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21 17:25:14

㈠ 美国乡村爱情电影,男孩去参军,后来为女孩造一栋白色木屋别墅等她

恋恋笔记本

㈡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的去当兵,女朋友却在他回来的时候结婚

影片《分手信》,阿曼达·赛弗里德主演。出现类似情景。

http://ke..com/subview/1938247/6339665.htm?fromId=1938247&from=rdtself&fr=wordsearch

㈢ 有一个电影是关于一个大学生参军的事情

你说的是张国强扮演的《列兵大学生》吧

㈣ 求一部欧美电影,剧情关于好像是一对新婚夫妻,男的当兵去了,女的在家跟很多有钱人发生了关系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电影值得看 但不是上面说的剧情 女主角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卖的 不是 女的在家和很多有钱人发生了关系

㈤ 电影《八子》真实原型是什么

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

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发生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一位老人把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去参军,自己临终前想见儿子一面,可儿子们却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的一位普通村民,家有8个儿子。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红军来到后,家中分到了田地,才过上了好日子。也因为此,杨荣显对红军始终怀有感激。

1931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就带着大儿子、二儿子前去报名参军了,但不幸的是,不到三个月两个儿子便牺牲在了战场上,噩耗传到家中,杨荣显老人一句话也没说,看到儿媳怀中的孙儿,他心如刀割。

1932年,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敌人对中央苏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员短缺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的号召,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杨荣显老人再次把剩下的六个儿子都送去参军了,此去征程漫漫,前方枪林弹雨,杨荣显与儿子们当然知道,参军作战的危险,但你不去、我不去,谁去呢?

苏区军民经过艰苦作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先后牺牲在了战场上,此时,邓小平听说了杨家的事,专门派人看望了杨荣显老人,并告诉他,部队已下了决心,要帮他找到老七、老八,把哥俩送回老人身边,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最后,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找到了老七、老八。

听说了家中的事,哥俩说:“等打完广昌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这一仗,兄弟俩再也没能回家,听到老七、老八牺牲的消息,杨荣显老人再也忍不住悲伤。

他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村头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他哭着说:“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呀!老三,你参军走的那天是你新婚后的头一天,可怜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等啊、昐啊,可你怎么也不回来呀!”

(5)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电影扩展阅读:

电影《八子》于2018年12月在江西开机,谈及拍摄细节,高希希说,影片的剧本就打磨了两年,至少写了15稿,采茶剧《八子参军》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短短几百字就可以说完,这部剧的重点讲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八个孩子的情怀,但如果依样拍成电影,肯定不是高希希想要的样子。

所以在电影中,故事从刘端端饰演的幼弟杨满崽的视觉展开,讲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故事,由于时间的限制,影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刘端端和邵兵饰演的两个兄弟身上,其余六个兄弟的故事只是简单描写。

㈥ 妻子送郎上战场"讲述的是为了号召男士报名参军,提出谁第一个报名,就嫁给谁

不是 是抗日战争时候一句最流行的话,原话是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㈦ 小时候 大概十年前看过一个电影片段。应该是韩国的。两个人在一起,可男孩要去参军了 求名字

《假如爱有天意》
主演:孙艺珍 曹承佑 赵寅成
韩国经典爱情电影,由郭在容导演,孙艺珍、曹承佑、赵寅成等主演。该片以两代人的故事作为线索交织展开,阐述的爱情感人至深。该片主题曲传播范围甚广。

㈧ 美国乡村爱情电影,男孩好像是参军,后来为女孩造一栋白色木屋别墅等她。

阿甘正传 .

㈨ 沂蒙六姐妹 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共组织我们11个人,到山亭汉诺庄园集体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屋搭山、地连边的邻居,沂蒙六姐妹的发源地蒙阴烟庄与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详。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里的女人》的诗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情最浓 爱最深/为了保家和卫国/甘洒热血献身心/沂蒙红嫂挤乳救伤员/英雄美名传至今。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