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大制片厂制度是好莱坞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制片厂制度是好莱坞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8-18 09:30:56

‘壹’ 关于好莱坞

以下就是相关资料了:
好莱坞
美国有一个同巨大的财富和梦幻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这就是好莱坞(Hollywood)。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是美国电影电视工业的中心。
好莱坞最初只是一片村庄,20世纪初,美国电影制作中心由纽约逐渐移向阳光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尔在好莱坞大规模的拍摄活动和派拉蒙公司建成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标志着电影城好莱坞的诞生。随后,好莱坞迅速成长为 美国和世界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代名词。这一工业体系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制片厂制和明星制基础上的。大制片厂制作为好莱坞电影独特的制作方式,其特点是: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例如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等八大公司就大多是集制片、发行和放映 于一体的大型垄断企业;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强调集体合作,消解个人作用;实
行制片人专权制;突出演员作用,这便形成了所谓的明星制。明星制是制片厂为保证高额票房收入而创制的,对明星而言则意味着名利双收和长期被固定于某一类型的角色中。
直到40年代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电影梦幻基地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开始衰落,电视的兴起和反垄断法的实施导致了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好莱坞在衰退中,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了电视制作。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业开始复兴。从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国电影业又以其巨额的投资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好莱坞重又恢了世界影业霸主的地位。
影片有;
科幻片
科幻片起源于法国,革新于德国,全盛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科幻片的兴旺发达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幻片的特点全面形成。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科幻片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标志是:题材广泛,贴近现实;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由紧张渐趋缓和,由对抗变成对话;特技手法跃入数控时代。1977年,《第三类接触》(斯皮尔伯格执导)和《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执导)问世,形成了美国影坛“科幻三杰”的格局,把科幻片的创作再次推向波峰。
音乐片
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音乐片是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此片一出,各大公司纷纷仿效,相继推出各自的音乐片。
西部片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具有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它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的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
就这么多了。资料更多的自己再去找找看,不难找也挺多的。

‘贰’ 1930-1940美国好莱坞制片厂体系是什么

摘要 资本家们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利益,于是在20世纪初电影公司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形成一股兼并浪潮,到了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电影制片厂。这些制片厂为了寻求更多的利润,从整个电影产业的生产体系中下手,他们将电影视为商品,以配方式、流水线型的大规模生产电影,形成了初期的制片人制度。通过这种制度,这些制片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业,并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市场。

‘叁’ 好莱坞是怎么诞生的

美国有一个同巨大的财富和梦幻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这就是好莱坞(Hollywood)。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是美国电影电视工业的中心。
好莱坞最初只是一片村庄,20世纪初,美国电影制作中心由纽约逐渐移向阳光
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尔在好莱坞大规模的拍摄活动和派拉蒙公司建成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标志着电影城好莱坞的诞生。随后,好莱坞迅速成长为
美国和世界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体系
的代名词。这一工业体系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制片厂制和明星制基础上的。大制片厂
制作为好莱坞电影独特的制作方式,其特点是: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例如米
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等八大公司就大多是集制片、发行和放映
于一体的大型垄断企业;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强调集体合作,消解个人作用;实
行制片人专权制;突出演员作用,这便形成了所谓的明星制。明星制是制片厂为保
证高额票房收入而创制的,对明星而言则意味着名利双收和长期被固定于某一类型
的角色中。
直到40年代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电影梦幻基地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好莱坞开始衰落,电视的兴起和反垄断法的实施导致了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
好莱坞在衰退中,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了电视制作。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业
开始复兴。从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国电影业又以其巨额的投资和高科技手段的
运用,使好莱坞重又恢复了世界影业霸主的地位。

‘肆’ 好莱坞制片方式的特点

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是指从19世纪初开始支配着好莱坞电影生产的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被许多理论家称为“经典模式”。所谓经典,是指它代表着一种实际的操作准则,而非指它具有普遍意义上的高度艺术性。因此,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意义上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大制片厂模式的产物。好莱坞的电影模式主要是靠题材的类型化而得以批量生产的,因此,类型电影就成为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的生产方式。类型电影的共同特征是:二元性——文化价值与反文化倾向的对立;重复性——反复使用题材和素材;累积性——效果主要靠冲突过程刺激的累积;预见性——情节大致相同;怀旧性——总是启示人们在回忆过去中令现实变得更理想;象征性——总是从各个角度象征出美国的文化和精神;功能性——总是力图安抚观众的心灵。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类型片以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电影叙事的发展是人为的、形式主义的,并且像它的人物一样是定型的。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以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封闭的结构模式造成了影片大团圆的结局,也决定了影片人物和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类型电影的主要模式有: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歌舞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等等。

‘伍’ 旧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二、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

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 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三、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

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

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

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四、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

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5)大制片厂制度是好莱坞电影扩展阅读: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

类型片是好莱坞制片制度的产物,它从商业和票房的角度进行影片生产,并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电影创作方法。

类型片的主要特征体现为:

1. 情节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银幕叙事标准化(类型片大都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以时空转换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较少使用闪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着重讲述单向发展的故事)

4.视觉形象图解化(如古堡或塔楼象征危险,幽暗的森林隐藏着灾难,实验室里汩汩作响的试管则孕育着罪恶等)

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复兴期则出现在新好莱坞时代。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方面的原因,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出现了衰退。

‘陆’ 好莱坞大制片体系是什么

八大制片公司
1.
八大制片公司:派拉蒙;米高梅;华纳;环球;福斯;联艺;哥伦比亚;雷电华。
2.
整体承包制度:以控制影院为经营核心
3.
财团支持八大制片公司
(原支持专利公司)
转发:

‘柒’ 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演变史分析其是否具有内在创新机制

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在这期间,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夸张变型,还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诗意,无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朴,还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性激进,都给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美学观感和精神体验,而作为世界电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以标榜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着称。一直以来,电影工业作为美国的支柱型产业,以其强大的生产体制为基础,以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作保障,以统一而鲜明的价值观做宣传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世界电影的进步轨迹和发展方向。
一、电影科技的创新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现代科学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初创时期开始,好莱坞电影便确立了技术主义的传统,每一次的技术上的风暴和革新,都会给不同时期的电影带来质的飞跃。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使电影真正成为能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问世,更使电影跨过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鸿沟,不仅是视觉上的进步,也是美学上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最新最先进的科技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反映在好莱坞电影之中。在好莱坞电影的初创奠基期,爱迪生关于电影设备的一系列发明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创新的基础,他发明的“电影视镜”第一次使“看电影”成为可能。在他之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使“拍电影”和“放电影”由梦想变为现实。在好莱坞电影全盛发展的1928年7月,纽约首映了华纳公司拍摄的世界首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35年的6月,雷电华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在随后的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宽银幕系统故事片《圣袍春秋》。这些为了扩大人类视听范围所采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类的知觉领域。在经历了整个五六十年代与电视抗衡的萧条之后,电影终于从电视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真正找到了适合自身美学特征的发展道路,这正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从此,制片厂不再从放映设备和生产电视片方面寻求突破,而是利用视听语言的革命作为更新颖的传播手段来与小荧屏进行对抗。从此,视听革命使得电影的表现范畴被拓展,当然,大投资带来大回报的利润激增也使好莱坞这一巨型工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好莱坞大片纷至沓来,“票房炸弹”式的“大片时代”来临,《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影片凭借栩栩如生的角色还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设计、形象生动的模拟声效等开启了科技进步的又一先例。进入到当代,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技术被突破性地运用到电影的表现范畴,CG动作捕捉技术、协同工作系统以及虚拟摄像机的使用使人类的视听体验进入到了更为高层次的享受阶段。《阿凡达》的成功再次验证了技术与细节对现代电影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代,世界范围内3D IMAX、巨幕、环幕甚至4D影院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为观众带来声画结合的震撼体验。展望未来,电影技术的创新将会更多更有力地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之中。
二、电影类型的创新
类型电影的形成和辉煌始于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包括如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等。这一时期,制片厂已经转向类型化生产。在“标准化”成为好莱坞普遍追求的制作模式的时候,电影的制作和生产就更像是一种生意上的追逐而非美学上的突破了。从叙事构思到发行放映,都是和观众密切协调的结果,而非受导演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导演个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却能保证影片在商业上达到相对稳妥的“成功”,这对于当时好莱坞刚刚形成的产业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好莱坞,创造性电影制作是一种既能满足制作者的美学要求,又能诉诸观众期待的表达方式,从而成功地反复实践和确立已经规范化的“常规”,即托马斯·沙兹所说的“类型产品和洗练的原则”。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类型电影的创新就在于由本类型所延伸出来的类型,可称作亚类型或类型的杂糅。如科幻电影脱胎于恐怖片,而灾难片又脱胎于科幻片。与此同时,这些亚类型又可以在初始类型衰落的年代另辟蹊径,在原有的类型基础上创造和开拓出新的表现空间。如科幻电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第一次高峰,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在21世纪初期大放异彩,至今仍是青少年观众青睐的对象。进入新好莱坞时期,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增加,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界定方法也愈发复杂,甚至渐渐产生超类型电影。今天,似乎很难在银幕上看到纯类型的电影,可以说,正是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创新机制使其相互融合产生出新的样式来。
三、电影美学的创新
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美国电影就确立了几种叙事传统和叙事类型:《火车大劫案》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将电影的时空表现和叙事语言继续复杂和深化;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美国默片喜剧则成功地将“喜剧”与“戏剧”元素融入电影媒介当中,用电影的时空手段和结构观念来进行叙事和表意,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为后来的喜剧片打下了基础。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故事片更是发展并强化了这一叙事传统,并根据叙事内容和风格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类型片种,开创了新的美学形式。从叙事策略上来看,正如麦茨所讲:“一部影片是很难解释的,因为它很容易理解。”我们之所以能“看得懂”好莱坞电影,是由于我们已经相当习惯好莱坞那套电影语言和叙事策略。所谓“经典好莱坞写实主义”,基础就是它能通过中心人物的感知来渗透叙事信息,从而把技巧隐藏起来的能力,这就适应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也模糊了“故事”和“事实”之间的界限。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美国先锋派电影美学及地下电影,这些虽然不能代表美国电影的主流,但却跟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工业发展和美学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了新好莱坞时期叙事传统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一批不同于经典好莱坞叙事体系和表现风格的影片崭露头角,如《邦妮与克莱德》《逍遥的骑士》《毕业生》《愤怒的公牛》等。与法国的新浪潮类似,一批更强调“作者”身份的“学院派”青年导演开始走上创作道路,其作品的先锋感和创新性开创了另一种视听语言的表现系统,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意识形的社会折射,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反映、复制和再生产的装置和镜面,而这一批电影所剖析和表现出来的社会层面的关注话题恰恰是对当时美国社会最真实、最透彻的映射。可以说,在这种意义上的创新不仅具有人文关怀的属性,更被烙上了大众文化的印记。
四、电影工业的创新
美国电影企业从一开始就设计出了一套制片、发行、放映电影的系统,它保证了与公众的经常性接触。这一“集成”的程序提供了利用从制片厂控制的影院不断流出的现钞来生产新的影片的可能,也向制片人提供了衡量公众对故事和倾向的反应的宝贵反馈,同时也保证了和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托马斯·沙兹在《新好莱坞/旧好莱坞》中提到的那样,“好莱坞生产引人注目的更多是以他们的相似而不是差异”。当制片厂发展并完善了制片体系的同时,也同时精炼了每个过程的每个独立环节。而随着后来叙事技巧和故事公式的完善,如何成功营销从而在院线放映时获得最大利润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好莱坞制片厂维持住这一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的封闭系统,企业的神话制造作用的优势就能得到保证。八大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环球电影公司、联美电影公司、20世纪福斯公司、华特迪斯尼)成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迅速崛起的公司的原因也正是在于它们垂直垄断的前瞻性和彻底性。
自1913年,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制度开始,八大制片厂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放映和发行。与此同时,明星制度也是制片厂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的所谓“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类型角色、作为完善同一种叙事功能存在的电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垄断消失。各种中、小型电影公司得以发展。电影的发行也不再只靠制片厂的体系运作,录像带市场、网路都成为发行挣钱的渠道。电影的放映也不仅在电影院,五六十年代兴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网络电视等使放映渠道更加丰富。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为明星和导演创造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形成了经纪人制度,在新好莱坞工业中,独立制片人和经纪人变得更为重要起来。他们既要维持在老制片厂时期同样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优化,又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抵御更强的风险和担负更大的责任。派拉蒙法案之后,制片厂很多成为发行公司,资助独立影片的生产。于是许多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卖给独立制片人或者大制片公司(如乔治·卢卡斯)。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体制内的创新。
五、结 语
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产业,美国好莱坞电影凭借其完整的体系架构和纯熟的操作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演变,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革新电影产业的模仿对象。虽然经历了从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变化,但由于其系统内在创新机制的及时调整和演变,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电影在受到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应当从科技、文化和产业策略多方面吸收和借鉴,才能形成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捌’ 什么是好莱坞的大制片制度

大制片厂制度。因为电影的商业化所以形成类型电影生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