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基督教电影参孙与大利拉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基督教电影参孙与大利拉

发布时间: 2022-09-03 22:01:59

㈠ 英国查理一世也是艺术爱好者吗

英国查理一世与腓力四世一样,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

身着粉红色披风的女人慌慌张张地不知道要逃到哪儿去,骑在马上的骑士朝着龙勇敢地挥舞长矛,地上还有倒下的尸体和天空中的旋风……这到底是什么场面?它既不像是《圣经》中的故事,也不像是希腊或者罗马神话,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对于我们来说,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的《圣乔治屠龙》(Saint George andthe Dragon)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欧洲人,特别是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传说里的场景。这幅画的主人公骑士圣乔治是英格兰的守护神。

4月23日的圣乔治节是英格兰的节日,白底红十字的英国国旗就是圣乔治旗。在英国,每逢圣乔治节都有这样的风俗:人们在胸前插上英国国花玫瑰,并给好友送书。这一天既是圣乔治的生日,也是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诞辰(1564年4月23日)。

画中参孙的雄伟身材让人联想到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再加上鲁本斯对光影的熟练运用,让这幅作品的戏剧效果达到了极致。鲁本斯在画这幅画之前,在意大利生活了8年,因此这幅画自然受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一些影响。

当时鲁本斯的朋友称这幅画为"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联姻",鲁本斯本人也在画的左上方画上了罗马风格的雕像(维纳斯与丘比特),承认自己受到了意大利的影响。在大利拉后面,有一个男人在专注地剪参孙的头发。

看着这个男人复杂的手法,观者都为他捏一把汗。鲁本斯为了画这个场面,去了好几次理发店,观察理发师是如何剪头发的。大利拉好像刚结束床笫之欢似的面色绯红,脸上露出满足、性感和胜利的表情。她用柔软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参孙的背,如果没有剪头发的男人,估计这幅画足以被人误会为是一对坠入爱河的男女。她看似是发自内心地爱着参孙,又像是在嘲笑这个即将坠入深渊的男人。

㈡ 有没有类似于返老还童的电影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美国电影与美国精神
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电影协会( 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在《关山飞渡》、《杀无赦》等西部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后者的结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杀气,震住了整整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容而去,实在是酷炫到了极点。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麟《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和《富贵浮云》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例如,乔治•萨杜尔就曾经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评论如下:
“它们证明亿万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爱的疯子,他们放荡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从事善行或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剧对好莱坞的老板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过去宫廷弄臣对君主的尊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近乎斥骂的句子,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弗兰克•卡普拉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二战中,在卡普拉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种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战为起点,开始动摇。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到了《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的年代,已经被打回尘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前的。《深喉》一扫“汉斯法典”实施以来统治电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场面搬上了银幕。一时间,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风尚。大学生们在周末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跑到电影院去看这部影片。这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则、反抗社会的快感。同样,《油脂》和《毛发》撕去了传统音乐剧电影“典雅”的面纱,用大量俚语、粗口和嬉皮装扮直面真实的人生。《洛基》则通过低级拳手挑战拳王失败的故事,质疑了“个人奋斗”的传统信条。只不过在这套系列影片的续集中,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又回到了传统的怀抱。至于《美国往事》,则是为好莱坞影片中一贯讴歌的“兄弟义气”埋下的第一块墓碑。直到许多年后,马丁•斯科西斯的《好家伙》终于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后一锹土。
与解构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白鲨》和《星球大战》这3部影片为标志,“电影小子”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诗片的泡沫迸裂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中的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如表现家庭、亲情与事业矛盾的《克莱默夫妇》、讲述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午夜牛郎》等。与此同时,《星球大战》系列为美国社会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为乔治•卢卡斯培养了一批狂热拥趸。从“天行者”卢克身上,美国人看到了祖辈曾有过的那种生活与追求:一个青年,孤身一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事业与梦想……
经过十几年的淘洗,1994年罗伯特•泽米基思的《阿甘正传》为世纪末的“美国精神”写下了一部《新约》。卡普拉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美国人似乎很满足于这个答案,因为从那以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精神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侠》中高高飘扬的星条旗。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则体现了美利坚立国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赎”为内核的新教精神。

美国电影中的另类声音
美国电影业的强盛,除表现为大量从大制片厂流水在线生产出来、大投资、制作精良的A级影片外,还表现为充斥市场的无数低成本娱乐片,即所谓的“B级片”。这些电影多数采取独立制片的形式,编剧往往兼任导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点可怜的资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为了省钱,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然后就等待着被哪位制片人相中,肯为他们掏腰包,把磁带转换成胶片拷贝。实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录像带的形式进入租赁和零售市场,能收回一点成本是一点……
好莱坞怪才蒂姆•伯顿导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B级片导演。他出身寒微,默默无闻,却如同《喜剧之王》里的星爷那样,始终梦想着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银幕上出现。与无数传奇人物不同,他不是天才,有些时候甚至愚蠢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对拍摄过程中最明显的错误(如拍同一场戏,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又是夜晚)都视而不见。除了妻子和一个年老多病的过气的恐怖片明星外,几乎所有人都瞧不起他。梦想与热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个人后来真的拍成了许多影片,这些影片为他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的评价。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了。影片中最意味深长的一段,是艾德•伍德和奥逊•韦尔斯在酒馆中邂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和最差劲的导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样谈论着他们的苦恼和抗争。也许,就灵魂的层面而言,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美国电影,要从B级片开始。它们是电影市场的最底层,是金字塔的塔基,但贡献却远远超出了所得。为了增加发行量,B级片多半包含大量惊险、凶杀和色情内容。这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它的“低级趣味”的偏见,但另一方面,无数B级片导演的探索,丰富了类型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成为电影制作者汲取营养的源泉。许多着名导演在成名之前,都曾经有过在B级片市场打拼的经历。《蜘蛛侠》的导演萨姆•拉米,当年就凭着一套小制作的《尸变》,不仅成为“邪典”电影中的杰出之作,更初步展现了自己在模型制造和节奏控制上的超凡能力。到了上世纪末,终于出现了一位把B级片的意义发掘到极点的“另类天才”———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塔伦蒂诺曾是录像带租借店的店员,众所周知,那里正是无数B级片的“大本营”。这种滋养反映在他出道后的作品中,令我们在《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挂着“昆汀•塔伦蒂诺导演”招牌的影片中,看到了浓郁的B级片色彩。在无数的粗口、暴力和对凶杀的过分渲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对无常人生和乖戾社会的黑色讽喻,看到的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大胆颠覆,看到的是在每年数百部主流影片背后的好莱坞。前不久,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的新片《杀死比尔》。据说他在制作这部影片之前,曾用了整整4年时间,观看了大量历史上默默无闻的B级片,并将之吸收进《杀死比尔》中那种夸张、变形和戏谑的风格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们重新整理这份名单的时候,将会把此片收录其中。
好莱坞另外一位着名的“另类”导演,是把传统类型片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混乱感与梦幻感的戴维•林奇(代表作:《蓝丝绒》、《我心狂野》)。与一切“另类”的事物同理,观众对这些导演的作品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严重:喜好者趋之若鹜,厌恶者不屑一顾,极少中庸。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1975年的那部荒诞的歌舞片《洛奇恐怖电影》。该片讲述一对夜行的青年男女被雷雨所阻,不得不投宿于一座城堡,一夜之间目睹了凶杀、宇宙航行和实验室造人等诸多离奇景象。影片上映之后,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每天晚上都有100名影迷前去观看,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雷打不动。除此之外,则再也没有人来矣。于是每天晚上,售票厅也只能卖出这100张“铁杆票”,一张不多,一张不少。

美国电影中的世界
许多美国影片———尤其是史诗片———取材于美利坚本土以外,甚至欧美世界之外的故事。这一方面丰富了美国片的故事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然而,无论是希腊、罗马,抑或泰国、中国,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在经过好莱坞“加工”之后,无一不失去了本来面目,被深深烙上了一个“美国式”的鹰徽标记。
在本文后面附带的影片名录中,包括1956年由迪克•鲍威尔导演、约翰•韦恩主演的影片《成吉思汗》。我们选录这部影片,并非觉得它是什么了不起的杰作,而是恰恰相反。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滥改历史,炮制所谓美式“史诗片”最恶劣之一例。其内容大致是:
塔塔尔人的公主孛尔贴在出嫁的路上被铁木真劫持(他和他的兄弟们从一个戈壁化的小山包上冲下来,像极了西部片里的印第安人)。为逃避塔塔尔人的报复,铁木真求助于王罕(这个蒙古游牧首领住在一个很像巴格达的城市里,拥有巨大的皇宫和大理石地板)。王罕与塔塔尔人定计陷害铁木真,后者却在孛尔贴的告警和帮助下,杀死了敌人,继承了他们的庞大军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事业。
倘若成吉思汗的后人看到这样的故事,不气死才怪!
其实这部烂到极点的影片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它把好莱坞改造其它民族历史的“套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只是穿着其它民族的服装,使用着其它民族的名字,不仅满口说的都是地道的英语,骨子里更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以及由美国主流影片赋予他们的灵魂。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感情在人物性格和事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角色往往凭借感性而非理性行事,强调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巧合。在影片风格方面,则力图把不同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硬性地塞进好莱坞“类型片”的框架之中。前面的这部《成吉思汗》,不过是这种套路发展到“物极必反”程度的产物而已。这样的胡编乱造,连美国人都有点看不下去。有影评者尖刻地说:“我还以为这部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些外星人哩,导演是不是忘记在片尾说明了……”
但是,在这种“套路”之下,也曾经产生过不少优秀影片。以拍《圣经》题材着称的西西•地米尔曾经声称:“给我两页《圣经》,我就能给你一部电影。”其间奥妙,也无非是以圣书为骨,依照前面所言的套路,添加上剧情片的内容而已。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参孙与大利拉》等中庸之作,也不乏《十诫》这样制作精良、人物刻画深刻而富有层次的经典。片中“分开红海”一场的特技,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一般而言,好莱坞在拍摄其它民族的史诗片时,其年代越是古老,其记载越是模糊,其地点越是贴近欧洲,影片也就越出色,如《宾虚》、《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单》等。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琼宫恨史》虽然招来了瑞典的抗议,但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嘉宝在片尾着名的“无表情”表演,已经成为众多表演教程的范本。然而上述3条如果反过来,出来的片子便往往不忍卒睹,《安娜与国王》便是其中的代表。

参考资料:http://vampire1985.blog.sohu.com/

㈢ 求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神话的电影

参孙和大利拉
根据《圣经·旧约·士师记》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中有关希伯莱英雄参孙的故事改编而成
中文名称:参孙和大利拉 英文名称:Samson et Dalila 发行时间:1990年 专辑歌手:Agnes Baltsa Jose Carreras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内容

被腓力斯人使用美人计后,泄露了自己战无不胜力量所在的秘密,随之被腓力斯人破解魔法并置于死地的悲剧故事。歌剧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公元前,希伯莱(以色列)百姓遭到异教徒腓力斯人的蹂躏,深受暴政之苦。他们认为这可能是被希伯莱之神耶和华(上帝)抛弃的缘故。然而希伯莱青年参孙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发现自己勇敢刚毅且力大无比,举世无双。参孙认为希伯莱民众整天忧愁哀叹是根本摆脱不了被奴役的命运,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才能获得最终的自由。于是在参孙的带领下,希伯莱人打败了腓力斯人重新获得了自由的生活。腓力斯人不甘自己的失败,但又无法抗拒参孙的神力,于是他们绞尽脑汁,企图以美人计的方式来获得参孙力量源泉的秘密,并置他于死地。腓力斯少女达丽拉美貌绝伦,她以自己的绝世美色使得参孙一见倾心。在两人爱情缠绵的时候,达丽拉诱使参孙最终说出了他力量所在的秘密——来自上帝赐予他的一缕头发。随后,达丽拉便趁参孙熟睡之时,剪去了参孙赋有魔法的头发,使他彻底丧失了力量,成为腓力斯人的阶下囚。 失去魔力的参孙,被腓力斯人剜去双眼,投放在磨房里推磨。不久,在腓力斯人的祭祖盛典中,参孙又被拉入神殿受尽了百般的侮辱。痛苦万分的参孙在巨大精神的折磨中向上帝默默忏悔,并暗暗祈祷,希望上帝能够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希望能再次赋予他神奇的力量。就在腓力斯人纵酒狂欢庆贺破解参孙魔力的时候,被绑在腓力斯神殿石柱上的参孙突然感到浑身又在逐渐地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是上帝宽恕了他,并使他重新获得力量。就在腓力斯人狂欢至热烈的顶点之时,重新获得神力的参孙使出了全力,猛然推倒了巨大的神殿,自己则与这三千敌人同归于尽。

㈣ 参孙和大利拉的介绍

《参孙与达丽拉》是根据《圣经·旧约·士师记》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中有关希伯莱英雄参孙的故事改编而成。以参孙的故事为题材创作音乐,音乐史中除圣-桑的这部歌剧非常着名外,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也同样具有很大影响。

㈤ 求samson and delilah的歌词和翻译

歌曲名:Samson And Delilah [Live At Winterland, December 31, 1978]
歌手:Grateful Dead
专辑:The Closing Of Winterland: December 31, 1978

Title: Samson And Delilah
Composer: Bear McCreary
Singger: Shirley Manson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whole Building down
Delilah was a woman
She was fine and fair
She had good looks
And coal black hair
Delilah
She can ground On Samson's mind
When he saw this woman
She looked so fine
Delilah she climbed up
On Samson's knee
Said tell me where
Your strength lies
If you please
Then she spoke so kind
And she talked so fair
Til Samson said
Delilah
Cut off my hair
You can
Shave my head
Clean as my hand
Then my strenth become as natrual as any man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whole Building down
People read
About old Samson
As far back
As his birth
He was
The strongest man
That ever lived
On Earth
One day
While Samsons walking
Walking along
Looked down
On the ground
And saw an old jawbone
And he stretched out
His arms
And his chains
Broke like thread
When he got to move
Ten thousand men
Was dead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whole Building down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Building down
Little Samson and the lion
Got entwined in a fight
And Samson he jumped up
And took on
The lions might
You all know
Just how a lion
Kill a man with his paws
Well
Samson got his hands up
Round that lions jaws
And he ripped that beast
And he killed him dead
And the bees laid honey
In the lions' head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whole Building down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 would burn
This building down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f I had my way
I'd burn this whole Building down

标题:参孙与大利拉
作曲:熊麦克里
Singger:雪莉·曼森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整个大厦下来
大利拉是一个女人
她是个好人,公平
她的美貌
和煤黑色的头发
大利拉
她能勤上参孙的心灵
当他看到这个女人
她看上去那么细
利拉她爬上
在参孙的膝盖
说告诉我在哪里
你的实力谎言
如果你能够
然后,她说话太客气了
和她聊那么公平
直到参孙说
大利拉
切断我的头发
您可以
剃我的头
干净我的手
然后,我的实力分析变得natrual任何人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整个大厦下来
人阅读
关于老参孙

由于他的诞生
他是
最强的男人
有史以来
在地球上
一天
虽然Samsons走
沿着散步
低头一看
在地上
只见一个老颌骨
他伸出
他的手臂
那铁链
像破线
当他到移动
一万人
死了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整个大厦下来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栋楼下来
小参孙和狮子
得到缠绕在战斗
参孙他跳起来
并就
狮子可能
你们都知道
究竟狮子
杀一个人与他的爪子

参孙得到了他的手
一轮石狮爪
他撕开了兽
他杀了他死了
和蜜蜂的蜂蜜奠定
在狮子的头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整个大厦下来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会烧
这栋下来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如果我有我的方式
我烧这整个大厦下来

㈥ 《霸王别姬》,一部顾名思义的影片,还有没有去看的必要

再回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上――《霸王妖姬》――故事中的美女极有可能也属于这个类型,“妖”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剧情:力气过人的霸王遇到了美艳毒辣的妖姬,他为她着了迷,但她让他倒了霉。事实的确如此。一部顾名思义的影片,题目暴露了所有悬念,还有没有去看的必要?有。没有人是怀着对梁祝命运的好奇去看他们如何化蝶的,而经典的生命无不是在反复叙述中,将它的文化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人。用格雷夫斯诗意的语言来说:“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正值得你不断地讲述。”其次,片名所蕴含的“暴力和色情”的暗示自然也会吸引人,去一睹霸王是怎样拜倒在妖姬的石榴裙下的。这并不是大众口味庸俗低下,而是好故事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易于传播,正因为负载着人性本能共同的关注对象。第三,《圣经》的语言风格异常简明,尤其在叙事中,从无繁复的心理刻画,比如,神命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只有寥寥三节:“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

他说:我在这里。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创世纪22:1-3)而亚伯拉罕度过了怎样痛苦辗转的一夜,却无只字描写。这不是叙述的缺点,而是文学发展的雏形时代所具有的质朴之美,中国文言叙事艺术有着类似的简约之风。这种语言风格的好处是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联想空间。

㈦ 参孙为什么会听大利拉的话

参孙会听大利拉的话原因是爱。在《参孙的故事》中参孙是生来就是力大无穷的人,爱上了一位来路不明的大利拉,被大利拉引诱,因此很听大利拉的话。

㈧ 看哈代小说《裘德.伏洛》,有一个疑问:裘德的名字来源于什么地方

《无名的裘德》(JudetheObscure)是英国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于1896年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力作。书中不仅展现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而且主人公裘德的人物形象也折射了作者的人生轨迹与哲学理念。故事的男主人公裘德是个孤儿,从小由贫穷的姑妈抚养。他幼时便怀揣着进入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大学)学习,长大做一名牧师的伟大志向。然而由于贫穷他只能以石匠身份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的高墙之外,而后在基督寺城与表妹淑・布莱德赫偶然相遇,一见钟情。两人在排除种种困难之后,大胆同居并生育子女。他们的做法为社会习俗和宗教伦理所不容,因而处处遭人白眼,裘德求职无路,壮志不遂,最后他们落得连栖身之所都没有。最终,淑重回原夫身边忍受屈辱的命运,裘德则以慢性自杀而殉情。小说取名《无名的裘德》很耐人寻味。裘德虽出身低微,却向往成为人人羡慕的牧师;他虽然天资聪颖,却因贫困被大学拒之门外;他虽期望成为精神上的贵族,却抵挡不住欲望的诱惑,与世俗随波逐流;当他追求理想事业、幸福爱情的梦想破灭之后,便抑郁而终。裘德的命运,透露出《圣经》原罪的思想。哈代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从小熟读《圣经》,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诸如《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还乡》等都有受《圣经》影响的影子,尤其是《无名的裘德》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或多或少与圣经人物有着联系。1.裘德(Jude)在《新约》“EpistleofJude”一章中,裘德(Jude)是基督耶稣的仆人,詹姆士(James)的兄弟。哈代给自己的男主人公起这个名字,其用意是将裘德与基督教和《圣经》相联系。首先裘德与《圣经》人物参孙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贪恋女色,终为女人所毁。据《旧约》第九章记载,犹太人之子参孙具有神力,力大无比,无所畏惧。早年因爱上异族腓力斯姑娘而导致两族之间的争战。作了犹太人的首领之后,他又爱上了一位名叫“大利拉”(Delilah)的漂亮的腓力斯姑娘,而大利拉并不爱他。腓力斯人设计阴谋让大利拉与参孙成婚,后大利拉诱骗参孙说出他的致命弱点,剃掉他的头发使其失去神力,随即腓力斯人将参孙抓获,挖掉其眼睛,把他扔到迦萨磨坊去磨玉米。大利拉出卖丈夫的行为使她获得了1000银币的奖赏。最后参孙死在腓力斯人的神庙之下,以死为他所犯下的愚蠢错误进行赎罪。[1]而裘德则因贪恋肉欲的弱点被阿拉贝拉勾引。她用欺骗手段与其成婚。婚后不久,阿拉贝拉发现裘德在挣钱谋生方面非常无能遂将其抛弃,远走澳大利亚嫁给一酒吧老板。为了追求做牧师的人生理想,裘德来到基督寺城,结果在那里遇到了聪颖迷人的表妹淑,随即爱上了她。对淑的痴情使他放弃了做一名牧师的理想,而这并没有换来淑的真情回报。在经受了致命的打击之后,淑毅然选择回到原夫身边,而裘德因贪酒再次落入阿拉贝拉之手。裘德终为情所困,为女人所扰,年仅30就抑郁而终。像参孙之死一样,裘德的死也是一种赎罪,为自己也为人类赎罪。裘德为女人而放弃了理想正如参孙为女人而丢掉自己的王国一样。裘德爱上了有血缘关系的表妹就像参孙爱上异族腓力斯姑娘一样为社会习俗所不容,为此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此外,裘德的形象还与基督耶稣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他小时候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他的英年早逝。如果我们将裘德和耶稣的人生旅程作一对比,便可发现其相似之处。基督耶稣的人生旅程如下:伯利恒(Bethlehem)———耶路撒冷(Jerusalem)———犹太地(Judas)———加利利(Galilee)———迦百农(Caapernaum)———耶路撒冷(Jerusalem)裘德短暂的一生中走过的地方:马利格林(Marygreen)———基督寺城(Christminster)———梅尔切斯特(Melchester)———沙士顿(Shaston)———基督寺城(Christminster)耶稣出生在伯利恒,幼年时做木匠学徒,12岁时到耶路撒冷打扫庙宇。长大之后开始出家四处传播福音,后被门徒犹大出卖而被捕,33岁时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路撒冷是耶稣的向往之地,他生命的核心,也是他的最终归宿。[1]裘德出生在马利格林,为了实现上大学、做牧师的理想,他离开家乡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基督寺城。为了谋生,他以做石匠为业。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回到基督寺城并死于此,年仅30岁。基督寺城就是他人生的归宿。马利格林和基督寺两个地名与《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Marygreen”由“Mary”和“green”两个英文单词构成,Mary意思是圣母玛丽亚(VirginMary),green(绿色)象征希望,意指裘德离开家乡马利格林时怀揣着他人生的伟大理想。基督寺“Christminster”在词源上是“献身于基督的修道院”,由Christ(基督耶稣)和minister(祭祀之地)组成。哈代用这样的地名有着明显的象征性,意在将裘德的命运与耶稣紧密联系在一起。裘德在临死时,嘴里不时地低语“请给我一点水”;“淑,亲爱的,水,拿些水来”。[2]这样的情景使我们联想起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的情景:后来,得知一切都已完成,基督教义也得以圆满,耶稣说“我渴”。[1]根据基督教教义,耶稣为人类去赎罪,恰好完成了上帝的要求,他的死是辉煌的。和耶稣一样,裘德也肩负着投身基督教的使命,而且毕生都在追求和探索,可不幸的是,他所得到的是所谓的仁慈的上帝的冷漠。他出身卑微,死得悲惨。神学院拒绝了他的求学申请,基督徒们将他与淑拒于旅馆门外,教堂给他签订了不幸的婚姻契约,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幸福爱情都遭拒绝。因此裘德是一位悲剧英雄,也是基督教的殉难者,他的死是为自己、为社会去赎罪。2.淑(Sue)淑是哈代笔下最具挑战性的女性人物,她聪明、可爱、智慧、极具吸引力。她反叛世俗婚姻和传统的基督教理念,并为此付出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代价。在社会的重压下,她与大她许多岁的费乐生结了婚,然而她忘不了深爱着的裘德。后来,她大胆地请求费乐生放她走,去和裘德私奔。淑的形象也与基督人物原型相关。她告诉裘德她就是“以实玛利特”(Ishmaelite),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圣经》中的“以实玛利特”是“以实玛利”(Ishmael)的后代,亚伯拉罕(Abraham)和黑格(Hagar)的儿子,黑格为亚伯拉罕之妾,由于遭到亚伯拉罕妻子的忌妒,黑格和儿子被逐出家门,流落到大沙漠中。[1]淑将自己比作“以实玛利特”,暗示着她希望自己活得像“以实玛利”,作沙漠中的“野人”。她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反叛精神再次得以体现。淑虽做了挑战传统习俗的“先锋”,但并没有使自己离群索居,这在她与费乐生的信中暗示出来。“我这可怜的女人最最希望夏娃没有被逐出乐园,那样人类大概像原始基督徒所相信的,以完全无害的方式繁衍后代,长住乐园”[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淑追求婚姻自由、厌恶传统的婚姻模式,希望像夏娃那样过自然的同居生活。此处淑的形象再次与《圣经》联系在了一起。3.阿拉贝拉(Arabella)阿拉贝拉的形象与前面提到的《圣经》中的大利拉相关联,大利拉作为参孙的妻子,为了获取1000银币的报酬,她引诱参孙说出他的致命弱点,然后将丈夫送上了死亡之路。阿拉贝拉为了物质利益将裘德抛弃嫁给酒吧老板,她们的手段和目的有着相似之处。在哈代所有的女性人物中,阿拉贝拉是少有的邪恶形象。裘德称她为“巴比伦妓女”[2],她也的确是荡妇与邪恶的代表。她是屠夫的女儿,出身卑微,粗俗下流,富有心计,冷酷无情。她假装怀孕引诱并强迫裘德与其结婚完全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后来远走澳大利亚,嫁给一酒吧老板只是因为她发现裘德这样的书呆子根本不能满足她物质上的需求。在她的澳大利亚丈夫死后,她回到英国并且骗裘德与其复婚。当裘德在弥留之际,她很快又去勾引江湖郎中威尔伯特并与其调情。阿拉贝拉对于丈夫的不忠和大利拉一样皆出于对物质的考虑。4.费乐生(Phillotson)费乐生是故事中的另一位悲剧人物。像裘德那样,他年轻时也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到基督寺城上大学然后做一名正式的教师,然而他的人生追求也屡屡受挫,对社会变得日益反感。和淑的离婚使得他名声狼藉,并因此失去了教职。他的形象也与《圣经》有着联系。书中哈代两次将费乐生与基督耶稣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当他要离开家乡前往基督寺的时候,他过去的一些“disciples”(门徒,即他过去的学生)[2]并没有给他送行。此处哈代有意使用了“门徒”这个字眼。另一次是当他看出淑和裘德的关系就像“一个人被劈成两半”[2],他的善良使他渐渐默许淑抛弃他与裘德私奔,他的举动正如耶稣基督“拯救了别人,却没能拯救自己”一样,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他用心良苦,却结果让他尴尬:他受到众人的耻笑并被学校开除。从《无名的裘德》这四位主要人物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基督教对于哈代文学创作的的影响,也深深感受到了《圣经》在西方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

㈨ havanaise op.83的作曲家是谁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着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 主要作品: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波莱罗 (1928) Bolero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舍赫拉乍得 (1903) Shrerazade
茨冈 (1924) Tzigane
圆舞曲 (1920) La valse
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1855-1899
----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 《音诗 op.25 (1896) Poeme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
----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
---- 主要作品:
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着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着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悲歌 Op.10 Elegie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着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格温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1838-1875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卡门 Carmen
德谢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
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德立勃 (Leo Delibes ) 1836-1891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a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拉克美 Lakme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 主要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
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
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
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浮士德 Faust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着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

㈩ 夏尔·卡米尔·圣-桑的所有作品

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 、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参孙与大利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