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大光明电影院建筑风格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光明电影院建筑风格

发布时间: 2022-08-12 13:34:12

⑴ 上海交大是国内高校游的一个热点,都有哪些必打卡的地方

上海交大作为一座百年名校,其主要的旅游打卡点,是位于徐汇校区的那十八处归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古老建筑,这其中可看性最强,带有典型的上海交大文化传承的,主要包括:南洋公学建校时期的石碾、碑刻,建成超过百年的老图书馆小红楼,建筑大师邬达克的工程馆,上海交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中院,当年的主教学楼新上院等,记载中国船舶史的新中院等等。

以上这些景点建筑,是上海交大十八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中最不可错过的存在,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像行政楼、执信西斋这些也不能错过。

⑵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6�1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状,北部22层,南部8层,钢框架结构;1934年,英商业广公司设计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建成,平面呈"�0�0形状,22层,铝钢框架结构;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使上海换上了现代城市的时装。

三、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态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现代建筑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也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都市,建筑业达到极度繁荣的程度,并因此而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这一时运吸引了一批外国建筑师、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在海外学习建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来到上海从事建筑设计,正是这些了解世界的建筑师把发源于欧洲而影响世界的现代建筑思想带到当时远东最繁荣的上海,导致了颇具规模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现代建筑浪潮的同时,国内某些城市也出现了向现代风格过渡的简化设计趋势并产生现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寓1932~1933年间设计首都饭店,建筑平面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过养默设计的首都最高法院虽然立面中部设有塔状入口,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体型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此外,杨廷宝1935年设计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年),华盖童寓1937年设计建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等建筑均表现出造型简洁新颖、造价经济实经济实惠、形式与功能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现代建筑特性,"这种设计倾向在商业与公共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天津,"进入30年代,新建筑运动影响所及,已改变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波成为这一时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渤海大楼(1935)及利华大搂(1936)由法国建筑师穆勒(Mu1er)设计,法国俱乐部(1931)及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34)由华信工程司沈理源设计,中国大戏院(1935)由英国建筑师B.C.扬及瑞士建筑师陆普(Loup)设计,意租界回力球场(1935)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筑师凯斯勒(Kess1er)设计,此外,天津仁立毛纺厂(1932~1935),香港大楼(1933)等建筑是这一时期天津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武汉,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卢镛标起初在汉口景明洋行学习建筑设计两年,30年代开业从事建筑设计,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四明银行,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托公司办公楼,这些作品表现出当时最新式的现代建筑意味,"注意内部功能,率先接受欧洲新建筑运动的思想,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在当时汉口曾引起轰动。"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设计的安利英洋行大楼,景明洋行1935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大孚银行大楼等都成为早期汉口现代建筑的代表。

在青岛,30年代由于远离战火,政局相对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城市建设形成繁荣的局面,建筑设计在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想并存的情形下,"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波及青岛,出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筑"虽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几何图形的装饰,但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外型体块和窗洞排列的比例关系,从繁琐的细部装饰和柱式中解脱出来,已在步入现代建筑行列的进程中",如罗邦杰设计,建于1934年的大陆银行;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建于1934年的中国银行;苏复轩设计,建于1934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类建筑设计多出自留洋归来的上海建筑师之子"。此外,还有世少数值得注意的建筑,如东海饭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设计,建于1936年,6层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造型筒净,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现代建筑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来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进来的",抗战前后,沿海和内地建筑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纷纷迁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建筑经验随之西移应用在昆明,现代建筑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现,1939年建成的南屏电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宁温泉宾谊及浴室,以及谊安大厦等建筑是典型的现代建筑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这些城市,现代建筑明显改变了城市面貌,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形成了风潮,除此之外,尚存在着建有零星的现代建筑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1~1932年设计,1935年建成);广州有杨锡宗1935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教员宿舍,郑枝之1936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馆,陈荣枝1936年设计建成的爱群大厦;在烟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电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现名烟台工人疗养院建筑。

应该说,现代建筑仅在中国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阵波澜,而现代建筑的覆盖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响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现代建筑的城市北京、广州等",这样一个递减的状态存在。

⑶ 南京之最

在南京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人类文明先驱的足迹,有些塑造了南京的城市特色,更有些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一、南京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之最”

1.城市建设

现存最古的楼——鼓楼

位于鼓楼广场西侧,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古代迎王、送妃、接诏、报时之处。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城阙形状,四面红墙巍峙,上层为重檐翘角的木结构。鼓楼的建筑面积为880余平方米,在国内的鼓楼建筑为极为少见。据史书载,楼中原有报时用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座,牙杖四根,以及计时用的铜壶滴漏等,明代以后,这些东西均遗失,楼亦经清代重修。清康熙帝南巡时曾登临此楼。

最早的古道——丹阳古道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连接吴楚东西交通的古道,西经采石矶至楚国的腹地,东经秣陵、镇江直通吴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5次东巡,曾经过此道去吴越旧地,在历代的战事中,此道一直具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最早的马路——江宁马路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4),洋务派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期间所修建。“马路”一词源于19世纪末的上海,因供英式马车行驶而得名。江宁马路以总督衙门(太平天国天王府旧址)为中心,东南至通济门驻防城边,出总督衙门西行北折穿碑亭巷,绕鸡笼山麓,过鼓楼,再循旧石路出仪凤门(今兴中门,狮子山西侧)至下关。路幅宽6-9米,是贯通城区南北的第一条干道。

最早的坐标地图——江宁府城图

法国人P L 盖拉蒂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绘,图中注有中、法两种文字,有比例尺,并标明坐标北和南京城的经纬度,即北纬32º3′41〃,东经有两个标准,格林威治标准为118º46′55〃,巴黎标准为116º26′41〃。图上清楚地标出南京城郭、道路、山、湖、河流、建筑、官署及古迹,对了解清末南京城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图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2.社会文化

最早的市场——始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的高地上修筑了越城,城中秦淮河的南北两岸,是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和居民聚居的地方,也是产品交换的场所,这是有记载的南京最早的市场。

最早的商场——中央商场,1936年1月建成开业,当时有三层,占地8000多平方米,90多家厂商租赁铺面,经营各类商品三千多种,还开设了茶座、酒吧间、跳舞厅。这是南京从传统商业迈向现代商业的开始。

最老的清真菜馆——马祥兴菜馆,位于中山北路5号,始建于1840年,创始人马思发原是河南农民,因家乡遭灾逃荒到南京后挑担卖饭,人称“马回回饭摊”,后逐渐发展为回民餐馆,取名“马祥兴”。地址原在米行大街(今雨花路)72号,1958年迁至现址。由于马祥兴的茶肴风味独特,民国时期吸引了许多政府官员、驻华使节及社会名流慕名前往。1948年“国民代表大会”期间,此地更成为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拉拢选票的场所,一连多天,代表云集,宴请不断,盛极一时。

最老的面馆——刘长兴面馆,位于中华路178号,始建于清朝末年,创始人刘国发原是制售馄饨的摊贩,后购置店面经营面点,1935年即成为全市最大的面馆。蒋介石作寿时所用面点即是该面馆所提供。

最早的儿童启蒙教育管理机构——太平天国时期设立的“娃崽馆”。后易名为“育才馆”,将太平军官员及辖下的子侄辈,送入馆内集中管理教育,学习太平天国自编的幼学教材。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政府设立的官办的儿童启蒙教育管理机构。

现存最早的影剧院——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夫子庙平江府路11号,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大戏院,创办于20年代,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为“燎原电影院”。

最早记载南京的私家专着——唐代许嵩所着《建康实录》。计25余字,20卷,以实录和记传二种体例记录了建康地区的城市风貌和六朝时期的一些事迹,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作者:f77917 2006-5-17 09:51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大地】历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外事活动——东吴时期

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后,多次派兵出海,意欲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嘉禾四年(235年),派使臣谢宏、陈恂出使高句丽(今朝鲜半岛中部),与其互赠礼品。此后,东吴与海外诸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孙权还曾在建邺城内专门为扶南(今柬埔寨)国王送来的乐队建造了一座扶南乐署。大秦国(东罗马)的商人和西域的佛教徒也常来行商、传教。

二、南京的“中国之最”

1.城市建设

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以及日军侵华期间,都曾有过在南京至浦口之间修建大桥或过江隧道的考虑,但均被外国专家否定了,1960年中国人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建造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12月29日正式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层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为我国桥梁之最。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最大的城墙——明城垣

明初所建的应天府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砖城,东依钟山,南贯秦淮河,西据石头城,北环玄武湖,直到狮子山。全长33.676公里,外廓长60余公里。共有13座城门,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该城墙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历时21年,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大的照壁——夫子庙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中的附属建筑,一般为建在房屋门外正对大门的屏障墙壁,也称影壁,为当时官衙或官宦人家房屋建筑所必备。位于夫子庙大门对面秦淮河南岸的大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高8米,厚2.1米,东望钟山,西饮石头,怀抱淮水,气势尤为宏伟壮观,为全国照壁之最。

最大的泮池——夫子庙前

泮池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因形状如半月形,也称为月牙池。古代学宫的形制多为前庙(文庙)、后学(府学、县学),泮池建于文庙前。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夫子庙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流凿成的,故而范围极大,为全国同类泮池之最。

最大的无梁殿——灵谷寺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殿东西宽53.8米,南北纵深37.85米,高22米,全殿作拱桥式,不用寸木,不设梁柱,全部以大型长方砖砌成。

2.社会文化

最早的人口普查记录——明初朱元璋颁行的户贴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对户口和赋役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洪武十四年(1381)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

最早的识字课本——南朝梁代在建康刊行问世的《千字文》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是当时的御用文人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写的。与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配套称为“三、百、千”,同为我国封建社会启蒙教育的入门教材。被公认为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

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位于夫子庙东侧,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9),起初只是县学、府学考试之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改为乡试、会试场所。清光绪年间已拥有考生号舍20644间,东起今姚家巷,南至贡院东街和贡院街,西至贡院西街和夫子庙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分别以“南闱”、“北闱”而着称,同为我国最大的贡院。

作者:f77917 2006-5-17 09:51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大地】历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轶事类笔记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

按内容分类词,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考艺等36篇,主要记载汉魏以来,特别是两晋人物的遗闻轶事和言语,涉及范围很广,是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唐代以后的文学有着很大影响,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废。全书共60卷,选录了自战国到梁朝的屈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曹植、陆机、陶潜等130多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各种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收录文章480篇,诗歌700余首,分为诗、赋、表、书、颂、碑文等38类。

最早的文学界评论专着——《文心雕龙》,梁朝刘勰着,全书共10卷,50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评价专着。

最早的人物画卷——《女史箴图》

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顾恺之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此画笔迹酣畅周密,线条紧劲连绵,风格洒脱飘忽,谢安评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后此画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最早的木刻版画——南京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发源地,明末清初时即盛行,在夫子庙一带有许多家的木刻年画作坊,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端口,都是在南京木刻版画的影响下发展的。

最大的网络全书——《永乐大典》,明代由解缙负责编纂,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全书历时6年,辑入了先秦至肯代各类古书8000余种,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共3亿7千万字,装成11095册,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科目,不仅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网络全书式的类书。原书于明末被烧毁,摹本也部分散失,目前仅存375册。

现存最早的佛经总目录——南齐僧?v在南京编录的《出三藏记集》,全书共15卷,记录了中土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的佛籍总目录。

最早记述中亚和印度地理风俗的着作——东晋时高僧法显的《佛国记》,法显是中国最早到天竺(古印度)留学的僧人,曾游历30余国,历时14年,并将其见闻记述成书,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法显传》。

最早的外国帝王墓——勃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墓,位于南郊安德门外石子岗西,明永乐六年(1408),麻那惹加那率150余人来访,因病于南京去逝,葬于此地。

3. 科技成果

最早提出密率值的数学家——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π=3.1415926-3.1415927,并首次提出π的约率七分之二十二和密率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类研究提早1千多年。

最早的白口铸铁——1964、1968年,在六合县程桥中学的两座东周古墓中发现,距今3000多年,是国内发现最早的一件生铁实物,领先于国外1900多年。

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吴末晋初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雨花台区长岗村六朝墓地中出土。该壶是我国目前已知东吴、西晋时期唯一、也是最完整的陶瓷绘画艺术实物资料,将我国釉下彩制瓷工艺出现的时间,从过去普遍认定的唐代提前了约四百年。

最大的钟——悬挂在鼓楼东北侧大钟亭内,通高4.27米,口径2.29米,底边厚0.17米,重约23吨,据传撞之“声闻十里”,不仅是南京现存最大的钟,而且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大钟,比北京、曲阜、开封等地的钟还大。

⑷ 上海租界建筑的特点

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状,北部22层,南部8层,钢框架结构;1934年,英商业广公司设计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建成,平面呈"ע形状,22层,铝钢框架结构;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使上海换上了现代城市的时装。

⑸ 大光明电影院为什么叫大光明

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它始建于192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1933年,由着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重建。
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E.HUDEC)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科学地体现在大光明建筑的内外。奶黄色的外立面构成像波浪中行进的风帆,流畅的圆弧曲线从大厅顶部围环整个影院,渐叠层呈荷花型的三层屋顶装饰别具一格,意大利大理石砌成抽象的图案,高傲的观众大厅极富气派,宽敞的观众休息厅优雅并充满文化艺术氛围,整洁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大光明具有欧美建筑风格的特色令人注目,上海市政府将它列围近代优秀建筑,这都标志着大光明在建筑界的地位。电影厅上下二层的观众厅共有座位1554只,其中有豪华座任观众择需享用。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和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却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硬件上领了风气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风流》、《翡翠谷》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电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着名影星卢燕。那时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当时是远东地区影院中的翘楚。

⑹ 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建筑的特点我急用!请大家帮忙,谢谢

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建筑多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体量巨大,视觉冲击力强,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对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因此,人们倍加关注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风格的转变、结构的创新、材料的应用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焦点。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有两种: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和工业主义建筑人文设计理念。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为基本出发点,讲究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工业主义建筑人文设计理念,是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补充与完善,建筑形体在强调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的同时,也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不单单关注建筑本身的纯粹形式或理想的秩序,更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整合。
从1853年到20世纪 30年代,由于高层建筑刚刚出现,人们对高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设计上也缺乏经验,因此,借鉴历史传统和美学理论成为当时时尚,当时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复古主义占上风。但是,欧美的少数建筑师,坚决反对抄袭历史形式,坚信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认为一幢新建筑应符合新功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要求。同时对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积极探索,奠定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形式基础。如由伯姆和鲁特设计的瑞莱斯大厦,其水平带几乎全是玻璃,强调围护结构的轻质透明,表达框架结构的美学特点。格罗皮乌斯和伊里尔·沙利宁参加1922年举行的芝加哥《论坛报》大厦设计竞赛的设计方案对后来的高层建筑设计影响最大。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方案形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充分展现框架结构的美学品位。这种设计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杰出的,极其适合办公楼要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高层办公楼形式的早期萌芽。伊里尔·沙利宁的方案强调建筑垂直上升的表现,顶部收缩、跌落,但形式同样简洁并反对繁琐装饰,是体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成功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高层建筑最完美地体现了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这一时期的建筑所关心的问题聚焦在如何开发材料、结构的表现力,如何单纯、抽象地表达使用功能和空间的组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湖滨路公寓、西格拉姆大厦都充分展现了钢框架结构和围护墙体玻璃材料的表现力。利华大厦开创了灵活空间的模式。贝聿铭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着力挖掘了结构构件X 型支撑的美学特色,艺术重点则转向追求由镜面玻璃反射所引起的感官愉悦。
而对于同一时期的中国,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 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 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在南京,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寓1932~1933年间设计首都饭店,建筑平面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过养默设计的首都最高法院虽然立面中部设有塔状入口,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体型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此外,杨廷宝1935年设计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年),华盖童寓1937年设计建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等建筑均表现出造型简洁新颖、造价经济实经济实惠、形式与功能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现代建筑特性,"这种设计倾向在商业与公共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天津,"进入30年代,新建筑运动影响所及,已改变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波成为这一时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渤海大楼(1935)及利华大搂(1936)由法国建筑师穆勒(Mu1er)设计,法国俱乐部(1931)及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34)由华信工程司沈理源设计,中国大戏院(1935)由英国建筑师B.C.扬及瑞士建筑师陆普(Loup)设计,意租界回力球场(1935)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筑师凯斯勒(Kess1er)设计,此外,天津仁立毛纺厂(1932~1935),香港大楼(1933)等建筑是这一时期天津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武汉,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卢镛标起初在汉口景明洋行学习建筑设计两年,30年代开业从事建筑设计,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四明银行,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托公司办公楼,这些作品表现出当时最新式的现代建筑意味,"注意内部功能,率先接受欧洲新建筑运动的思想,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在当时汉口曾引起轰动。"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设计的安利英洋行大楼,景明洋行 1935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大孚银行大楼等都成为早期汉口现代建筑的代表。
在青岛,30年代由于远离战火,政局相对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城市建设形成繁荣的局面,建筑设计在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想并存的情形下,"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波及青岛,出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筑"虽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几何图形的装饰,但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外型体块和窗洞排列的比例关系,从繁琐的细部装饰和柱式中解脱出来,已在步入现代建筑行列的进程中",如罗邦杰设计,建于1934年的大陆银行;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建于1934年的中国银行;苏复轩设计,建于1934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类建筑设计多出自留洋归来的上海建筑师之子"。此外,还有世少数值得注意的建筑,如东海饭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设计,建于 1936年,6层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造型筒净,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现代建筑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来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进来的",抗战前后,沿海和内地建筑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纷纷迁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建筑经验随之西移应用在昆明,现代建筑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现,1939年建成的南屏电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宁温泉宾谊及浴室,以及谊安大厦等建筑是典型的现代建筑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这些城市,现代建筑明显改变了城市面貌,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形成了风潮,除此之外,尚存在着建有零星的现代建筑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1~1932年设计,1935年建成);广州有杨锡宗1935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教员宿舍,郑枝之1936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馆,陈荣枝1936年设计建成的爱群大厦;在烟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电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现名烟台工人疗养院建筑。
应该说,现代建筑仅在中国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阵波澜,而现代建筑的覆盖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响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现代建筑的城市北京、广州等",这样一个递减的状态存在。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 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⑺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二、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1933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新风格先锋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该建筑立面处理成横竖线条交叉构图形式,采取乳黄色曲面外墙,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常态,立刻受到众人瞩目,与沙逊大厦的过渡性特征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筑。邬达克的另一个现代作品国际饭店于次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1935~1937年间设计建成的吴同文住宅更表现出邬达克对现代建筑风俗的追求,这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小住宅,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带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小餐厅,并设有空调、电梯等先进设备,该小住宅从形式到结构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赉安公司(由法国建筑师A.Leonard及p.Veysseyre组成)在上海摩登建筑的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学教学楼,完全是一付"国际式"建筑的外貌,建筑3层,设局部四层作学生活动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采光良好,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此外,1935年建成的万国储蓄会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麦兰捕房,均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立面中部作惯通上下的坚线条处理;两侧作横线条划分,显示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设计的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状,北部22层,南部8层,钢框架结构;1934年,英商业广公司设计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建成,平面呈"ע形状,22层,铝钢框架结构;德和洋行设计的仁济医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楼1936年建成;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上海回力球场1934年建成,毕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滩法邮大楼1936年建成,这些具有朴素明快现代风格的建筑连续不断的出现,使上海换上了现代城市的时装。

三、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态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现代建筑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也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都市,建筑业达到极度繁荣的程度,并因此而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这一时运吸引了一批外国建筑师、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在海外学习建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来到上海从事建筑设计,正是这些了解世界的建筑师把发源于欧洲而影响世界的现代建筑思想带到当时远东最繁荣的上海,导致了颇具规模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现代建筑浪潮的同时,国内某些城市也出现了向现代风格过渡的简化设计趋势并产生现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寓1932~1933年间设计首都饭店,建筑平面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过养默设计的首都最高法院虽然立面中部设有塔状入口,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体型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此外,杨廷宝1935年设计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年),华盖童寓1937年设计建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等建筑均表现出造型简洁新颖、造价经济实经济实惠、形式与功能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现代建筑特性,"这种设计倾向在商业与公共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天津,"进入30年代,新建筑运动影响所及,已改变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波成为这一时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渤海大楼(1935)及利华大搂(1936)由法国建筑师穆勒(Mu1er)设计,法国俱乐部(1931)及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34)由华信工程司沈理源设计,中国大戏院(1935)由英国建筑师B.C.扬及瑞士建筑师陆普(Loup)设计,意租界回力球场(1935)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筑师凯斯勒(Kess1er)设计,此外,天津仁立毛纺厂(1932~1935),香港大楼(1933)等建筑是这一时期天津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武汉,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卢镛标起初在汉口景明洋行学习建筑设计两年,30年代开业从事建筑设计,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四明银行,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托公司办公楼,这些作品表现出当时最新式的现代建筑意味,"注意内部功能,率先接受欧洲新建筑运动的思想,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在当时汉口曾引起轰动。"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设计的安利英洋行大楼,景明洋行1935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大孚银行大楼等都成为早期汉口现代建筑的代表。

在青岛,30年代由于远离战火,政局相对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城市建设形成繁荣的局面,建筑设计在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想并存的情形下,"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波及青岛,出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筑"虽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几何图形的装饰,但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外型体块和窗洞排列的比例关系,从繁琐的细部装饰和柱式中解脱出来,已在步入现代建筑行列的进程中",如罗邦杰设计,建于1934年的大陆银行;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建于1934年的中国银行;苏复轩设计,建于1934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类建筑设计多出自留洋归来的上海建筑师之子"。此外,还有世少数值得注意的建筑,如东海饭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设计,建于1936年,6层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造型筒净,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现代建筑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来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进来的",抗战前后,沿海和内地建筑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纷纷迁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建筑经验随之西移应用在昆明,现代建筑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现,1939年建成的南屏电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宁温泉宾谊及浴室,以及谊安大厦等建筑是典型的现代建筑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这些城市,现代建筑明显改变了城市面貌,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形成了风潮,除此之外,尚存在着建有零星的现代建筑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1~1932年设计,1935年建成);广州有杨锡宗1935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教员宿舍,郑枝之1936年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馆,陈荣枝1936年设计建成的爱群大厦;在烟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电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现名烟台工人疗养院建筑。

应该说,现代建筑仅在中国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阵波澜,而现代建筑的覆盖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响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现代建筑的城市北京、广州等",这样一个递减的状态存在。

五、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如沈阳原满铁社员俱乐部(1924年设计,1925年建成),沈阳原奉天自动电后交换局(1927年设计,1928年建成),大连原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乘合自动车待合所(1930年建成),长春原伪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1932年建成),哈尔滨会馆(1936年建成),哈尔滨原弘拟会馆(1938年建成)等,这些建筑与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相比,已具备明显的现代风格,但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早期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比如原满铁建筑课设计的满铁社员俱乐部虽然平面功能组织及立面造型已表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但限于当时当地技术及种种条件,它却采用了砖结构;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的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三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造型已相当净化,但建筑审美标准并没有根本改变,立面构图仍可见三段式划分,并采取了较密的竖线条处理;吉田友雄设计的哈尔滨会馆在檐部及入口部位仍可见一些浅浮雕装饰。

30年代中期以后,建起了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大连火车站1924年由"满铁"组织方案设计竞赛,太田宗太郎与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选作为实施方案,1935年开工,1937年建成;三井洋行大楼由192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当时在东京开设事务所的松田军平设计,外观没有任何装饰,显得朴素简洁;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7年设计,1938年建成)由"满铁"本社建筑课的横井谦介设计,横井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东北地区是颇有代表性的日本渡海建筑师。

此外,以1931年9月18日为时间界限,当日本人把整个满洲当作日本扩大了的领上进行大规模殖民建设时,他们在东北各地制订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伪满洲国把长春规划为政治、行政和居住中心,而把沈帕定为工业中心。1932年编制的长春《大新京都市计划》,以当时日本国内建筑界权威人士佐野利器为规划立案顾问,控制区域200km2,实施面积79km2人口50万,都市规划以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为模式,并以埃本那泽•霍华德(E. Howard)的花园城市理论为指导思想;1932年编制沈阳《大奉天都邑计划》,此规划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城市现划思想进行设计,城市用地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及绿地四大类,强调交通、工作、居住与游憩的城市功能,除了对各区域内建筑密度有限制外,还对建筑高度作出30m的限高规定。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实践,说明30年代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被日本人接受并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建设。

尤其是《大奉天部邑计划》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先驱性,同时对于规划实践远远落后于建筑活动的日本本国的建筑历史也有特殊意义。

六、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七、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结果的建筑作品是建筑思想最有力的传播途径,上述众多早期现代建筑尽管多数处于样式模仿或仅带有局限性的诠释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的阶段,但对于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以及设计风气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建筑教育的传授,以及建筑师本人直接的倡导等等途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推波助澜、创造声势的作用。

范文照(1893~1979)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在上海开设私人事务所,在起步时期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建筑师一样,设计思想没有走出"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随着现代主义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时候,范文照立刻领悟到其先进性并进而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1933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CarI Lindbohm),他曾受教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法,范文照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1933年下半年,范文照事务所又加入了一位年轻的台伙建筑师伍子昂(1908~1987),他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说明他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向。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推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更加强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建筑。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戏院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作品。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范文照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是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近代建筑界的话,那么另一些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者则是通过他们默默的设计创作及其作品对世人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近代最多产也是现代建筑作品最多的建筑设计机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寓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32年,次年就建成了大上海电影院及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电影院"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中部有贯通到顶的8根霓虹灯玻璃柱,内部观众厅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结晶";上海恒利银行"屋内外采用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铜料装饰,外墙面贴深褐色面砖,并以假石面饰作垂直线条处理",当时被称为"十足德荷两国最近之作风"。此后又有上海合记公寓、懋华公寓、南京首都饭店(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1935年)、昆明南屏大戏院(1940年)、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1947年)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出世。华盖的三位主要合伙人均毕业于学院派体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们不赞成复古主义,曾"相约摒弃大屋顶",坚定地走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之路。

就在华盖一系列现代建筑创作以及范文照现代建筑活动的同时,近代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实际上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拥护及倡导。中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始人及会长庄俊(1888~1990)1935年9月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盂《建筑之样式》对现代建筑推崇备至,他认为"摩登式之建筑,犹白话体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顺时代需要之趋势而成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两例是他接受现代建筑思想、设计风格转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进入中国营造学会后,在醉心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同时,保持着对新的建筑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获首选的《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中就己表露出对"洋灰铁筋时代"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基本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新的时代,"建筑式样大致己无国家地方分别","各建筑物功用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应"摒除一切无谓的雕饰",并认为"此种新派实用建筑亦极适用于中国"。梁思成对现代建筑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更深一层。此后,在谈到"国际式"建筑

⑻ 大光明电影院的历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和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却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硬件上领了风气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风流》、《翡翠谷》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电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着名影星卢燕。那时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当时是远东地区影院中的翘楚。 大光明电影院几乎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第一家氙灯电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类中外优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万观众。大光明电影院票房收入历年是全国最高的,1994年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粤人卢根重建并更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是当时上海最高档、最大的电影院。从1928年首映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影片《笑声鸳影》以来,大光明历经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开,其票房总是令人艳羡的,曾经有过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的辉煌。“远东第一影院”的派头仍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显着。 张爱玲时代的大光明,门口有三眼巨大的喷泉,台阶上铺着丝绸地毯,衣着华美的俄罗斯女郎作为招待。还有一个由欧美乐师组成的乐队。那时来大光明看电影的都是有钱人。据说鸿翔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也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南京西路)216号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聘请《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周瘦鹃为广告部主任,周瘦鹃为这座新影院命名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开始对影院进行修复工作。早报记者昨日看到,风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顶、圆弧曲线形的大厅、高挑堂皇的进厅,翻修一新的大光明电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场中的“洋气”感觉,其欧美建筑风格的辉煌外观令观众有着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错觉。
据悉,尊崇并恢复历史原貌是本次修复和改造中所坚持的原则,原有的放映大厅,一、二层老休息厅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并全面修复。修复过程中,参照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片,以求恢复大部分老年人对大光明的总体印象。其中,大厅、进厅和休息厅顶面全部采用24K金箔铺设,进厅和休息厅则全部采用铜质花饰扶手,营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辉煌的效果。 改造后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原本两层楼的设置依然保持,一楼800多座、二楼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使得观众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据影院经理杨根林介绍,影院中的音响系统与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中国大戏院”相同。大光明电影院还引进了当今影院最新的技术———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形成了胶片、数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层原本单独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也得到了利用,这一通道被精心设计成展示大光明电影院8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供观众免费参观。长廊色彩取灰白两色,营造简洁、素雅的氛围,通过灯光、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与今天。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电影之余,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样年华。

⑼ 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

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老字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曾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同时也画下了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轨迹。大光明电影院地处黄浦区,坐落在人民广场文化圈,南临上海市政府大楼和上海大剧院,东临“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的南京西路216号,占地近10000平方米,具有六、七个放映厅的现代化多功能经典影院,形成了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娱乐中心。 现大光明电影院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当时的潮州资本家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命名为“大光明”。当时的大光明电影院设有茶室、酒排会室、吸烟室、等候室。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 1930年由于大光明电影院播放拥有辱华性质的美国电影《不怕死》,受到了民众和舆论的抵制,被迫关门歇业。在1933年由着名的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E.HUDEC)设计重建。重建后的大光明电影院凭借着自身豪华的设施成为了远东第一影院。1989年大光明电影院被评为上海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大光明电影院斥资1.2亿人民币对影院进行修复。修复依照1933年的原样修旧如旧。改造后的大光明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但依然保持了其原本两层楼的设置,即一楼设800多座、二楼设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