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历史资料库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历史资料库

发布时间: 2022-05-02 07:17:58

⑴ 关于香港电影史的资料

《香港电影史(1897—2006)》
http://www.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这个地址能找到资料
第十放映室也有个视频的资料(香港电影历史)
你可以找找

⑵ 香港电影史的概述

一、将香港电影发展史进行科学化地重新分期:
1、初创时期(1897-1945),2、延续时期(1946-1955),3、黄金时期(1956-1966),4、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5、繁荣时期(1980——1993),6、风格化时期(1994——2006)。在论述中,每个时期的流变都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别注重论述香港和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凸显了立论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此消彼长中成长发展的,因此有着复合文化体的特质。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而弱,文化特性由体现国家民族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性逐渐转向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
二、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除常规的美学发展史论述外,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与美学发展相比,香港电影工业发展更为成熟,这也是香港电影史有别于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的的重要特色。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包括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一般都没有对产业模式的系统论述和分析,而本书在每章第一节都专门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这将成为本书区别与同类成果的最主要的创新特色。
三、对一些过去内地电影学者更多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来评述香港电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评定,本书试图以更为客观和学术的立场来重新定位香港电影史。尽量摆脱“中原心态”,破除内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识形态上的成见偏见(比方对粤语片发展特色不够了解,对流行通俗的“商业片”的成见),对香港电影作品、作者作了较新的阅读与评定。
四、侧重于类型分析。香港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是类型的意义,因此本书以类型为论述主线,将香港电影的类型分为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和文艺类型两大类,谴责包括动作、喜剧、悬疑、科幻、战争、情色等类型,后者有言情、伦理、青春、写实、历史、歌舞、戏曲等诸多亚类型。此外本书还对香港电影各类型的比重进行了年代上的厘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艺类型为主,60年代中期之后新武侠片崛起,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取代文艺类型,占据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艺类型并未退出香港影坛,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土壤,并为整体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类型美学外,还总结了香港电影的其他两大特色:娱乐精神主导的优生态创作链、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力求极致化程度。类型美学和这两大品格,构建起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文明,也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财富和产业经验,对中国内地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⑶ 要一些香港电影的资料

我不复制别人的 所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不够也别怪我
动作片要看经典的就是香港九几年的黑社会片非常不错
新边缘人
乌鼠之机密档案
跛豪
上海皇帝 2部
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 2部
雷洛传 2部
四大探长
四大家族
赌神系列
英雄本色系列 这都是经典了 现在拍不出来了这些
恐怖片就是
回魂夜 OFFICE有鬼 怪谈协会 山村老尸1,2部 猛鬼出笼 林正英系列
喜剧片很多了
开心鬼系列 五福星系列 周星弛专辑 太多了 只说几个比较经典的

⑷ 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着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着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着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于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于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⑸ 谁能告诉我,TVB、嘉禾、邵氏、英皇的历史吗

TVB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成立初期只有员工约200名,至今共雇约4500名全职员工,其中包括合约艺员及海外 附属公司员工。成立四十多年来,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栏目制作商,拥有全亚洲最具规模的商业电视制作及营运中心,累计栏目超过800,000小时,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栏目宝库。TVB拥有庞大的制作资源,旗下拥有众多艺人、歌手和专业制作人员,栏目产量更高达每年17000小时,其质与量都稳占全球中文电视栏目的领导地位。其中,TVB制作的节目,尤其是电视剧,一直影响着香港和华人社区。 历年来,TVB制作的娱乐、新闻及公共事务节目及宣传短片等屡获殊荣,至今获得国际重要奖项逾三百多项。在1997年,无线电视被选为亚洲五十年间最具竞争能力企业之一、全港二十大杰出商业机构及全亚洲二百卓越公司之一;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广播协会颁发的“2001年国际广播卓越大奖”。 无线由香港的免费电视起步,现时业务已遍及各地,渐趋多元发展,包括节目租赁、收费电视、音乐、电影、杂志出版等,本地和海外业务各占约一半。无线现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电视台,以及最大的华语节目供应商之一,2008年营业额超过45亿港币。 嘉禾公司于1970年由邹文怀先生、何冠昌先生和梁风先生共同创建而成,并于1994 年成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目前于华人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娱乐公司。嘉禾集电影融资、发行、戏院经营及电影冲印业务为一体。电影发行业务是嘉禾的主要核心业务之一。透过其下之嘉乐院线,本公司于香港华语片发行市场占有重要一席位。另外嘉禾亦拥有约140出影片之电影资料库作全球性发行。 邵氏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宝电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现在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是英皇集团的一家下属子公司。英皇集团成立于1942年,从一间钟表零售店铺,发展成为涉足地产、酒店、金融、娱乐、电影、出版印刷、饮食及零售的多元化上市公司集团。集团在香港拥有六家上市公司,分别为英皇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港交所:163、英皇娱乐酒店有限公司港交所:296、英皇证券集团有限公司港交所:717、英皇钟表珠宝有限公司港交所:0887、新传媒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708及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港交所:8078。附属公司及分支机构约500间,雇员约7,000人。