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巨制 » 第一代到第六代电影之间的联系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第一代到第六代电影之间的联系

发布时间: 2022-08-06 22:57:09

① 中国第一代至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影片,代表影片的影评。。。 。。。

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宁浩《绿草地》

② 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与散文电影的资料

第六代导演的共性
尽管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有着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很多学者也评论说他们缺乏统一的美学旗帜,没有足够说服力的创作成果,甚至其中很多导演也拒绝这种代际划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中国影坛带来了鲜活的力量。看似不利于概括他们群体性特征的种种差异性因素恰恰是群体的生命力所在,是群体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反复比较中才能建立对一个群体的动态的整体性的描述。我个人认为他们在价值观、艺术追求、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第六电影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首先,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与美学观
第六代导演在道德层面上都很善良、真诚、立与责任,他们执着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在艺术哲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非常是人性与道德层面的开掘,他们也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就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人品人格熔铸于平民主义精神之中,特别是那些被社会排挤和歧视的艰难者、困苦者和边缘人成了他们最直接关心的对象,所以,他们的电影作品非常亲切,让受众在他们流畅的叙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怜与孤独,也让那些践踏生命与尊严的人感到可耻与良知的唤起。在美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和感悟,他们以写实与震撼性的长镜头来凸显真实,学习意大利电影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电影美学格上,能看《罗马不设防》、《偷自行车的人》及阿巴斯、北野武等着名导演的风格。其主题刚柔相济、幽默悲怆,画面富有历史气息,镜头非常细腻精致。中国第六代电影艺术风格虽然以“新写实”为主导,但各自借鉴略有不同,有的有“左岸派”电影的元素,有的有美国“实验电影”的风格,有的作品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有的体现出表现主义的艺术精神追求,但“新写实主义”是第六代导演所共同具有的美学风格。
其次,共同的主体性精神追求。
第六代导演是勇敢的,至少为了艺术他们有一种孜孜不倦追求的勇气。他们没有得到多少酬劳,因此拍摄电影成了自己的个人“爱好”。第六代导演选题丰富,立意新颖、题材奇异,大胆的表现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表现人的苦难与挣扎,这些都是他们主体性的高扬。“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而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六代导演实现了自立与自主的主体性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主体性精神还表现在他们的自由选择性与创造性方面。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的力量支配外界,独立地对待社会客体、自然客体与艺术客体,对电影的拍摄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和使命的自觉,不需要各种“主义”精神去感召,正是这种自觉意识使第六代导演超越前代导演们多生活的表现力和渗透力,他们的电影更真实、更直接触击现实,更具有深沉的批判力量和反思力量。
第三,第六代导演注重继承先锋实验电影、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
虽然同“第五代”一样,“第六代”大多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但他们是真正学电影出身的人,对电影艺术有更深的体会。第六代对用电影探讨人生人心的秘密更有兴趣,而不像他们的师兄师姐们那样仅仅把电影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艺术电影是他们的原初目标和终极意义的体现,是他们与世界关系的延伸。这批年轻人在校期间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电影运动的影响,同时,他们之中也不乏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阿伦·雷奈、法斯宾德等西方艺术电影导演的崇拜者。他们面世之初遭遇了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类似的处境:匮乏的资金、叛逆的情绪、艺术的**,这些从客观上决定了第六代电影的内容与风格。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与《自行车的人》、娄烨《苏州河》与《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章明《巫山云雨》与《铁皮鼓》、《筋疲力尽》等影片都呈现出电影文本的互文性。第六代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把视角扩展到对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注意以及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用他们独特的电影语言来阐释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性试验,追求影像上的西语化、内容上的冷僻化、价值上的随意化和叙述上的个人化。汤尼·雷恩曾指出:“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一个电影业能够从根本上不断改造自己永远是件好事。这一意义的表达曾经出现在1959-1960年的法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的德国,出现在80年代的台湾地区,出现在90年代的韩国……现在,它正出现在中国大陆。”
总之,第六代导演以影片的先锋性、前卫性开始了对电影观念、电影叙事的革命。

③ 冯小刚是第五代导演吗 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代到第六代

第五代是78年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
因为冯小刚不是电影学院毕业,并非科班出身。所以第五代里面没写冯小刚。
广义上来讲,冯小刚是第五代导演。

④ 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 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黄蜀芹、黄健中、郑洞天、谢飞、王启民、滕文骥、吴贻弓、丁荫楠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
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19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路学长、贾樟柯、王小帅、李少红、孙周、姜文、叶大鹰、冯小宁、冯小刚

⑤ 我国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有哪些

第六代以贾樟柯为代表,比较着名的还有张元、娄烨、陆川、王小帅、管虎等。前期主要活跃与地下,后从地下走到地上。
现在又新生代的说法,但第七代还没真正成型。

⑥ 中国从第一代到第七代着名导演有哪些

1、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2、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3、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6、第六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导演们似乎都极力反对“第六代”这个集体冠名,但是,好事者却为导演们找到了强行归纳的标准:一是北京电影学院85级学生,二是60年代之后生人,按照上面这些既成准绳,合乎情理的导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张元、王小帅、姜文、娄烨、管虎、章明、路学长、施润玖、张扬等,都应该是“第六代导演”的生力军。

⑦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着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7)第一代到第六代电影之间的联系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着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