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山之作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山之作

发布时间: 2022-05-09 00:15:04

香港电影新浪潮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㈡ 港台经典武侠片都有什么~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楚留香,天龙八部,七剑下天山,小李飞刀,精武门,太多了

㈢ 使香港新浪潮站稳脚步的作品有哪些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二十多年后,听听他们如何看待香港新浪潮,或许能使我们更多了解香港电影商业类型表象之下的丰富内涵。

徐克于1980年导演的《第一类型危险》讲述一群青年人干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径,当时由于部分内容被视为敏感,删剪后才得以上映。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裏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裏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麼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衚同中,在牛角尖裏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㈣ 青花运的幕后制作

★影片原名《青花劫》,因投资方江西高安市人民政府建议,更名为《青花运》。
★该片制作完成之后片长两个半小时,因到电视台播放限定片长在100分钟以内,导演难以割舍,最终不得不剪掉不少镜头,这其中不乏许多演员白国伟等的经典瞬间,大家将来也许会看到被剪掉的部分。
★该片第一版后期制作所配音乐极不理想,导演精益求精,整片重新配音。
关于演员
★电影《青花运》尽管是个群戏,张超这个角色依然是无可争议的男一号。这对从来没有演过电影的影视新人白国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敢于启用这个演员的导演来说,也是一个冒险。白国伟在经过了王晓民导演的短期影前集训后,通过若干个训练小品的排演和反复的实拍训练,使他在《青花运》中,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角色塑造。(★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木一总评论)
新人白国伟,曾在某金融企业全国演讲比赛中获得冠军,这也是导演敢于启用他担当男一号的一个小原因,自此,他在王晓民导演的引领及栽培之下稳稳地踏入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星光大道。之前,白国伟在某金融企业河南分公司任一家分支机构的副总经理,因参与电影《青花运》的拍摄,他放弃了从业十多年的金融营销管理人、经理人的职业,进行了一次职业冒险,但也是完美转型。
关于电影
★电影《青花运》主要取景地均在高安,这对弘扬高安的历史文化,展示高安的风土人情,提高高安对外的知名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必将加速高安影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时高安市也将以此为契机,凭借《青花运》拍摄的东风,打响高安陶瓷品牌,大力宣传高安、展示高安、推介高安,全力扩大高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青花运》是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幽默、离奇,有一种“非主流”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但幽默的电影手法在王晓民导演的电影中尚不多见。在执导此片之前,受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学院派正剧影响,王导一直拍摄的都是很正统的影片。在十多年的编导生涯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将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
关于导演
★王晓民 汉族 1953年3月1日生 党员 大学本科 职称 导演(电影艺术)
★简历
1969年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8团4连
1971年 38军军汽车连 历任战士、通讯员、饲养员、汽车教员、指导员、宣传干事
1979年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
1985年 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导演创作室任导演
1993年 转业到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任导演至今
★主要作品
1983年 话剧 《劳资科长》 导演
1983年 电视剧 《骆驼山下》 副导演
1984年 专题片 《更上一层楼》 导演
1985年 电影 《主犯在你身边》 场记
1986年 电影 《巍巍昆仑》(上下集) 副导演
1989年 电影 《中国霸王花》 导演
1990年 电影 《大决战》 副导演
《辽沈之战》 副导演
《淮海之战》 副导演
1992年 电视剧 《一方水土》(六集) 导演
1992年 《露露贺新春》 导演
1993年 电视剧 《广告人》 (三十集) 执行导演
1994年 电视剧 《太阳女人》(二十集) 策划
1994年 《东方女性》 策划
1995年 电视剧 《莱芜大战》(四集) 导演
1996年 电视剧 《长征组歌》(十集) 导演
1997年 电视剧 《军旗在我心中》(上下集) 导演
1997年 电视剧 《殒灭》 (单集) 导演
1998年 电视剧 《中岳狂飙》 (8集) 导演
1999年 电视教学片 《国门蓝盾》(30集) 导演
1999年 电视电影 《走出军营》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杨子荣》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信天游》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三八线上的女兵》 导演
2001年 电视电影 《乡里乡亲》 导演
2001年 电视短剧 《罪与罚》(365集) 导演
2002年 电视电影 《海神》 导演
2003年 电视电影 《芦花飘飘》 导演 编 剧
2003年 电视短剧 《生命线》(30集教学片)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战鹰守护神》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金黄血红》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金都一九四三》 导演
2005年 电视音乐片 《从前是这样》 导演
2006年 数字电影 《东方狮王》 导 演 编 剧
2008年 数字电影 《爱在浪漫时》 导 演 编 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青花运》 导 演 编 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鹭语》 导演 编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我和红七军》 导演 编剧
经典镜头
★剧中张超被劫匪劫持,傻呼呼的误以为在拍戏,竭力大秀自己的“演技”。
★剧中楠楠和母亲相聚的煽情场面。
★小窃贼盗墓贼地洞斗殴。
★文物贩子捣乱破坏博物馆施工工地,工地翻斗车砸向摄影机。
★张晓芸与张超一高一低的恋爱场景(有些搞笑,有些诗意,有些可爱)。

㈤ 古装剧《蝶变》令人回味无穷,香港枪战片更经典,徐克不愧是魔鬼导演吗

有人说古装武侠电影过时了,我想说古装武侠电影才是最经典的电影,不知道我一个80后的女人能不能说服各位影迷,但是徐克导演的武侠电影足以证明古装武侠电影的经典。一直被认为最魔鬼导演的徐克,1979年指导首部古装武侠电影《蝶变》,2000年,指导拍摄都市枪战片《顺流逆流》,这部影片更加将武侠片的特质引入到都市枪战片中。因为在手法上的创新,甚至被法国电影手册评选为2000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徐老怪最令人钦佩的一点是他时刻都在追求进步。这部电影的实验味道很重,看似杂乱无章的镜头处处显露尝试和突破的野心,当然这类尝试不是人人都接受,至少我有时觉得部分武打太乱而枪战又显得滑稽。这是一部有着莫名其妙魅力的电影,真好看,让人印象那么深刻。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里面的细节,而几个月之前看的变形金刚以及霍元甲之类的片子,早就不记得剧情了。

很多人都说这是徐克回归的重要作品,风格化的剪辑配上爽快的动作设计看得酣畅淋漓,导演对技巧运用的娴熟使得镜头张力十足。此时的谢霆锋虽然稚嫩却依然敬业,而伍佰对角色的诠释算是一大亮点,剪辑和漫画般的影像风格都劲到飞起,把现代都市拍成侠客江湖,除了徐克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人。

㈥ 求国产经典恐怖片

《僵尸先生》。

《僵尸先生》(Mr. Vampire) 是由寰亚影视发行(香港)有限公司发行的一部灵幻僵尸片,是灵幻僵尸片的巅峰之作,由洪金宝制作并监制,刘观伟执导,黄炳耀、司徒卓汉合作编剧,林正英、许冠英、钱小豪、李赛凤、王小凤、元华、楼南光、午马、陈友、田启文、刘秋生等人主演。

影片评价:

《僵尸先生》是香港灵幻功夫片的颠峰之作。

《僵尸先生》,开启了香港的“僵尸大时代”。《僵尸先生》简直就是第一部僵尸应对指南,我们从中偷学到了不少招数。一边是道长“九叔”专业的“纸笔墨刀剑”(黄纸、红笔、黑墨、真刀、木剑),一边是糯米这样的家常辟邪良方。

《僵尸先生》是香港僵尸片热潮的开山之作。

㈦ 香港武侠片巅峰之作,哪一部你还没看,快去增补下

TOP 10《狄仁杰通天帝国》

特点:探案类悬疑故事的融入与切入,徐克导演的作品,很有特色,实际《四大名捕》那个系类也是这些元素的组合,在这里就都列上啦。唐朝时有名的神探,文武双全。受武则天之命调查一桩惊天怪案。狄仁杰经历万难终于破案,最后当上了宰相。在片中刘德华扮演的狄仁杰与李冰冰扮演的上官静儿和刘嘉玲扮演的武则天三个人之间有微妙的感情关系。
TOP 9《剑雨江湖》

特点:故事情节设置的跌宕起伏,更加这部武侠片中,还有对佛法要义的阐释,大家记得有个老僧的角色吗?那是以前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先生。故事讲述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女杀手金盆洗手,易容后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她在小镇上结识了纯朴乐观的送信男子并结为夫妻;但是由于她拥有江湖上人人都想拥有的达摩遗体,随即引来了杀手组织头领转轮王等人的轮番袭击,一场腥风血雨的杀戮就此展开。
TOP 8《风云雄霸天下》

特点:影片本身改编自漫画,同时其中的视觉效果,和电脑特技代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故事讲得是聂风步青云,雄霸之间的复仇为主线的一个故事,因为取材漫画所以,武侠当中的奇遇更多啊。
TOP 7《武侠》
特点:这部以武侠故事说武侠事情的作品,本身就是武侠片中的一个另类,清末民初的时间设计,现代与武学传统间的穿插解析,令影片趣味无穷。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甄子丹、汤唯饰演一对夫妻因一场血案发现了一场阴谋,并与金城武饰演的捕快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对决。
TOP 6《白发魔女传》

特点:浓郁的现代感特色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同时极具烟云气息的情景设置,再加上张国荣的演绎,是这部武侠片也成为独树一帜的一部。卓一航是名门正派武当弟子,却恋上邪魔妖女练霓裳。两人的恋情波折重重,最后卓一航误会练霓裳,终酿成悲剧。剧中除武打处理外,当中阐述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
TOP 5《十月围城》

特点: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小人物完成一个大事件,本来这个第五的位置想留给《投名状》但是小编觉得十月围城当中所呈现的落魄小人物的侠义精神,让它可以位列第五。为保护孙中山,革命党人求助市井隐侠的帮助。
TOP 4《东邪西毒》

特点:鬼才王家卫的武侠电影,一个全新视角下的武侠诠释,实际他说得不限于武侠世界,而是人内心的无限江湖。这部影片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了六个复杂人物的情感纠缠,被认为是香港艺术电影历史上的大型制作之一。是一部颠覆传统武侠片格局,借古讽今,气势磅礴的史诗电影。
TOP 3《黄飞鸿》系列

特点:徐克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之作,在这系类的影片中,充分阐释了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清朝末年,曾任黑旗水军教头兼民团总教练的广东佛山武师黄飞鸿(李连杰)常在宝芝林教人练武,期望借此自强救国,可是眼见政府苟且偷生洋人横行霸道,他渐渐领悟到单凭武术不足以使民众从苦海中脱离,开始努力找寻其它救国出路。其系类中多部作品,均是经典之作。
TOP 2《叶问》系列

特点:拳拳到肉的实战感,已经民族精神是对侠者最大的定义。1930年代,中国武术之都佛山。 叶问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已拳弘扬民族之精神。
TOP 1《笑傲江湖》特点:什么是江湖、什么是侠义,什么是恩仇,什么是无敌。这部片子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后所出的续集也各个精彩。

㈧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简介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言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内容、美学语言和技术手法,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涵盖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与衰落,评析了这一浪潮中的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并且论及新浪潮导演在运动之后、持续至今的电影创作,不仅见证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衰起落,更记录了近三十年来香港当代电影发展的风雨变迁。
石琪,香港资深电影评论家,长期从事影评写作及电影文化活动,其对香港电影的独到剖析,是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权威的阐述,对大陆电影学界、业界及影迷理解香港电影文化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㈨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㈩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四百下》这两部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

《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执导筒之前,这些人都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猛磕先前电影史上的各种好影片,并撰写精彩影评呈现自己的电影主张。毫无疑问,这些导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四百击》作为揭竿起义之作,毫无疑问排在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镜头对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湾新浪潮侯孝贤和杨德昌为主要推手,当然蔡明亮也是,他的电影题材不同于他们,焕发了台湾电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