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

发布时间: 2022-09-14 13:11:13

㈠ 《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被称作电影史上的“无冕之王”

如果说电影的黄金年代,人们第一想到的大概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了吧。


彼时是港片的黄金时期,在地球另一边的好莱坞也是百花齐放。当然要说品质和伟大的话,港片是没法跟好莱坞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个时期经典的视频吧。


第67届奥斯卡的评委们肯定是最伤脑筋的一年。这一年出了三部在后来的日子里被人们评为伟大的电影。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





当然笔者最喜欢的还是《肖申克的救赎》,或许就像那句古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在当年一无所获,但是被人们评为了无冕之王。这就像视频里说的那句话,“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的羽毛太过光鲜亮丽,每一片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㈡ 为什么好电影都在91-94年之间拍的

和时代有很大关系,中国那时候也不少经典的电影,我所知道的不是你说的那些电影。在91--94期间,外国倒是拍了很多十分经典的电影,中国那时候的吴宇森,徐克,冯小刚等现在的大碗的电影导演也是从那时候起家的,不过他们出名之后,就很少有极品的电影问世了。也许是他们心中的独特寂寞被打破了吧。电影需要时间来沉淀,很多现在看来十分精彩的电影,其实在那时候是“垃圾”,说一个典型的就是《大话西游》,那时候票房是很惨的,品论也是很惨的,现在去成为“后……”的启蒙……呵呵,让时间沉淀吧

㈢ 中国导演到第几代了

中国导演到第六代了。

第一代导演是指20世纪初至20年代活跃的导演,这一批大概100人左右。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传入中国,这一批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电影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跃在30,40年代,部分导演直到50年代,甚至80年代仍活跃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年代,导演们相较于前辈开始从单纯的娱乐上走向反映现实的苦痛,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三代导演活跃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 革结束,这是中国电影曲折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芙蓉镇》,《白毛女》,《小兵张嘎》等。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这也是他们与前辈的不同之处,以前大部分导演都是由戏剧工作者或者文艺工作者编导的,与正规科班出身有很大不同,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开创出第二个电影黄金年代。

第五代导演是现在一直活跃在影坛上的,他们大部分是8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因为切身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影响,第五代导演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六代导演成长的时候正好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所以风格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统一。第六代导演基本都人到中年,拍摄作品总量超过百部。其中贾樟柯、王小帅等也多次获得包括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奖项及提名。

㈣ 欧洲三大电影节是什么

分别为: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亦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是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权威、最着名、最具影响力的三个电影节。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特色各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戛纳国际电影节有欧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在于“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以“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地平线”、“未来之狮”、“VR竞赛”、“非竞赛展映”、“国际影评人周”、“威尼斯日”等单元。在电影黄金年代(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2018年5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㈤ 世界上有哪些举足轻重的电影节

有: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1、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柏林电影节把自己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最高奖为“金熊奖”。

2、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39年,最初是为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又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阳光(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3、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故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最高奖为“金狮奖”。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在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威尼斯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每年8月至9月(8月30日-9月9日前后)于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行举办。

(5)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扩展阅读:

1、电影节其实就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世界就在眼前。每年的电影节是整个娱乐圈的盛事,电影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跨越了单一的电影元素,参加电影节的意义也非同凡响,电影界杂糅了工业、艺术、文化和商业等领域,构成一个以新理念为主导的多元化电影盛宴。

2、电影节是电影人参与的流动的盛宴,名与利的舞会,参加电影节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开拓眼界,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参加电影节的意义在于美好的交流。

3、电影节的开放会使整个娱乐圈大放异彩,把握住电影节这个商机,为商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电视上的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㈥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间于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岛所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它与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及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狮奖。

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在电影黄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电影节是诸多电影大师的摇篮。


(6)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扩展阅读:

奖项设置

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整个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从1949年开始设立,用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电影长片)、“银狮奖”(非正规奖项,通常颁发给最佳导演或者最佳短片)、评审团大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新演员将等;

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最佳短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

此外还设置了终身成就奖和“未来之狮”的奖项,前者用以奖励世界范围内为电影事业奉献终身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后者则为“最佳处女作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㈦ 国际电影节是几月几日

举办时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16年8月31日——9月10日
举办地点:意大利威尼斯的丽都岛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间于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岛所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它与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及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狮奖。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在电影黄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电影节是诸多电影大师的摇篮。

㈧ 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哪年到哪年

“30年代电影”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里,这是电影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㈨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狮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为宗旨,以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为主要目的,将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地平线未来之狮VR竞赛非竞赛展映国际影评人周威尼斯日等单元。在电影黄金年代(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

㈩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电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问碧空星光几度 寻心中百年梦影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繁华与萧条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部写也写不完的传奇;他们是胶片的情人、银幕的伴侣;他们的面孔,浓墨重彩地浮现在过去100年的电影菲林中,并且在未来能够想见的100年里,仍将颠倒众生——他们,就是百年银河星汉中最耀眼的百颗星,读者心中最完美见证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报年度特别策划,囊括中国电影100年的大型专题报道“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电影百年”,今日尘埃落定。以下是我们严格按照票选结果,统计出的读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电影百年的100名电影人。

1、郑正秋:

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的编导者,最早倡导电影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他编导的影片,开拓了一种以通俗家庭情节剧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片模式。

2、黎民伟: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中国电影之父。

黎民伟是香港电影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第一人,被视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拍摄的《庄子试妻》不仅是最早的香港电影,还成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国影片,开创了电影输出的先河。

3、孙瑜:

系统接受西方电影教育的“中国第一人”。

孙瑜曾被誉为“电影诗人”,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罕见的一位作者型导演。他拍摄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多部影片,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审美方式,使中国电影开始引起知识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国默片时代的无冕“影后”。

《野草闲花》中,她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她的《神女》成为中国默片时代最高峰;“全能演员”、“中国的嘉宝”,这些美誉都属于她。阮玲玉已成为一个象征,凝固了一个有关艺人尤其是女星与坊间流言的永恒话题。

5、金焰:

中国最早的“电影皇帝”。

上世纪30年代,“电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与当时影坛上“油头滑脑”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银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称当时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费穆:

被长久遗忘的电影大师,“人文电影”的开拓者。

费穆是导演中的学者,最早提出“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从《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费穆以其中国式的电影思维方式和观念手法,为人文电影的后继者勾画出一张明晰的蓝图。

7、胡蝶: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

从默片到有声片,由普通话片到粤语片,胡蝶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天赋的“千面人”。

作为戏剧明星,他曾被誉为“舞台千面人”;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还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

她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一部《渔光曲》让观众记住了饰演渔家女“小猫”的女演员王人美,健康活泼、青春焕发的形象一反当时充斥银幕的“病态美”。

10、赵丹:

最早集明星与演员于一身的表演大师,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高峰。

赵丹是中国电影的一张经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强调个人体验,借用戏曲、国画等传统文化观念表现角色,反对教条地学习挪用西方表演理论,为中国表演理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依据。

11、周璇:

旧上海的文化商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巨星,罕见的传奇偶像。

短暂的一生中,周璇出演过数十部影片,录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称横跨歌影两界的天后。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师级人物,却以其自身特有的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也为银幕上的中国女性形象提供了一个审美上的经典范本。

12、吴楚帆:

华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师。

由1935年从影,至50年代拍粤语片,吴楚帆在每个时代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方法演技派大师。

13、白光:

电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风骚妖媚的坏女人,号称“一代妖姬”、“传奇女子”。她还是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与众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语莺声的三四十年代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夺目而迷人。

14、上官云珠:

中国第一位性格演员。

“情于中,形于外”,上官云珠戏路宽广,敢于尝试各种角色,还都演得准确传神。

15、舒绣文: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员。

从配音小角色摸爬滚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现在银幕上,就反射了太强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风韵之美、愉悦之美……人们评点那个年代的舒绣文用尽了华美之辞。

16、陶金:

第一个饰演周萍的演员。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导演领域中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导演的戏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贯》最负盛名,该剧曾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名扬全国。

17、白杨:

战后中国影坛最有声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白杨一直是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贤妻良母式妇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电影,她还是40年代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当是在由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饰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银幕上东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东方维纳斯”之誉的秦怡,上世纪30年代就被称为抗战大后方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银幕后又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为单调年代里动人的亮色。

19、王丹凤:

50年代引领社会风潮的美丽“护士”。

初登银幕,便人称“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滩风光一时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经典的《护士日记》,只因这个名叫简素华的护士太美丽,一度令不少男士以护士为择妻的第一选择。

20、英若诚: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牌和瑰宝。

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文化官员—英若诚堪称一位“奇才奇艺”的艺术家。在电影《白求恩》中饰演的翻译大获成功,他一生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戏剧表演史上的典范;此外,他在戏剧翻译领域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成就。

21、于是之:

北京人艺艺术风格和具有中国气派的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于是之被公认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诗意的平民艺术家。以他为首的北京人艺同仁参与拍摄的话剧电影《茶馆》等,在世界剧坛为中国的表演艺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22、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23、崔嵬:

独具中国“血性”和豪迈之气的电影人,中国电影史上一员巨匠。

作为演员,老舍赞他是与金山、赵丹齐名的中国最优秀男演员。作为导演,他是大气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帅”中也独占鳌头。

24、任剑辉:

有“戏迷情人”之称的粤剧名伶,香港怀旧文化中不断被重复塑造的人物。

作为香港20世纪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任剑辉20岁便女扮男装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来得风流倜傥,口口声声称她为“戏迷情人”的几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称雄舞台,还称雄银幕,一生参演粤剧电影300部,前后40年无人能及,成为香港有史以来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员。

25、于洋:

铁打钢铸的中国硬汉的银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远的的“虎胆英雄”。

从演员到导演,从剧团团长到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演电影到拍电影,从拍电影到审电影,于洋的一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史的缩影。

26、于蓝:

中国电影中革命妇女形象序列的缔造者。

于蓝所塑造的中国革命妇女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序列。尤其是对“江姐”的演绎让她达到了表演事业的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蓝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27、田华:

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缩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华和白毛女已经成为一种记忆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中。她艺术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电影从观念到实践的一个缩影。

28、葛存壮:

北影“反一号”,中国电影史上“五大坏蛋”之一。

葛存壮演了一辈子反派戏,演技已臻炉火纯青,却从没获得过任何奖项。他与陈强、陈述、方化和刘江被戏称为中国影坛的“五大坏蛋”,堪称无冕之王,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9、张瑞芳:

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

30、冯(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时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种儒雅和倜傥,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潇洒气质,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羊城暗哨》中的侦察员王练、《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谢晋: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

谢晋的电影,曾制造了一个“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的辉煌历程。自《女篮五号》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视为一个时期的电影标志。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序列上,谢晋被归为“第三代”,但实际上他已完成了对时代的超越。

32、孙道临:

影坛常青树,中国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员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位诗人,有人说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演员,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还有人称他为诗歌朗诵家和配音演员,而更多的人称他为艺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33、王心刚: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军人”。

王心刚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曾经是中国大地上流传甚广的口头禅。在人们对男人这个概念还很笼统的年代,他就已经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34、程之:

独一无二的“南方特务”。

从艺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着称,被观众戏称作“南方特务”;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许多经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他的相声水平和京剧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晓棠:

中国电影界惟一一位女将军,60年代的中国女性美的标志。

她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也是我国电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将军。她曾给当年的影坛带去一种揉合着刚强、灵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个年代,王晓棠就是中国女性美的象征。

36、谢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气质特殊的一位女演员,虽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浓浓的书卷气和小资情调却难以掩饰。《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谢芳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国第一代话剧大师,电影史上有限的几位能自成一体,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在银幕与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邓世昌着称。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并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某些原则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长,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内在美。

38、庞学勤:

60年代的“长影”头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国影坛上曾经有个庞学勤。他曾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发,锐气逼人,当之无愧的“22大明星”之一,风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国。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电影观念的大师级人物。

在香港电影史中,李翰祥是一个不知从何说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铨等一批内地到港的电影人一道,为香港传统电影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一生开拓多个电影类型,黄梅调电影、清宫片、风月片、喜剧片。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一生奔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之间,无意中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40、夏梦:

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东方的奥黛丽·赫本。

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其气质神韵独步影坛,后继乏人,在老一辈影迷心中,夏梦是香港惟一可与奥黛丽·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让人赞叹不已。

41、黄宗洛:

中国演艺界的龙套大师。

粉墨一生,龙套为本。黄宗洛是艺坛黄氏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影视戏三栖表演艺术家。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已有一百个,自诩为“百丑图”。他以演配角为乐事,有“小角色之王”、“龙套大师”的美称。

42、林黛:

迄今为止、惟一的四届亚洲影后。

她曾经创下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她的电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远影响,如今香港仍每年举办林黛电影周。她的气质高贵大方,被称为香港电影永远的女神。

43、胡金铨:

新武侠电影宗师,开创了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像胡金铨这样高度风格化类型的电影大家,屈指可数。他是第一个把武侠电影当作艺术来做的导演,其作品重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抒情意境,开创出具有强烈诗化韵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44、张彻:

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雄性”标签的导演,开创暴力美学及阳刚派武侠电影。

张氏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雄性电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导演的《独臂刀》,带来了武侠电影史上的第二个黄金年代,以阳刚风格一举挽救了香港电影的阴柔局面。“张家班”的出现,更使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结帮组派”的电影人。

45、凌波:

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

在华语片历史上,凌波绝对称得上传奇人物。她是香港黄梅调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当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访台,万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夹道相迎,造就了轰动一时的影界盛事。

46、卢燕:

第一代圆梦好莱坞的华裔女影星,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卢燕的身上,沉淀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她的表演能够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质,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认为是好莱坞最具艺术修养的华裔演员。

47、狄龙: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条龙”之一。

他所树立的大侠“味道”与“风范”,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人称“标准大侠”的狄龙,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侠红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龙的黄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转型后,他的侠义豪情更成为香港江湖片的一张标签。

48、李小龙:

叩开西方大门的第一位武者,中国武术和精神的象征。

李小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响。他像彗星一样开启了真功夫的电影时代,真正将中国武术的神话带到了世界影坛,不会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龙了。他的电影打破了导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订制剧本、配合宣传、动员票房的电影生产模式。

49、甄珍:

台湾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琼瑶剧,成功架构起第一代琼瑶女郎柔弱优美的角色气质,红遍东南亚,成为19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50、达式常:

银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众情人。

在银幕上,达式常留给人们的总是亲和的笑容、从容的风度。看腻了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们开始欣赏起达式常所代表的温文尔雅、书生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