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国人制作的第一部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国人制作的第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8-28 11:42:45

❶ 第一部中国电影大片是什么电影

中国内地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200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映了一部电影,可能谁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被永久地载入电影史册。

《英雄》做到了中国电影的数项第一。它是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打败进口片的国产电影,也是第一部打破以前计划经济遗留下来不合理的票房分配制度的国产电影,同时更是第一部在北美市场打败好莱坞电影的中国电影。

本来以为是美好的开始,没想到这居然就是巅峰,至今《英雄》仍然是海外票房最高的内地电影。

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是哪部

国电影史上的N个第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放电影: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重镇法国问世。第二年,这一西方最新的技术成果就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自己放电影是1903年在北京。 中国的第一批电影院 中国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为1908年西班牙商人马雷斯所建。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 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国人创办的。这一年,来自美国的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创办了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也成为建立在中国的第一家电影摄制公司。 第一部国产短故事片 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了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剧情的短故事片。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扮演了庄周妻子的使女。《阎瑞生》一片问世,由王彩云扮演了妓女王莲英一角,中国电影才首次出现由女性担任女主角,而这位王彩云,早年也曾是青楼女子。 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22卷1-3月号上。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中国“第一”电影插曲 有声电影在中国问世后,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渔光曲》迅速流行,并反过来带动电影市场,特别是《渔光曲》的成功促使电影制作商把目光投向了电影歌曲,《大路歌》(影片《大路》插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插曲)、《夜半歌声》(影片《夜半歌声》插曲)„„一大批电影歌曲和电影一起流行,在早期电影娱乐元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电影歌曲不但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成为电影吸引大众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2年,中国电影的先驱者之一张石川联合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这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成就的电影公司之一。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侠、古装片等商业电影的逐渐兴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气,连续推出该片的续集,到1931年止,共拍摄了18集,由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片。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 来自上海明星公司的胡蝶 。

❸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什么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

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所以《定军山》被公认为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是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

(3)国人制作的第一部电影扩展阅读:

故事的情节:

三国时魏蜀交战,曹操派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被蜀汉老将军黄忠、严颜打败。张郃逃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准备共同对抗蜀军。诸葛亮为增加黄忠取胜的信心,假意说黄忠年纪太大,打不过夏侯渊,准备换人出战。

黄忠听了很是生气,称自己年龄虽大但力气不减当年,并立下军令状,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诸葛亮见激将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黄忠出战。两军交战中,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而黄忠也生擒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

于是双方商定,在两军阵前互换人质。可当夏侯渊放回陈式后,黄忠却将夏侯尚射死,激得夏侯渊出阵较量。黄忠又施展拖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定军山(京剧定军山)

❹ 中国第一部电影叫什么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影片记录了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中“舞刀”等几个片段,由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为实际上的导演,照相师刘仲伦担任摄影,谭鑫培也成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的演员。

❺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当时人们把电影称什么

电影在中国落地之初,由于发光体、被照物、白幕布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皮影的演出原理看似无异,便也被称做“影戏”。电影和影戏之间的不同之处更多,例如电影通过镜头变焦放大图像的过程已经放大图像所必须的距离,便为影戏所无,而且影戏一经放大就会模糊不清;再者电影的观众置身于幕布与放映设备、人员之间,而影戏则是以幕布把观众和操作者隔开;电影是以胶片作为介质记录影像,而皮影的介质属于道具范畴……不一而足。

电影在中国的第一个称谓

最先称电影为“影戏”的城市是上海。当地1934年出版的小32开通俗读物《电影》第14页引用的一段清末报摘称:“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七《申报》载有‘观影戏记’一文,其中提到国人颜永京,从外国携归‘画面百余幅,皆图绘各国之风俗人情,礼乐刑政及舟车屋宇,城郭冠裳,山水花鸟,绝妙写生,罔不曲肖。暇时置机器上,以轻养汽灯映之,五色相宣、历历如绘,俗谓之影戏’云云。”然而此“影戏”并非该文作者钟敬之先生所认定的“中国最早的电影”,因为其事发生的年代尚在世界电影诞生之前。据笔者解读,报摘中提到的“影戏”当属幻灯片一类。不过此后,已知的上海报章中有关电影活动的记录,均以“影戏”称之,例如: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19年);上海影戏公司(1920年);中国影戏公司(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部(1921年)等。1921年上海创办《商报》登有新爱伦影戏院,对公映影片也称影戏。由于上海《申报》创办最早,发行面广,影响远达南北各地,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仍然未改。而这时,京、津及北方大部分地区早已普及了“电影”这一称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年刊印的某部北京市重要史志书籍中,记载了当年最早出现的三家电影放映场所,平安(1906年)、真光(1921年)和中央(1926年),分别被强加以“影戏院”称之;事实上,在当年的北京地区,“影戏”只是电影的若干称谓之一,而地处东长安街的平安电影,早在1906年就已经自称“电影公司”,那时北京几乎所有报纸都登载过“平安电影公司”的广告,称谓始终未变,却从未以“影戏院”名之。

电影的数种代称

清末的北京,电影与皮影并存于市,且同被称之“影戏”,依据观演的方式不同,称前者为“看影戏”,后者为“唱影戏”。尽管使用看、唱二字以示区分,却仍然难免混淆。鉴于那时的片源多由西方国家传入,放映者也是洋人,所演内容多是洋事,因此电影的全称为“西洋影戏”,简称洋影戏;以后又进一步略称为洋影。以上这三种叫法都流行于清末的北京。引自《那桐日记》。

例1,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十月二十七日“看佛六洋影戏。”

例2,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看任景丰洋影。”

例3,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九日“继旭生来约看洋影。”

例4,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三日“带宝儿、五妞看洋影。”

尽管在北京把早期传入我国的电影也叫过影戏,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例1中得知,前面多个“洋”字。在“电”能源尚未普及的时代,“电影”这个名称并没有广为流传。

❻ 中国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青》于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形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2年,中国电影的先驱者之一张石川联合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这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成就的电影公司之一。

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正剧《孤儿救祖记》,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郑小秋等主演。影片描写一个富翁杨寿昌在儿子死后,怀疑儿媳不贞,将其赶出家门。儿媳余蔚如忍辱负重,将儿子养大成人,送入杨寿昌所办的学校读书。一天,当年陷害儿媳的侄子密谋害死杨寿昌,夺其家产,被孙子余璞挺身相救,于是*大白,一家人终于团聚。

编剧郑正秋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电影观念也秉承着中国文艺观的传统,认为电影应担负起改良社会,教化民风这一重要使命,因而他编剧的电影强调道德教化,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社会的内涵,被称为“社会片”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这部影片是郑正秋电影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社会片”。影片的主题是“教孝”、“惩恶”、“劝学”、“扬善”和宣传社会改良;片中的人物也被归结为善与恶的代表,尤其儿媳余蔚如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理念的标志。

在《孤儿救祖记》问世之前,已诞生十几年的中国电影正陷于低谷之中。这部影片除了在故事内容上摆脱了早期电影对西方电影例如滑稽片等的因袭摹仿,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民族观念外,艺术上也摆脱了文明戏式的舞台化表演风格,力求形象、情景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同时注重故事性和情节的引人入胜,这使得影片在当时的确不同凡响,非常契合观众的口味。

影片于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据记载,它成为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国产片,其在当时的声誉和影响超过了所有的外国片。影片公映之后,“未二日,声誉已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以后又在上海、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连映六七个月,“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获得了生机,并在此后成为二三十年代中国最重要的制片机构之一,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此后数年间,国产制片业迅速崛起,据统计,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自然导致了电影产量激增,国产电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中国电影借此开始走出低谷,进入自己的第一个空前繁荣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余蔚如的扮演者王汉伦(1903-1978)。她是中国第一代女影星之一,当时为一外资企业的英文打字员。影片在开拍之前四处寻找女演员无着,经同事中一位明星公司的股东介绍,王汉伦前往应试,颇得张石川的满意,从此进入影坛。影片的成功不但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演员,也成为享誉一时的中国第一位悲剧明星。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侠、古装片等商业电影的逐渐兴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气,连续推出该片的续集,到1931年止,共拍摄了18集,由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片。

《火烧红莲寺》取材于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郑小秋、夏佩珍等主演。影片表现在湖南乡村械斗复仇的背景中,浏阳县把头陆风阳之子陆小青学得高超武艺,返乡中误入妖魔潜伏的红莲古寺,后在众多武林高手及官兵的救助下,方得冲出魔窟,救出被囚禁的总督及被残害的良家妇女,并将红莲寺一把火烧掉。

这部影片是在20年代后半期商业电影开始在中国兴盛的背景下问世的。其时,古装片和武侠片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要潮流。《火烧红莲寺》在武侠电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异技”斗法及半人半魔的神怪内容,成为“武侠神怪片”的开创者。例如影片的核心为“昆仑派”和“崆峒派”之间的法术争斗,这使影片从以往武侠片拍摄武打场面转向了注重以大量的特技镜头和机关布景来表现武林高手们的“飞剑白光”、“遁地逃走”等仙门妖术,同时并穿插有半裸的女人,半人半神的怪物,动作性强,又很热闹。

《火烧红莲寺》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及神怪片热,许多公司纷纷效仿,其中以“火烧”为题材的影片就层出不穷,如《火烧平阳城》、《火烧七星楼》、《火烧青龙寺》等。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是中国大型系列电影的开山之作。这种依托于商业电影的系列片也在当时成为一种热潮。稍后于这部影片问世的系列片还有《干隆游江南》(9集),《荒江女侠》(13集)。

❼ 1949年北电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桥。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由北影厂制作的电影1949年的《桥》。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任务的故事。
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摄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它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❽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电影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拍摄了京剧着名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家境较为富有,学过照相技术,后来到北京发展。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今宣武区实验幼儿园,原址已不存在)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从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为“丰泰”。
后来他又开设和经营中西药房和汽水厂等生意,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大观楼戏院,并在其中放映电影。由于外国电影的片源不足,任庆泰从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经营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尝试。

1905年(具体时间一说为夏季,一说为秋天),为给京剧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祝寿,由任庆泰主持,将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几个做功强的片段如“请缨”、“舞刀”和“交锋”拍摄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影片是在丰泰照相馆院中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动作,光线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担任摄影的是任庆泰最亲近的摄影师任仲伦。任庆泰的角色则相当于今天的导演。
这部影片的拍摄一共花了3天时间,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 因此,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短纪录片。
以后的几年中,丰泰照相馆在任庆泰的主持下,陆续拍摄了一些其他京剧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振廷的《白水滩》、《金钱豹》等戏曲的片段。
这些戏曲片段绝大多数是一些武功戏,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当的京剧演员,这较为符合无声电影的特点。 任庆泰的电影摄制工作前后持续了4年,共摄成戏曲短片8部。直至1909年因照相馆遭遇了一场火灾,才停止了拍摄活动,他所拍的这些影片也没能保存下来。

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摄制完成。

1949年在迎接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