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裂》读后感
买这本书是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一篇了关于导演胡迁自杀的文章,他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就在这本中篇小说集《大裂》中。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不论是打猎误伤了农村小女孩的平头和瘦子还是为了逃离被自己出轨的妻子的.“我”,都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绝望又在寻找方向的人,我觉得这和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有些相像,每一个公认的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寻觅的裂痕,我们新闻人不能做那个不理性的人,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每一个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同时一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只看表象肯定是不准确的。除此之外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详细的描写,环境和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的精准,读完文字眼前就不自觉的浮现出一个画面,就像电影一样缓缓的放映出来,台湾的小说家、媒体人黄丽群说:“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忘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
我觉得黄丽群的评价简直太透彻,胡迁的这个小说真的没有一句废话,写消息也是这样语言平静客观精炼,像淋了场大雨又没有潮湿的感觉一样的。
Ⅱ 3个月前自缢的29岁导演获奖了吗
德国当地时间2月23日,中国青年导演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获颁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论坛单元最佳影片奖。胡母受邀赴德,谈及儿子胡波时落泪。
10月12日,胡波好友赵亮(化名)用备用钥匙打开胡波寓所的门,只看见那只“带回来,本来想着一起积极面对生活”的白猫,转头离开时看到了胡波悬挂的身体。
胡波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前,冬春影业将把《大象席地而坐》包含版权及收益在内的所有权益捐赠给了胡波父母。《大象席地而坐》入围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放映的是近4个小时、胡波生前执拗坚持的原初版本。
Ⅲ 大象席地而坐出自胡波的哪部小说大裂还是牛蛙
《大象席地而坐》是出自胡波的短篇集《大裂》,讲述在一座并不发达的河北小城中,四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层小人物寻求救赎的故事。
Ⅳ 胡迁是谁
今天(10月13日)上午,作家河小西在微博爆料称,“青年作家、导演胡迁(又名胡波)上吊自杀。”
祝福作家胡迁、导演胡迁一路走好,在天堂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Ⅳ 青年导演胡迁去世前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月13日,作家河小西在微博爆料称,“青年作家、导演胡迁(又名胡波)上吊自杀 。”对此媒体及时向First相关人士求证,获知消息属实,但具体情况有待警方的司法鉴定结果,目前胡波的父母已经赶到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和FIRST组委会都已前往处理相关事务。
胡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16年,他曾以电影处女作《金羊毛》的剧本参加了FIRST影展创投会,之后签约了冬春影业,去年8月份就正式以《爱在樱花盛开时》为项目名称迅速启动,2017年2月份开始拍摄,王小帅导演担纲监制。而相关知情人透露,“那部新片已经拍完了,后期做到一半,现在周围人(得知胡迁自杀)也都是懵逼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办。”
此外,胡迁还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他频繁地在 ONE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短篇小说作品,并凭借《大裂》获得了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
不管自杀处于什么原因,逝者安息。
Ⅵ 怎么评价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此处,并在荒原里寻找可以通向哪里的通路,并坚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止是对当下的失望透顶。”
好了,望天堂安息,哦,对了忘了,不轨之人只有在地狱。
Ⅶ 《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有哪些细节值得知晓
这部电影是根据胡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胡波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大裂》中,有一部同名小说。在这部电影中,胡波还逆转了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夫妻、初恋、父子、父女、母女、女婿、同学、邂逅等等。小编觉得《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有以下细节值得知晓:
5、在几个人物的痛苦状态中,探寻人生不快乐的痛苦根源,表达一种共同的人生悲剧:人生的痛苦不仅是贫穷,不仅是理想与现实差距中的最终意义,更是精神的麻木与疲惫,内心的空虚与困惑,选择沉沦在贫穷与无聊的现实中,而且是幸福。
Ⅷ 大裂读后感
导语:胡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第六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
大裂读后感
我们总是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来安慰自己,对于人生,我们似乎习惯了喝鸡汤来安慰自己,说你可以改变世界,只要你努力,生活还是美好的,但是对于你身边的丑陋和污秽你真的看不见么,你可以装作看不见呢,这本书就是让你看见,让你警醒,让你知道,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有各种痛苦,青春本来就是疼痛的。
胡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第六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短短几句不足以了解作者,而黄老师的序更是细致极了,形象的比喻,代表着作者的风格,而这个颓废又消沉的书,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才华,就像一个屋子里的老人,如数家珍的介绍整个人生。
大裂这本书是分散的故事,每篇都透漏着消极,散漫,无为而治。
第一个故事,是个画家,一缕烟又抽象又朦胧,却混在暴力和奸情里,旧情难忘,世间还有真爱么,第二个大象的故事更是恐怖,因为偷情被发现,所以,老公跳楼了,情夫应该是认识老公的,因为老公给情夫讲的花莲市的大象只蹲在不站起来,而老公死了,情夫决定去看看那头大象,情夫也不看老婆,只是玩玩而已,顺便去找他真正喜欢的人,然后和他喜欢的人去看那头大象,但是被拒绝了,他就自己一个人去了,然后去了大象窝里,发现大象后腿被打断了,所以一直站不起来,他选择自取灭亡,被大象踩死。
第三个故事就是大裂了,开篇就是老校区的斗殴,开始了复仇之路,一个三流学校,无人看管,有每天不思学习,只知道打牌玩乐,最后因为这场斗殴,有人选择复仇,有人选择嫖娼,因为不知道干什么,寻求刺激,而每个人都漫无目的的活着,不知道为了什么,追求什么。而‘我’则选择了寻宝之路,开始大肆的煽动周围的人,因为相信这个世上一定有黄金,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这么的不如意,最后”我“干脆住在洞里。而中间竟然只有一个无辜的人,他们一直偷人家的工具,偷了几次还偷偷了一家,最后,”我“在挖的洞里住了四年,出来之后,对着大叔承认了当初的行为,并跳了一段舞,算是偿还世上的温暖。
相信有一个地方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阴暗颓废但是人生还是有希望的,有光彩,就像乌云裂缝里的阳光,虽然只有一丝丝,也能给你带来感动。
而这个有毒的故事,这本有毒的书,不知你是否也会喜欢。
大裂读后感
说起来我跟胡迁有两面之缘。2014年他来台湾参加金马电影学院,学程结业功课是改编一篇短篇小说,因其中有我的作品,便被主办单位找去开了场两小时的短会。
匆匆来去,印象里就是一群敏思闪烁的年轻人,我昏头昏脑,瞎说一场,会后却收到胡迁认真写了 e-mail 过来讨论,态度大方,应对有古典的节度。他回北京后,彼此也偶尔通信,某日他很客气,先问能不能寄作品给我看,我答复了,才发过来。老实说我原先没有什么预设,读过却着实吃惊:他似乎太没有自信了,这是很好的小说,干净,浑然天成。他对文字这古老介质的驾驭能力可谓天造地设,每个字是似有若无的纤维,每段句子是气孔绵韧的密丝,分分寸寸,行若无事,在你意识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
他不像许多人克制不住以其为鞭的诱惑,也不要喧嚣抽打读者,制造浮夸的声响与迹象;他沉默地缠缚,沉默地收敛,丝线一点一点绞紧了勒深了,心仿佛都要裂了。
但写出这样小说的作者,到底是那群均貌似明朗的学员里的哪一位呢?……两年间我一直没搞清楚,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这未免也太少根筋。
直到2016年他以中篇《大裂》得到台湾的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因领奖再来台湾,有机会请他喝个咖啡(饭则被小说家骆以军抢去),才大概算认识了,是个从整体到细节都很清爽的年轻人,言语简洁,带冷涩的幽默感,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攒的弹珠。人不似其文。我一下子有点懵,无法理解他的写作中为何会出现那样极致的伤害性,就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会写这样的小说啊……”
真是愚蠢的问题,这甚至是我自己作为写作者最讨厌遭遇(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但胡迁恳切回答。其实他本人的质地能够说明很多: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毁损,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着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书名“大裂”两字或者是无意识的流露,却也收束出胡迁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内在风景,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胡迁学的是电影,他非常擅长利用人物的对话,及对话间不可见的细微波动,如牙科探针般挑出生活的疼痛神经。然而我以为影像训练又不足够解释他短篇小说的魅力:这些作品的结构有时其实不太工整,但那当中的强烈能量让技术问题的刮痕甚至不让人感觉是瑕不掩瑜,而莫名显得那歪斜是一种天经地义,理直气壮了。
许多创作者,终其一生在追求这种无言中说动的境界,他羚羊挂角地恐怕自己也没发现地轻易做到。这样想想我都觉得真是挺可恨的。
也或许可以这么说:写作一事之诡谲,虽存于文字,又不存于文字,更在如何魔术般介入现实中肉眼不可见的微妙间隙,胡迁带着他松德哨子玻璃般至薄至清透的洞察,在这本小说中一次又一次演示着吹毛断发的天分。《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本伤害之书,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我可以想象它会被什么样的读者排斥,让什么样的人不安,我可以想象会有什么样的人因在这其中求其安慰与修饰不可得,而感到不满。也可以想象它是多么地不符合某种主流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大义。
但我想好的创作者,本来也都是这样的。生命如拥挤的暗室,他坐在当中,视线炯炯,眼中没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见,不怕痛地指出来,也不因此就佯装或者自命是谁的一道光。至于救赎或出口,那是人人各自的承担与碰撞,若主张创作者必须为此负起责任,就是一种贪小便宜。
我不敢妄言自己多么了解胡迁及其作品,但承他不弃,这两年他陆续写了什么,会发来给我看看,有时我们会在信中聊几句,有时我工作焦头烂额难以为继,他也不介意。这当中的《大裂》《一缕烟》《荒路》《漫长地闭眼》等都是我反复再读的秀异之作。然而令人比较困扰的恐怕在于,他的作品,不管放在哪一条脉络下,哪一种已知的模板里,都显得不易解释,像块在视野中任何位置都无法嵌合的拼图。要描述为格格不入,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但我以为,也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头角峥嵘。
大裂简介:
华语世界实力名家力荐 新生代写作者中头角峥嵘的一支笔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
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王小帅(先锋导演、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威廉·高汀的《苍蝇王》,但空间不是被大人遗弃的小岛,整篇小说充满哥雅画作般暗色调的油彩,作者掌握文字、调度光影与运镜的能力都极具水准。
——骆以军(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黄丽群(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媒体人)
对生活意味天生敏感,熔风趣和决绝于一炉,行文不羁,收放自如,胡迁是个手艺高超的家伙。
——李师江(诗人、小说家、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整部小说的生命是活的,站上竞技擂台上,是有实力直接KO对手,而不只是用情节、写作技术来积分取胜。青春残酷,配合荒漠意向,以及满满的荷尔蒙,情境诡异却合情入理,虽然多有象征,但放到中国这块广袤苍老而醋栗的土地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林靖杰(台湾导演、编剧、演员)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 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Ⅸ 如何看待胡迁的《大裂》
一、《大裂》
1、“世界会越来越坏,这一点无法控制,比如一列火车冲入悬崖,也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坠落,这趟火车就是二百年时光。”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重玄,欢迎关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职场实用干货。
Ⅹ 青年导演胡迁上吊自杀在拍什么电影
10月13日,作家河小西在微博中爆料,称“青年作家、导演胡迁上吊自杀。”他生前自编自导的长篇电影处女作《爱在樱花盛开时》年中刚刚完成拍摄,据悉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导演胡迁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大家。这部还未公映的个人大银幕处女作,也遗憾变成了遗作,令人唏嘘不已。
作为影片的监制,王小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爱在樱花盛开时》是他在First当创作评委时看到的,这个剧本和其他作品,让他感到年轻导演怀揣的电影理想,以及对现实的关怀,很有温度。王小帅认为,《爱在樱花盛开时》是一部作者型的电影。
2017年2月,《爱在樱花盛开时》正式在内地开拍,该片由《闪光少女》的男主角彭昱畅和青年演员王玉雯联袂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