安公司
附:新永安大楼
华联商厦
华侨商店
1918年
1933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627~635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19年
汉口路193号
汇丰银行大楼
1923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0~12号
1989年9月25日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市邮电管理局
192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
大世界
1924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1924年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1925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1926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1926年
黄浦区延安西路221号
金城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
1927年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江海关大楼
192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1号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
1928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1929年
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1930年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慕尔堂(沐恩堂)
1930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1993年7月14日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1932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1933年
黄浦区西藏中路520号
1989年9月25日
华安大楼
金门大酒店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1933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国际饭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大新公司
市百一店
1934年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1934年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http://cache..com/c?m=&p=ce759a4e979d06b706be9b7e44&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