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我国电影第一首歌曲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我国电影第一首歌曲

发布时间: 2022-08-31 20:16:27

Ⅰ 《送别 长亭外》的完整歌词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丰子恺手抄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

(1)我国电影第一首歌曲扩展阅读

歌曲鉴赏: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Ⅱ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这首插曲共4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两人合唱。虽然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在中国问世,但许多影院为放映外国有声片已有了相关的设备。这首歌被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在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由此便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这首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且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联,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再加上两位明星的演唱,很快便传遍学校和街头。

第一首银幕插曲的成功无疑鼓舞了电影歌曲的创作。随着有声电影问世,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为后世传唱不衰的电影插曲,其中最可让中国电影人引以自豪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也诞生在电影的银幕上,这就是在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2)我国电影第一首歌曲扩展阅读

《寻兄词》

作词:孙瑜

作曲:孙成壁

演唱:阮玲玉和金焰

从军伍,少小离家乡;

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生春草,我的妹,流落他方!

兄嘉利,妹名丽芳;

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寻我兄,流落他乡!

风凄凄,雪花又纷飞;

夜色冷,寒鸦觅巢归。歌声声,我兄能听否?莽天涯,无家可归!

雪花飞,梅花片片;

妹寻兄,千山万水间,别十年,兄妹重相见,喜流泪,共谢苍天!

Ⅲ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什么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该电影为蜡盘发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

拍摄于1931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部电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们看电影无须带着耳朵的习惯,一首歌曲,也使国产片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3)我国电影第一首歌曲扩展阅读:

在《歌女红牡丹》上映之前,我们的电影技术停留在完全无声的状态,所以《歌女红牡丹》中的歌曲带给了人们更好的体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不过,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还是应该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对白,即人物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二是音乐,即配乐和歌曲;三是音响,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人工合成的声音。这三种声间现在来说即为电影声音的三要素。

中国具备这三要素的第一部电影是1934年拍摄的《桃李劫》,这部电影的问世又为中国电影史写下重要的一笔。

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歌曲、音乐、和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将声音有机地纳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进程,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创作形式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Ⅳ 《让子弹飞》开头葛优、刘嘉玲、冯小刚一起合唱的什么歌词很熟,就是想不起名字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Ⅳ 我国的国歌原名《 》,是电影《 》的主题歌,由( )作词,( )作曲,它唱出

我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
聂耳
)作曲,它唱出抗日战争期间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Ⅵ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乳娘曲》
上世纪的1926年12月22日,由包天笑、卜万苍编剧、导演,由杨耐梅、龚稼农主演的故事影片《良心的复活》在上海中央大戏院举行了首映式。影片获得好评自不必说,单单优美动听的《
乳娘曲》,就令人们反复赞叹。然而,当时人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此曲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它”即是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故事影片《良心的复活》是着名作家包天笑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改编的,保持了原着的故事结构,但情节和人物、地点等完全中国化了。当年的男主角龚稼农在其《龚稼农从影回忆录》讲述了这首歌曲产生的大致经过:“《良心的复活》……如《少奶奶的扇子》一样,更中国化一些。默片时期的插曲,观众自然是听不到剧中人的曼妙歌声,只能借字幕的介绍了解剧中人张动的嘴唱些什么。《乳娘曲》的作词是谁,已记不清,作曲则是民国初年红遍江南的平剧青衣冯子和。此时这位冯先生已双目失明,生活极为潦倒。所谓作曲,是由卜万苍把歌词逐句、逐段念给他听,由他根据词意轻轻哼出,由我和汤杰用简谱记下来。至于卜万苍为何不请教当时的作曲家,而去请这位冯先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支曲子倒是相当悦耳动听的。为了练这支《乳娘曲》耐梅很下了一点功夫的。卜万苍更邀汤杰、朱飞、王吉厅、萧英和我临时组了一只小型国乐队伴奏,每天晚上去冯子和家练习。另一方面,他们还特制了一堂与片中唱《乳娘曲》完全相同的布景,搭在中央戏院的银幕后面。正式登台时,耐梅的化妆完全与片中一样,等到电影放映到耐梅坐在客厅里唱歌时,银幕升起,舞台灯光渐亮,我们的小型国乐队便在布景后面演奏起来,耐梅也就做着片中相同的表情,轻展歌喉。唱完了,银幕下降,继续放映。时间虽仅仅三分钟,却卖座空前,首创明星随片登台演唱的先例。”

此歌词作者包天笑(1876—1973年),江苏吴县人,小说家、翻译家、编剧。辛亥革命前到上海,主编报刊,撰写、编译小说。1925年应明星影片公司编导郑正秋之邀,开始为明星公司编写电影剧本,并担任明星公司编辑主任。着名的作品有《空谷兰》、《梅花落》等。

此歌作曲者冯子和(1888—1941年),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苏吴县人,京剧演员。自幼从父学习青衣、花旦,12岁正式登台演出,一举成名,后来和王瑶卿并称为“北王南冯”。因深感艺人无文化之苦,发奋读书,研习英语、西洋歌曲和钢琴等。他主张戏曲应以改良社会和进行通俗教育为己任,在艺术上富于创新精神。他演出了许多时装京剧,受到热烈欢迎,但是他对于社会上带有侮辱性的“捧角”行为,洁身自好,不为所动。“五四”运动时,上海人民声援北京学生,冯子和首先罢演,并创办了伶界救国十人团,表示“责任所在,万死不辞”。中年后脱离舞台授徒,桃李颇丰。晚年从事编剧,作品有《姊妹花》、《温如玉》等。

前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乳娘曲》创作的前后情况,我曾专程去南京访问了时逢88岁高龄的冯老先生(冯子和先生的子嗣)。他不仅为我吟唱了《乳娘曲》,还回忆并提供了冯子和先生当年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有关情况。他说:“那个时候杨耐梅到我们家是有人介绍来的,他们把词拿来找我父亲,我父亲也没有搞过这个东西,说编编看吧。编了以后一听,他们说很好嘛,那么就唱吧,就这么唱起来的。杨耐梅一个人先来学,我父亲口传心授,旁边可能有人录谱,然后再带了乐队来。不是个小乐队哟!乐队人蛮多的,我记得我们上海的住家天井里头都坐满了,一直到大门口外头都有好几个人站着。这首歌用的是苏北民歌的曲调,杨耐梅是广东人,但是这首歌是用苏州话唱的,为了上海人能听得懂”。

“那天她演出我也去看了,正好演到摇篮摇小孩的时候,那个幕拉开了,她唱,唱完了大幕闭上,再看电影,这在电影史上恐怕是第一回吧。那次是很轰动的,没有这样唱的,这是首创,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的。我是1917年生人,那时候我也就不到十岁吧,很小,但是他们唱的时候我在旁边听着,熏陶熏陶也就会了。其中最好听的就是‘金钱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阶级呀,你把我的娇儿送了终’这两句,我们师兄弟经常唱。我父亲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已经不唱戏了,他是激流勇退,我们行话叫做剁网子。”法国确认自己的第一首电影音乐作品是圣·桑1900年为影片《刺杀居易兹伯爵》所写的音乐,而那时已经距离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将近30年,其理由是:这是专门为一部电影所写的音乐,而不管这部电影是有声电影还无声电影。所以,我们不应当把无声电影时期为电影所写的歌曲和乐曲,划分在电影音乐之外

Ⅶ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什么名字

01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张石川执导,洪深编剧,胡蝶、王献斋主演的剧情片,于1931年3月3日在上海光陆大戏院试映、1931年3月15日在新光大戏院公映。

《歌女红牡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它实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突破,开启了中国第一批有声片试制的风潮。
影片人物形象个性突出、典型生动又类型鲜明,各种不同的人物构成了旧时都市剧团茶园的群像。影片对旧时都市艺人圈落生活境况的描摹呈现,扩大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取材领域和表现范围,足见编剧对都市现实生活的深刻把握和慧心独具的艺术想象力。

Ⅷ 请问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是哪一首

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是在1929年,由影后阮玲玉主唱的《寻兄词》,也是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电影《野花闲草》的插曲,它拉开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序幕。我没有看过《野草闲花》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只是残留的片段.
“蝴蝶儿飞去
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
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
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
这头猜
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
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
给的灾
都不怪
千不该
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
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
身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