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60后,70后,80后还记得曾经跑几里地看露天电影的心情吗
嘿嘿,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记得七五年在陕西老家,曾经有无数次去几里外的地方看电影的经历。有一次还遇到了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
那个年代放电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亚于过年。我和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曾经有过跟着放电影的一连五天,跟着走了五个村子的记录。而且我还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小兵张嘎》。那时候,除了佩服电影里的小嘎子以外,还被他的淘气和调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简直崇拜到五体投地了。有很多台词都成了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口头语:“别动,打死你这个狗汉奸”,“老子在城里进馆子都不掏钱,别说吃你个烂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秋天的农村是美丽的,秋高气爽,月儿亮的耀眼,道路两旁都是玉米地,散发出一种诱人的、甜甜的气息来。我们走在路上,只能听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杆淹没了。真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那天去看电影,是离家最远的一个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张嘎》。当我们看完电影,往家走的时候,每个人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你一言我一语,几个小伙伴在讨论着嘎子藏枪的细节。有说不应该把枪藏起来,应该带在身上,枪那么小又好藏。有人说嘎子藏枪的做法对,换着他也会那样做呢,被大人发现了肯定是没收的……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只听前面的玉米地里传来“刷刷刷”的声音,从远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现了一条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着长长的舌头,竖着的耳朵还在微微颤抖。说真的,这种模样的狗,我们还从来都没见过。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着十几步外的那条狗。
狗见我们站住不动,也便蹲下望着我们,那伸出来的舌头好长好长,怪吓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后,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这是狼。”
这声音像晴天霹雳,我们几个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这种混杂的声音,在秋天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刺耳。那条被称作“狼”的狗,受到惊吓后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低声嗷叫一声,便钻进了玉米地。
狼,在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心里,那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此时此刻,我们五六个小屁孩手拉着手,一边高声喊叫着、一边紧张地往前走。幸亏那天还有一块去追电影的大人,听到我们的喊叫声,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又折了回来,当大人们听到我们的描述以后,不约而同地说到:“那是狼,你们胆子不小。”
当然,这个事情不久就让二伯和奶奶知道了。从那以后,大人们再也不让我们去别的村子看电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们跟着才行。
那次的经历,虽然想起来有点后怕,但是不管怎样,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八十年代前,全国各地都有露天电影。当时的露天电影,深受群众的喜爱。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竹竿拉上一块大白帆布,一边是电影放映员和机器设备,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们自带小板凳,黑压压的坐着。
那个年代的电影品种非常少,八部“革命样板戏”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刘胡兰、英雄儿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不说,广大农村地区,根本就不具备影剧院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群众对文化 娱乐 活动的需求。
为了丰富这些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通过推出露天电影剧场的方式,解决群众看电影难问题。
当时的露天电影,为丰富群众的文件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十年代后期,露天电影才逐步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电影主要是农村,包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只有露天电影,不收钱,农村三个月每个生产队看一次露天电影,那时当知青在华莹山区,有很多厂矿,经常往返十几公里到这些厂矿看电影,也不觉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兴致勃勃,在那时觉得是享受。
忙忙碌碌的一天结束后,在大队社场上的露天电影是盛大的节日舞会,就如同除夕厨房内,飘来的阵阵肉香。
天还没黑,我们就搬着长凳去抢一个好的位置。电影中英雄人物如数家珍……
热闹而嘈杂的场景,也是少男少女们释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译出许多香艳的故事。
在那时候的农村, 娱乐 如此的匮乏,只有数月一次的霞天电影才是儿时最深地奢华!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还记得曾经跑十几里地,去外村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
那时候,农村里很少有 娱乐 活动,只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一场电影队来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时候演电影,往往是一部电影片,在周围的农村里轮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样的电影片,农村的年轻人、小孩,却百看不厌,常常是跟着电影队,哪里放映电影就去哪里看。有时候路程相当远,照样步行十几里地去观看。我那时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电影,像《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电影我们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小伙伴们一起,还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欢扮演传宝、李向阳,可小伙伴们谁也不愿意当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独眼龙,一眼就会认出来。
那时候一听说村子里演电影,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搬个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劲的地方,等待观看。放正式电影前,总爱先放映一段新闻简报,即使是这样,村民们依然很早就坐在那里等待。那时候看电影,最怕停电,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一遇停电,美好的愿望就会泡汤,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两说。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美好的愿望,能经常看一场打仗的电影,成了小伙伴们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已老,终于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尽情地观看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戏曲与综艺。感谢科学的进步, 社会 的发展,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Ⅱ 回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是什么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看电影了,看电影了”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顾不上吃饭,拿好板凳,占好地方等着放映,天渐渐黑了下来,大人孩子们逐渐在增多,周围的小伙伴们在跑着跳着,大人们在谈论着家长里短。
Ⅲ 乡愁散文:看露天电影
岁月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留不住,也挽不回,偶尔有几朵浪花掀起涟漪,让人禁不住回想那时难忘的一幕幕,不管快乐的还是难过的都是最美的记忆,也是人生中不可复制的。有时候,我对一些已经老旧而且已经被时代所抛弃的东西深怀眷恋,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的美好,而是我曾经经历过、曾经拥有过。或许那一段时光在当时看来,都是稀疏平常的日子。其实它们已经悄悄地潜在我的骨子里。时过境迁,当这样的场景无意中再次出现在眼前时 ,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根记忆神经猛然被撩拨,心顿时变得无比的柔软,双眼就被泪水模糊了。
翻阅生活的日历,有很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忘,但童年时期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儿时的记忆里,晚上能有一场电影可看,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那感觉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兴奋。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文化 娱乐 生活十分单调,村民们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那时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乐趣。
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农村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电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娱乐 活动。
傍晚的时候,一家几口,成群结队,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小板凳,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那时,有的家里人口多,且有老人和小孩子,扶老携幼极不方便,索性就把自家的架子车用上,铺上毛毡,把老的和小的拉上。有些年老的父母一辈子没有走出过生养自己的村子,儿女们只能满足他们这一小小的意愿,看看电影。大家都想早点赶到,可以坐在前排离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种迫不及待绝对不是现在玩手机、电脑的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的。
夏天日子长,看露天电影必须得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于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放映场的空地上又成了人们嬉戏打闹的地方。孩子们在四围乱窜,大人们互相问候,聊着家长里短,露天电影场地充满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冬天天冷,放电影的地方就得变了,改在村里的当时最时髦的也最神秘的戏院里面,那是一个能容纳全村老小的地方,我依稀记得,里面的墙壁上画了许多画,内容大多是向日葵,还有就是毛主席语录。当然最后的卫生就由那些地主富农分子打扫了。
对于六零七零后,一提起露天电影,心底就会升起一股浓浓的怀旧味道:银幕一经挂起,大人小孩就喜气洋洋地搬来小板凳,都想坐在离银屏最近的地方,听得真,看得清楚,不想错过一个极小的细节。在有晚风轻拂的夜晚,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中洋溢着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幸福。
星空之下,放映机投射的光束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那种美好,都似乎只存在于梦中。
在我的记忆中,看过的这些电影印象深刻: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我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战争片了,那时还是黑白影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鸡毛信》《上甘岭》……
小时候,村里演电影,大都选择在村中央的戏园子前一块空地上,那里足够平坦敞亮,可以容纳全村人观看,也为调皮捣蛋的孩子提供足够玩闹的场地。
天还没黑,小孩子就缠着自己的父母早点去那个地方,自己先占地方,同时还要为没来的小伙伴抢占一个地方,故意把凳子距离拉开,摆放好板凳后,并不忙着坐下,大家就在戏园子周围追逐疯跑,在人群中窜出窜进,大人则怕跑丢了,扯着嗓子不时地叫喊着,整个场子乱做一团。
等待电影放映是最难耐的时刻,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发电用的就是汽油发动机,等看到放映员拉动那根细绳,发动机突突响起时就知道快了。焦躁等待好久,电影终于开演了,终于,放映机射出一束强烈的光,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下面的字大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开始了。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伴着放映机两个胶片轮子轻微的吱扭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和音乐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
那时放电影是一村一村挨着放的,前村完了后村的人就去接,消息灵通的人在头天晚上步行四五里路,就在邻村看了,所以在本村放映时他就喷着唾沫星子给大伙儿讲。连演员的台词都记得清,银幕里刚说上一句,下面就接着对上了,有时候还立起来表演,大家有赞赏的,有骂他赶紧坐下的。
旁边有小孩子坐在大人腿上,大人为他们扇扇子,看到害怕的镜头,一头扎进大人怀里;有坐在大人脖子上,居高临下,朝着周围做鬼脸;还有的在人群里来回穿梭,引来大人一阵叫骂,不情愿回到大人身边。
一般一个月放映一次,一次放两部片子,大家都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集中注意力观看,有时发出"啊"的一声惊呼,有时呆呆的一动不动,有时害怕到捂住眼睛,有时会骂电影的坏人。当听到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很多小孩子激动的立起来大喊"冲啊,胜利了"!
记得一次要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知是什么原因,人们在放映点等到夜里十一点多了放映员和机器才从邻村来到我村,我已经有了睡意,父亲说孙猴子打妖精,特别好看,确实精彩,至今难以忘怀。
电影终于结束了,较小的孩子早已趴在大人肩头睡着了,大人们招呼着家人,收拾凳子。我们扛着板凳,裹在大人们中间,看不清眼前的路,踉踉跄跄,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走。那个时代有一把手电筒就是最好的奢侈品。
岁月就是一把刀,一刻不停地刻画我的面容和心灵。但童年那份美好,如今始终藏于内心深处,失意的的日子便拿出来,暖一暖自己,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今天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农村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在那个 娱乐 项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非常重要的 娱乐 活动,是日常生活里难得的消遣方式。
在那个精神生活单调、极其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上放的片子来来回回就那几部,即使看过多遍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觉得这些反反复复播放的片子觉得单调。现在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不再有从前看露天电影那种快乐的感觉,也和露天电影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再也难找回。有时候做梦都想回到儿时重温一下那时的美好时光。
Ⅳ 童年的露天电影《巢湖往事》,给现代的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大家坐在一起特别有感觉,会觉得看露天电影非常幸福。
Ⅳ 还记得农村夏天的露天电影吗有哪些美好的记忆
我的第一场农村电影,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电影,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电影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电影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电影大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每部电影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电影,露天的,部队战士看电影,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电影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电影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电影绝缘啦!(图片源自网络)
谢谢!我咱们山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露天电影,放映的趣事。在那个时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电影的设备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从一个大队运送到另一个大队去放映。虽然运送电影的设备的活,又苦又累(运送的距离一般七至八九里远近),农村的青年人还是很乐意去干。到了傍晚,银幕挂好,山村的孩子们早早就从家里搬来板凳,争个好位置。电影机旁边放上两张藤椅,一个是放映师傅坐的,一个是大队书记坐的(因为书记放映前要讲些政治性的话,是那时候的必修课。顺便叫各生产队长安排明天运送电影机器的人手)。电影开始后,原来鼎沸的人声,顿时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其间随着剧中的高潮,那时间的全场的男女老少无一不是张开嘴巴,专注可见一斑(因为那时文化,嫔乐生活大贫乏了)。记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战》的吧!当银幕上出现“再见”两字时,整个露天电影场“轰”的一声,有大声评论剧情的,有呼儿唤女。手电,火把一齐亮了起来。嘈杂,乱哄哄一片,再过一会由电影场边,分成好几条明亮的火把队伍,边议论电影,边走向各自的家里。那时,虽然文化 娱乐 活动很少,村民们一部电影的情节,如老牛反刍般,只要一有空就议论纷纷。(因为一年只有四次电影上门来放映,收费很便宜,一场才三,五块钱,放映师傅一般吃住在大队书记家中),可见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很欢迎这样的 娱乐 活动。
记忆非常深刻,场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点不夸张。
那时 娱乐 节目几乎为零。夏季农闲时,大家多是晚上吃过饭聚一起聊聊天、乘乘凉,之后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电影放,那高兴劲不亚于过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农活,早早的吃过晚饭。离的近的搬着凳子占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来,远的骑自行车或步行也要去。开始之前,小孩子特开心,围着整个场地戏喜打闹,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开始放映了才能安静下来。
那时不管放什么类的电影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记得第一次看露天电影,居然是动画片黑猫警长,小孩子爱看毋庸置疑,大人们也是津津乐道,疑惑动物怎么会说起话了,不可思议。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又是大人们晚上闲聊的话题。小孩子呢更是模仿电影里的人物说话、动作,还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结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边看得小伙伴因为不是自己想看的结果,还要争执一番,最后闹的不欢而散。现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时候的露天电影,是所有小伙伴共同的美好回忆,有露天电影要放映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出过饭,然后相约一起赶在电影放映前就赶到现场,放映的电影如果是比较喜欢的,大家就一起聚精会神的看到三场,如果不感兴趣,大家也不会有丝毫的难过,就在电影幕布附近,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 游戏 ,一直玩到电影散场,结伴回家。
我的第一场农村电影,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电影,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电影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电影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电影大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每部电影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电影,露天的,部队战士看电影,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电影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电影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电影绝缘啦!想想小时候还真是怀念(图片源自网络)
问答活动
畅聊夏天:参与提问回答,瓜分千元奖金
夏天来了,燃就现在!
我记得电影银幕支架以后,村里的大爷抽着旱烟袋,手拿着赶蚊子的蒲扇,同大妈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静静的等候放映,小伙伴手拿着烤玉米,一边啃一边围着银幕跑,青年小伙子总是不自觉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拢……
电影开始放映后,首先上映新闻简报,然后放映主片,观众自觉肃静下来聚精会神的看电影儿,偶尔有人放个屁会引起观众咒骂和叽笑声,
当然我还发现有的小伙子偷偷的拉着心爱的姑娘手提前退场了。
电影要放映一个半小时左右,结束时观众恋恋不舍地询问明天在哪里演出。
那时候我们作为农村电影放映员,每天取送影片,维修机器,搬运设备很累,但是很高兴很自豪。
农村夏天的露天电影时代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因当时电视机还没普及,条件好点的村,也就三两户有电视机,条件不好的村,整个村没有一台电视机。因此,当时的农村夏天纳凉时没有更好的 娱乐 项目,而露天电影就成为了农村 娱乐 的主项目。
当时农村演电影,基本上是哪户人家结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图个热闹,演两场电影。记得当时的露天电影一般是放映两个片子,偶尔还会遇到转片的现象,在转片的空隙时间,整个电影场成了小孩子欢乐的天堂。
村里哪户家里有喜事要放电影,这个消息早几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优秀传播媒体。到了放电影的那一天,天还亮着,农村基本上开始做晚饭,为的是早早吃过饭去放映场里看电影,小孩子日已对晚饭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场,尽管放映员和放电影的设备还没到位,不过小孩子有的是电影开场前的活动项目,“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因为放电影,晚上也就被家长特批不用在家看书习作了,因此,都是尽兴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时光。
放映员带着设备来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种活动,把放映设备围个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着小孩子围在一起一起,不时的对设备评论一番,多的是羡慕和赞叹。
当银幕挂好之后,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争先恐后的记下最好的观影位置,叫着自己的家人,赶着影响观看效果的邻位,放映场开始了久违的沸腾。
电影开始了,全场立时安静下来。农村放映电影的片子,一般是一个地方戏区片,一个武打片,戏曲片对小孩子没有吸引力,这个时候,电影场里渐渐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则三五成群的跑到场外的小树林里再次开启了自己的活动项目,他们是边玩,边等着自己喜欢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开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归于自己的座位上,有的会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别家小孩占了而争吵,甚至达到动手的地步,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遗憾的离开电影场,随着电影的放映,剩下来的观众也渐渐平息了声音,静静的观起电影来。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兴奋过头,在看电影的时候会随着音乐声渐渐入睡,不知不觉中被大人抱着、背着带回家中,一直到下次电影的到来,都会成为他们的遗憾。
农村夏天的露天电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远的记忆。观影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拢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戏 ,在满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暂时的凉爽。
这个暴露年龄了吧,看过露天电影基本上都是80后以前的人了,那个年代农村的 娱乐 项目基本上没有,就是吃完饭在门口街头闲聊,什么地方一听说放电影大人小孩都赶紧吃饭,晚上跑大老远去看,然后几个人边看边聊,很是有年代感。
现在没有了,要么去电影院,要么在家看,人们平时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机了, 社会 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一切都在改变。
得往前看了
看电影来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战》和《地道战》以及《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好多这样的。
没有看过,所以没有回忆
Ⅵ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我最难忘的是银幕用两根杆子挂在中间,放映时两面都能看到电影的内容。
Ⅶ 以露天电影为主题散文:难忘的露天电影
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视、电影、广场舞、街舞、KTV等等多彩多艺,数不胜数,况且一部手机兼容了很多的文艺项目,文化生活更加广泛,更加炫丽。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艺生活相当匮乏,除了几种儿童游戏如:捉迷藏、跳绳、打陀螺、老鹰捉小鸡等最向往的就是电影了。那时候只有县城有电影队,由于电影机械少,而且面对全县的村庄放映,一年内一个村庄平均不住一场电影,好在七十年代末各人民公社成立了电影队,才能每年能看上几场电影。
那个年代电影放映人员的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最羡慕的了,每到一个村庄放映,村里就像接天神一般,好吃好喝招待,更换村庄派人接送,也体现了村领导对电影的重视和期盼。
那时候通信相当闭塞,来了电影队后村支部书记都是用口信通知各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在集体干活的时候通知社员,今晚我村放电影了,然后社员再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还有的跑去通知临近村庄的亲戚,叫亲朋好友过来看电影。
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固定放电影的场院,放映人员在白天维修、调试发电机,那时候我们都叫发电机为“磨电机”,看热闹的人把发电机围的水泄不通,感觉非常新鲜和好奇。下午不黑天前就扎好银幕架,挂好银幕。小孩早早的拿着板凳、搬着椅子等去占个好的位置,晚饭都顾不得吃,真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每次放电影,放映师傅调试好设备,在放映前都是插上话筒让村干部讲几句话,有的村干部在此场合讲话出口成章,有的人拘束这个场合,讲话吞吞吐吐,磕磕绊绊,有的讲讲当前的村里农活安排,有的讲天气预报,有的讲计划生育,各式各样,水平各异,村干部讲完话后马上放电影。
那时候放电影人们程“正片”和“电片”,正片为主片,.电片为新闻简报、科技、木偶片等。放主片是收费的,“电片”是免费的。新闻简报是报道国家的重要新闻,因为那时候农村没有广播,没有电视,都是拍成电影片来传播,到了我们这里看到时有的新闻过去好几年了。
我记得那时候的电影都是黑白影片,还没有彩色电影,人们都乐意看战斗片,记得最早看的《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等。由于电影胶片放映次数多了,电影画面不清晰,出现布纹,声音失真,时常有咔嚓声和呲呲的噪音,有时候还经常出现断片现象。
特别是冬天,天气寒冷时,观众冻得直哆嗦,电影放完一片在换片的短短几分钟的间隙中,马上原地跺脚,随即尘土四起,满场飞扬,一片黄昏,只听见啪啪的跺脚声和喧哗声,换片后又回复寂静,观众又聚精会神的观看。
在看电影时一般前面观众是坐小板凳的后边是坐高凳子的,再向外就是站票了,看电影人有本村的,外村的,有爬到场地周围的树上看的,还有骑在墙头上看的,还有看银幕反面的。电影结束后,整个场地有石头、砖头、柴火等,场院周围大便、小便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有了新的影片,我们都是连着看六、七晚上,看了本村的再去外村看,一直看到眼里都有血丝。去外村有几里路的,有十几里路的,还有去二十几里路的步行去看电影,买不起手电筒,只好摸黑徒行,由于通讯闭塞,情报不准确,常常出现去外村看电影扑空现象。
有了好看的电影,各村都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争取,先睹为快,实行“跑片”的办法看电影,就是在同一个晚上,两个村同时看一部电影,一村一套放映机,只有一套电影胶片,这时一个村先放映,放完第一片接着派专人将影片送到另一个村接着放映,以此类推,这就叫两地“跑片”。
儿时的露天电影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伴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 张兆席
公众号:临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