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谈谈对香港电影的理解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谈谈对香港电影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2-05-16 09:12:31

1. 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对香港电影有何影响

我只讲一点:《无间道》系列某种意义上是港片美学的转折点。

首先,后来的港片相当的功夫花在了画面雕琢上,摄影虽然有“唯美”感,但失去了跳脱和果敢,且比广告美感也不过原来的学生韩片;其次,香港的编剧长项是扭桥摆段子,大的布局谋篇(这里银河又算是另类)并非长项,所以尽管努力端着讲,但没觉得多顺溜,反而因为正襟危坐了反而不会像看过往港片一样,观众可以轻松地对明显的漏洞一笑了之。第三,最关键的,不亲切了。

简而言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种港片风格,现在基本已丧失殆尽,《无间道》是新时代的序幕,更是旧时代的挽歌。这种变化无论其影响,其实都是应对变局的无奈之举。翻一翻香港电影金像奖90年代和00年代的最佳影片清单,差距不言自明。现在香港电影说到底仍是几杆老枪在苦苦支撑,其中还有不少北上后,未带来什么新空气,反倒同流合污了。对港片的未来,我没什么信心,无可奈何花落去。

2. 对香港电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俄裔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摄制故事短片《偷烧鸭》,导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当摄影师,演员有梁少坡、黄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摄及香港人参与创作.另外还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庄子试妻》(1913年),此片由华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从此香港电影就产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1940年-1960年代
战后,资金和人材不断从中国流入香港,令香港工业蓬勃发展,香港电影业也不例外。国共在1946年再开战(国共内战于日本侵华期间休战)和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获得胜利,都令资金和人才大量涌入香港.华语电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电影至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国侨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随后香港电影双线发展:粤语电影和国语电影,由于当时香港电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电影的发展更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产片于70年代播种,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丰收:广东话的获胜、新式的电影院誔生、东亚市场的超强地位、和西方对香港电影的关注。
新艺城与德宝的兴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渐渐退出电影制作。以九龙巴士雷氏家族为首的金公主影线,拉拢奋斗公司的黄百鸣、石天、麦嘉改组成新艺城公司,新艺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档大收旺场,击败了嘉禾的龙少爷,于是嘉禾领先的优势被新艺城所威胁。新艺城制作了最佳拍档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电影。在整个八十年代风光一时。
香港电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喜剧:周星驰,曾志伟,文艺:张曼玉,张国荣,
国际市场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是少数之一,在面对好莱坞日益壮大的全球影响力下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的。事实上,香港电影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中拥有媲美好莱坞的支配地位。不论戏院还是影带店,像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这些地区的观众一向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而且现在香港电影比之前更受欢迎。台湾已成为起码其中一个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电影市场;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发展起来的台湾电影工业,在香港进口电影突击猛攻之下,几近灭绝(Bordwell,2000)。在日本,他们的电影业已高度发展,资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观众又酷爱美国电影,香港电影只得到较少立足点,即使如此,异常地,成龙在日本广受欢迎。
近乎偶然,建基于从70年代的功夫热得来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远,到达西方。香港电影在唐人街的电影院放映或在影带店租售,令到西方的电影文化人有机会接触香港电影,从而被当中的“异国情怀”吸引。在随后的时代逐渐浮出到更广大的大众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电影业处于危机中
在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业由盛转衰,而且一直未能复苏。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又称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 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Li,2004)。香港的两位着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着名的香港演员
张国荣,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驰,代表作:《功夫》《喜剧之王》《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润发,李小龙,成龙

3. 如何理解香港电影成就了吴京,也成就了《战狼2》

香港电影有滋有味,画面震撼,可以说是成就了一批敢于尝试的人,吴京就是个例子,香港的娱乐圈也是非常得多,里面的明星大腕都是演技非常好的,香港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就是因为香港的演绎技术是真的好,所以吴京现在《战狼2》一举成名,和香港的电影界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上映后票房直接突破,可谓是惊心动魄,这更是离不开香港影视界。

这么看来,香港的影视界成就了吴京,也是成就了战狼2这部电影就是正常不过得了。也希望今后吴京能够带来够好的作品给大家。

4. 对香港电影有什么看法

香港电影在回归后动荡较大,与香港的经济一样,有过冰封期。香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可是毕竟就发展来说香港的市场有限,所以很多香港的电影人会到大陆取景,或与大陆的制作团队合作,找大陆的演员。不过不仅仅是因为大陆的市场广大,也是因为中国大陆的电影发展越来越趋于国际。而大陆的电影人也有合作的意愿。文化上的冲击不仅是素材,也是很好的噱头。且与大陆电影人的合作还是非常好的资源共享。 大家不能因为可能最近香港没有很出彩的电影而说香港的电影不好!最近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是大陆同胞无法想象的,所以大家应该正面的对待香港及香港电影。

5. 香港电影的评论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寓教于乐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香港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跟内地电影几乎是相互融贯的)。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李晓导演的《危楼春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难兄难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龙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张之亮的《笼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警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会》等 。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现实的某种反射,因而也贯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即使是在回归以后有了祖国这个“母亲”这个“大家庭”,即使是面临困境与挫折,这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无论回归之前,或者回归后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历史是香港19世纪以来的不可挥抹的痕迹,也虽然给香港带来了不少的伤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殖民统治所带给香港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而也使得乐观自信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伟爵士担任港英政府的财政司,直到1971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主要是认为政治家与文职官员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样通晓经济,也不比为商业衰退承担责任;而政府只需为了赤贫者的利益进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预),使得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香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从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现代社会态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视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认为英国经济的症结在于政府扶持难以存活的企业,导致进取精神的丧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处于英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而经济的迅速腾飞,更是使得他们相信多劳多得、相信明天会更好。(1971年11月麦理浩爵士的担任香港总督则促使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就如刘德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撑着,使香港不屈不挠。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周润发、梁朝伟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在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Miss 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明丽。至于麦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与失败中爬起来,继续的往前走着,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远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会更好,这是麦兜所坚信的,也是港人所坚信的。
即使是那个因为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别的舞女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顾客关注,而阿金则以自己的独特的“醉拳”赚钱甚至敬业……20世纪70年代的一楼一凤,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现),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纷纷涌入香港“淘金”“讨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虽然也表现出阿金的从“得意”到“失望”再到“叹气”的过程,但始终洋溢着阿金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从没有放弃希望--影片最后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偿还的钱,则是这个希望的具体体现。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张彻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60年代的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与香港天星轮提价所引发的港人暴乱对他的武侠片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为终结,如《报仇》、《刺马》等;但到了吴宇森(他深受张彻的影响),孩子这个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则被一而再的再现于影像中,无论是《英雄本色2》还是充满暴力的隐喻的《喋血街头》,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而到了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帮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轻化的处理,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后出生的婴儿则给这个灰色的故事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与亮色;杜琪峰在《枪火》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的气息,而到了《放·逐》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剧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后六个警察与两名匪徒在枪战中同归于尽,但黄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却因为之前的一次枪伤而逃过此劫--老子的祸福转化思想,成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

6. 对于香港电影的评价

我就在香港的电影是属于那种比较经典,然后比较捣蛋

7. 你是怎样看待香港电影的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展现青春成长的好电影,如《烈日当空》《狂舞派》《哪一天我们想飞》《王家欣》等等。而最近上映的《点五步》,我认为是近年香港电影里面对成长讲述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8. 求一篇 对香港电影见解 的作文。。。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只需稍为留意任何一种流行媒介,几乎都可发现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好莱坞的习惯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龙象征了反叛青少年与民族自豪,成为超越时空的符号。 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邵逸夫 如假包换的本土电影,但资源忽地极快流失;称雄本区数十年,却遇好莱坞霸权东渐节节败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粮,却只存在于录影天地里。眼下也许要问:究竟香港算不算缔造了一种“全球性”电影? 单凭本土市场支持电影制作,能撑下去的国家没几个。电影要生存,要么像美国电影般搞出口,要么像欧洲般领取政府大笔资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场的,就可称做全球性电影;有了影带,任何影片其实都可轻易跨越国界。真正的全球性电影,不管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会在其影院银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这个定义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未能称作全球性电影,欧洲任何一国的电影也不可以,因为五部欧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国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电影,来自美国。巨制如《天煞:地球反击战》(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都成为国际影坛及媒体的盛事。中型制作的美国电视电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电视荧光幕。廉价的美国动作片及恐怖片,填补从东欧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带店都清楚显示,不管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电影,只要是美国片,便人人都愿意掏腰包。 诚然,90年代香港影业出现危机以前,香港仅次于好莱坞,影片卖端口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两者相去仍远,港片几乎只输往东南亚市场,其1995年收益约1.3亿美元,美国片现时的环球总收益则超过50亿美元。而且,香港电影机构的规模,很难与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国企业相提并论。区内实力最雄厚的嘉禾,亦从未打入全球50大传媒机构之列。时代华纳、MCA环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国际融资,特别是银行投资,故可确保影片打进全球市场。香港电影制片则由小公司推动,影片都是部头制作居多。1995年港片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单是成龙一部电影已占去其中1200万。1998年夏天港片处于淡季时,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经费,已与港片全年总投资额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发行的规模,亦从来比不上日本动画此一最受欢迎的亚洲片种。东方的好莱坞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莱坞。 山寨式作业的港片,确实一直欲打进西方市场。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选国际影展;不少香港电影公司,现在仍欲卖片到西方最赚钱的市场。然而,当地监制却要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困难。首先,欧洲及北美观众对亚洲电影兴趣不大,只偶然几部异国情调色彩浓烈之作,或主角没日本味的日本动画是例外。其次,好莱坞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发行部门,送交当地院商的影片供应源源不绝。其他国家的公司从来没有这类地方代理人,香港监制只能逐个国家卖端口,每回只可与当地发行商达成一次交易,且利润微薄。他们除东南亚及几处唐人街外,便没有自己的影院,因此无法让其制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仅有过一次重大突破,而经济回报尽管可观,也只是昙花一现。邵氏也好,嘉禾也好,显然都没料到为本土与亚洲区观众度身订造的功夫片,可卖端口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龙虎斗》(1970)开创功夫类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邹文怀挟着两出李小龙影片在戛纳电影市场曝光后,举世方大开眼界。两片卖端口成绩极佳,甚至打入中东市场。1972与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制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伦敦空前卖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意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龙第二部作品《精武门》(1972)在伦敦打破票房纪录。及1973年年底,不少欧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润最可观的庞大美国市场。与英国一样,美国最先引起哄动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该片于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龙的作品很快随后推出。同年年终,在美发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综艺》杂志于1974年年底报道,港片在美总票房超过1100万美元。其实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菜、中国宗教及武术的兴趣愈来愈大,电影观众对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备。李小龙当不成主角的电视连续剧《功夫》(Kung Fu)于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国人因此更熟悉这种异色的打斗风格。功夫片不像那电视连续剧,没带出以和为贵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意大利式西部片出现后,银幕暴力升级,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观众容易贪新忘旧,对功夫片亦会失去兴趣。好莱坞大公司最初也发行过几部入口功夫片,但数年过去,功夫片只能以贱价卖给边缘发行商,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区放映,靠亚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观众撑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给影带抢走为止。但无论如何,亚洲电影的确曾破天荒在美国众多影院放映,此情况并持续了差不多10年。

9. 从产业和文化输出两方面看,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电影的存在,为中国的娱乐产业在国际上提高了很高的档次,但是它在我们普通群众的心中其实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里的时代,于是我们就经常去邻居家或者村里面比较有钱的人家去看电影。甚至于有时候别人家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但是并不能磨灭我们的激情,也正是从那个时候结识了香港电影。

10. 来谈谈香港电影 与大陆电影各自的特色

虽然香港的很多电影我也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我也很爱看,可是,如果说到迄今为止我的最爱,还是在内地片子中,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些电影看过之后很长时间一直让我沉浸在电影所讲述的那个氛围中,好像那些个故事就是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发生的一样。 我跟同宿舍的同学讨论的时候,我们一直认为同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但是香港的影视更着重于再现传统的世界,试图通过电影的讲述把传统的文化注入我们的生活中,而内地的电影似乎更着力于构建一个新的文化视野,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新的文化“传统”。当然,这样的片子我也显然是倾向于选择香港影片的,因为传统的已经几经沉浮积淀下来,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之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去思索,去继承,才不至于失根。可是,当下的一些观念还在接受历史的考验中,过分的急于将其传给观众,未免过于不负责任。 然而,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的片子不是这样的。必须看到,在电影圈中,还有一批兢兢业业的敬业者,不管张艺谋后来如何,当年拍出《红高粱》,拍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他还是值得我们送上一片热烈的掌声的,姜文则更不用说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植根于这个环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文化。只有真地接触那帮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中日关系一直这么紧张,在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事情的,一部《鬼子来了》将这个问题表现得恰到好处。其实香港的很多片子塑造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而不是真正的中国,当然,随着日益和世界接轨,这个趋势在中国大陆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