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制作红蓝3D电影的数据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制作红蓝3D电影的数据

发布时间: 2022-08-30 12:16:11

Ⅰ 怎么吧3d左右格式的电影生成红蓝格式的是生成不是转化。就是以后播放可以直接是红蓝格式电影。我想复

很多人已经采纳的答复:用Xilisoft 3D Video Converter包你满意,我已经用过了,效果很好的。上下和左右都能转成红蓝格式的视频,还可以存成各种格式。不过缺点慢点还只能转成红蓝格式的,不能转绿红和其他色差格式。
我的回答你一定满意,记得答谢啊!

Ⅱ 关于3D格式片源的几点疑问

你好朋友,砖家前来帮忙


  1. 红蓝3D电影并不是拍摄而成的,而是后期转换而成的,真3D电影是由双视角拍摄的两路视频,直接生成的就是两个文件,早期在没有3D摄像机的时候,都是由两组摄像机组合而成的3D摄影系统,这样生成的视频文件,都是需要后期转制的,比如说左右格式,上下格式,交错格式等,红蓝格式作为互补色3D电影的一种,也是从这类源版的3D素材中转出来的,还有左右格式和上下格式还有交错格式的3D电影,也是可以转换成红蓝红绿棕蓝等互补色3D电影的,不过,一旦转成了固定格式的互补色3D电影后,就不能再转成左右格式,上下格式等了。


2,现在的大片出版的渠道只有蓝光盘这种唯一的出版渠道,蓝光3D电影里面也是有两条视频文件,左眼是没加密的,可以作为2D电影观看,右眼是加密的,这是由3D蓝光机才能读取的,普通没有3D功能的蓝光机也不能读3D蓝光盘。


3,网上的红蓝3D电影是不是普通电影转制的,这就说不准了,因为网上的电影来源绝大部分都是网络爱好者自己编码上传到网上的,不同的人,使用的软件,用的片源,编码方式都不相同,只有看了有没有立体感,立体感强不强,才能判断出来是不是用的3D片源转换的,如果是2D电影转换的,那是绝对没有多少好的效果的,无论吹的多好。还有,就是某些电影在拍摄和出版都没有使用3D方式,而网上却有3D的电影了,那绝对的是假3D.


实际上,使用3D播放软件,播放任意格式的真3D电影后,软件根据你的显示设备是哪种3D的,就可以切换成哪种3D模式输出视频信号到显示器上,如果你的显示器是普通2D的,那么软件会自动把软件转换成红蓝格式输出到普通2D显示器上面。


4,左右格式的3D电影转成红蓝格式,跟普通的的红蓝电影有何区别?这个问题比较含糊,因为红蓝3D电影要么是从真3D电影转出来的,要么是从2D电影中转出来的,你说跟普通的红蓝电影有何区别,前提是知道这个普通红蓝电影是不是真3D电影转的。


一般我们看3D电影主要是看分辨率和码率来决定电影的质量,分辨率是说电影的尺寸,像现在的高清电影都是1920X1080的分辨率,像以前的DVD电影都是720X480的分辨率,而码率是决定电影画质最重要的因素,电影每秒钟基本上是24帧,也就是一秒钟的电影是24格静态图片构成,24格图片总的容量就是电影一秒钟的数据量,一般VCD电影容量几百MB,码率就是几百KB/S,DVD电影容量是4G左右,码率是5-8MB/S,而现在的高清电影都是30-40G左右一部的,那么码率就能达到30-50MB/S,码率越高,电影画质精度越高,


我自己就破解高清3D电影,不懂的可以再问我

Ⅲ 如何制作3d立体电影,戴红蓝眼镜的那种

视频中的那个是实拍的(用2台摄像机模拟人的双眼,拍好之后,用电脑软件合成)
当然 你也可以用一些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如3DMAX 做出2个画面(同样是模拟左右眼)然后用视频软件渲染

Ⅳ 为什么3D电影和普通电影不一样3D电影是怎么做出来的

基本原理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 立体电影效果
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 立体电影原理
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采用偏振光方式观看的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偏振技术
你看过立体电影吗?你知道它的道理吗?它就是应用光的偏振现象的一个例子。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就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这样,从银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体感.如果不戴这副眼镜看,银幕上的图像就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人眼看物体说起。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不但能扩大视野,而且能判断物体的远近,产生立体感。这是由于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立体电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用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像直接观看那样产生立体感觉。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我国在八十年代制作的立体电影是采用一个镜头拍摄和放映的立体电影,两套图象交替地印在一条电影胶片上,还需要一套复杂的光路装置及偏振系统,这里就不一一涉及了。
编辑本段立体电影制作流程
剧本讨论
立体影片制作客户的要求,主要诉求点,制作师交流与沟通。
概念设计
业内通用的专业立体电影流程前期制作,内容包括根据剧本绘制的动画场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维设计以及整体动画风格(色调,节奏,情绪,泥塑---魔戒,星战,绿巨人等)定位工作,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分镜故事板
根据文字创意剧本进行的实际制作的分镜头工作,手绘图画构筑出画面,解释镜头运动,讲述情节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粗模
在三维软件中由建模人员制作出故事的场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为故事板(Layout)做准备。
3D故事板(Layout)
用3D粗模根据剧本和分镜故事板制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软件中摄像机机位摆放安排、基本动画、镜头时间定制等知识。
3D角色建模型\3D场景\道具模型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在三维软件中进行模型的精确制作,是最终动画成片中的全部“演员”。
贴图材质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对3D模型“化妆”,进行色彩、纹理、质感等的设定工作,是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骨骼蒙皮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对3D中需要动画的模型(主要为角色)进行动画前的一些变形、动作驱动等相关设置,为动画师做好预备工作,提供动画解决方案。
分镜动画
参考剧本、分镜故事板,动画师会根据Layout的镜头和时间,给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动的对象制作出每个镜头的表演动画,有人工设定关键帧,也有动作捕捉器。动画调节在三维动画中是与二维动画类似的思考方法,但在这个工作上三维动画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知道二维动画在制作时有“原画师”和“动画师或中间画”,在三维动画的世界之中设计者做的是“原画师”的工作,我们操作骨骼系统在不同的关键帧设定动画。而“动画师”的工作则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灯光
根据前期概念设计的风格定位,由灯光师对动画场景进行照亮、细致的描绘、材质的精细调节,把握每个镜头的渲染气氛。
3D特效
根据具体故事,由特效师制作。若干种水、烟、雾、火、光效在三维软件(Maya)中的实际制作表现方法。
分层渲染/合成
动画、灯光制作完成后,由渲染人员根据后期合成师的意见把各镜头文件分层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图层和通道。 配音配乐 由剧本设计需要,由专业配音师根据镜头配音,根据剧情配上合适背景音乐和各种音效。片子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片子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片子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 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影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立体电影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这是立体电影制作方面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这一步骤完成以后,则立体电影就已经完成了。
后期剪辑
用渲染的各图层影像,由后期人员合成完整成片,并根据客户及监制、导演意见剪辑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编辑本段观看方式
1. 空分法
电影院中普遍采用。 现在有不少影院都拥有3D立体放映厅,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来播放两个摄影机拍下的电影,在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两组有差别的图像,一般用偏振眼镜观看,也有用光谱眼镜的。
不闪式3D技术
不闪式3D 电视方式是最接近我们实际感受立体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电影院里享受生龙活虎的3D影像,能够同时看两个影像把分离左侧影像和右侧影像的特殊薄膜贴在3D电视表面和眼镜上。通过电视分离左右影像后同时送往眼镜,通过眼镜的过滤,把分离左右影像后送到各个眼睛,大脑再把这两个影像合成让人感受3D立体感。 不闪式3D的特点:有关视角方面,在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不闪式3D全然不成问题。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内站着、坐着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势观看电视以外,在3D电视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缺点是播放1080p时只有540p,也就是画质减半,导致效果不明显。 不闪式的优势 首先没有闪烁,能体现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不闪式3D没有电力驱动,可舒适佩戴眼镜并且全然没有闪烁感。因此可以尽情享受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看实际测量闪烁程度的数据就能知道数据几乎是零,不会有头晕的状态出现。 能够用轻便舒适的眼镜享受3D影像。不闪式3D眼镜轻便、价格合理,还可以使用夹套眼镜让配戴眼镜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体现没有重叠画面的3D影像。画面重叠现象是因为右侧影像进入左侧眼睛或左侧影像进入右侧眼睛而发生的。不闪式3D所使用的特殊薄膜分离左右影像后体现3D影像,所以不会发生画面重叠现象享受好像看到活生生的真实物体的立体影像。通过实际测量画面重叠的数据就能知道不闪式3D的重叠数据是人无法感知的水平。
2. 互补色技术
是另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现在也比较成熟,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色分法会将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这样视频在放映是仅凭肉眼观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以红蓝眼镜为例,红色镜片下只能看到红色的影像,蓝色镜片只能看到蓝色的影像,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3. 时分法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有些复杂,当然成本也高些。两个镜片都采用电子控制,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情况进行状态的切换,镜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换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对应的画面(透光状态下),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能够达到立体成像的效果。 优点: 应用得最为广泛,资源相对较多 缺点: 1、戴上眼镜之后,亮度减少较多; 2、3D眼镜快门的开合在日光灯作用下与左右图像不完全同步,会出现串扰重影现象; 3、快门式3D眼镜的售价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对较贵,并且需要安装电池或充电使用。
4.光栅式
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接收电视立体节目,我国自己制造出了光栅式的立体电视机,但光栅式也有缺点,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体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稍高,但这样一来,价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这个缺点就是要技术进步。
5.普氏立体
这是一战后的一位老兵发现的一种看立体的方式(国内叫过全真立体),这项立体电视技术与原有各种制式的电视设备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摄立体节目时,让摄像机向左或向右匀速移动,主要是运动立体的效果。观众看节目时,戴上一付对应左移或右移的特制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一个是透明的,另一个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镜和看普通电视没有区别。这项技术面临淘汰的原因是左移与右移所拍的片子与观看带的眼镜容易混淆,造成立体效果不明显,而其兼容性好的特点又被过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几起几落。
6.观屏镜:
以前专用于看立体相机拍的图片对,图片对一般左右呈现。现在这种观屏镜也可看左右型立体电影。缺点:看图像或电影时最多只能是屏幕一半大小;优点:非常清晰。
7.全息式:
这种目前无法推广。在各个角度看上去都是立体的,不用立体眼镜。价格是贵得出奇,只在科技馆有展示。

我们现在在电影院里看到的3D电影一般都是后期制作的说是3D电影起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效果,电影院里播放的时候都是用两个投影仪播放效果也不明显,功夫熊猫的3D效果很不错了,不过看的时间久了眼镜适应了或者疲劳了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了,需要摘下来3D眼镜休息一下,才能继续看。想看3D就去一些比较专业的地方的3D短片还可以。

Ⅳ 如何制作红蓝3D眼镜,我用红蓝色笔试过,根本不行,谁给个实用的方法,我想看3D电影

3d眼镜自制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的:
工具,材料:红墨水,蓝墨水,塑胶镜片两张,白卡纸一张A4,剪刀,胶水
步骤1:把两块塑胶镜片分别涂上红蓝两种墨水,一定要均匀
步骤2:用剪刀剪出两个纸眼镜的形状,开眼镜框,单面涂上胶水
步骤3:涂好的红镜片放在纸眼镜形状左眼的位置,蓝镜片放右眼位置,两张白卡纸贴合在一起,待胶水干
步骤4:纸眼镜镜腿折合起来形成一个眼镜的形状,大功告成了。
这只是提高下自己的动手能力,估计拿来看立体电影的话,效果不会太好,因为专业的红蓝眼镜,眼镜片一定要有很好的滤光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立体效果。

Ⅵ 红蓝3d与左右3d相同吗

目前常用的3D立体图像有三种不同的显示形式:左右格式,红蓝立体格式,光栅立体图像。也就是说一个立体图片可以用这三种不同的方式显示,各有优缺点不能互相取代。

左右格式图片也称立体对图,是由一台相机在不同水平位置拍摄两次或者用两台相机在不同位置拍摄一次,所得到的两张貌似相同其实细节不同的两张照片。这种照片可以用3D观片器(镜)观看,也可以把左右格式转成红蓝格式观看,经蓝格式的优点是红蓝眼镜价格便宜,观看时不需调整距离,缺点是损失亮度和色彩。光栅立体图像优点是不需要3D眼镜可裸眼观看,缺点是制作较复杂价格较高,而且对图像内容有要求,对部分图片的立体感无法表现。

Ⅶ 红蓝3D电影和蓝光3D电影的盘片 有什么区别,我买的3D光盘,笔记本电脑怎样能看

红蓝3d电影是指一般左眼红色镜片右眼蓝色,画面也是红蓝错位的,这样左眼的镜片会过滤掉画面的蓝色内容,只看到红色部分,右眼过滤掉红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红蓝电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眼镜过滤不同的颜色而看到不同的影像。

红蓝3D电影优缺点:
红蓝3D电影优点:价廉,制作容易,缺点:图片颜色会严重丢失。从原理上说挺简单,但自己买眼镜看的时候效果未必会很好,关键是这个“红蓝”的颜色没有标准,不同电影采用的红蓝颜色实际是有区别的,甚至根本就不是红色和蓝色,常见的还有黄色、绿色、青色、洋红色等,在电影院时候眼镜是根据电影的颜色定做的所以感觉挺好,自己买的时候就没法完全匹配了,颜色差一点红色过滤不完或者蓝色过滤不完就会有重影,很难有完美的效果。除了电影和眼镜颜色外,显示设备的颜色也很重要,如果显示器或者电视有偏色,哪怕眼镜和电影完全匹配的还是会看到重影

如何判断是红蓝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有模糊的边,一般边是绿色的比较明显。可以肯定就是红绿。红蓝的不太清楚,有点蓝色和绿色的综合色。但还应该是蓝色深一些。

蓝光电影:
蓝光或称蓝光盘(Blu-ray Disc,缩写为BD)利用波长较短(405nm)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并因此而得名。而传统DVD需要光头发出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来读取或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蓝光极大地提高了光盘的存储容量,对于光存储产品来说,蓝光提供了一个跳跃式发展的机会。
目前为止,蓝光是最先进的大容量光盘格式,BD激光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你能够在一张单碟上存储25GB的文档文件。这是现有(单碟)DVDs的5倍。在速度上,蓝光允许1到2倍或者说每秒4.5至9兆的记录速度。
蓝光光盘拥有一个异常坚固的层面,可以保护光盘里面重要的记录层。飞利浦的蓝光光盘采用高级真空连结技术,形成了厚度统一的100µm的安全层。飞利浦蓝光光盘可以经受住频繁的使用、指纹、抓痕和污垢,以此保证蓝光产品的存储质量数据安全。
在技术上,蓝光刻录机系统可以兼容此前出现的各种光盘产品。蓝光产品的巨大容量为高清电影、游戏和大容量数据存储带来了可能和方便。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清娱乐的发展。目前,蓝光技术也得到了世界上170多家大的游戏公司、电影公司、消费电子和家用电脑制造商的支持。并且被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支持.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左右格式的3D电影

左右格式的3D电影只能在专门的3D电视和显示器上才能看的。
因为,左右格式是真3D,也就是拍摄的时候就是双机拍摄。而红蓝格式的3D电影是后期转换成3D效果,俗称假3D。比如电影《十面埋伏》,本身在拍摄时就是普通的2D电影,如果想要看3D效果只能制作成红蓝格式,而不能制作成左右格式。
现在有一种裸眼3D,可以不用带3D眼镜就能看出3D效果,不过也是要专门的3D电视和显示器的。

Ⅸ 想在家里做一个3D电影院那样的效果,需要什么条件,眼镜不是红蓝的,是那种看手机屏幕会闪的那样的,

1红蓝双色版叫色分式,是第一代的,现没人看,更没人制作。
2随后出现的是快门式,二代的,效果还行,但看久点会头晕
3偏振式也就是大家说的不闪式,现在我们动画公司就在用这种,双镜头制作,输出立体成像配合眼镜看就成了3D影像。看久了不头晕。
4未来-----全息影像 真正的3D影响,有人叫4D

3D立体技术初期一直使用双投影仪,现在技术更新只需要一台投影仪也能投放3D效果。
不过家用我建议买双投组偏振式,效果震撼价格在接受范围内,6000左右包架子。单投的贵!
对电脑要求:主机整体配置能播高清视频就行,但显卡必须有双输出功能。
片源分左右,上面格式,得用立体播放器
要实在怕麻烦就买投影仪时让老板帮你全部搞好

最后建议:3D家庭影院不能经常性看,对眼睛不好,听哥们的。本来我也打算在家组建,因为公司已有一套,看久了眼睛充血丝。因为3D眼镜的左右镜片是分别呈现画面的!!!也就是说左眼跟右眼看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疲劳感
大晚上刚干完活,多了几句,呵呵

Ⅹ 【3D电影】红蓝格式与左右格式的区别

1、搭配的眼镜不一

红蓝格式搭配的眼镜是红蓝眼镜或红绿眼镜,是分离左右眼的方式之一,利用的是红色镜片只能透过红光,绿色镜片只能透过绿光的特性,将左右眼进行了分离;左右格式搭配的眼镜是偏振眼镜。

2、定义不一

红蓝格式电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眼镜过滤不同的颜色而看到不同的影像;左右格式是3D立体电影的一种存储方式,和拍摄方式,播放设备无关。

红蓝格式图片:

3、所属的电影不一

红蓝格式的3D电影是属于偏振3D立体电影的一种;左右格式的3D电影是属于双色3D立体电影的一种。

4、效果不一

红蓝格式就是用立体播放器播放出来后的影片,一般是红蓝或红绿。左右格式就是一个视频在左,一个视频在右。通过立体播放器左右叠加后产生立体效果。

5、优缺点不一

红蓝格式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制作容易,其缺点是图片颜色会严重丢失;左右格式的优点是图片颜色清晰效果好,其缺点是价格昂贵,制作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