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
第一部自然色彩的(natural color film)彩色影片是1906年诞生的,制作者是英国人George Albert Smith,内容是他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玩。
第一部用于商业目的的自然色彩的彩色影片也来自他,1908年的8分钟短篇《A Visit to the Seaside》。imdb连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00782/combined
第一次的彩色影片公映是1909的伦敦,一共放映了21部彩色短篇,都是新闻纪录片。
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是1910年的18分钟的《Checkmated》,英国人Theo Bouwmeester导演,他自己也扮演了男主角拿破仑。imdb连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01541/combined
第一部美国出品的彩色剧情片是1911年的《La Tosca》。imdb连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01933/combined
第一部彩色长篇剧情片是1914年的英国篇《Flesh and the Devil》imdb连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04837/combined
2. 电影《第一次》影评 从构图用光色彩三个角度选一个写 亲们 不少于100字就行 急要
电影是在厦门拍的,景色美得没话说,感觉很多场景都像是童话里的,看过《星空》可以想象一下类似的画面色彩和运用。也许你想象的它是那样优美清新的纯爱小故事,那你错了,当情节渐渐深入,发现故事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感情是纠结的,剧情是紧张而激烈的。
——女主角之完美的天使
不仅仅是360度无死角美女那么简单,她的心地善良美好的程度,超乎任何我看过的电视电影形象,我相信也会超过我们中任何人的期待。她就是完美的化身,哪怕她有一个不健康的身体,一个不完整的人生 ,她却尽自己所能去完整别人的人生。她知道妈妈在她面前都是强颜欢笑,她走之前还为设计好完整的世界旅行计划,贴上小小的贴纸和小脸,录下自己对妈妈的爱。她帮助这对父子走出阴影,她用录音机记下自己对宫宁的点点滴滴的爱,其实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她明知道跳舞对自己是危险甚至致命的运动,可是为了让生命曾经可以绚烂过一刻,毅然决然地登上那个舞台。在这里不得不强调,Angelababy的舞蹈扮相,非常美丽优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男主角之成长的疼痛
前半段的男主角是冲动的是浮躁的。他内心对父亲有复杂的感受又有火热而深沉的爱,他想振作却总是力不从心。直到遇到女主角,慢慢的慢慢的他被改变了。前女友曾经伤心愤怒地斥到,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年想要改掉你身上那些恶习都没办法成功,到底宋诗乔给你施了什么魔法?她不知道,其实早在四年前,他们的命运就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命中注定要为彼此带来温暖和阳光的人。所以,他成长了。可是她走了以后,他只要看到她的笑脸,只要看到她留下来精心为他绣的纪念,他要有多么的难过。后面有一段当他听到诗乔留下来的录音里面让他惊讶的那些话,大屏幕上他哭得撕心裂肺,影院里我哭到不行。最后的他也只能哽咽着唱着对她的思念。
——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故事中女主角只有母亲,男主角只有父亲。这两位家长都在自己的人生里背负着对逝去的另一半沉重的爱和思念。虽然男女主角的爱情是主线,但是上一代人的爱情同样表达得刻骨铭心。老戏骨们就是出彩,江珊这个母亲那么优雅美丽,但是却极力掩饰这内心的担忧和伤痛,随处可见她对女儿那深切的关怀;赵爸爸诠释出了一个失去爱人心灵深度创伤的父亲,他有缺点,他有顽固,但他和儿子依然那么父子情深。那场打巴掌的戏我看到了,那一巴掌疼在心上,之后男主角的心声那一番话是我这个电影中止不住流泪。
——女配角,其实你也很精彩
袁咏琳饰演得是男主角前女友,开头的时候就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许最一开始我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也不正面。可是到后半段,她最终为了圆诗乔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一个挚爱的舞台、挚爱的角色,并且最后还来看诗乔的演出。她跟又廷在一起很多年,也为了改变他做了很多努力,我相信她对又廷的爱也是那么热烈,所以她才可以最终含着笑放手,含着笑祝福他的未来,哪怕她难过,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
整部电影是美好而清新的,也是纠结而厚重的,当这些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泪点就一次又一次被戳中。感动于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好的女孩,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正因此让她如此地绚烂过,并且永远留在爱的人心里。
赵又廷的歌声贯穿始终,出现多次,虽然是难度不算高的歌曲(毕竟他不是专业歌手),但是诠释的很好,特别是结尾要边唱歌边哽咽着哭。结尾还有Angelababy演唱的一首歌,也很好听。
提醒大家看电影一定要等到最后,从出字幕开始就还有画面,一直到字母都出完还有情节哦,千万不要错过~
小遗憾
怎么总觉得少了些镜头呢, 比如——采访里说江珊会有摇滚形象演出,怎么没有出现?海报中两个人在沙滩上和半身在海水中怎么也没有看到?
3.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开始有彩色的
第一部自然色彩的(natural color film)彩色影片是1906年诞生的,制作者是英国人George Albert Smith,内容是他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玩。 第一部用于商业目的的自然色彩的彩色影片也来自他,1908年的8分钟短篇《A Visit to the Seaside》。 第一次的彩色影片公映是1909的伦敦,一共放映了21部彩色短篇,都是新闻纪录片。 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是1910年的18分钟的《Checkmated》,英国人Theo Bouwmeester导演,他自己也扮演了男主角拿破仑。 第一部美国出品的彩色剧情片是1911年的《La Tosca》。 第一部彩色长篇剧情片是1914年的英国篇《Flesh and the Devil》 以上所说的彩色电影都是基于一套名为kinemacolor的双色电影系统,而非三色,事实上,当初史密斯研究的时候,花了3年时间研究3色系统,但是始终没法成功,后来他灵机一动发现光是红绿两色就足以形成彩色效果,从1910年到12年,英国一共出品了54部剧情彩色片,而美国只有4部。 kinemacolor的彩色效果 具体有兴趣地可以研究一下这里 http://website.lineone.net/~luke.mckernan/Color.htm 1916年,特艺色彩系统诞生(Technicolor),但这时候也还是双色系统。3色系统在32年才出现,从此,人们可以在银幕上再现任何的颜色了(之前的红绿两色系统虽然能够再现彩色但并非所有的颜色)。 第一部三色特艺影片是迪斯尼公司的32年动画短片《flowers And Trees》,他也是1932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2001年发行的那套迪斯尼宝藏DVD里面有收录这部影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着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影片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对原剧进行了删减,用16毫米彩色胶片摄制,然后翻制为35毫米。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够理想,但毕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此后,中国大陆再无拍摄彩色片的纪录。
4. 请问 世界上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哪个国家所拍,所拍时间是哪一年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间断过对在银幕上能够放出彩色画面的尝试,可是最早的彩色片都是人工逐格涂在胶片上的颜色.而大部分为局部色彩,颜色也比较单一.效果自不用说.这个是谁最早已无从考证.较为着名的例子有1925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红旗! 而真正意义上的三色系统彩色片是1935年的《名利场》 而有的碟友提到《红色沙漠》是第一部彩色片,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部影片是意大利现代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尼1968年拍摄的代表作,在电影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该片色彩是一种影片人物的主观色彩,它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而非客观世界中的色彩.它有着非现实,超现实的特征.这在影史中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法国着名电影理论家马塞尔 马尔丹称其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彩色片.
5. 1,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呀
《生死恨》。
《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于1948年摄制。
主要讲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士人程鹏举和少女韩玉娘被金兵俘虏,发配到张万户家为奴,并在“俘虏婚姻”制度下结为夫妇。玉娘鼓励丈夫逃回故土,投军抗敌。
她在丈夫逃走后,历尽磨难,流落尼庵,辗转重返故国。程鹏举因抗金有功,出任襄阳太守,后赖一鞋为证,得与玉娘重圆,但玉娘已卧病不起,憾然而逝。
(5)电影第一次有色彩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京剧《生死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一向忧国忧民的梅兰芳,为激发国人爱国热情而组织编写的一出古装戏。
据梅兰芳多年后回忆,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积极酝酿编演一台鼓舞国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的戏。经与齐如山讨论决定,将明代董应翰所作《易鞋记》传奇改编上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越发严峻,不久后梅先生举家迁往上海。面对日益紧张的政治形势,梅先生为实现宣传抗日的夙愿,决定再度改编《易鞋记》。
因齐如山不在上海,他改邀许姬传参与编写,对齐如山草成的剧本重新结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由许姬传、李释戡执笔写词,剧名改为《生死恨》。
新改本删去原本里的旁枝杂叶,篇幅从原来的39场缩短为21场,按照梅先生思路,突出表现被敌人俘虏的悲惨遭遇,以此唤醒大敌当前某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之人,立即投入全民奋起的抗敌洪流中去。
6. 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什么时候公映
1935年6月13日在美国上映。
《浮华世界》又称《名利场》(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讽刺小说,于1847年出版,并曾多次改编成电影与电视剧。书名早年中译为《名利场》,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浮华世界》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6)电影第一次有色彩扩展阅读
《浮华世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
由此,开始了彩色影片制作的时代。电影色彩的出现,首先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表现能力,色彩在影片中既是一种再现客观世界的技术条件,又是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
彩色电影的发展,由早期的关注色彩对自然界接近,发展到关注如何再现自然界中色彩,后来发展到如何自由地表现自然界的色彩。电影色彩的利用,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丰富了电影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网络——浮华世界
7. 彩色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一部自然色彩的(natural color film)彩色影片是1906年诞生的,制作者是英国人George Albert Smith,内容是他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玩。 第一部用于商业目的的自然色彩的彩色影片也来自他,1908年的8分钟短篇《A Visit to the Seaside》。 第一次的彩色影片公映是1909的伦敦,一共放映了21部彩色短篇,都是新闻纪录片。 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是1910年的18分钟的《Checkmated》,英国人Theo Bouwmeester导演,他自己也扮演了男主角拿破仑。 第一部美国出品的彩色剧情片是1911年的《La Tosca》。 第一部彩色长篇剧情片是1914年的英国篇《Flesh and the Devil》 以上所说的彩色电影都是基于一套名为kinemacolor的双色电影系统,而非三色,事实上,当初史密斯研究的时候,花了3年时间研究3色系统,但是始终没法成功,后来他灵机一动发现光是红绿两色就足以形成彩色效果,从1910年到12年,英国一共出品了54部剧情彩色片,而美国只有4部。 kinemacolor的彩色效果 具体有兴趣地可以研究一下这里 http://website.lineone.net/~luke.mckernan/Color.htm 1916年,特艺色彩系统诞生(Technicolor),但这时候也还是双色系统。3色系统在32年才出现,从此,人们可以在银幕上再现任何的颜色了(之前的红绿两色系统虽然能够再现彩色但并非所有的颜色)。 第一部三色特艺影片是迪斯尼公司的32年动画短片《flowers And Trees》,他也是1932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2001年发行的那套迪斯尼宝藏DVD里面有收录这部影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着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影片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对原剧进行了删减,用16毫米彩色胶片摄制,然后翻制为35毫米。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够理想,但毕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此后,中国大陆再无拍摄彩色片的纪录。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7335689.html
8.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 彩色影片、纪录片、第一次影展
1935年,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问世:马摩里安在他执导的《浮华世界》中首次使用了彩色技术。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放映了他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第一部"纪录片"--《工厂大门》。
1922年,美国人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完成并公映,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记录片。
1932年,世界上的第一个影展--威尼斯影展诞生,主要的首奖是金狮奖。
9. 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彩色画面的电影是
第一部自然色彩的(natural color film)彩色影片是1906年诞生的,制作者是英国人George Albert Smith,内容是他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玩。
第一部用于商业目的的自然色彩的彩色影片也来自他,1908年的8分钟短篇《A Visit to the Seaside》
10.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彩色电影的
同有声电影的发明过程一样,一些电影导演也尝试用原始的人工操作方法,直接在黑白影片里给某一场景或某一物体涂上单色的方式来加强某种情绪效果,比如把天空涂成蓝色,把红旗、火焰涂成红色等,以此作为彩色电影的尝试。1935年,红、蓝、黄三原色的彩色系统问世,用彩色胶片拍出的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标志着彩色电影的诞生。随着彩色电影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作者能够更灵活、更有目的的运用色彩来反映现实,使电影直观再现物质世界的条件全面成熟,电影的造型形式和造型语言得以进一步完善,观众终于可以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有形有色的世界。然而,至今仍有些导演根据影片题材的需要,愿意采用黑白片的形式,以求得到所构思的理想的艺术效果,如《辛德勒的名单》、《鬼子来了》等影片。(《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P5,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